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中國上古時代的官職:重新檢視古文獻的記載


《易經繫辭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經繫辭傳》列出了一個上古帝王的世系「伏羲氏→黃帝→少昊→顓頊→堯()→舜()→禹()→湯()」,古籍所記載的各王朝的官僚,從這裡或許可以看到與農業相關的官職和人物。以下我將依照這個順序重新回顧各個帝王的官職情形。
一、   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三皇?)統治時期
「伏羲氏」或名「虙戲氏」、「包羲氏」等等,他的王天下被形容成為一個民智未開的時代,《淮南子》〈覽冥訓〉只有記載到這個時代天地受到毀壞,「女媧補蒼天」、「正四極」,並且「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無有攫噬之心。」,彷彿這世上沒有肉食性動物的樣子。[1] 《淮南子》沒有記載伏羲氏王天下時的官職。徐旭生認為「炎帝、黃帝屬於西北方的華夏集團,太暭、少暭屬於東方的東夷集團,伏羲、女媧屬於南方的苗蠻集團,來源不是一個,不應該牽強附會。」[2],「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東夷集團的太皞同苗蠻集團的伏羲合了家,華夏集團的炎帝也同時代名詞的神農通了戶。」,他引用《史記》〈封禪書〉的記載證明「伏羲同太皞合家,在太史公(司馬遷)以前,或者可以早到戰國後期已經成功。至於神農與炎帝通戶卻在太史公以後,大約當公元前第一世紀才開始成功」,這引用的《史記》〈封禪書〉這一段記載的完整內容為:「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於是他認為這些都是「世經作者(劉歆)綜合的結果」。《世經》:「言郯子據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漢書》〈律曆志下〉引用) ,這是根據《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的一段內容,原本是說:「黃帝-炎帝-共工—太皞氏-少皞氏-顓頊氏」的順序[3],但是《世經》將黃帝到太皞氏的順序顛倒過來,又將「炎帝」和「神農」,「伏羲」和「太皞」等同。
《呂氏春秋》〈誠廉篇〉:「昔者神農氏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福也。其於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樂正與為正,樂治與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這一位「神農」是誰? 或說神農就是「烈山氏」之子「柱」,《國語》〈魯語上篇〉說「烈山氏之有天下」,可見得烈山氏應該就是一個上古帝王,「烈山氏」是甚麼時候的帝王?《國語》〈魯語上篇〉好像是說是在夏以前,《國語》〈魯語上篇〉:「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黃帝……顓頊……帝嚳………………………….………….…………文王……武王……。」;《國語》〈周語上〉將周棄的年代定位在虞、夏兩個朝代[4]。《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篇〉:「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這裡說到烈山氏之子柱被祀為稷的朝代是在「自夏以上」。
《國語》〈魯語上篇〉的作者(左丘明?)將烈山氏之子柱擺在黃帝之前,況且在後來的傳說「神農氏」都是黃帝之前的帝王,看來這個「烈山氏」應該就是「神農氏」了。比較後期的記載,《禮記》〈祭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禮記》將「烈山氏」寫作「厲山氏」,將「柱」寫作「農」,可是。《國語》記載他的兒子「柱()」的工作內容就是「殖百穀」。《淮南子》〈修務訓〉:「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蠬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論衡》〈感虛篇〉:「神農之橈木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穀,穀始播種。」,「神農」和「烈山氏」的兒子的事蹟頗為類似。但是「神農」究竟是「烈山氏」或他的兒子「柱」也已經變得晦暗不清了。我懷疑「烈山氏」是「舜耕歷山」傳說的起源,「烈山」、「厲山」與「歷山」的發音相近似,並且都與農耕有關係。[5]

「伏羲」既然和「太皞」等同化之後,《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伏羲於是也「以龍紀官」了。遲至北宋《古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的著作才詳述了「以龍紀官」的內容:「伏犧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汎,時龍馬負圖,蓋分五色,文開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畫八卦,皆連山名易,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始明於世。圖出,後二成二十二易草木,木枯月;命臣飛龍氏造六書,後草木一易,木王月;命臣作甲曆,伏制犧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頭為九牧,因尊事為禮儀,因龍出而紀官,因鳳來而作樂。命降龍氏何率萬民,命水龍氏平治水土,命火龍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號曰天皇。太昊伏犧有庖升龍氏,本通姓氏之後也。」
1、伏羲氏統治時期的官職
文獻
成書年代
司徒
(司土?)
司空
(后土)
朕虞
(行火)
史臣?
(造六書)
??
(作甲曆)
《古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
北宋?
降龍氏
水龍氏
火龍氏
飛龍氏
潛龍氏

「稷」似乎不只一位,原因是「稷」本身是一種官職,大多數的古文獻將稷指的「周棄」,並且說他生活在堯、舜時代[6],不解的是為何《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篇〉《禮記〈祭法〉和《漢書》〈郊祀志上〉卻說「周棄」生活在商朝時代? 《書經》〈呂刑篇〉甚至說后稷生活在「黃帝」時代?

2: 烈山氏之子和姬氣的朝代
古文獻
作者及成書年代
()
姬棄
《書經》〈呂刑篇〉
成書於東周初?
黃帝
黃帝
《國語》〈魯語上篇〉、〈周語上〉

烈山氏(神農)
()、夏()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篇〉
*戰國初期左丘明撰,成書於公元前403-386[7]
?
?
《孟子》〈滕文公上〉
戰國時期孟軻(公元前372-289)?
(即伯益?)?
?
《史記》〈五帝本紀〉
*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86)撰,公元前93年成書[8]

()、舜()
《禮記〈祭法〉
西漢戴聖編撰
()山氏
商朝?
《列女傳》〈棄母姜嫄〉
西漢劉向(公元前77-6)

堯、舜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
東漢趙曄撰

()
《論衡》〈初稟篇〉〈祭意〉
東漢王充(公元27-97)
?
()、商?
《漢書》〈郊祀志上〉
*東漢班固撰,公元82年成書[9]
烈山氏
()
《潛夫論》〈五德志〉
東漢王符(公元90-165)
烈山氏(神農)
()
《獨斷》〈卷上〉
東漢蔡邕(公元132-192)
顓頊

《前漢紀》〈孝成皇帝紀一篇〉
東漢荀悦(公元148-209)
烈山氏
堯、舜
《後漢書》〈祭祀下〉
南朝宋時的范曄(公元398445年)著,公元445年成書
烈山氏(神農)
()


《墨子》〈尚賢中〉中講到三個人說:「然則天之所使能者誰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接著作者就引用了《尚書》〈呂刑篇〉:「()帝清問下民,有辭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鰥寡不蓋,德威維威,德明維明。乃名()三后,恤功於民,伯夷降典,哲民維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種,農殖嘉穀。三后成功,維假()於民。[10],從前後文觀之,墨子顯然就是認為「皋陶」即「伯夷」,為同一人。這一段內容和今傳本《書經》〈呂刑篇〉的內容只有少許的差異[11]。「皋陶」、「后稷」、「禹」三者,在《書經》〈呂刑篇〉被稱為「三后」,「后」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君主」的意思,這個「皇帝」,墨子解釋為「天」,明顯的是指具有神格的上帝的意思。這裡涉及到了「神話歷史化」的問題,郭沫若先生說;「黃帝(即是上帝、皇帝)堯舜其實都是天神,卻被新舊史家點化成為現實人物。」,顧頡剛先生認為黃帝、炎帝是被「從上帝的位子上拉下來,一齊做了少典的兒子。」。
以「皋陶/伯夷」、「禹」、「后稷」為「三后」可能是較早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史記》〈殷本紀〉也是記載了與《書經》〈呂刑篇〉相類似的話:「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後有立。」,「三后」成了「三公」,三公的名單與「三后」相類,只是「伯夷」成了「皋陶」,「農殖嘉穀」變成了「農殖百穀」。因為前面已經提到「三后」或「三公」,一般人不會將「農殖嘉穀」或「農殖百穀」的「農」解釋為「烈山氏(厲山氏)」的兒子「柱()」,但由「殖百穀」,和《禮記》記載以「農」為名和工作內容為「殖百穀」來看,這個「農」字被解釋為名是可能的。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以「堯」、「舜」和「禹」為「三王」,這個說法以《墨子》〈節葬下〉最古。[12] 儒家學說的提倡者孟子以禹、周公、孔子為三聖,《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還有以「禹」、「契」、「后稷」為「三后」者,這是按照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先後順序,還有以「禹」、「契」、「周武王」為三王者,我認為這是三皇五帝說法已經出現之後所產生的,與前述「皋陶」、「后稷」、「禹」三者為三后的說法有點差別。[13] 西漢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三統論」,他的三王是「湯」、「文王」和「孔子」,《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故湯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時正白統。……文王受命而王,應天變殷作周號,時正赤統。……故《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按照商、周、春秋的順序配三統(白、赤、黑統),儒家學派將孔子視為聖人並不奇怪。東漢時期王充依據對於《易經》的貢獻而提出了「伏羲」、「文王」和「孔子」為三聖。[14]
3: 傳說中的三后(或三聖、三王)成員
文獻
作者及成書年代
稱呼
三皇五帝
皇帝
春秋
《書經》〈呂刑篇〉
* 東周初期成書?[15]
三后

伯夷、禹、稷






《墨子》〈尚賢中〉
*戰國時期墨翟(公元前475-392)著作[16]
三后、三聖

皋陶(伯夷) 、禹、稷






《墨子》〈節葬下〉
戰國時期墨翟(公元前479-381)弟子的著作
三聖王





《孟子》〈滕文公上〉
戰國時期孟軻(公元前372-289)著作
疑為三后?



益、禹、后稷




《孟子》〈滕文公下〉
戰國時期孟軻(公元前372-289)著作
三聖





周公
孔子
《呂氏春秋》〈恃君覽篇〉
*戰國後期呂不韋主編,公元前241年成書[17]
三王





《淮南子》〈人閒訓〉
西漢劉安(公元前179-122)主編
三后




后稷

《春秋繁露》〈楚莊王〉
西漢董仲舒(公元前179-104)編著
三聖





《史記》〈殷本紀〉
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86)撰寫
三公



皋陶
后稷


《說苑》〈貴德篇〉
西漢劉向(公元前77-6)撰寫
三后




后稷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董仲舒傳〉
東漢班固撰公元82年成書
三聖





《禮緯.號謚記》

三王




武王

《春秋緯.元命苞》

三聖





《論衡》〈謝短論〉
東漢王充(公元27-97)
三聖
伏羲





文王
孔子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上〉
東漢荀悦(公元148-209)
三聖






《韓非子》〈十過篇〉裡卻記載黃帝是一位鬼神之王,她的底下有「畢方」、「蚩尤」、「風伯」、「雨師」,《韓非子》〈十過篇〉:「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畢方」是傳說中的長得像鳥的一種木精怪物,《淮南子》〈氾論訓篇〉:「山出梟陽,水生罔象,木生畢方,井生墳羊,人怪之,聞見鮮而識物淺也。」,《山海經》〈西山經〉:「......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譌火。」。
《山海經》〈大荒北經〉裡記載,我們看到「黃帝」和「蚩尤」是不同的陣營首領,「應龍」、旱神「魃」、「叔均」屬於黃帝的陣營,「風伯」、「雨師」屬於蚩尤的陣營。《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淮南子》〈覽冥訓篇〉、《史記》〈五帝本紀〉、《漢書》〈爰盎晁錯傳〉、《列子》〈黃帝篇〉記載黃帝的臣僕有力牧、太山稽、風后、常先、大鴻、天老等人,但其具體的職分未明,可能包括了天地、日月、陰陽、四時、軍事等等。[18]
「夔」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是一個「一足」的雷獸,黃帝把牠的皮拿來當作樂器鼓的製作材料。[19] 徐山說:「所謂『一足』,原型為雷電曲折延伸的一道閃光。而夔是雷神擬人化的結果,不過變型以後仍保留著原型中主要的形象特徵,從而演化為僅有一足的神話人物。」[20]稍後會介紹「夔」在堯、舜時代擔任「樂正」的職務。《國語》〈魯語下〉記載「夔」是「木石之怪」。[21] 《莊子》〈達生篇〉甚至說「夔」是山中之鬼。[22] 《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雷祖」是黃帝的妻子[23],《大戴禮記》〈帝繫篇〉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為「嫘祖」,其實「嫘祖」就是「雷祖」,就是雷神。[24] 「黃帝」和「嫘祖」的婚媾其實就是「雲神」和「雷神」交合生子的上古神話故事。

4: ()帝統治時期的官僚
文獻
作者及成書年代
伯夷
畢方
蚩尤
風后
(風伯)
天老
五聖
雨師(應龍?)
力牧
太山稽
常先
大鴻
《尚書》〈呂刑篇〉
東周初?
(秩宗)
(司空)
(后稷)











《山海經》〈大荒東經〉
*戰國初期到中期[25]




兵神?
風神?


雨神?




雷神?
《韓非子》〈十過篇〉
戰國中後期韓非(公元前281-233)?



未詳?(木神)
未詳?(金神)
未詳?


未詳?





《淮南子》〈覽冥訓篇〉
西漢劉安主編,成書於公元前139









輔臣,未詳?
輔臣,未詳?



《史記》〈五帝本紀〉
西漢司馬遷撰,成書於公元前93





未詳?



()未詳?

未詳?
未詳?

《列子》〈黃帝篇〉
戰國時期列禦寇(公元前405-375) ?






未詳?


未詳?
未詳?



《帝王世紀》
西晉皇甫謐(公元215-282),東晉張湛編





三公()
三公
三公

未詳?()

未詳?
未詳?


二、少昊統治時期
「少昊」王朝由古文學家提出,但被今文學家和今日的疑古學派強烈懷疑可能是一個不存在的偽造,《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談到少昊「以鳥名官」的傳說[26],《禮記》〈曲禮篇〉:「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說道天子有「六大」,是神職,相當於周朝的「太史寮」,「天子之五官」都是治民之官,相當於周朝的「卿士寮」。前面提到「歷正」、「司分」、「司至」、「司啟」、「司閉」五種官都是長官天文曆法的官,相當於《禮記》〈曲禮篇〉說的「天官」,後面五種以「鳩」為名的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和「 司事()」五官稱為「五工正」,相當於《禮記》〈曲禮篇〉的「治民之官」。又提到「農正」之官。
5: 少昊時期的官職
文獻
作者及成書年代
鳳鳥氏
玄鳥氏
伯趙氏
青鳥氏
丹鳥氏
祝鳩氏
鴡鳩氏
()鳩氏
爽鳩氏
鶻鳩氏
九扈
《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
*成書於戰國前期公元前403-386
歷正
司分
司至
司啟
司閉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司事
九農正
《潛夫論》〈五德志〉[27]
東漢王符(公元85-163)撰寫
歷正
司分
司至
司啟
司閉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司事


三、顓頊和嚳統治時期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回答獻子的問題說:「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禮記》〈祭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而野死。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東漢時期的《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和《前漢紀》〈孝惠皇帝紀篇〉都說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是顓頊時期的官。[28]
6: 顓頊時期的官職
文獻
作者及成書年代
句龍(后土)
()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成書於戰國前期公元前403-386
木正(勾芒)
金正(祝融)
玄冥(水正)
玄冥(水正)
火正(祝融)
(土正)
(田正)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東漢班固(公元32-92)撰寫,公元82年成書
木正(勾芒)
金正(祝融)
玄冥(水正)
玄冥(水正)
火正(祝融)
(土正)
(田正)
《前漢紀》〈孝惠皇帝紀篇〉
東漢荀況(公元前313-238)撰寫的
木正(勾芒)
金正(祝融)
玄冥(水正)
玄冥(水正)
火正(祝融)
(土正)
(田正)

四、堯統治時期

根據古文獻記載堯統治時期的官職和任職者包括以下十個[29]1. 司徒,或說由舜擔任,或說由契擔任,負責「敬敷五教」,「五教」就是《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人倫關係「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2. 司馬,或說由契擔任。3. 司空,由禹擔任,負責「平水土」。4. 大田師(后稷),由棄擔任,負責「播時百穀」。5. 大理(士官),由皋陶(或名咎繇)擔任,負責處理刑法的事情。6. 工師(共工),由垂擔任,負責與工程有關的事情。7. 歐禽(朕虞),由籄(益)擔任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他負責「掌火」,他的工作內容是「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8. 秩宗,由伯夷擔任,負責「典朕三禮」,也就是宗教祭典的事情9. 樂正,由夔擔任,負責音樂。10. 納言,由龍擔任,負責「出納王命」。
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左丘明(公元前556-452)撰寫的《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
7: 堯時代的官職
文獻
作者及成書年代
契(
咎繇(皋陶)
垂(奚仲)
籄(益)
伯夷
高陽氏八子(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
高辛氏八子(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
成書於戰國前期公元前403-386











后土
布五教(司徒)
《淮南子》〈齊俗訓〉
*西漢劉安撰公元前139年成書[30]
司徒
司空
大田師
司馬







《文子》〈自然篇〉
老子弟子文子撰西漢劉向編輯
司徒
司空
田疇
司馬

工師






《說苑》〈君道篇〉
西漢劉向(公元前77-前6年)撰
司徒
司空
田疇
司馬
大理

歐禽
秩宗
樂正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東漢班固撰公元82年成書

司空
後稷
司徒
共工
朕虞
秩宗
典樂
納言


《潛夫論》〈五德志篇〉
東漢王符(公元78163年)撰

司空
司徒
司徒








《前漢紀》〈孝惠皇帝紀篇〉
東漢荀況(公元148-209年)撰

司空
后稷
司徒
士官
共工
朕虞
秩宗
典樂
納言



五、舜統治時期
戰國中期成書的《尚書》〈舜典〉、《孟子》〈滕文公上〉、《大戴禮記》〈五帝德〉記載了舜帝時的官職者有:1.「司空」,由禹擔任。2.「後稷()」,由棄擔任。3. 「司徒」,由契擔任3.「士()」,由皋陶擔任。4.「共工」,由垂擔任。5. 「虞」, 由柏益()擔任。6.「秩宗」,由伯夷擔任。7.「典樂」,由夔擔任。8.「納言」,由龍擔任。[31]
以下我將個文獻中的官職稱呼表烈如下
8舜時代的官職
古文獻
作者及成書年代
皋陶
伯夷
《尚書》〈舜典〉
成書於戰國中期
司空
后稷
司徒
共工
秩宗
納言
《管子》〈法法篇〉

司空
司徒





《荀子》成相篇








樂正

《史記》〈五帝本紀〉
西漢司馬遷撰,成書於公元前93.
平水土(司空)
后稷
司徒
共工
秩宗
納言
《大戴禮記》〈五帝德〉

名山川(司空)

司徒

行火

《說苑》〈脩文篇〉

司空
后稷
司徒()
大理
工師

賓客

我們看到中國神話中,在堯帝統治的時代,當時的繼任者舜擔任司徒(最高行政長官),可見得當時「司徒」是輔佐皇帝的宰相,我們看到「司徒」一職在後來的周朝是屬於行政體系的職官,到了舜統治的時代,後來的繼任者禹擔任了「司空」,我們看到「司空」在後來周朝是最高的監察長官。堯和舜時代的政府結構分布變動暗示著中國的政府權力已由「行政權」轉移到「監察權」為主導的時代。
六、夏代的官職
古文獻中所記載的夏朝的官職比起堯、舜時代的官職相對簡略而殘缺:1.大理,由皋陶()擔任,有些文獻提到等文獻都提到禹的輔佐是「皋陶」和「伯益」(《墨子》〈所染篇〉、《荀子》〈成相篇〉、《呂氏春秋》〈求人篇〉、〈當染篇〉、《大戴禮記》〈五帝德篇〉)2. 虞,由伯益(或作或寫作「伯翳」、「柏益」)。,「伯益」,有些文獻個別提到「伯益」(「伯翳」、「柏益」) 是禹的輔佐(《史記》〈太史公自序篇〉、《漢書》〈地理志下〉、《論衡》〈談天篇〉、《論衡》〈逢遇篇〉[32])3. 車正,由奚仲擔任(《春秋左傳》定公元年篇《潛夫論》〈志氏姓篇〉《後漢書》〈輿服上至〉[33])
不窋當后稷[34]4. 師,《白虎通德論》引《論語讖》曰:「五帝立師,三王制之。傳曰:黃帝師力牧。帝顓頊師綠圖,帝嚳師赤松子,帝堯師務成子,帝舜師尹壽,禹師國先生,湯師伊尹,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周公師虢叔,孔子師老聃。」提到禹以「國先生」為師。5. 未詳職分,除了「皋陶」之外,《鬻子》〈禹政第六篇〉說「皋陶」是之一,其他還有杜子業、既子、施子黯、季子甯、然子堪、輕子玉,合稱為七大夫[35]:「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業,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甯,得然子堪,得輕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除了「皋陶」和「伯益」之外,《荀子》〈成相篇〉還提到了「橫革」和「直成」,《呂氏春秋》〈求人篇〉還提到「真窺(直成) 」、「橫革」、「之交」,《六韜》〈文師篇〉還說到「兆比」,「直成」和「真窺」字形和發音相近應該是同一人,不過都他們的職分未詳。[36] 「皋陶」即「咎繇」,是掌司法者[37]

9:夏朝的官職
古代文獻
作者及成書年代
皋陶
(咎繇)
奚仲
不窋
真窺
(直成)
橫革
之交
兆比
《墨子》〈所染篇〉
戰國時期墨翟(公元前475-392)著作
(大理)
()








《荀子》〈成相篇〉






(?)
(?)



《左傳》〈昭公十七年〉、
定公元年篇
成書於戰國前期公元前403-386


車正






樂師
《國語》〈周語上〉




后稷
水官





《六韜》〈文師篇〉

(大理)







(?)

《呂氏春秋》〈求人

(大理)
()



(?)
(?)
(?)


《史記》〈夏本紀〉、〈周本紀〉
西漢司馬遷撰,成書於公元前93.
大理

后稷






《大戴禮記》〈五帝德〉

(大理)
()








《漢書》〈爰盎晁錯傳篇〉
東漢班固撰公元82年成書
(大理)









《論衡》〈逢遇篇〉
東漢王充(公元27-97)撰寫

()








《鬻子》〈禹政第六篇〉

(大理)










最後,我將西漢以前對於上古帝王的官職記載作一個簡單化的整理(10),可以看得出來,比較這些上古帝王的官職的記載與缺乏情形可以一覽無遺,考慮到官職產生的歷程,「嚳」時官職記載的缺失其實已經說明了「嚳」很可能是後世的一個杜撰。

10: 西漢以前的文獻對於上古帝王的官職記載的總整理

司徒(司土?)
司馬
司空(后土)
大理(士;李)
(秩宗)
工師(共工)
朕虞(行火)
后稷(田正)
賓客(納言)
樂正(典樂)
伏羲
()
()
()
()
()
()
()
()
()
()
神農(烈山氏?)
()
()
()
()
()
()
()
()?
()
()
黃帝
()
()
()
伯夷(皋陶)
()
()
后稷
()
()
少昊
祝鳩氏
鴡鳩氏
鳲鳩氏
爽鳩氏(司寇)
鶻鳩氏(司事)
()
()
(司徒)
()
()
顓頊
()
()
句龍
(蓐收)
()
脩及熙(玄冥)
(祝融)
(句芒)
()
()
()
()
()
()
()
()
()
()
()
()
/
皋陶
伯夷
()
皋陶
伯夷
()
后稷
()
()
()
句龍
皋陶(咎繇)
()
不窋
()

*註解與參考文獻:
[1] 《淮南子》〈覽冥訓〉 :「......虙戲氏之道也。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當此之時,臥倨倨,興眄眄,一自以為馬,一自以為牛,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當此之時,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無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後世,光暉重萬物。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虯,援絕瑞,席蘿圖,黃雲絡,前白螭,後奔蛇,浮游消搖,道鬼神,登九天,朝帝於靈門,宓穆休於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聲,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何則?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文子》〈精誠篇〉:「虙犧氏之王天下,枕方寢繩,殺秋約冬,負方州,抱員天,陰陽所擁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東,視瞑瞑,行蹎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汎然,不知所本,罔養不知所如往,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懷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至黃帝要繆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揚其名,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何即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
[2]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市:里仁書局,19991月出版),第301-303311頁。
[3] 《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參考「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網站(https://ctext.org/),以下引文除有指定者外均引用自本網址查詢資料庫。
[4] 《國語》〈周語上〉:「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
[5] 《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呂氏春秋》(戰國後期呂不韋於公元前241年主編)〈慎人篇〉:「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天下說之,秀士從之,人也。」;《列子》〈楊朱篇〉:「然而舜耕於河陽,陶於雷澤,四體不得蹔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愛,弟妹之所不親。行年三十,不告而娶。及受堯之禪,年已長,智已衰。商鈞不才,禪位於禹,戚戚然以至於死:此天人窮毒者也。」;《管子》〈版法解篇〉:「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舉利之。」;《韓非子》(西漢韓非公元前280-233年撰)〈難一篇〉:「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淮南子》(西漢劉安於公元前139年撰)〈原道訓〉:「昔舜耕於曆山,期年而田者爭處墝埆,以封壤肥饒相讓;釣於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當此之時,口不設言,手不指麾,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史記》(西漢司馬遷公元前93年撰寫)〈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新序》(西漢劉向公元前77-6年撰寫)〈雜事一〉:「昔者,舜自耕稼、陶、漁......故耕於歷山,歷山之耕者讓畔;陶於河濱,河濱之陶者,器不苦窳;漁於雷澤,雷澤之漁者分均。及立為天子,天下化之,蠻夷率服。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莫不慕義,麟鳳在郊。」
[6]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史記》〈五帝本紀〉:「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穀。』」,〈周本紀〉:「棄......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列女傳》〈棄母姜嫄〉:「姜嫄之性,清靜專一,好種稼穡。及棄長,而教之種樹桑麻。棄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堯使棄居稷官,更國邰地,遂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及堯崩,舜即位,乃命之曰:『棄!黎民阻飢,汝居稷,播時百穀。其後世世居稷』」;《論衡》〈初稟篇〉:「棄事堯為司馬,居稷官,故為后稷。」;〈祭意〉:「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漢書》〈郊祀志上〉 :「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龍,能平水土,死為社祠。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穀,死為稷祠。故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湯伐桀,欲讓夏社,不可,作夏社。乃讓烈山子柱,而以周棄代為稷祠。」;《潛夫論》〈五德志〉:「後嗣姜嫄,履大人迹生姬棄。厥相披頤。為堯司徒,又主播種,農植嘉穀。堯遭水災,萬民以濟。故舜命曰后稷。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故立以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之興也,以棄代之,至今祀之。」;《吳越春秋》〈吳太伯傳〉:「堯遭洪水,人民泛濫,遂高而居。堯聘棄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研營種之術。三年餘,行人無飢乏之色。乃拜棄為農師,封之台,號為后稷,姓姬氏。后稷就國為諸侯。卒,子不窋立。遭夏氏世衰,失官奔戎狄之間。」
《獨斷》〈卷上〉:「社神,蓋共工氏之子句龍也,能平水土,帝顓頊之世舉以為土正,天下賴其功,堯祠以為社。凡樹社者,欲令萬民加肅敬也,各以其野所宜之木以名其社及其野,位在未地。稷神,蓋厲山氏之子柱也,柱能殖百穀,帝顓頊之世舉以為田正,天下賴其功。周棄亦播殖百穀,以稷五穀之長也,因以稷名其神也。」;《前漢紀》〈孝成皇帝紀一篇〉:「昔共工氏霸有九州。其子曰勾龍。能平水土。故祠為社。烈山氏王天下。有子曰柱。能播植嘉穀。故祠為稷。」;〈孝惠皇帝紀〉:「唐()()致羲和四子。十有二牧。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種百穀。契作司徒訓五品。皋陶作士官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作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後漢書》〈祭祀下〉:「《禮記》及《國語》皆謂共工氏之子曰句龍,為后土官,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植百穀疏,自夏以上祀以為稷,至殷以柱久遠,而堯時棄為后稷,亦植百穀,故廢柱,祀棄為稷。」
[7] 楊伯峻的意見,參見羅聯添等編著:《國學導讀》(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出版),第284-290頁。
[8] 高振鐸主編:《古籍知識手冊》(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9月出版五刷),第8頁。
[9] 高振鐸主編:《古籍知識手冊》(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9月出版五刷),第8頁。
[10] 參見李生龍註釋:《新譯墨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2月出版),第49-50頁。
[11] 在今本《書經》〈呂刑篇〉記載:「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穀。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參考江灝、前宗武譯注:《中國名著大觀:尚書》(台北市:地球出版社,19943月出版),第525-526頁。
[12] 《墨子》〈節葬下〉:「昔者堯北教乎八狄......。舜西教乎七戎......。禹東教乎九夷......。若以此若三聖王者觀之,則厚葬久喪果非聖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豈憂財用之不足哉?以為如此葬埋之法。」《呂氏春秋》恃君覽篇〉:「兵所自來者久矣: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禹攻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三王以上,固皆用兵也。」;《春秋繁露》楚莊王〉:「舜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禹之時,民樂其三聖相繼,故《夏》。……」;《春秋元命包》:「舜之時,民樂其紹堯業,故韶者,紹也。禹之時,民大樂其駢三聖相繼,故夏者,大也。」(《太平御覽》引)《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后饗共己之治。湯法三聖,殷氏太平。」《漢書》〈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上〉:「臣聞堯舜。聖之盛也。禹入聖域而不優。故孔子稱堯曰大哉。舜曰韶盡美矣。禹曰吾無間然矣。」
[13] 《淮南子》〈人閒訓〉:「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後稷乃教之辟地墾草,糞土種谷,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說苑》〈貴德篇〉:「古者溝防不修,水為人害,禹鑿龍門,闢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闢地墾草,糞土樹穀,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后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史記》〈趙世家〉:「虙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隨時制法,因事制禮。」;《戰國策》〈武靈王平晝間居〉:「宓戲、神農教而不誅,皇帝、魘()、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這裡說到虙戲、神農、黃帝、堯、舜都是「三王」之前的帝王,《禮緯號謚記》:「夏禹、殷湯、周武王是三王也。」(《風俗通義》引)
[14] 《論衡》〈謝短論〉:「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孔子作彖、象、《繫辭》。三聖重業,《易》乃具足。」
[15] 羅聯添等編著:《國學導讀》(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出版),第185-188頁。
[16] 錢穆在《先秦諸子繫年.墨子生卒年考》:「墨子之生,至遲在元王之世(西元前四七五年),不出孔子卒後十年。其卒當在安王十年左右(西元前三九二年),不出孟子生前十年。」,參見李生龍註釋:《新譯墨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2月出版)〈導讀〉,第1-20頁。
[17] 陳福智、黃晨淳、林雅芬編著:《必讀中國經典名著90(台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61月出版)64-67頁。
[18] 《淮南子》〈覽冥訓篇〉:「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曆之數,別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孰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于路,而無仇爭之心。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孰,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塾搏,鳳皇翔于庭,麒麟游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皂,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然猶未及虙戲氏之道也。」《史記》〈五帝本紀〉:「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漢書》爰盎晁錯傳:「故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大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筦子而為五伯長。」《論語讖》:「五帝立師,三王制之。傳曰:黃帝師力牧。帝顓頊師綠圖,帝嚳師赤松子,帝堯師務成子,帝舜師尹壽,禹師國先生,湯師伊尹,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周公師虢叔,孔子師老聃。」(《白虎通德論》引)《列子》〈黃帝篇〉:「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百姓號之,二百餘年不輟。」《帝王世紀》:「神農氏衰,蚩尤氏叛,不用帝命,黄帝於是修德撫民,始垂衣裳以班上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檝,舟檝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以引重致遠,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用,以利萬人,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諸侯咸叛神農而歸之,討蚩尤氏,禽之于涿鹿之野,諸侯有不服者,從而徵之,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俯仰天地,置衆官,故以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其餘地典,力牧、常先、大鴻等,或以為師,或以為將,分掌四方,各如己視,故號曰黄帝四目,又使岐伯嘗味草木,典醫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群書治要》〈本紀篇〉引);神農氏衰,黃帝修德化民,諸侯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又徵諸侯,使力牧、神農、皇直討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于凶黎之丘。凡五十五戰,而天下大服。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歲,葬于上郡陽周之喬山。(《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於是,依二夢之占而求之,得風后于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黃帝出軍決》:帝伐蚩尤,乃睡,夢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備後,河出符信,戰即剋矣。黃帝寤,思其符,不能悉憶,以告風后力牧。風后力牧曰:此兵應也。戰必自勝,力牧與黃帝俱到盛水之側,立壇,祭以大牢,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壇中而去,黃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所夢得符也。廣三寸,表一尺,於是黃帝備之以征,即日禽蚩尤。(《藝文類聚》引)
[19]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20]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26月出版),第33頁。
[21] 《國語》魯語下〉:「(仲尼)聞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22] 《莊子》達生篇:「有()......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澤有委蛇。」
[23] 《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24] 《大戴禮記》帝繫篇〉:「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25]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9月出版),第25頁。
[26] 《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談到少昊「以鳥名官」的傳說:「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禮記》〈曲禮篇〉:「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27] 《潛夫論》〈五德志〉:「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萬接,生白帝摯青陽。世號少曎。代黃帝氏,都于曲阜。其德金行。其立也,鳳皇適至,故紀於鳥。鳳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尸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夷民者也。是故作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有才子四人,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故重為勾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恪恭厥業,世不失職,遂濟窮桑。」。
[28] 東漢班固(公元32-92)所撰寫的《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自顓頊以來,為民師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東漢荀況撰寫的《前漢紀》〈孝惠皇帝紀篇〉:「昔伏羲氏龍名。神農氏火師火名。黃帝雲師雲名。少昊氏鳥師鳥名。顓頊以來為民師民名。有重黎、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
[29] 西漢劉安(公元前179-122)主編的《淮南子》〈齊俗訓〉:「故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文子》〈自然篇〉:「昔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奚仲為工師」;《說苑》〈君道篇〉:「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大理,益掌敺禽,堯體力便巧不能為一焉,堯為君而九子為臣」;東漢班固(公元32-92)所撰寫的《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書》載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咨四岳,以舉賢材,揚側陃;十有二牧,柔遠能邇;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百穀;()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籄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東漢王符(公元83-170)撰《潛夫論》〈五德志篇〉:「後嗣姜嫄,履大人迹生姬棄。厥相披頤。為堯司徒,又主播種,農植嘉穀。堯遭水災,萬民以濟。故舜命曰后稷。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故立以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之興也,以棄代之,至今祀之。.......後嗣脩紀,見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我禹。其耳參漏。為堯司空,主平水土,命山川,畫九州,制九貢。功成,賜玄珪,以告勳于天。舜乃禪位,命如堯詔,禹乃即位。作樂《大夏》。世號夏后。......娀簡吞燕卵生子契,為堯司徒,職親百姓,順五品。...... 」;東漢荀況編撰的《前漢紀》〈孝惠皇帝紀篇〉:「唐()()致羲和四子。十有二牧。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種百穀。契作司徒,訓五品。皋陶作士官,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作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
[30] 陳福智、黃晨淳、林雅芬編著:《必讀中國經典名著90(台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61月出版),第68-72頁。
[31] 《尚書》〈舜典〉:「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棄,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帝曰:『疇若予工?』僉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帝曰:『俞,往哉!汝諧。』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帝曰:『俞,往哉!汝諧。』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讓于夔、龍。帝曰:『俞,往,欽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記載戰國中期儒家孟軻(公元前372-289)言行思想的《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45-86)撰寫的《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略同:「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于四嶽……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舜曰:『棄……汝后稷播時百穀。』舜曰:『契……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舜曰:『皋陶……汝作士,五刑有服……。』舜…..以垂為共工。舜……以益為朕虞。.....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舜曰:『然。以夔為典樂...... ......舜曰:『龍......命汝為納言……。』……」;《荀子》成相篇〉:「禹勞心力,堯有德,干戈不用三苗服。舉舜甽畝,任之天下,身休息。得后稷,五穀殖;夔為樂正鳥獸服;契為司徒,民知孝弟尊有德。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北決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傅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得益、皋陶、橫革、直成為輔。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天乙湯,論舉當,身讓卞隨舉牟光。道古賢聖基必張。」;《管子》〈法法篇〉:「舜之有天下也,禹為司空,契為司徒,皋陶為李,后稷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猶尚精一德。」;《大戴禮記》〈五帝德〉:「()使禹敷土,主名山川,以利於民;使后稷播種,務勤嘉穀,以作飲食;羲、和掌厤,敬授民時;使益行火,以辟山萊;伯夷主禮,以節天下;夔作樂,以歌籥舞,和以鐘鼓;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經。」;西漢劉向(公元前77-6)撰寫的《說苑》〈脩文篇〉:「是故皋陶為大理乎,民各服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皆讓;倕為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成;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四海之內皆戴帝舜之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引用《尚書》:「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咨四岳,以舉賢材,揚側陃;十有二牧,柔遠能邇;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百穀;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籄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東漢荀悅(公元148-209)撰寫《前漢紀》〈孝惠皇帝紀〉:「唐()、虞()致羲和四子。十有二牧。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種百穀。契作司徒訓五品。皋陶作士官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作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
[32] 《史記》〈太史公自序篇〉:「維秦之先,伯翳佐禹」;漢書》〈地理志下〉:「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顓頊,堯時助禹治水,為舜朕虞,養育草木鳥獸,賜姓嬴氏,歷夏、殷為諸侯。;《潛夫論》志氏姓〉:「後嗣有皋陶,事舜。舜曰:「皋陶!蠻夷滑夏,寇賊姦宄,女作士。」其子伯翳,能議百姓以佐舜、禹,擾馴鳥獸,舜賜姓羸。;《論衡》〈逢遇篇〉:「禹王天下,伯益輔治」;《論衡》〈談天篇〉:「禹之治洪水,以益為佐。禹主治水,益之記物。極天之廣,窮地之長,辨四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三十五國之地,鳥獸草木,金石水土,莫不畢載,不言復有九州。」
[33] 《春秋左傳》定公元年篇〉:「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于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潛夫論》〈志氏姓篇〉:「夏之興,有任奚為夏車正,以封於薛,後遷于祁,其嗣仲𧈭居薛,為湯左相。」;《後漢書》〈輿服上至〉:「奚仲為夏車正,建其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級。周室大備,官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34] 《國語》〈周語上篇〉:「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史記》〈周本紀篇〉:「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間。」
[35] 《鬻子》〈禹政第六篇〉:「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業,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甯,得然子堪,得輕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36] 《墨子》〈所染篇〉:「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墨子》〈尚賢下篇〉:「是故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湯有小臣,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宮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遠者歸之。」;《荀子》〈成相篇〉:「禹傅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得益、皋陶、橫革、直成為輔。」;《呂氏春秋》〈當染篇〉:「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呂氏春秋》〈求人篇〉:「禹東至榑木之地......南至交阯、孫樸、續樠之國......西至三危之國.......;北至人正之國......不有懈墮,憂其黔首,顏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得陶(皋陶)、化益(伯益)、真窺(直成)、橫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大戴禮記》〈五帝德篇〉:「()舉皋陶與益,以贊其身,舉干戈以征不享、不庭、無道之民;四海之內,舟車所至,莫不賓服。」;《呂氏春秋》〈古樂篇〉:「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六韜》〈文師篇〉:「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得皋陶,兆比於此。』」;《史記》〈夏本紀篇〉:「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后舉益,任之政。」
[37] 《楚辭》離騷經〉:「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漢書》〈爰盎晁錯傳篇〉:「故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大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筦子而為五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