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失落的譜系(2): 共工形象的探討

 關於共工的形象,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目前可以歸納為二:

1.      野獸的形象

《淮南子》〈天文訓〉、《淮南子》〈兵略訓〉等文獻記載的共工,比較像是神話故事裏的一個巨獸,一怒之下的他居然可以把一座山撞毀導致「天柱」、「地維」都折斷

中國神話大師袁柯(公元1916~2001年)對於此段記載的詮釋為:「共工和顓頊的戰爭……共工一時不能取勝,陡然怒氣發作,火冒三丈,猛地一頭向不周山碰去。這位天將在神國素來以身長力大聞名,不周山經他這麼一碰,只聽得轟隆嘩啦一聲巨響,剎那間變把這根撐天柱子攔腰碰斷,橫坍下來。天柱既經碰斷,整個宇宙又發生一場大變動。西北的天空失去撐持,傾斜下來,使本來被栓繫在而固定在北方天空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再也不能在它們原來的位置上站住腳,都不由自主地紛紛挫斷繫縛,朝著傾斜的西方跑,這樣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天永遠是白天,黑夜永遠是黑夜的災難。另一方面,東南的大地受了山崩的巨烈震動,也陷下一個其大無比的深坑,從此大川小河的水,也向不由自主地要急急忙忙朝那兒奔流去,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海洋。[i] 

 古代人以為天地是靠天柱、地維在支撐,天柱、地維斷裂了,天地的重心自然發生改變,是造成天空的星體往西北方向移動,水往東南方向流動的原因,這是出自於古人腦袋裡的豐富想像。

 《淮南子》〈天文訓〉篇記載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同一本書〈本經訓〉篇又記載了共工振滔洪水,以薄(迫)空桑(窮桑)」 共工儼然是以一個主動攻擊的姿態進逼「舜」帝。共工所進逼的「空桑」之地正好是顓頊的出生地(《呂氏春秋》〈古樂》、《楚辭》〈遠遊》),又稱為「窮桑」,也是少皞氏(少昊氏)四叔(子)(重/句芒、該/蓐收、修、熙/玄冥)的發跡地(《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ii]

 我曾經提到共工就是「窮奇」,這種獸的形象如《山海經》的記載,牠的形狀如虎有翼一般

 《山海經》〈西山經〉:「...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圖1)

 

圖1: 窮奇(明代蔣應鎬繪圖本)

《山海經》〈海內北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犬北。一曰從足。」(圖2)

圖2: 有翼虎窮奇(河南南陽漢畫像石)

《山海經》〈東山經〉記載了在崇吾之山有一種鳥,名叫蠻蠻,「見則天下大水」[iii]《山海經》〈西山經〉記載了幾種野獸,分布在豺山、空桑之山、剡山等處,有ㄌㄧㄥˊㄌㄧㄥˊㄩˇ等獸名,這些獸「見則天下大水」,表示這些獸是大洪水的預兆。[iv]

 根據《山海經》〈西山經〉和《山海經》〈海內北經〉的記載,窮奇具有嗜好「吃人」的特性。這個以窮奇」為中心所建構的共工譜系為「帝鴻(=黃帝,土帝)渾敦(頑囂=元囂=玄囂,土神;=讙兜=丹朱?,火帝;=少昊=少皞氏?,金帝)窮奇(=共工=康回,水神)后土(=相柳=句龍=鯀=檮杌=術器,土神)禹(木神)」還有「炎帝(=烈山氏,火帝)─炎居(柱=農,農神)─節並戲器祝融(=黎,火神)*─共工(水神)術器(后土,土神) ─噎鳴(=句芒,木神)*─歲十有二」。

 在古代波斯流傳著一種嗜血食人怪獸─「曼帝可拉ManticoraManticore)。牠的名字來自於波斯文「martya」與「xvar」,即「食人的」之意,有人說牠出沒於印度,也有人認為牠來自古代韃靼民族的土地。曾經在公元5世紀前服務於波斯宮廷的希臘博學家克第西亞(Ktesias)記錄,曼帝可拉有三排牙齒,頭部為人,眼睛血紅,身體像獅子,尾巴頂端還有一根像毒刺,像笛子與喇叭混和的聲音,跑起來速度極快,嗜吃人肉與其他肉食。[v] (圖3)

圖3: 曼帝可拉

《但以理書》7章19- 22:「於是我想要更清楚知道第四獸的實情,牠與一切的獸不同,甚是可怕,有鐵牙、銅爪,吞吃嚼碎,剩下的用腳踐踏;頭上有十隻角和那另長出的一角,三隻角在這角面前掉落;這角有眼,有口說誇大的話,形狀比牠的同類更強。我觀看,這角與眾聖者爭戰,勝了他們,直到亙古常在者來到,為至高者的眾聖者伸冤,眾聖者得到國度的時候就到了。」這種吃人的怪獸也在其他文獻中出現了痕跡。

 2.      人面蛇身的形象

 《禮傳》:「共工之子曰脩,好遠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風俗通義》〈祀典〉引)[vi]

 這邊提到的共工之子亦即《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所記載的少昊氏的四叔之一的水正」。[vii]

 之妻,之母的名字,有説是「士敬」者(《山海經》〈大荒南經〉)有說是「女志氏」者(《大戴禮記》〈帝繫〉《世本》,或寫作女嬉」(《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女喜」(《史記索隱》);也有人說是「脩巳」(《藝文類聚》引《帝王世紀》),或寫作「修己」(《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修紀」(《太平御覽》引《列星圖》)者。[viii]


東漢時期的文字學家許慎(公元30-124年)在其所撰寫的《說文解字》卷10中解釋「包」這個字說:「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褢妊於巳,巳為子,十月而生。」這應該比較接近字的原義《說文解字》卷15解釋字:故巳為蛇,象形。」﹔東漢時期的哲學家王充(公元27-97年)在他所撰寫的書中《論衡》〈物勢〉說:「巳,火也,其禽虵也」台灣的文字學家許進雄(1941年~)解釋甲骨文的「巳」字就是指未出生的胞胎小篆的字形代表頭部的圓圈斷了,所以錯以為是一條蛇的形象。」[ix] 

 可見得,以「巳」字為「蛇」的意思應該是出自於東漢人的手。這意味著東漢人以「修巳」等同於《淮南子》〈本經訓〉中的「修蛇」。況且根據較早的記載禹之母的名字為「女志氏」。

 《春秋左氏傳》〈昭公元年〉、《史記》〈鄭世家〉記載了子產的話說金天氏(少皞)有一位裔子名叫的是玄冥師(水官之長)[x]

 《歸藏》啓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髮)。」 (西晉人郭璞(公元276-324)《山海經》〈大荒西經〉引、宋代人羅泌(公元1131-1189)注《路史》後紀二引)

 《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發()蛇身人首而食五谷()禽獸貪惡頑愚名曰共工。」

《孔子家語》〈五帝德〉中將「共工氏」寫為「龔工氏」。中國歷史學家吳其昌(公元1904-1944年)認為共工「共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寫法為「龔」(上「龍」下「共」)上面都是字 (圖4)所以共工為」。[xi]  吳其昌先生亦認為「共工」就是「帝俊」之子不知其所論為何據?

圖4: 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的字體

查考《山海經》中記載帝俊之子之中唯有晏龍」以「龍」字為名,這一個名字另人很容易地聯想到《楚辭》〈天問〉這一段內容:「西北闢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了這麼一個譜系帝俊晏龍司幽思士[xii]「帝俊」之子「晏龍」是「思幽之國」的祖先那麼這個「晏龍」就是西北方之神「燭九陰」或記為「燭陰」、「燭龍」、「鍾山」(《山海經》〈海外北經〉、〈大荒北經〉、〈西山經〉篇)[xiii]。(圖5)

圖5: 燭龍(取自明代胡文煥《山海經圖》)

中國神話大師袁珂如此描述:「《山海經》裡所記述的那個鍾山的『燭龍神』。這神是人的臉蛇的身子紅色的皮膚身子有一千里長眼睛生得很特別像兩枚橄欖般地直豎著合攏就是兩條筆直的縫。這神的本領很大只要他把眼睛一張開世界就成了白天眼睛一閉攏黑夜就降臨大地。吹口氣就烏雲密布大雪紛飛成為冬天﹔呼口氣馬上又赤日炎炎流金煉石變成夏天。他蜷伏在那裏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不呼吸─―一呼吸就成為長風萬里。他的神力又能燭照九重泉壤的陰黯傳說他常銜了一支蠟燭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門之中所以人們又叫他做『燭陰』」。[xiv]

 「燭龍」這個類似造物主的神話故事,黑夜和白天的原因都來自於他眼睛的開闔,春冬四季也來自於他的呼吸與否等日常作息

 依照陳永超依據《大戴禮記》〈帝繫〉、《左傳》、《國語》、《呂梁碑》的記載內容整理出木正「重」(句芒)的譜系:「黃帝昌意(=常羲,月神)高陽(帝顓頊,水星帝)窮蟬敬康句芒(=句望,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帝舜)[xv]

《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說晏龍」是「琴瑟」的創始者。[xvi] 關於琴、瑟兩種弦樂器的發明者《世本》《新論》《帝王世紀》、《淮南子》〈泰族訓〉記載或說「神農氏」,或說是庖羲氏[xvii]晏龍」、「庖羲氏」都是「琴瑟」的創始者,因此我懷疑庖羲氏」就是「晏龍就是西北方之神「燭九陰」或記為「燭陰」、「燭龍」、「鍾山」

由前述的「帝俊」就是「帝舜」、「晏龍」即「燭龍」,即「共工」的推論,我們還可以將陳永超所整理的譜系擴增為「黃帝(土星帝)昌意(=常羲,月神)高陽(帝顓頊,劉歆:水星帝;劉向:金星帝)─虞窮蟬敬康句芒(=句望=噎鳴,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帝舜=帝俊,劉向:第二代火星帝;劉歆:第二代土星帝)晏龍(=燭龍=共工=庖羲氏,水星神) 司幽思士」。

在東漢武氏祠的人首蛇身畫像石,男、女都擁有蛇身交尾,男的左手持ㄧ矩尺,女右手持ㄧ圓規,古代人對於宇宙的形狀認知是,天是球形(圓),地是方形(方),即所謂的「天圓地方」說,ㄧ般認爲男人是伏羲,女人是女媧,女人持圓規的特徵暗示女媧是天神,男人持矩尺的特徵暗示著伏羲是地神的屬性(圖6)

圖6: 東漢武氏祠的人首蛇身畫像石拓本

 至此我們已經整理出三個不同的共工譜系

.「炎帝(=烈山氏=厲山氏,第ㄧ代火星帝)─炎居(=柱=農,稷神)─節並戲器祝融(=黎,火星神)共工(=窮奇,水星神)術器(=后土=相柳=相繇=鯀,土星神) ─噎鳴(=噎=句芒,木星神)。(五行相勝說型譜系)

. 「帝鴻(=黃帝,土星帝)渾敦(頑嚚=元囂=玄囂,土星神;=讙兜=丹朱,火神;=少昊,金神)窮奇(=共工=康回=庸違=顓頊,水神)后土(=相柳=句龍=鯀=檮杌,土星神)禹(木星神)」(金生型五行說基礎譜系)

.「黃帝(土星帝)昌意(=常羲,月神)高陽(帝顓頊,劉向:金星帝;劉歆:水星帝)窮蟬敬康句芒(=句望,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帝舜=帝俊,劉向:第二代火星帝;劉歆:第二代土星帝)晏龍(=燭龍=燭陰=共工=庖羲氏=太皞氏,劉向:水星神;劉歆:木星帝) 司幽思士」。

 我們若將上述第3個譜系與《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所記載的六師內容──黃帝氏(雲師)炎帝氏(火師)共工氏(水師)大皞氏(龍師)少皞(鳥師)顓頊(民師)[xviii] ──作一番參照,不難看出上述的譜系(將晏龍=燭龍=共工=庖羲氏等同)其實是將共工氏(水師)大皞氏(龍師)加以黏合的結果這是因為在《管子》〈幼官圖〉《洪範五行傳》《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這些文獻當中的五靈系統中「龍」這種生物都是屬於水獸。《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這是共工氏(水師)和大皞氏(龍師)得以合戶的背後理由[xix]但是《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所說的共工氏(水師)和大皞氏(龍師)出現在同一段話,所指的是分別的兩位,不大像是同一位

按照《史記》〈殷本紀〉所記載的殷商先王譜系再整理:「黃帝(土星帝)*昌意(=常羲,月神)高陽(帝顓頊,水星帝)*幕*窮蟬敬康句芒(=句望,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帝舜=帝俊)*—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商均=叔均=義均王恆)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天乙(成湯)*」(*號為《國語》〈魯語下〉五祭的對象。)這個整理的譜系支持商族源自虞舜說。

 有學者統計《山海經》中具有「人面蛇身、龍身」形象的方位地理分布,總共出現了12次,其中北部有5次(41.6%),西部有3次(25%),南部有2次(16.6%),中部和東部各1次(8.3%)[xx] 而《山海經》中「人面鳥身」形象人物的方位地理分布,總共出現了18次其中北和南部各有5次(55.6%),西部有4次(22.2%),中部和東部各2次(22.2%)(圖7)


圖7:《山海經》中具有「人面蛇身或龍身」和「人面鳥身」形象出現次數

由這個概率統計可以看出《山海經》中記載的「人面蛇身」或「人面龍身」人物出現的概率以北部方位較高。(圖8)

圖8: 蛇身人面神(北山神) (取自汪紱圖本)

《國語》〈楚語下〉:「及少昊之衰也...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這個內容在《楊子法言》〈重黎卷第十〉、《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論》〈曆數〉、《後漢書》〈天文上〉等文獻中記載為南正重(句芒)司天,北正黎(祝融)司地」。祝融是火正的官發明火的使用從古文獻記載有「炎帝」(《淮南子》汜論訓〉)、「伏羲」(《河圖緯》)、「祝融」(《周禮》)。整體看起來「炎帝」發明火的意見較早,其他的意見較晚[xxi]

 「共工」的譜系和「共工」的「圖騰」形象有密切的相關,雖然「共工」的譜系記載紛亂複雜,但大抵上應該可以認為共工屬於「祝融」之後,和「炎帝」的關係較大,只是可能因為受到政權轉移的影響,共工的譜系被歸入黃帝的後代少昊,這又涉及到古人對於天地的認識有了改變,原本古人的觀念是天生水地生火,在宗教上的意義,黃帝是天神(水神)譜系,炎帝是地神(火神)譜系,這兩種譜系上是天(水)和地(火)之間的差別,這反應在《山海經》〈海內經〉所記載的譜系《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顓頊的兩個後代也還反應出這樣的邏輯帝令重(句芒)獻上天,令黎(祝融)卭下地」。《大戴禮記》〈帝繫〉篇所記載的譜系——黃帝的兩個兒子由代表天(或日)的「少皞」(青陽)和代表地(或月)的「昌意」所構成。這譜系產生了變化:同樣是「居江水」者,由——代表「地神」的——炎帝變成了——代表「天神」的——少昊(金天氏)譜系,同樣是「居若水」者,從——代表天神的——「黃帝」變成了——代表「地神」的——「昌意」。這樣的調換透過《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南正重(句芒)司天,北正黎(祝融)司地」而變得神不知鬼不覺。

 奇怪的是火正「黎」在五神觀念中不是在南方之神嗎為何在這裡成了「北正」? 木正「重」在五神觀念中不是東方之神嗎? 為何在此成了「南正」? 葉舒憲先生所構擬的神話思維的循環模式示意圖可以解釋若干他對此圖的解釋為圖中的圓周代表太陽運行的週期軌道圓周上的點代表太陽日週期運行所經過的地點及所表示的時間圓周中水平黑線代表浮於大水之上的陸地(九州) ,黑線下的波紋曲線代表地下的黃泉之水黃泉是中國上古宇宙觀念中地獄的象徵,其兩大特徵是:無邊大水與黑暗無光,所以《淮南子》稱之為蒙谷。蒙者,蒙昧不明也。《尚書》稱之幽都,幽者,幽暗不明也。幽都地處朔方即北方,似指地面上的位置,但其本義當指陰間地獄,如《楚辭》招魂:君無下此幽都,才是用其本義。中國上古地獄觀念的形成,實與太陽運行的方位有關。太陽白晝自東向西運行,夜晚潛入地底自西向東回返。古人認為太陽在夜晚所經行的是另一世界,由於該世界處於地底和水下,所以被想像成黑暗的陰間,諸如等詞,皆與陰間世界相關,至於「昔」字,雖然用來指陽界的夜晚,但其原初字形也反映了地底大水下另一世界的觀念。(圖9)[xxii]


圖9: 神話思維的循環模式示意圖

但透過「黃帝/(句芒)/昌意」和「炎帝/(祝融)/少昊」《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南正重(句芒)司天,北正黎(祝融)司地」兩組人名的分辨歸類,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這一個高明的調換過程。但這樣的調換便顯得捍格不入。 原本為地神——火正「黎」(祝融)——南方之神——卻改成了「北正」,這是因為當時的地神已由「火」被轉性成「水」(其方位為北方)了。相反的,木神「重」(句芒)——東方之神——卻改成了南正,這是因為當時的天神已由「水」被轉性成「火」(其方位為南方)。我要說的是,葉舒憲先生所構擬的神話思維的循環模式」也是經過演變的天地觀念。這也是「水生型五行相生」說向「木生型五行相生說」的過渡。(圖10)
圖10: 水生行、金生型、木生型五行相生說圖示



[i] 袁柯:《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9月出版),第198-200頁。

[ii] 《呂氏春秋》〈古樂〉: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楚辭》〈遠遊〉:「就顓頊而敶辭兮,考玄冥於空桑。」

[iii] 《山海經》〈西山經〉:「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iv] 《山海經》〈東山經〉:「豺山...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空桑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ㄌㄧㄥˊ)(ㄌㄧㄥˊ),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剡山,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ㄩˇ),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

[v] 王慧萍: 《怪物考: 西方中世紀的怪物世界》(台北: 如果出版社、大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出版) ,第37-38頁

[vi] 《白虎通德論》逸文:「共工之子曰修,好遠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通典》引)

[vii]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

[viii] 《山海經》〈大荒南經〉:「⋯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大戴禮記》〈帝繫〉:「鯀娶于有莘氏之子,謂之女志氏,產文命。」《世本》:「鯀娶華氏,曰女志,是生高密禹。」(《太平御覽》引)《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高密。」《帝王世紀》:「脩巳山行,見流星貫昴,意感慄然,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藝文類聚》引)《帝王世紀》:「伯禹夏后氏,姒姓也。母曰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折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夷人。」(《太平御覽》引)《列星圖》:「流星貫昴,修紀感而生禹。」(《太平御覽》引)﹔《史記索隱》:「禹母女喜吞意坎而生禹,因姓擬氏。」

[ix]  許進雄: 《甲骨文字典》(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3月出版),第388頁

[x] 《春秋左氏傳》〈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史記》〈鄭世家〉:「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國之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川而滅之。由是觀之,則臺駘,汾、洮神也。然是二者不害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之菑禜之」

[xi] 吳其昌:卜辭所見殷先公殷先王三續考《古史辨》(第七冊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48頁

[xii]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xiii] 《山海經》〈海外北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𦜹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山海經》〈西山經〉:「鍾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䲹殺葆江于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鍾山之東曰𡺯崖,欽䲹化為大鶚,其狀如鵰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鵔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xiv] 袁柯:《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9月出版),第91-92頁。

[xv] 陳永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第15、17-19頁。

[xvi] 《山海經》〈海內經〉:「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

[xvii] 《世本》:「神農作琴。」(《風俗通義》引)庖羲氏作瑟。」(《太平御覽》引)《淮南子》〈泰族訓〉:「神農之初作琴也,以歸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夔之初作樂也,皆合六律而調五音,以通八風;及其衰也,以沉湎淫康,不顧政治,至於滅亡。」《新論》:「神農氏繼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西漢晚期至東漢前期學者桓譚撰寫,《藝文類聚》引)《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羲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絃。」(《藝文類聚》引)﹔「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廚,故號曰庖犧皇。后世音謬,故或謂之宓犧。(《太平御覽》引)《琴書》:「昔者,至人伏犧氏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始畫八卦,削桐為琴。」( 唐代陳拙撰寫,《太平御覽》引)

[xviii]《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

[xix] 《管子》〈幼官圖〉:「五和時節,君服黃色...以倮獸之火爨......八舉時節,君服青色...以羽獸之火爨。...七舉時節,君服赤色...以毛獸之火爨...九和時節,君服白色……以介蟲之火爨......六行時節,君服黑色...以鱗獸之火爨...。」《洪範五行傳論》:「維王後元祀。帝令大禹,步於上帝。維時洪祀六沴用咎於下。是用知不畏而神之怒。若六沴作見,若是共禦,帝用不差,神則不怒,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若六沴作見,若不共禦,六代既侵,六極其下。禹乃共辟厥德,受命休令。爰用五事,建用王極。長事:一曰貌。貌之不恭...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禍,時則有下體生於上之屙,時則有青眚青祥,維金沴木。次二事曰言。言之不從...時則有介蟲之孽...維木沴金。次三事曰視。視之不明...時則有倮蟲之孽...次四事曰聽。聽之不聰...時則有魚孽...維火沴水。次五事曰思心。思心之不容...時則有華孽...維木金水火沴土。...」《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東方生風...其蟲毛...南方生熱...其蟲羽...中央生濕...其蟲倮。……西方生燥...其蟲介...北方生寒...其蟲鱗...。」

[xx] 陳妤諳:〈山海經中人面蛇身的神聖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12年1月出版第21期,第33-75頁

[xxi] 火使用的發明者有說伏羲者...《河圖緯》:「伏犧禪於伯牛,鉆木作火。」(《太平御覽》引)﹔《河圖緯》挺佐輔:「伏羲禪於伯牛,錯木作火。」(《太平御覽》引)。有說「炎帝」者...《淮南子》汜論訓:「故炎帝於火,而死為灶;禹勞天下,而死為社;後稷作稼穡,而死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神。」(藝文類聚引)「炎帝紀火,死而為灶。」(《太平御覽》引)「炎帝作火,死而爲竈。」(《廣韻》引)「炎帝作火官,死而爲竈神。」(《康熙字典》引《傳》:「炎帝作火,死而為竈。」(《論衡》〈祭意〉引。有說黃帝或顓頊氏之子者...《淮南子》:「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太平御覽引)《周禮》:「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風俗通義》祀典〉引

[xxii]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1月出版1997年4月重印,第16-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