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談中元節,中國人的自然崇拜遺跡

ㄧ、在中元節之前

(一)《希伯來聖經》記載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起初,上帝創造。 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上帝的靈 運行在面上。」(創世記‬ ‭1:1-2‬)在上帝創造天、地的起初,地是空虛混沌,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這說明「水」在很早的時候就存在了。

「上帝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 上帝就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 上帝稱穹蒼為「天」。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 上帝說:「天下面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乾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 上帝稱乾地為「地」,稱聚集在一起的水為「海」。上帝看為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三日。」(創世記‬ ‭1:6-13‬)[1](圖一)上帝所造的「穹蒼」(天)將「水」分開,變成地上的水和天(穹蒼)上的水。

圖一、聖經的創世紀中上帝創造宇宙天地



天、地、水都是上帝所造的,記載在《創世記》裡,上帝用「說」的創造穹蒼,並藉著穹蒼(天)將水分開,穹蒼的上面和下面都有水。

《彼得後書》回顧了這件事情⋯

「⋯從太古憑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地」‭‭(彼得後書‬ ‭3章5‬節)。[2]


(二)對於人民把天、地、水這些受造物,當做神來拜,聖經早就預言了,並嚴禁以色列人這麼做⋯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埃及記‬ ‭20:4‬)[3]

但是,對於以色列的外邦人來說,這道禁令隨著人的遷移而在人的腦海裡逐漸模糊,人們只記得這些受造物⋯


(三)耶穌是末日審判官

在地上,上帝引領祂的兒子耶穌以人的形、質樣式接受地上的統治者(魔鬼)的試探,沒錯,虎毒不食子,但上帝對自己的兒子是很嚴格的,耶穌通過了考驗,他將成為末日的審判官。

耶穌對人說:「⋯但要讓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路加福音‬ ‭5章23-24‬節)[4]耶穌也醫好了那位瘸子,即赦罪又解厄的一個真實案例!


二、中國中元節的由來

中國文化裡有農曆的1月15日(上元節)、7月15日(中元節)和10月15日(下元節),上元節是天神的生日,中元節是地神的生日,這個月被稱為鬼月,下元節是水神的生日。

(一)秦朝


《儀禮》〈覲禮〉:「祭天燔(焚燒)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瘞(掩埋)。」[5]可見得,早在上古時代已有天子祭祀天、地、山、川的禮儀了。


秦朝時將祭祀天、地、水三官的儀式帶入道教,作為替信眾消災祈福的道法,稱「三官手書」,即書寫一式三份的懺文,載明信眾姓名,並表示願意懺罪及悔改,分別放置山巔、埋藏地下、沈入水中,象徵將災厄交付於天、地、水三界,以求得運途平安。


(二)東漢時期


東漢時,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就是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上三官手書》是道教為信徒治病的經典。[6]

三元節的由來最早可以追遡到《三國志》的記載⋯

《三國志》(西晉陳壽[公元233-297年]撰)〈張魯傳〉:「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云不信道。脩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姦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五斗米道)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7](圖二)裴松注解〈張魯傳〉時,引魚豢《典略》所載《三官手書》,是正一道「祖天師」張道陵(公元34~156年)及其子「嗣師」衡(公元?~179年)、其孫「系師」魯(公元?~216年)於漢中傳佈「五斗米道」時,使生病的奉道者「首過」並立誓斷惡修善的祈禱文書。

圖二、三官手書(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三)魏晉南北朝

「三官信仰」至魏晉南北朝日漸鼎盛,並與「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相結合而成為地位崇高的大帝。


(四)唐宋


《宋史》〈方技傳〉:「苗守信上言: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錄人善惡。」[8]

(五)明朝


《正統道藏》(成書於—明英宗正統10年—公元1445年)〈洞真部·玉訣類·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註卷二〉:「東曰:三官者,天、地、水三官也。按《三元品戒經》說上元一品天官,元氣始凝,隸玉清境,結青(木)、黃(土)、白(金)三炁,置上元三宮。中元二品地官者,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炁,凝極黃之精(土)而成。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炁,凝晨浩之精(金)而成。」[9]

《三官大帝感應妙經》(成書於—明神宗萬曆35年—公元1607年)中說明了三位大帝的名稱及職掌:「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三元主宰三百六十應感天尊。」[10]


依據明代成書(公元1368-1644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記載,陳子檮有三個兒子,分別為:紫微大帝(上元;天官)、清虛大帝(中元;地官)和洞陰大帝(下元;水官),這三人合稱為「三官大帝」[20]。(圖三)

圖三、三元大帝(繪圖三教搜神大全)

三官大帝除了統御眾神明,亦考校天、地、水三界萬物功過,而為世人賜福、赦罪、解厄。按照《正統道藏》的記載,天官掌「賜福」,地官掌「赦罪」,水官掌「解厄」。中國人似乎相當清楚說到「罪」和「厄」之間的關聯,因此在人們的信仰裡消災解厄的主要手段就是「認罪」,並且將「赦罪」的職能歸給地官。

三、三官大帝和堯、舜、禹的連同過程


但是,為什麼這三個人物會和天、地、水發生關連呢?


(一)堯、舜、堯的屬德歷史

1. 堯的屬德歷史

在西漢董仲舒、劉向的帝德譜裡,堯被歸屬於木德,但到了東漢時期的緯書,傳說堯的母親慶都被赤龍所感而懷孕,赤是火的顏色,堯被歸入火德。


《春秋緯合誠圖》:「母慶都,出觀三河,奄然陰風,赤龍與慶都合,生。」(《藝文類聚》引);母慶都,蓋大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河東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丈,形象大帝,常為黃雲覆蓋之,蔑食不飢,年二十,寄伊長家,無夫,出觀三河,奄然陰雨風,赤龍與慶都合,有娠而生也。」(《藝文類聚》引)[11];


《春秋緯合誠圖》:「母慶都有名於世,蓋天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河之南。天火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大形像天帝,常有黃雲覆蓋之。夢食不饑。及年二十,寄伊長孺家,出觀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隨之者。負圖出,慶都讀之,赤受天運,下有圖,人衣赤光,面八彩,須鬢長七尺二寸,兌上豐下,足履翼翼。署曰赤帝起,誠天下寶奄然陰風雨,與慶都合婚,有娠,龍消不見。既乳,視如圖表。及有知,慶都以圖予。」;母慶都,有名於世,蓋太常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河之東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大,常有黃雲覆蓋之,夢食不饑年二十,寄伊長孺家,無夫,出觀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隨之,有負圖至,署曰:赤帝起,成天寶。即慶都之。翼之野奄然陰風雨,龍與慶都合,有身(娠),龍消不見,乳堯。」(《太平御覽》引)[12]


2. 舜的屬德歷史

「舜」在五行說被歸在土德,最早出現於西漢晚期劉歆(公元前46-23年)的手筆《世經》[13],在西漢較早期的劉向(公元前77-前6年),甚至董仲舒時(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春秋繁錄》裡,舜仍歸在火德[14]。《詩緯·含神霧》:「握登見大虹,意感生帝舜。」(《太平御覽》引)

3. 禹的屬德歷史

《國語》〈魯語〉、《禮記》〈祭法》説「禹修鯀之功」[15],「鯀」也是土神,「鯀」死後化為黃能(熊)(《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16],黃是土的顏色,此為「鯀」是土神的論證之一。禹是鯀之子,禹殺—共工之子(臣)—相柳/相繇/鯀(土神)(《山海經》〈海外北經〉、〈大荒北經〉)[17],按照鄒衍「五行相勝」說的邏輯(木勝土),禹應是木神,在更早的呂不韋(~公元前235年)主編的《呂氏春秋》裡,禹歸在木德[18];若依照取代論觀之,禹殺相柳(土神),禹代替相柳成為土神;到了劉歆時,禹改歸於金德,為了滿足政治人物所提出的五行理論[19]。

這樣的話,堯(原本是木,後改火,木生火)、舜(原本是火,後改土,火生土)、禹(木,後改土,又改金,土生金),和三官大帝(天、地、水)就對不上了。可見得,禹和「水」扯上關係,大概和他治水有功有很大關連。在《淮南子》,共工與高辛氏(嚳)(〈原道訓〉)或顓頊(高陽氏)(〈天文訓〉)爭為帝[20],在劉向和董仲舒的帝德譜,嚳屬水德,在劉歆的帝德譜裡,顓頊屬水德,可見得這個故事是為取代說鋪陳(圖四)。

圖四、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堯、舜、禹像



(二)五行理論和天、地、水的掛勾


1. (土)、土、水和天、地、水的掛勾


《淮南子》〈齊俗訓〉:「故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司空,後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

《文子》〈自然〉:「昔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司空,后稷為田疇,奚仲為工師」

《說苑》〈君道〉:「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司空,后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大理,益掌敺禽」

西漢文獻記載在堯當天子時,「舜為司徒」、「禹為司空」,若按《韓詩外傳》的邏輯,《韓詩外傳》所記載的「三公」,「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地)」、「司徒主人」。堯是天子,只能為天官,禹是司空,應為地官,但是「司空」的「空」字,很容易令人連想到「工」字,「共工」是水師。

《周禮》〈天官冢宰〉:「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一曰天官(冢宰)⋯掌邦治⋯。二曰地官(司徒)⋯掌邦教⋯。三曰春官(宗伯)⋯掌邦禮⋯。四曰夏官(司馬)⋯掌邦政⋯。五曰秋官(司寇)⋯掌邦刑⋯。六曰冬官(司空)⋯掌邦事⋯。」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
若按照《周禮》、《漢書》的邏輯,堯當天子,只能為天官,舜是司徒,應為地官(土),禹為司空,是冬官,對應到水官(水)。

2. 金、土、水和天、地、水的掛勾

蠡海集》(明代王逵[公元?-956年])人曰老氏之徒有天、地、水府,三元、三官之說,何也?蓋氣主生,氣主成,氣主化,用司於三界,而三時首月之望候之,故曰三元,為生,候天氣;為成,候地氣;為化,候水氣。三元正當三臨宮,故日三官也。」;金為生,候天氣,土為成,候地氣,水為化,候水氣。……故曰三官也。」(《古今圖書整合》〈神異典〉卷46引) [21]

《管子》〈五行〉:「昔者黃帝得送尤(蚩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后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送尤(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廩者。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師。祝融辨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大封辨於西方,故使為司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為李,是故春者土師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馬也,冬者李也。」
以「金」為天的可能痕跡,最早可以見於《管子》〈五行〉的黃帝的「六相」中,蚩尤(送尤)本來是西方帝的屬神(金神),和蓐收(=該=叔均)同一位,在此變成了天官的「當時」;「大封」本是希臘的暴風神typhon,在此變成了金官的「司馬」;后土本是中央帝的屬神(土神),在此變成水官「李」。


2. 木、金、水和天、地、水的掛勾

《七修類稿》(明代郎瑛[公元1487~1566年]撰]卷二十七「世有三元、三官、天、地、水府之說,此理也,蓋天氣主生,木為生候;地氣主成,金為成候;水氣主化,水為化候,其用司於三界,而以三時首月候之,故曰三元。元,大也,兩間之用,孰大於此?三元正當三臨官,故又曰三官。」[22]作者接受王逵的觀點,並略加改造,將「木(風)、金(地)、水」和「天、地、水」對應。郎瑛版本的五行對應方式和希臘亞理斯多德的五元素說較為吻合。

《五雜組》(晚明文人謝肇淛[公元1567~1624年]撰)卷二〈天部〉:道經以正月望為上元,七月望為中元,十月望為下元,遂有三元、三官大帝之稱。此俗妄之甚也。天、地以金、木、水、火、土為五府,猶人之有五官也,春—木、夏—火、秋—金、冬—水,而土寄王焉。火官主於行火,俗所避忌,而土官又不可得見,故遂以春為天官、秋為地官、冬為水官,其實木、金、水三位也。四時五氣,合而成歲,闕一不可,何獨祀其三而遺其二乎?至於火之功用尤鉅,古人四時鑽燧改火,而今乃擯之,不得與三官之列,亦不幸矣。」[23]謝先生大抵依循郎瑛的說法。(表一)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138563


表一、戰國至清朝對於堯、舜、禹的五德屬性規定(括號內為其與古希臘五元素之對應)

帝王

戰國/鄒衍

西漢/劉向

西漢晚期/劉歆

明代/王逵

明代/郎應

清代

木(風)

金(地)

()

土(以太)

土(以太)

(以太)

()

木(風)

土(以太)

金(地)


明代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中的「三官頌」提到:「⋯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中元——七惡——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 下元——五氣——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陽谷帝君。⋯⋯」[24](圖五)

圖五、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中的三官頌

(三)堯、舜、禹與天、地、水的連同時間出現於清朝


其實「三官大帝」是一種自然崇拜,清朝初期小說《神仙通鑑》(又稱《歷代神仙演義》,清儒錢大昕[公元1728~1804年]:「天官,堯也;地官,舜也;水官,禹也。」,將聖王——堯、舜、禹與三官大帝相互對應,堯成了天官,舜成了地官,禹成了水官[25],可見得三官大帝堯、舜、禹對應到天、地、水的歷史發生很晚,大約是清朝時期(公元1644-1911年)。

讓我們一起回顧前面的分析。

以下以「鄒衍的帝德譜——劉向的帝德譜——劉歆的帝德譜——對應三元——功能」表示:

1. 堯(水?(水?)——木(風)——火——天/上元——賜福)

2. 舜(土?(以太?)——火(火)——土——地/中元——赦罪)

3. 禹(木(風)——土(以太)——金——水/下元——解厄)


有一段猶太拉比文獻把萬物都歸並於三種要素:「宇宙形成之前所造之物有三:以及。水孕育了生命並產生了黑暗;火孕育了思想並產生了光風孕育自主並產生了智慧。宇宙就是由這六種原素所規範:風、智慧、火、光明、黑暗和水。(《大出埃及記》1522節)」[26]

猶太人似乎認為在天、地之前有三種原素:「水→黑暗」、「火→光」、「風→智慧」,「風」和中國五行的「木」對應。猶太拉比的三原素論和中國明代郎應的木(風)、金(地)、水,西漢劉向的「木、火、土」類似,猶太人的三原素說和中國人的「三元」說有微妙關連。


參考文獻:

[1]-[4]和合本修訂版聖經

[5]-[7]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8] 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846%5E1326269397%5E22%5E%5E%5E1@@1754643616

[9]《三官大帝感應妙經》見《善書圖書館》http://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86/c86122.htm

[10]-[19]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20]《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見ctext.org

[21]《蠡海集》

[22]《七修類稿》

[23]《五雜組》

[24]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

[25]《神仙通鑑》/《歷代神仙演義》本文見ctext.org

[26]亞伯拉罕·柯恩(Abraham Cohen),蓋遜譯:《大眾塔木德》(Everyone's Talmud(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3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