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帝舜是「炎帝」的後代,劉向帝德譜的若干證據

 一、 中國上古史的帝王譜系

我們先複習一下元囂(玄囂)的譜系

《大戴禮記》〈帝繫〉:「黃帝產元囂,元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勳,是為帝堯。...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祖,氏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契;次妃曰陳隆氏,產帝堯;次妃陬訾氏,產帝摯。」

 1. 青陽(木星神)和玄囂(土星神)的併合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圖一)

 

圖一: 根據《世本》、《大戴禮記》、《史記》的譜系圖(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1998年,第371頁)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至於黃帝之王,謹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實以益人。然後天下可得而牧也。」,《管子》將「共工」放在「黃帝」之前。

西漢史家司馬遷(公元前146~前110年)將「青陽」和「玄囂」等同,前述《大戴禮記》〈帝繫〉將「玄囂」記為「元囂」,和《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形容「渾敦」—「帝鴻氏(帝江)」的兒子—使用的「頑嚚(ㄧㄣˊ)」字形相近,可見「玄囂」和「渾敦」為同一人。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清陽」之氣為「天」,「濁陰」之氣為「地」,《爾雅》〈釋天〉:「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清陽」代表「天」,也可代表木星神。

黃帝之子「玄囂」即帝鴻(帝江)之子「渾敦」,即共工之子「句龍」,「玄囂」、「渾敦」、「句龍」、「后土」、「相柳」、「相繇」、「鯀」都是同一位,都是指土星神,「帝鴻(江)—渾敦」、「黃帝—玄囂」、「共工—后土(句龍)」三組父、子(水神—土神)的類比關係,據此大概可以推測「帝鴻(江)」即「共工」,即「黃帝」!難怪乎會有人將「黃帝」和「帝鴻」牽合在一起的說法。

《潛夫論》〈五德志》將顓頊的世號稱為「共工」。

《帝王世紀》:「黃帝一號帝鴻氏,或曰歸藏氏,或曰帝軒。」(《太平御覽》引),說「帝鴻」即「黃帝」。

 2. 青陽(木星神)和少昊(金星帝)的併合

《逸周書》〈嘗麥解〉(成篇於西周早期,由劉向[公元前77~前6年]編著)記載的少昊清—司馬—鳥師」中的「清」就是「青陽」(木星神),就是鳥師「少昊」(少皞摯,金星神)[i]這是第一次出現木星神「青陽」就是金星神「少昊」的說法。


《漢書》(東漢班固於公元82年成書)〈律曆志下》:「⋯《考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子清陽也,是其子孫名摯立。⋯ 《春秋外傳》(《國語》〈周語下〉)曰: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清陽玄囂之孫也。水生木,故為木德。天下號曰高辛氏。帝摯繼之,不知世數。」這是說「清陽」(木星神)即「玄囂」(=元囂=頑嚚=渾敦,土星神),至此木星神與金星神、土星神合併。

《後漢書》〈張衡列傳〉:「少昊清陽之末,實或亂德,人、神雜擾,不可方物,重、黎又相顓頊而申理之,日、月即次,則重、黎之為也。」這是對於《逸周書》〈嘗麥解〉的詮釋,「少昊清」即「少昊清陽」。

《潛夫論》〈五德志〉記載了感生說的譜系:「大人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世號太曎。都于陳。其德木,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後嗣帝嚳,代顓頊氏⋯其號高辛。...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其德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後嗣慶都,與龍合婚,生伊堯。代高辛氏。⋯世號唐。...大電繞樞炤野,感符寶,生黃帝軒轅。代炎帝氏。⋯其德土行。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萬接,生白帝摯青陽。世號少曎。代黃帝氏,都于曲阜。其德金行。其立也,鳳皇適至,故紀於鳥。 搖光如月正日,感女樞幽防之宮,生黑帝顓頊。⋯身號高陽,世號共工。代少曎氏。其德水行,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東漢時期的緯書所記載的譜系基本上都採取「無父感生說」,但套用劉歆以「五行相生說」的帝德譜版本建構出的譜系(圖二)。

 

圖二: 根據漢代緯書的感生說所繪的譜系(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1988年,第266頁)


將上述的譜系重新整理如下列:「少典(大電)x附寶(月神)—黃帝(=軒轅=帝鴻=帝江/土星帝*/雲師)x(西陵氏之女)女節(=方雷氏)—元囂(=玄囂=頑嚚=渾敦,土星神;=青陽,木星神;=少昊,金星帝;鳥師)—蟜極—(伏羲=太昊,木星帝,龍師)高辛(帝嚳)x(炎帝/火星帝/火師的後嗣)陳隆氏慶都—放勳(帝堯)這個譜系有土星神(玄囂)木星神(青陽)金星神(少昊)的混雜等同!

 二、中國古代帝王德譜的再考察

《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說大昊氏是龍師」,少昊氏是鳥師」,炎帝是火師」,黃帝是「雲師」,共工是「水師」,顓頊是「民師」[ii]此時顓頊尚未有水帝的痕跡,共工是水師,是水師最可能的候選者,而黃帝是「雲師」(圖三),現今知道「雲」是「水」存在的一種形式,黃帝理應是水帝的候選者,為何身為「民師」的顓頊在後世反而成了公認的水帝了呢?

圖三:《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記載的「六師」



根據《潛夫論》〈五德志〉的記載,顓頊的「世號共工」,此時顓頊為水帝的神話已經構築完成,鮮少人對此產生懷疑。我根據《呂氏春秋》〈盪兵〉等文獻描述「黃帝和赤帝」、「顓頊和共工」之間戰爭,赤帝的火德,是已經確定不易的事情按照五行相勝說的邏輯水可滅火,「水勝火」,因此可將黃帝定為水德此外共工在《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是「水師」,他和「大概脫離不了關係,按照「五行相勝」說的邏輯,土可以堙水,「土勝水」,因此可以將顓頊定為土德,這(五行相勝說的火)是這些文獻背後的基本邏輯。[iii] 本文筆者大膽提出了「黃帝本來是水帝,顓頊原本是土帝」的假說,但仍需要更多的證據

 按照五行相勝說的邏輯,和《國語》〈魯語〉的記載,「共工氏()―后土()」﹔「黃帝()―顓頊()」;「鯀()─()」,這些人物的屬德和譜系可以重構為:「共工氏=黃帝,水帝/神)后土(=顓頊=鯀,土帝/神)禹(木神)」這個譜系正好吻合鄒衍的「五行相勝說」

根據顧頡剛的考證五德終始說有三種變化:

1. 《呂氏春秋》〈應同〉是採用鄒衍所創始的五德終始說(五行相勝說)將帝王繼承順序訂為: 黃帝()―禹()()()()

《呂氏春秋》〈應同〉記載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除了上述之外,還有⋯


《尚書大傳》:「武王伐紂,觀兵於孟津,有火流於王屋,化為赤烏,三足。」(《太平御

覽》引),周武王伐商紂,在君王的房屋內出現赤烏的符瑞徵兆,「赤」色的烏鳥暗示周朝帝德譜是火德。

《尚書緯中候》:「秦穆公出狩,天震大下有火,化為白雀,銜丹書,集公車。」(《藝文類聚》引),秦穆公時出現了「白」色的雀鳥,這暗示秦朝的


2. 西漢董仲舒(公元前176-104)認為「之間得以透過而相互感應。五行由五種基本物質,成為「氣-陰陽-四時-五行」宇宙論的一環結。董仲舒的世運主張,主要集中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裡,這時已經將「五行相生說」應用在帝王譜:「神農(火)―黃帝(土)―顓頊(金)―嚳(水)―堯(木)―舜(火)―禹(土)―湯(金)―周(水)」[iv]。 

3. 劉歆(公元前50-公元23年)的帝德譜版本:「太昊伏羲氏(木)―炎帝神農氏(火)―黃帝軒轅氏(土)―少昊(金)―顓頊高陽氏(水)―帝嚳高辛氏(木)―堯帝陶唐氏(火)―舜(土)―禹(金)―湯(水)―周(木)―漢(火)―新(土)」錢穆考證三統曆譜大約作成於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現存世經即為三統曆譜中的一篇如此最多可以說明世經寫作的時間的下限為公元5

4. 楊權將劉歆的帝德譜去掉了少昊和閏統之後,提出了劉向(公元前77-前6年)的五德終始說的可能版本:「太昊炮羲氏(木)―炎帝神農氏(火)―黃帝軒轅氏(土)―顓頊高陽氏(金)―帝嚳高辛氏(水)―堯帝陶唐氏(木)―舜(火)―禹(土)―湯(金)―周(水)―秦(木)―漢(火)」[v] (表一)

表一: 不同版本帝德譜的比較

帝德譜/文獻

呂不韋呂氏春秋〈應同〉

董仲舒春秋繁露

劉向的帝德譜

劉歆:《世經

緯書的感生說

太昊/伏羲氏/宓犧

()

()

共工

()

()

()

閏水

()

炎帝/神農氏

()

黃帝/軒轅氏/帝軒

少昊/金天氏/朱宣

()

()

()

顓頊/高陽氏

()

帝嚳/高辛氏

()

/陶唐氏

()

帝摯

()

()

()

閏水

()

/有虞氏

()

/夏後氏

()

閏水

()

()

()

()

()

()

 

 三、劉向版本帝德譜真實存在的若干證據

1. 值得注意的是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劉向的帝德譜的記載,帝嚳屬水德,但是到了劉歆的《世經》中就變成了木德,我們可以看到古籍記載共工爭帝的對象出現歧異,一是高辛氏(帝嚳)(《淮南子》〈原道訓〉《史記》〈楚世家〉《三國志》〈吳主傳〉)[vi],二是高陽氏(顓頊)(《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律書〉《列子》〈湯問〉《漢書》〈刑法志〉)[vii]在《史記》和《淮南子》同一書籍不同篇卻記載著共工相與爭帝的對象不同的兩位。我認為這是因為當時在劉向以前的帝德譜排列,「水帝」本來是帝嚳(高辛氏),但到了劉歆時的帝德譜便改成了以顓頊(高陽氏)為水帝,儘管也有人懷疑劉向的帝德譜是否真實存在,但是古籍的歧異記載意外地留下了帝德譜變化遺跡的可靠證據。(圖四)

圖四:《淮南子》《〈原道訓〉和〈天文訓〉記載的共工之戰


2. 在戰國時代描述舜為田夫野人的傳說應是相當普遍的(《孟子》《荀子》《戰國策》等[viii] 而舜從事耕種的地方名為「歷山」(參見《墨子》〈尚賢中〉〈尚賢下〉篇、《管子》〈版法解〉、《韓非子》〈難一〉《呂氏春秋》〈慎人〉《說宛》〈反質〉〈雜言〉篇《新序》〈雜事一〉《論衡》〈自紀〉[ix]。(圖五)我懷疑「歷山」即「烈山」「厲山」,「烈山氏(或寫作厲山氏)即「炎帝」烈山氏(或寫作厲山氏)的兒子叫「柱」或「農」(《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國語》〈魯語上〉《禮記》〈祭法〉)亦即炎帝的兒子「炎居」(《山海經》〈海內經〉)。由上述,我們可以看見舜帝與炎帝的地緣關係

圖五: 《墨子》〈尚賢中〉篇關於帝舜的記載


3. 舜帝的譜系出現了炎帝(火星帝)和黃帝(土星帝)後代——兩種不同的記載,一是《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的炎帝的譜系:炎帝(=赤帝=烈山氏=厲山氏,第一代火星帝)聽訞炎居(==農)節並(=顓頊?劉向:二代金星帝;劉歆:二代水星帝)戲器(=堯?=老童=耆童?劉向:二代木星帝;劉歆:二代火星帝)祝融(=黎=丹朱=驩頭=讙兜,火星神)共工(=玄冥=脩或熙,水星神)術器(=后土=相柳=相繇=鯀=句龍,土星神)噎鳴(=句芒=重=伯益,木星神),重要的是,這一個譜系還有《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的支持 [x] (後又說「祝融殺鯀」,即祖先殺後代,這突顯此譜系的矛盾或超自然!)

另外一個譜系(黃帝的後代)就是黃帝(第ㄧ代土星帝)昌意(=常羲=尚儀,月神)韓流(=乾荒)高陽(帝顓頊,劉向:金星帝;劉歆:水星帝)虞幕窮蟬敬康(=青陽=祝融=丹朱=驩頭=讙兜?火星神)句芒(=句望=重=噎鳴,木星神)蟜牛瞽叟(=帝俊?)重華(帝舜=三身,劉向:第二代火星帝;劉歆:第二代土星帝)商均(=叔均=義均=巧倕=王亥=該=蓐收,金星神


上述兩個譜系的後代都出現了同一位木星神(句芒和噎鳴)又這兩種譜系又恰巧將舜帝分別冠上了火德(炎帝的後代)與土德(黃帝的後代)的帽子――又恰巧分別對應於劉向(公元前77~6年)和劉歆(公元前50~後23年)所建立的帝德譜――這裡又意外地洩露了以舜帝為黃帝的後代很有可能是經過移花接木的結果,舜帝應當為炎帝的後代。(圖六)

圖六: 黃帝像(左)和炎帝像(右)



4. 另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證據⋯⋯考察「舜」這個字戰國時期竹簡書中的「舜」字上面由」字,下方由「赤」(上「火」下「土」(ㄔˋ),與「赤」字的上「土」下「火」排列相反) 字所構成,因為「允」和「俊」、「夋」字形類似,因此有人認為「舜」是「俊」「夋」的分化字《說文解字》一書記載了「舜」的篆體字「(ㄕㄨㄣˋ)」,由上面的一個外「ㄈ(ㄈㄤ)」內「炎」所組成的字,和下面由「舛」所構成,不可否認的,「炎」字存在於篆體字「」(ㄕㄨㄣˋ) 以及「赤 (𪢾上火下土)」字出現在戰國時期竹簡「舜」(上允(ㄩㄣˇ)下𪢾(ㄔˋ,上火下土,同「赤」字形裏是一個不可磨滅的事實,後世有許多學者竟選擇以掩耳遮眼的方式——簡單地以訛變」為由輕鬆、忽略帶過,因為它很可能是舜帝曾經被人們視為火帝的重要痕跡。(圖七)


圖七: 舜字形的演變過程 (取自中研院小學堂網站)

5.  《呂氏春秋》〈慎大〉:「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黃帝之後於鑄,封帝堯之後於黎,封帝之後於;下轝,命封夏后之後於杞,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史記》〈陳杞世家〉:「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後,得媯滿,封之於,以奉帝祀,是為胡公。」
《呂氏春秋》記載「舜」的後代受封於「陳」地,《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陳」是「大皞(太昊)之虛(墟)」,這說明了「太昊」就是「舜」,而不是「嚳」。(圖八)

圖八:《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陳為大皞之墟



6.  《淮南子》〈脩務訓〉:「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舜二瞳子,是謂重明⋯;禹耳參漏,是謂大通⋯;文王四乳⋯;皋陶馬喙⋯;禹生於石;契生於卵;史皇產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若此九賢者⋯」;《白虎通德論》〈聖人〉:「伏羲祿、衡連珠、唯大目、鼻龍伏⋯。黃帝顏⋯顓頊戴午明⋯帝嚳駢齒⋯。堯眉八彩,是謂通明⋯。舜重瞳子,是謂玄景⋯。」;《論衡》〈骨相〉:「傳言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斯十二聖者」《春秋緯元命苞》:「黃帝龍顏⋯顓頊并幹⋯⋯帝嚳(俈)戴干,是謂清明⋯⋯堯眉八彩,是謂通明⋯。」,顓頊有「戴午」,帝嚳(俈)有「駢齒」的傳聞(《論衡》、《白虎通德論》),但是《春秋緯元命苞》又有帝嚳(俈)「戴干」,顓頊「并幹」的說法。(表二)

表二、帝王形象傳說

文獻

淮南子

春秋繁露

論衡

白虎通德論

潛夫論

緯書

帝王世紀

成書年代

劉庵前179-前122年

董仲舒前179-前104

王充27-97

班固32-92

王符78-16300

東漢25-220

皇甫謐215-282

伏羲

(缺)

(缺)

(缺)

唯大目、鼻龍伏

日角

(缺)

(缺)

黃帝

(缺)

(缺)

龍顏

(龍?)顏

(缺)

(缺)

(缺)

顓頊

(缺)

(缺)

戴午

戴午

(缺)

并幹

戴干戈

帝嚳

(缺)

(缺)

駢齒

駢齒

戴十

戴干

(缺)

眉八彩

(缺)

眉八采

眉八彩

眉八彩

眉八彩

身長八尺

二瞳子

二童子

重瞳

重瞳子

目重瞳

龍顏重瞳

目重瞳

耳參漏

(缺)


耳三漏

(缺)


耳參漏

(缺)

虎鼻大口,兩耳滲漏

(缺)

(缺)


臂再肘

(缺)


(缺)

臂四肘

豐下銳上,倨身而揚聲,長九尺

文王

(缺)

(缺)


四乳

(缺)

(缺)

四乳

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

武王

(缺)

(缺)


望陽

(缺)

(缺)

駢齒

(缺)


7. 另外一個證據是,《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顓頊死後復活的故事⋯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謂魚婦。顓頊死即復蘇。」(圖九)



圖九:顓頊死後復蘇化成的魚婦形象(汪紱圖本,取自馬昌儀著作:古本山海經圖說》下卷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第1032頁。)

在楚帛書丙篇和《爾雅》〈釋天〉所記載的十二月神大致相同,正月至十二月的月名分別為取(陬)、女(如)、秉(寎)、余、叴欠(皋)、且、倉(相)、臧(壯)、玄、易(陽)、姑(辜)、荼(涂)。其中五月的神祇的圖形為人身三首,在《山海經》〈海外南經〉、〈海內西經〉都有「三首國」的記載 (圖十),即《山海經》〈西山經〉所記載的「員神磈(ㄎㄨㄟˇ)」,《山海經》〈西山經〉:「⋯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 ⋯泑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員神磈氏即金星神 [xi] ! 古帝「顓頊」二字,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書《武王踐阼》作「端琂」,馬王堆帛書寫作「諯玉、端玉、湍玉」,可見得其核心主體是「耑玉」二字。這個記載在楚帛書丙篇的人身三首的圖形「員神磈氏」酷似「耑」字的字形,顓頊之子也有「三面之人」的傳說。《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而且這裡特別說「三面之人不死」,也呼應了「顓頊」的「死後復蘇」神話。「員神磈氏」即「少昊」,是金星帝。顓頊和「員神磈氏」有牽扯不清的關係,說明了「顓頊」原本和「少昊」都是金星神有謎霧般的等同。

圖十: 酷似「耑」字的五月神(左,《楚帛書》丙篇)及三首國(右,明代蔣應鎬繪圖本,取自馬昌儀著作:古本山海經圖說》下卷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第729頁。)的形象


在蘇美爾神話中保存著《伊南娜降至冥府》的故事,記載金星神——伊南娜 (Enanna——愛情和征戰的女神前往冥世,來到阿努納基 (Anunnaki的七個威嚴的審判者面前伊南娜 死亡並懸於牆壁的木樁上整整過了三天三夜,恩基 (Enki,地神生命之食生命之水撒布在伊南娜 之體上,伊南娜 因而得以復生」[xii] (圖十一)

圖十一:金星神依南娜的形象


死後復活的故事是金星神的古老橋段,古籍記載顓頊死後復活的神話,證明其原本很可能是金星神!
6. 最後要提出劉向的帝德譜是較早的主張還得需要證明堯帝是木星帝出土於尼普爾 (Nipuur埃庫爾Ekur神廟圖書館,新蘇美時代(公元前30世紀中後期)的泥板《恩利爾與寧利爾: 南納的由來》,裡面描述木星神/風神恩利爾Enlil)看到正在 伊德努恩波度Idnunbirdu)河中沐浴的寧利爾Ninlil) ,眼睛一亮,而和她發生交媾寧利爾 因而懷孕生下了月神——南納Nanna),恩利爾 往冥府走去,寧利爾 跟隨著他,恩利爾 依序化成了冥府的守門人地下之河的守護人和船夫,和 寧利爾 進行交媾,結果讓寧利爾 分別生下了三個冥府的神明: 火星神/戰神尼爾伽勒(Nergal)、冥神/醫神尼納祖Ninazu)與河流、農業之神恩比盧盧Enbilulu)。[xiii] (圖十二

圖十二:恩利爾 和 寧利爾南納 的誕生,出土於 尼普爾 的泥板



如前所述,在古老的蘇美爾神話中,木星神(恩利爾、寧利爾)的後代,其中屬於七曜者有月神、火星神等後代。(圖十三)

圖十三:木星神 恩利爾 和木星女神 寧利爾



而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和木星的距離最近(約3.68個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可見得木星神的兒子為火星神是有天文學根據的!而在中國神話中,堯帝的後代有「丹朱」,依據楊寬先生的考證丹朱又稱為「驩(ㄏㄨㄢ)頭(ㄊㄡˊ)」、「鴅(ㄏㄨㄢ)咮(ㄓㄡ)」、「讙(ㄏㄨㄢˉ)兜(ㄉㄡ)」、「驩朱」,住在南方,「丹朱」就是祝融,就是火星神[xiv] (圖十四)中國神話中的堯帝也有火星神的後代,這説明了堯帝原本很可能是木星神(木帝)。

圖十四:楊寬先生分析的丹朱即火星神祝融圖示(第318頁)



因此本文提出舜帝可能的原始炎帝後代譜系版本:炎帝(=烈山氏=厲山氏,火星帝)x聽訞炎居(===顓頊?)節並(==幕)戲器(=窮蟬=窮係=老童=耆童=卷章)祝融(=敬康=青陽?火星神)共工(水星神)術器(=后土=相柳=相繇,土星神)噎鳴(=句芒=句望=重,木星神)蟜牛(=橋牛)瞽叟(=帝俊?)重華(=帝舜=三身,第二代火星帝)商均(=叔均=義均=蓐收=王亥=該,金星神)


[i] 《逸周書》〈嘗麥解〉:「昔天之初,誕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赤帝),爭于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于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亂」

[ii] 《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

[iii] 《呂氏春秋》〈盪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遞興廢,勝者用事。」《淮南子》〈兵略訓〉:「兵之所由來者遠矣!黃帝嘗與炎帝戰矣,顓頊嘗與共工爭矣。故黃帝戰于涿鹿之野,堯戰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西戎),啟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況衰世乎!」;《文子》〈上義〉:「赤帝為火炎,故黃帝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史記》〈律書〉:「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漢書》〈刑法志〉:「自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定水害。」

[iv] 丁亞傑倪芳芳〈顧頡剛的疑古思想:漢儒孔子與經典〉,《元培學報》2004年12月,第11期,第41-64頁。陳永超:世經帝德譜的形成過程及相關問題:再析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文史哲》2008年,第1期(總第304期),第45-54頁。

[v] 參見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北京: 中華書局2006年4月出版),第145頁。

[vi] 《淮南子》〈原道訓〉:「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三國志》〈吳主傳〉:「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

[vii]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列子》〈湯問〉:「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鼇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史記》〈律書〉:「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漢書》〈刑法志〉:「自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定水害。」

[viii] 《孟子》〈萬章上〉篇:「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孟子》〈萬章下〉篇:「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孟子》〈告子下〉篇:「舜發於畎畝之中,...。」;《荀子》〈成相〉篇:「堯...舉舜甽畝,任之天下,身休息。得后稷...夔...契...。」;《戰國策》〈齊策四〉篇:「故舜起農畝,出於野鄙,而為天子。;
《尸子》:「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其田也,荷彼耒耜,耕彼南畝,與四海俱有其利。其漁雷澤也,旱則為耕者鑿瀆,儉則為獵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歸之若父母。」(《太平御覽》引)

[ix] 《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賢下〉:「是故昔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瀕,漁於雷澤,灰於常陽。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管子》〈版法解〉:「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舉利之。」《韓非子》〈難一〉:「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呂氏春秋》〈慎人〉:「夫舜遇堯,天也;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天下說之,秀士從之,人也。」;《韓詩外傳》〈卷七〉:「故虞舜耕於歷山之陽,立為天子,其遇堯也」《說宛》〈反質〉:「歷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舜耕焉;雷澤之漁者善爭陂,而舜漁焉;東夷之陶器窳,而舜陶焉。故耕漁與陶非舜之事,而舜為之,以救敗也。」;《說宛》〈雜言〉:「故舜耕歷山而逃於河畔,立為天子則其遇堯也。」;《新序》〈雜事一〉:「故耕於歷山,歷山之耕者讓畔;陶於河濱,河濱之陶者,器不苦窳;漁於雷澤,雷澤之漁者分均。及立為天子,天下化之,蠻夷率服。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莫不慕義,麟鳳在郊。」;《論衡》〈自紀〉:「舜耕歷山,若終不免;及受堯禪,若卒自得。」

[x]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禮記》〈祭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xi]  何新: 宇宙的起源: 楚帛書與夏小正新考(北京市: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第23-24

[xii] 魏慶征編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山西省太原市北岳文藝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4月出版,第173-174

[xiii] 改寫自[美]Kramer, S. N. 著作,葉舒憲金立江 翻譯《蘇美爾神話》(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8月出版): 51-56

[xiv]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第十一篇丹朱驩兜與朱明祝融〉,收錄於童書業:《古史辨》第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月出版),第30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