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從希伯來文shomayim發想:天一生水的宇宙觀溯源

  一、希伯來人的宇宙觀

(一)希伯來文的「天」字和「水」字的關係

1.希伯來文的 shomayim (天)字是由 shom (那裡,there) 和 mayim (水,water)所組成,shomayim 的本義就是「那裡有水」(there (is) water)。(圖一)

圖一、希伯來文的「天」字(shomayim)是由「那裡」(shone) 和「水」(mayim) 兩個字所組成(希伯來字讀法由右至左)

2. 在希伯來人的遠古觀念中,「天」(shomayim) 和「地」(aretz) 之間,有一層極薄的拱狀物,就是「穹蒼」 (rakia),「穹蒼」上頭是水,地上也有水(mikveh),上帝把地上的水聚集在一處稱之為「海」(yam),讓旱地(yabashah)露出來,稱為「地」(aretz)。 地底下也是水,稱之為「深淵」(tehom)。上帝居住在極高極高的天上,在天上的水之上。人住在地上,死後則住在地底下被稱為「陰間」(sheol) 的地方。在《創世紀》7 11節:「大淵(tehomdeep) 的泉源都裂開了(地下的水冒出),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天上的水降下)可以看出這種天文地理的觀念。[1] 


(二)《聖經》記載的水和火在天、地的空間運動

1.在正常狀態下,地和火產生關連(地從火出)

「地(eretz) 出產糧食,地底翻騰如火(lechem)。」(約伯記285節);

「他從天上(shomayim) 使你聽見他的聲音又在地上(ha’aretz) 使你看見他的烈火(eish ha’gedolah)….」(申命記436節)

2. 在正常狀態下,天和水發生關連(水從天降)

「天(ha’shomayim)上的天和天上的水啊,你們都要讚美他!」(詩篇1484節);

「他一出聲,天(shomayim)上就有眾水 (mayim)澎湃;他使雲霧從地極上騰,造電隨雨而閃,從倉庫中吹出風來。」(耶利米書1013節)


3.在異常狀態下,「水」會滅「地」(其實和2.同)

《創世紀》「因為再過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晝夜,把我所造的一切生物從地面上除滅。」(創世記7:4


4.在異常狀態下,「火」會滅「天」(其實和1.同)

「等候並催促上帝(hashem 那名)的日子(Bias ha’moshiach)來到。因為在那日,天 (shomayim) 要被火 (eish) 燒而消滅,天體都要被烈火熔化。」(彼得後書第3章12節

科學家根據宇宙爆炸論(big bang theory),宇宙從一個奇點膨脹至今日的模樣,目前其時空正在加速膨脹,根據研究根據2003年10月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報導,美國紐約數學家 Jeffrey Weeks領導的科學研究團隊對WMAP衛星觀測14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所遺留下來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進行研究,從微波標度在極限範圍內的溫度變化,證明宇宙可能是足球狀,且可能是有限大的,這説明了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有始有終」的「封閉宇宙」(closed universe),個封閉的宇宙,將因其本身的重力而停止膨脹,最後導致時空砃縮(Big Crunch),宇宙被火毀滅。(圖二)

圖二、科學家預期一個封閉的宇宙(closed universe)將走向大砃縮(Big Crunch)的命運



《彼得後書》(公元80-90年成書)的這一段話是一個驚聳的預言,在(距離以2003年發現宇宙命運/形狀的日期為標定點)1900多年前,耶穌的門徒彼得(公元1-67年)早已預言了身處宇宙的最終命運,就是big crunch(大砃縮),而「封閉宇宙」必然是「有始(起頭)有終(結束)」的,同時也是「一神論」(monotheism) 者的基本前題。可見得《聖經》認為就空間而言,「水」來自於「天」,從天上降下雨的天候現象可以證明;「火」來自於「地」,從地底火山爆發噴出岩漿的地貌現象可以聯想得到。

(三)猶太人的一天從晚上開始

希伯來人的認知裡,一天(yom) 的起頭是從日落開始的,在《創世記》第一章,一切是從黑暗(choshech)開始,然後上帝第一天創造了「光」(ohr)。在上帝創造的六日內,「晚上」(erev) 放在「早晨」(boker) 的前面。

「起初,上帝創造天(ha-shomayim) (ha-aretz)。 地是空虛混沌(tohu vavohu),深淵上面一片黑暗;上帝的靈(Ruach Elohim)運行在水面上。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上帝看光是好的,於是上帝就把光和暗分開。 上帝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創世記 11-5節)

 

在《希伯來聖經》裡,沒有「小時」的詞,古代的以色列人可能將白天分為四個時段(尼西米記93節),《希伯來聖經》用「早晨」(boker)、「晚上、傍晚」(erev ) (創世紀15813192331節;2411節)、「午間」(tzerim ,申命記2829節)、「中午」(tzohorayim,創世紀4316節、 列王記上1826節)等字眼表達時間。

 

二、中國人的宇宙觀

(一)《太一生水》篇

1.公元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四方鄉郭店村的一座戰國中期(公元前342-前262年) 的墓葬中出土了804枚竹簡,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太一生水》篇。依據估計,《太一生水》寫成於公元前4世紀 (公元前: 305-300年之前)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2]。(圖三)

圖三、《太一生水》為1993年於湖北省郭店村楚墓發掘出的竹簡

很巧妙的是,這個「太一藏於水」與《希伯來聖經》中的〈創世紀〉12節記載的「上帝的靈(Ruach Elohim運行在水面上」說法非常類似,「天、地者,太一之所生」與《希伯來聖經》〈創世紀〉記載的「起初, 上帝(Elohim) 創造 (bara) (ha-shomayim)、地(ha-aretz)有雷同之處!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所記載的是宇宙生成程序的神話意象「太一××(日、月之神)→×陽﹙日×月﹚四時 (春、夏、秋、冬)xx歲」。(圖四)郭店楚簡記的「太ㄧ」和《聖經》說的「上帝」(Elohim)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四、《太一生水》篇內容圖示(左)和馬王堆帛書《避兵圖》(右)中間上方是「太一」的形象圖



(二)《周易》的數學

1.   天和地的數字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周易》〈繫辭上〉)[3]《周易》的天數都是單數(13579),亦即陽數;地數都是偶數(246810),亦即陰數,這是後來定義以天為陽,以地為陰的根據。所以「天數」相加,便得到25 (1+3+5+7+9= 25),地數相加,即為30 (2+4+6+8+10=30),天數和地數相加為55 (25+30=55) ,這是《周易》易經的數學基本概念

 

2.天、地和五行的生、成關係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書大傳》〈五行傳〉,西漢伏勝[公元前268-前178年]撰寫);「今以圖觀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然天一生水,必待地六而後成,以至天五生土,必待地十而後成者,以五行之生皆不能離乎中五之土,以成形質。」(《周易啟蒙翼傳》,宋末元初胡一桂撰寫)[4],五行中的「水」、「木」、「土」由「天」生「地」成,「火」、「金」由「地」生「天」成。以生、成數來說,「生」數為15,「成」數為610。(圖五)

圖五、五行生成數(南宋朱熹認為是古代的河圖)



 

「河圖」的生、成數為何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一)

 

表一、五行和天、地生成數字的關係

五行

生數

成數

生數與成數之和

天一

地六

天地七

地二

天七

天地九

天三

地八

天地十一

地四

天九

天地十三

天五

地十

天地十五

 

3. 「天水滅地」、「地火滅天」的含意

回到中國的《尚書大傳》所說的,「天一生水」、「天七成火」、「地二生火」、「地六成水」,「生」和「成」的意思不相含混,「生」的意思「產生」,《尚書大傳》認為「水」來自於「天」產生,「火」來自「地」產生,這沒有多大問題;問題是,「成」是「成全」的意思,「成全」是利它的,講明白點,「天生水、成火」和「地生火、成水」就是「地火滅天」、「天水滅地」的意思,又回到了《聖經》所描述的宇宙概念。另外,透過研究認為,這是上古人根據五星出沒的時間而繪製出來的,其意義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與日、月會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與日、月會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與日、月會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與日、月會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與日、月會聚。[5] 這個解釋是將「天」、「地」等同於「日」、「月」,至於孰「天」,孰「地」?那就要細思量了。

三、星期制的由來

(一)星期制源自於行星小時制

「行星小時」(planetary hours) 是一種西方神秘學衡量時間性質的方法,其起源非常早,在蘇美人制定一週七天制與一天二十四小時制時就被廣泛運用,讓傳統的七個行星各依序輪值一個小時,由於每七天會循環一次,也有人說是一週七天制的起源。七曜依照「地心說」(geocentric model),由外而內分別為土、木、火、日、金、水、月,稱為迦勒底秩序(Chaldean order)[6](圖六

圖六、 托勒密提出地心說(又叫天動說)



按此順序,每一小時用一顆行星來代表,每天第一個小時的行星也是當天的代表,這樣就會出現日、月、火、水、木、金、土的順序,這就是七曜日順序的由來(表二)。[7]

 

表二、行星小時制下24小時的行星代表

 

星期(曜日)/小時(公式)

1+7x(0, 1, 2, 3) =1, 8, 15, 22

2+7x(0,1, 2,3) =2, 9, 16, 23

3+7x(0,1, 2, 3)=3, 10,17,24

4+7x(0,1, 2)=4, 11,18

5+7x(0,1,2) =5, 12, 19

6+7x(0, 1, 2)=6, 13, 20

7+7x(0, 1, 2) = 7, 14, 21

日(日)

日(地)

一(月)

月(天)

二(火)

(地)

三(水)

水(天)

四(木)

木(天)

五(金)

金(地)

六(土)

土(天)

 

註:為了縮減表格篇幅並呈現其規律,本表的「小時」以公式表示,原則上,7個小時一個循環,一天24小時,例如1+7x(0, 1, 2, 3),代表181522小時,讀者可依公式自行計算。

(二)七曜日(星期)順序的聯想

1.星期和七曜的配對順序

希臘、羅馬、英國、日本的文明系統的星期(七曜)的順序均為:「日火(地)水(天)木(天)金(地)土(天)」(括號內的天、地是所生的主體,表三)。

表三、不同文化體系下星期制的名稱

星期(中國)

曜日(日本)

創世日(希伯來)

星期(希臘)

星期(羅馬)

星期(英文)

星期日

日曜日

yom rhishon

Hemera Heliou

Dies Solis

Sunday

星期一

月曜日

yom sheni

hemera Selenes

Dies Lunae

Monday

星期二

火曜日

yom shlishi

Hemera Aereos

Dies Martis

Tuesday

星期三

水曜日

yom rvii

Hemera Hermou

Dies Mercurii

Wednesday

星期四

木曜日

yom khamishi

Hemera Dios

Dies Jovis

Thursday

星期五

金曜日

yom shishi

Hemera Arthrodites

Dies Veneris

Friday

星期六

土曜日

yom shabat

Henera Kronou

Dies Saturni a

Saturday

 

今以「五行相勝說」和「天、地所生」的邏輯來檢視之,其中「水勝火」(天勝地)構成了「火水」的順序(天的作用),「金勝木」(地勝天)構成了「木金」的順序(地的作用),可以推論,「日月」很可能也是基於「月(黑夜)勝日(白天)」的邏輯,「日(地)月(天)火(地)水(天)木(天)金(地)土(天)」。這是一個大膽以中國的五行理論應用於流傳至今的星期制的順序的解讀,並探討其背後該制度產生時期的人們可能抱持的宇宙觀念。這裡導出了「日」和「地」、「月」和「天」產生關連有別於今日傳世的觀念——將「日」和「天」連結,「月」和「地」連結——的結論。

2. 伏羲、女媧的漢石畫像所洩露的訊息

考古學家在四川、山東等地的漢代古墓中發現了伏羲女媧圖,這些圖案大多出現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說明中國最早出現伏羲女媧圖是在漢代。在漢代所有的伏羲、女媧像中,伏羲持矩(11/18次)、女媧持規者(12/17)居多,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的武梁祠,始建於漢恆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其西壁第二層上刻了十一位古代帝王,這組古代帝王圖從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開始(圖七)。日神伏羲像,手持方矩,月神女媧像手持圓規,古代中國人抱持的宇宙觀念是天圓地方說,所以月神女媧也是天神,日神伏羲也是地神。[8] 

圖七、山東嘉祥漢代武梁祠西壁的伏羲和女媧像



這是許多人都不敢點出的事實。這說明了中國神話的「日神即地神,月神即天神」的觀念,和本文所推測的脈絡互相ㄧ致,《易經》的「天」生月、水、木、土,「地」生日、火、金,證實了古代人原來認為天陰、地陽。

3. 傳世文獻透露的「天陰、地陽」觀念

(1) 道家思想家的宇宙論與人論

a.在老子(李耽)筆下,得知他對於人的組成是持著「三元論」(three substantive entities)的態度。

《道德經》(老子(李耽)[公元前571-471年]著作)10章:「載營(魂)、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9],亦即人是由「營」(魂)、「魄」、「氣」三元所組成的。

《道德經》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0]  

這一章是《道德經》中闡述宇宙發生論中最重要的一段內容,在「道」和「萬物」之間,有「一」、「二」、「三」三個存有數字代稱,依照中國古典文學家高亨(公元1900-1986年)所撰寫的《老子正詁》的解釋,「一」是混沌未分狀態的指稱,「二」是指天、地分開時的狀態,「三」是陰、陽、氣三個要素。我們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李耽)是持三元論的,前述《道德經》10章所記的人體組成三元「營」(魂)、魄、「氣」也正好對應到宇宙的規模的「天」(陰)、「地」(陽)、「人」(氣)。

b.《鶡冠子》(東周戰國時期[公元前476-221年]楚國人鶡冠著作)〈度萬〉:「天者神也,地者形也,地濕而火生焉,天燥而水生焉。」[11]

c.《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以靜,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汝)、無搖女(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無所知,女(汝)將守乃長生。慎女(汝)內,閉女(汝)外,多知為敗。」[12] (圖七)

圖八、《莊子(南華真經)》〈在宥〉篇記載的心、形、神



 一般人會將《莊子》〈在宥〉篇的這段內容消極地解讀為「反智」思想,當我們有「三元論」的認識後,就可以理解為何《莊子》提出看似「反智」的想法,但不如說他要揭露人如何獲得「長生」(長壽)的方法。這裡解釋人如何藉由「抱神(靈)以靜」(靈修)的方式,而不是藉由「心(魂)所知」(知識的學習),讓「神」(靈)來保守人的「形」(身體)的健康,得到「長生」(長壽)的效果,將「心」(魂)、「神」(靈)、「形」(體)的彼此運作模式進一步予以詮譯。

2)儒家思想家的宇宙論與人論

a.《荀子》(荀況[公元前313-前238年]著作)〈不苟〉:「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禮論〉:「天、合而生,陰、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13] 荀況亦認為人是由「心」、「形/理」、「神/明」三個部分所組成,這三部分事實上對應到《道德經》的「陰」(營/魂)、「陽」(魄)、「氣」。

b.《禮記》(孔丘著,西漢後期戴聖編輯)〈郊特牲〉:「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氣⋯⋯殷人尚聲⋯⋯周人尚臭⋯⋯凡祭,慎諸此。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14] (圖九)這裡指出了「氣」、「聲」(陽)、「臭」(陰)三者,「魂氣」和「天」結合在ㄧ起,「形魄」和「地」結合在ㄧ起,剩餘的問題是「天、地」和「陰、陽」如何配對?

圖九、《禮記》〈郊特牲〉記載「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説明「魂氣」和「形魄」和「天」、「地」的淵源

 

c. 西漢王朝武帝(公元前156-87年)採納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獨尊儒術」的建議,以「儒教」為國教。

《春秋繁錄》〈人副天數〉:「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唯人獨能為仁、義;唯人獨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日、月之象也;體川、谷之象也;心⋯⋯神氣之類也。⋯⋯是故人獨題直立端尚,正正當(擋)之。是故⋯⋯此見人之絕於物而參天、地。是故人之身,首⋯⋯象天容也;發(髮)象星辰也;耳、目⋯⋯象日、月也。⋯⋯故要(腰)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腰)為帶。帶而上者盡為陽,帶而下者盡為陰,陽,天氣也;陰,地氣也。」[15]

 

董仲舒認為「人」是萬物中最尊貴的,有別於其他動物,可以站立,為仁義,因此「人」、「天」、「地」三者可以並列(參天、地)。當時已是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陽」成了「天」氣,「陰」成了「地」氣。這是值得注意的變化!

3)雜家思想家的宇宙論和人論

a.《呂氏春秋》(呂不韋[公元前292-前235年]編著,成書於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孟春紀·本生〉:「故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論人〉:「何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塗(途),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知精則知,知神之謂得。」;〈慎大覽·下賢〉篇:「以為法,以德為行,以道為宗,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莫知其門,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此之謂至貴。」;〈季春紀·盡數〉篇:「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審分覽·勿躬〉:「是故聖王之德,融乎若月之始出⋯;昭乎若日之光⋯。神合乎太一,⋯⋯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見其形。[16] (圖十)

圖十、《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記載「神(靈)合乎太ㄧ(上帝)」、「精(魂)通鬼、神」




《呂氏春秋》書裡講到了「無窮」、「自然」、「不竭」等形而上學、超自然的領域,他提到養生、長壽的觀念時仍不脫離「精」(魂)、「神」(靈)、「形」(體)三元論。在呂不韋的筆觸下,「神」是在宇(空間)、宙(時間)的外面(覆宇宙),是和上帝相合的(合乎太ㄧ);「精」在天、地的裡面或之間(精充天地),是可以和鬼、神溝通的(精通乎鬼神),從這裡觀之,「神」似乎是高於「精」層次的存在,《呂氏春秋》的「精」(即魂)和「神」(即靈)對應於「天」,「形」(體)對應於「地」,和《老子》觀念ㄧ致。
b.《淮南子》(西漢劉安[公元前170-122年]編撰)〈天文訓〉:「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春、夏、秋、冬),四時(春、夏、秋、冬)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原道訓〉「故以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從而害。⋯ 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是故聖人將養其,和弱其,平夷其,而與道沈浮俯仰。」(圖十一);〈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有二混生,經天營地⋯⋯於是乃別為陰、陽⋯⋯萬物乃形,煩氣為蟲,氣為人。是故,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 夫者,所受於天也;而形體者,所稟於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心者,形之主也;而者,心之寶也」;〈淑真訓〉:「是故者智之淵也,淵清則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矣。」[17]  ;

圖十一、《淮南子》〈原道訓〉提到「神」、「氣」、「形」三元




《淮南子》〈原道訓〉將「神」、「形」並舉,又列舉「形」、「氣」、「神」三者。《淮南子》〈精神訓〉將「精神」、「形體」分別和天、地相對應,有並列「心」、「形」、「神」三者,可見得「心」和「氣」等同,即「心/氣」(魂)、「形」(體)、「神」(靈)三元論。

c.《論衡》(東漢王朝時期王充[公元27-97年]撰寫)〈說日〉:「夫者,也;者,也。」[18]

《淮南子》、《論衡》也將「天/地」分別定性為「神/形」、「陰/陽」、「水/火」、「月/日」。「天」、「神」、「陰」、「水」、「月」(水之精)是一組,「地」、「形」、「陽」、「火」、「日」(火之精)是另一組(表四),因為後世的「天」、「地」的屬性已被調了包,作者們都不敢細究。但還是可以從內容看出古人起初的宇宙觀念。

 

表四、天、地和其他元素的對應關係

宇宙

五行(七曜)

陰陽

七曜

靈魂

神明(心)

形理


四、結語:

《聖經》〈創世紀〉中所記載的水在天、地之間的運動方式基本上與中國東周戰國中期(公元前342-前262年) 的《太一生水》的記載有許多雷同之處,在這個前提之下,一個「水自天降,火自地升」的框架被用於建構原始的宇宙觀念,於是可以推究一個較原始的宇宙觀念下被發展推導,在目前所看見的「天陽地陰」說的觀念之前,應該有一個更原始的「天陰地陽」說的原始觀念。此外,希臘哲學基本上是二元的;二元論的基礎是兩極主義,而兩極主義是諾斯底主義的支柱。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寫了一本DE ANIMA《論人》,其中清楚提倡二元論人觀。而中國哲學,無論是道家、儒家或雜家學派都充斥著三元論的架構,而《聖經》的希伯來思想應該也是「整體三元論」,這可以從《創世紀》第ㄧ章中論述三層宇宙結構:「天」(shomayim)、「地」(aretz)和「穹蒼」(rakia) 得到肯定的答案,或許持二元論者會說「上帝稱穹蒼(rakia)為天(shomayim)(創世紀1章8節),「穹蒼」和「天」不也是同一個嗎?但是莫忘了「天」有「天」和「天上的天」(申命記10章14節、詩篇148章4節、列王記上8章27節、歷代志下6章18節),「穹蒼」是專指分隔天上(穹蒼以上)的水和地上(穹蒼以下)的水的ㄧ個構造(創世紀1章6-7節),這個「穹蒼」在佛教、婆羅門教裡可一點都不含糊,稱之為「空界」(梵語:Antariksha-loka 或bhuvar-loka),從來沒有和「天界」(deva; dyu-loka 或svarga-loka)、「地界」(bhu-loka) 有任何混淆!很特殊的,佛教來自於婆羅門教,源自於希臘思想,但卻又發展出與希臘思想有別的三元論。只是在後世,基督教因希臘思想的浸染,產生了「二元論」和「三元論」的分歧。

[1] 本段內容按 「 希伯來聖經教室 」的解釋 修改https://hebrew.idv.tw/wp-content/uploads/2024/04/firmamen.pdf

[2] 《太一生水篇》的原文與釋文參考【譚寶剛(2008):《老子及其遺著研究——關於戰國楚簡《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河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頁132。】及【方連全﹙2006﹚: 《郭店簡《太一生水》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4

[3]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4] 翟玉忠 : 楚簡《太一生水》是以河圖為基礎的宇宙生成模式( 20211230日發布於「大六經工程」網站 https://www.daliujing.net/tr/content/1144 ;《周易啟蒙易傳》 https://www.eee-learning.com/book/5312

[5] 易經中的天一生水 (2012322日發布的文章) https://www.jiangyu.org/tianyi/

[7]  李昫岱:〈為什麼月曜日是星期一?七曜日的由來與「行星時」〉,泛科學(20171026日)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6644

[8]  我國出土的伏羲女媧圖中,兩人的手中各拿著着圓規和曲尺,這是何意?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4JSFJR80552770Z.html;劉真靈: 鄒魯伏羲女媧圖像規矩配置考https://m.kmzx.org/wenhua/shizu/huaxia/41840.html (2021年8月13日)

[9]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10]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11]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12]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13]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14]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15]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16]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17]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18]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