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在中元節之前
(一)《希伯來聖經》記載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天、地、水都是上帝所造的,記載在《創世記》裡,上帝用「說」的創造穹蒼,並藉著穹蒼(天)將水分開,穹蒼的上面和下面都有水。
《彼得後書》回顧了這件事情⋯
「⋯從太古憑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地」(彼得後書 3章5節)。[2]
(二)對於人民把天、地、水這些受造物,當做神來拜,聖經早就預言了,並嚴禁以色列人這麼做⋯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埃及記 20:4)[3]
但是,對於以色列的外邦人來說,這道禁令隨著人的遷移而在人的腦海裡逐漸模糊,人們只記得這些受造物⋯
(三)耶穌是末日審判官
在地上,上帝引領祂的兒子耶穌以人的形、質樣式接受地上的統治者(魔鬼)的試探,沒錯,虎毒不食子,但上帝對自己的兒子是很嚴格的,耶穌通過了考驗,他將成為末日的審判官。
耶穌對人說:「⋯但要讓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路加福音 5章23-24節)[4]耶穌也醫好了那位瘸子,即赦罪又解厄的一個真實案例!
二、中國中元節的由來
中國文化裡有農曆的1月15日(上元節)、7月15日(中元節)和10月15日(下元節),上元節是天神的生日,中元節是地神的生日,這個月被稱為鬼月,下元節是水神的生日。
(一)秦朝
《儀禮》〈覲禮〉:「祭天燔(焚燒)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瘞(掩埋)。」[5]可見得,早在上古時代已有天子祭祀天、地、山、川的禮儀了。
秦朝時將祭祀天、地、水三官的儀式帶入道教,作為替信眾消災祈福的道法,稱「三官手書」,即書寫一式三份的懺文,載明信眾姓名,並表示願意懺罪及悔改,分別放置山巔、埋藏地下、沈入水中,象徵將災厄交付於天、地、水三界,以求得運途平安。
(二)東漢時期
東漢時,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就是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上三官手書》是道教為信徒治病的經典。[6]
三元節的由來最早可以追遡到《三國志》的記載⋯
《三國志》(西晉陳壽[公元233-297年]撰)〈張魯傳〉:「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云不信道。脩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姦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五斗米道)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7](圖二)裴松注解〈張魯傳〉時,引魚豢《典略》所載《三官手書》,是正一道「祖天師」張道陵(公元34~156年)及其子「嗣師」衡(公元?~179年)、其孫「系師」魯(公元?~216年)於漢中傳佈「五斗米道」時,使生病的奉道者「首過」並立誓斷惡修善的祈禱文書。
圖二、三官手書(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
(三)魏晉南北朝
「三官信仰」至魏晉南北朝日漸鼎盛,並與「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相結合而成為地位崇高的大帝。
(四)唐宋
(五)明朝
《正統道藏》(成書於—明英宗正統10年—公元1445年)〈洞真部·玉訣類·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註卷二〉:「東曰:三官者,天、地、水三官也。按《三元品戒經》說上元一品天官,元氣始凝,隸玉清境,結青(木)、黃(土)、白(金)三炁,置上元三宮。中元二品地官者,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炁,凝極黃之精(土)而成。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炁,凝晨浩之精(金)而成。」[9]
在《三官大帝感應妙經》(成書於—明神宗萬曆35年—公元1607年)中說明了三位大帝的名稱及職掌:「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三元主宰三百六十應感天尊。」[10]
依據明代成書(公元1368-1644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記載,陳子檮有三個兒子,分別為:紫微大帝(上元;天官)、清虛大帝(中元;地官)和洞陰大帝(下元;水官),這三人合稱為「三官大帝」[20]。(圖三)
圖三、三元大帝(繪圖三教搜神大全) |
三官大帝除了統御眾神明,亦考校天、地、水三界萬物功過,而為世人賜福、赦罪、解厄。按照《正統道藏》的記載,天官掌「賜福」,地官掌「赦罪」,水官掌「解厄」。中國人似乎相當清楚說到「罪」和「厄」之間的關聯,因此在人們的信仰裡消災解厄的主要手段就是「認罪」,並且將「赦罪」的職能歸給地官。
三、三官大帝和堯、舜、禹的連同過程
但是,為什麼這三個人物會和天、地、水發生關連呢?
(一)堯、舜、堯的屬德歷史
1. 堯的屬德歷史
在西漢董仲舒、劉向的帝德譜裡,堯被歸屬於木德,但到了東漢時期的緯書,傳說堯的母親慶都被赤龍所感而懷孕,赤是火的顏色,堯被歸入火德。
2. 舜的屬德歷史
3. 禹的屬德歷史
《國語》〈魯語〉、《禮記》〈祭法》説「禹修鯀之功」[15],「鯀」也是土神,「鯀」死後化為黃能(熊)(《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16],黃是土的顏色,此為「鯀」是土神的論證之一。禹是鯀之子,禹殺—共工之子(臣)—相柳/相繇/鯀(土神)(《山海經》〈海外北經〉、〈大荒北經〉)[17],按照鄒衍「五行相勝」說的邏輯(木勝土),禹應是木神,在更早的呂不韋(~公元前235年)主編的《呂氏春秋》裡,禹歸在木德[18];若依照取代論觀之,禹殺相柳(土神),禹代替相柳成為土神;到了劉歆時,禹改歸於金德,為了滿足政治人物所提出的五行理論[19]。
這樣的話,堯(原本是木,後改火,木生火)、舜(原本是火,後改土,火生土)、禹(木,後改土,又改金,土生金),和三官大帝(天、地、水)就對不上了。可見得,禹和「水」扯上關係,大概和他治水有功有很大關連。在《淮南子》,共工與高辛氏(嚳)(〈原道訓〉)或顓頊(高陽氏)(〈天文訓〉)爭為帝[20],在劉向和董仲舒的帝德譜,嚳屬水德,在劉歆的帝德譜裡,顓頊屬水德,可見得這個故事是為取代說鋪陳(圖四)。
圖四、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堯、舜、禹像 |
(二)五行理論和天、地、水的掛勾
1. (土)、土、水和天、地、水的掛勾
2. 金、土、水和天、地、水的掛勾
2. 木、金、水和天、地、水的掛勾
帝王 | 戰國/鄒衍 | 西漢/劉向 | 西漢晚期/劉歆 | 明代/王逵 | 明代/郎應 | 清代 |
堯 | 水 | 木(風) | 火 | 金(地) | 木(風) | 天 |
舜 | 土(以太) | 火 | 土(以太) | 土(以太) | 金(地) | 地 |
禹 | 木(風) | 土(以太) | 金(地) | 水 | 水 | 水 |
明代《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中的「三官頌」提到:「⋯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中元——七惡——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 下元——五氣——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陽谷帝君。⋯⋯」[24](圖五)
圖五、《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中的三官頌
(三)堯、舜、禹與天、地、水的連同時間出現於清朝
讓我們一起回顧前面的分析。
以下以「鄒衍的帝德譜——劉向的帝德譜——劉歆的帝德譜——對應三元——功能」表示:
1. 堯(水?(水?)——木(風)——火——天/上元——賜福)
2. 舜(土?(以太?)——火(火)——土——地/中元——赦罪)
3. 禹(木(風)——土(以太)——金——水/下元——解厄)
有一段猶太拉比文獻把萬物都歸並於三種要素:「宇宙形成之前所造之物有三:水、風以及火。水孕育了生命並產生了黑暗;火孕育了思想並產生了光; 風孕育自主並產生了智慧。宇宙就是由這六種原素所規範:風、智慧、火、光明、黑暗和水。(《大出埃及記》15章22節)」[26]。
猶太人似乎認為在天、地之前有三種原素:「水→黑暗」、「火→光」、「風→智慧」,「風」和中國五行的「木」對應。猶太拉比的三原素論和中國明代郎應的木(風)、金(地)、水,西漢劉向的「木、火、土」類似,猶太人的三原素說和中國人的「三元」說有微妙關連。
參考文獻:
[1]-[4]和合本修訂版聖經
[5]-[7]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8] 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846%5E1326269397%5E22%5E%5E%5E1@@1754643616
[9]《三官大帝感應妙經》見《善書圖書館》http://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86/c86122.htm
[10]-[19]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20]《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見ctext.org
[21]《蠡海集》
[22]《七修類稿》
[23]《五雜組》
[24]《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
[25]《神仙通鑑》/《歷代神仙演義》本文見ctext.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