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中國東漢時期出現了無限宇宙論和泛神論


中國自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前期的…老子(公元前571-471)、墨子(公元前468-376)、戰國中期的莊子(公元前367-279)、戰國後期的…鄒衍(公元前305-240)、呂不韋(公元前232-235)、西漢時代的…劉安(公元前179-122)董仲舒(公元前179-104)、楊雄(公元前53-18)都是抱持著宇宙有限論。


東漢學者劉珍(公元~126)等人編撰的《東觀漢記》〈補遺〉記載漢靈帝時,議郎蔡邕於朔方上書「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數術具存,孝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圓體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以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萬世不易之道也。」這裡提到了兩漢時期人們對於宇宙形狀的觀念的種類,其中「周髀」就是《周髀算經》,這是中國歷史上首先闡明了「蓋天說」的宇宙體系,其實是脫胎於「天圓地方」說,只是他們認為地是球面,但還不是球形。

一開始我提到中國古人對於宇宙的形狀的認識大多採天圓地方說,也就是天是圓的,大地是平的學說,唯獨楊雄主張渾天說,採用天和地都是圓的形狀,按理說,只要認為天有固定形狀的主張應該都是持有限宇宙論,但依照作家鄭文光所說,中國古代的宇宙無限性理論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宣夜」說;第二種是「平天」說;第三種是「渾天」說[1] 。鄭文光先生所提到的三種宇宙形狀理論,只有第一種「宣夜」說的主張認為「天」沒有形狀,最可能成為宇宙無限論,而「平天」說和「渾天」兩說認為「天」的形狀分別是平的和圓的,平面的「天」是二維空間,從某個角度來看「天」是無極限的。圓的「天」是有限的空間,但為何是無限宇宙呢? 「渾天說」則認為地是圓球的形狀。楊雄應該還是持宇宙有限說的主張,但是關鍵是在「宇宙」和「天地」觀念的脫鉤,這一個脫鉤的時間最遲在東漢的張衡之時。

戰國時代一位學者尸佼(約公元前390—330年)給宇宙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裡已具體體現了四維時空的概念。

以下我們來探究這三種以無限宇宙為觀點的理論發生時代和典故:

一、               宣夜說

1.      郗萌(東漢)
東漢郗萌根據先師相傳的內容: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天體天外都不存在水) 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日月眾星的運動都靠氣的作用) 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繫,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沒也(北極星和大地都不動)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繫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晉書》〈天文志〉) 宣夜說認為從地面以上一直到無限遠處,都是「天」,其間充滿了「氣」,日月星辰都漂浮於「氣」中。[2]

2.      楊泉(西晉)
西晉宣夜說學者楊泉《物理論》:「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 (《太平御覽》〈天部〉)

《物理論》:「星者,元氣之英,水之精也。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漢,眾星出焉。」(《太平御覽》〈天部〉引)他認為銀河也是氣,並從中生出恆星來。


3.      張湛(東晉人)
列御寇是先秦道家的人物,在老子之後,莊子以前。今傳的《列子》被懷疑是成書於東晉人張湛的偽作。

《列子》〈天瑞篇〉:「《黃帝書》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无()動,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終者也;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終、進乎?不知也。,終乎?本无(),進乎?本不久。有生則復於不生,有形則復於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終者也。終者不得不終,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恆其生,盡其終,惑於數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黃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列子》〈天瑞篇〉提醒我們萬物只能由「無」生「有」,而「生者必終者也」,「不生」是「生者」的終,「無形」是「有形」的終,這是萬物的特質,但是「道」是「本無始」、「本不久」的。

4.      莊子的後學?
錢穆在《莊老通辨》一書中說到《老子》書後出於莊,特指內七篇而言,至於外、雜篇多出於《老子》書而顯受其影響者。
(1)   天、地(空間)是沒有窮盡的
《莊子》內篇〈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莊子》內篇懷疑「天」是「遠而無所至極」無窮盡的存在。
    空間是無限的,《莊子》雜篇《則陽》中戴晉人問魏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 魏王答道:「無窮。」
    莊子又借北海若之口說「天下之水,莫大於海……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因為「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莊子認為宇宙「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於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雜篇《盜跖》)

(2)   時間是沒有起始和終點的
《莊子》雜篇〈庚桑處〉:「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這裡說有「宇」(空間)是具體的事實,而沒有確實的所在,宙(時間) 有久長的淵源,而沒有開始的本根。[3]

莊子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永無休止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生成、動態的性質。宇宙意識中最根本的就是無限意識,時間無限,空間無限,運動變化無限。
關於時間無限,《莊子》認為時間是無窮無盡的:「年不可舉,時不可止」(莊子外篇《秋水》)「吾觀之本,其往無窮;吾觀之末,其來無止。」(《莊子》雜篇《則陽》)。

二、平天說—王充(東漢)
東漢時期的思想家王充(公元27-97),他的思想保留於《論衡》的85篇之中:
1.      天地無終始
他說:「天地不生,故不死」,他對宇宙的認知,並不認為天地有一起始,因為有始即該有終。若天地有一起始,那麼亦應有一結束,與他所認為天地是長生不死、無始無終的想法不合。[4]

2.      王充認為天和地都是兩個非常大的平行的平面
《論衡》〈說日〉:「人望不過十里,天地合矣;遠、非合也。……天平正,與地無異。……夫天之高下,猶人之察太山也。平正,四方中央高下皆同。今望天之四邊若下者,非也,遠也。非徒下,若合矣……今視日入,非入也,亦遠也。……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道,平易無險,去人不一里,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也。王充認為天穹看起來像是一個罩子,天頂高,四邊下垂與地相接是人的錯覺。所以太陽出沒地平線上下也是人眼的錯覺。

三、               渾天說-張衡
「渾天說」是在蓋天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基本思想就是一個球型的大地位於一渾圓的天球的中央。
1.      慎到
「渾天說」淵源於東周戰國時期趙國人慎到(公元前395—315年),他說:「天體如彈丸,其勢斜倚」 (《慎子》) 他認為天是一個圓球,但他沒有談到大地形狀問題。
2.      惠施
東周戰國時期宋國人惠施(公元前370-310年) 除了認為天體是圓的,地也是球狀的,《莊子》〈天下〉篇:「南方無窮而有窮。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他認為「南方無窮而有窮」,只能理解為大地是球形,才能越過南端而繞回來,同樣,「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合理的解釋是:大地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圓球,因此有兩個「天下之中央」,一個在地球北極即「燕之北」,一個在地球南極即「越之南」,可見得惠施對於大地之為球形是有初步的認識。
惠施的理論中尚有「天與地卑」一句,這是說,星斗所附麗的天空,確實可以低於地平的。這也是渾天思想的萌芽。渾天說郎認為,天空是渾圓的,大地也是渾圓的,因而天空總有一部分位於地平線下面。所以惠施是渾天說的先驅。
     
3.    張衡
渾天說成為一種宇宙結構體系,卻是遲至漢代之事。張衡(公元78-139) 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他是渾天說的支持者,他的《靈憲》和《渾儀注》二文是渾天說留存至今最早的的兩篇代表作,被保存在《後漢書》的注(南朝梁劉昭作)所引用。
《渾天儀注》:「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 ,出地上三十六度。 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 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這裡說「天」如蛋殼一般,如「地」如蛋黃一般。

《靈憲》「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232300)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八極。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如果天、地可以描述成任何的形狀,其實就意味著這個天地不是無限的,所以張衡將天地和宇宙脫鉤,兩者是不同的層次,地球之外包著一個天球,天球也有一定的範圍,但是天的外面還有別的世界,「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5]

東漢黃憲撰寫的《天文》記載:「『天、地果有涯乎? 』曰:『日、月之出入者,其涯也。日、月之外 則吾不知焉。』曰:『日、月,附於天乎? 』曰:『天,外也。日、月,內也。 內則以日、月為涯,故躔度不易,而四時成。外則以太虛為涯,其涯也,不睹日、月之光,不測躔度之流,不察四時之成;是無日、月也,無躔度也,無四時也。同歸於虛,虛則無涯。』」
東漢張衡的宇宙模型和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有類似之處,亞里斯多德也主張宇宙是由外面多層的天球和裡面的地球所構成。只是亞里斯多德認為天是由八層的天球殼層,既然有形狀、天又有數量的限制,它就不可能是無限的。

4.      王弼
《老子》通行本的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說「無」是「天、地」的起始,「有」是「萬物」的始祖,基本上是循「道()→天地()→萬物」的軌跡,但是三國時代曹魏人王弼(公元226-249)《道德經注》註解卻將「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 ;王弼的看法與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的記載比較接近:「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這裡混淆了天地和萬物的定義,只承認「萬物有始」,卻不承認「天地有始」,這是因為王弼認為天地(宇宙)是無限的,等於是將宇宙泛神化。

 鶡冠子》〈天權〉:「挈天地而能遊者謂之還名……獨化終始,隨能序致,獨立宇宙無封,謂之皇天地,浮懸天地之明,委命相鬲謂之時,通而鬲謂之道,連萬物領天地,合膊同根,命曰宇宙,知故無不容也,知故無不足也,知德故無不安也,知道故無不聽也,知物故無不然也,知一而不知道,故未能裏也。
《列子》〈湯問〉:「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惡()得物?後之人將謂今之无()物可乎? 殷湯曰:『然則物无()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初无()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湯固問,革曰:『无()則无()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極之外,復无()()極;无()盡之中,復无()()盡。()極復无()()極,无()盡復无()()盡。朕()以是知其无()極、无()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猶齊州也。』湯曰:『汝奚以實之?』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是也。問營之東,復猶營也。西行至豳,人民猶是也。問豳之西,復猶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不異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窮、極也。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也故无()。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
這裡的「无()極之外,復无()()極;无()盡之中,復无()()盡。」的意思是:「無極的虛空外圍還是虛空,當然仍是原本的那個無極,不是另外又有個無極;無盡的虛空內部仍是虛空,當然還是原本那個無盡,不是另外又有個無盡。」 列御寇藉著夏革之口說出了他對宇宙命題的答案:宇宙的時空都是無限的。而且他說「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也故无()極。」,含萬物的是天地,所以天地是不窮的,含天地的是更大的天,所以是無極的。

後語

宇宙是否為無限(infinite)關係到天文科學、宗教、哲學的結論,「無限宇宙」(infinite universe)的主張必然走向「無神論」(atheism)或「泛神論」(pantheism)的推論,而「有限宇宙」(finite universe)的主張必然走向「有神論」(theism)或「一神論」(monotheism)的推論。

東漢時期主張平天說的王充(公元27-97)、東漢主張渾天說的張衡(公元78-139)和東漢主張宣夜說的郗萌是中國主張無限宇宙(infinite universe)論的思想家。,這說明了中國至遲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已經出現了泛神論或無神論。

義大利的哲學家吉奧丹諾.布魯諾 (Giodano Bruno,公元1548-1600)撰寫《無限宇宙與無數世界》(De l’finito universe e mondi),他的宇宙論是基於形上學原理、知識論原理、充分理由原理(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理智認知無限的概念主張「無限宇宙」、「無數世界」。[6] 十六世紀的布魯諾主張無限宇宙論導致他成為「泛神論」的支持者。

泛神論將「神」和「宇宙」等同,相信上帝是那普遍的實體,祂就是一切存在物的本身;祂就是自然,是形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這種立場確信:人與宇宙一樣是上帝的一種表達、一種面貌。[7] 我們看到中國較西方更早出現了泛神論。


[1]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3月出版),第244-267頁。
[2]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3月出版),第244頁。
[3] 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第322頁。
[4] 《論衡》〈道虛〉:「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驗也。夫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唯無終始者,乃長生不死。
[5]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3月出版),第232-233頁。
[6]  [] Koyre, A.著,鄔波濤、張華譯:《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月出版),第33頁。
[7] [] Forell, G. W.著,吳文秋翻譯:《聖經系統神學研究》(台北縣新店市:基督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4年出版),第109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