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夏族、商族和周族譜系的再考證

 

 夏族、商族和周族譜系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商同源

1.《春秋左氏傳》〈昭公元年〉的高辛氏二子說

 

《春秋左氏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爲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已,余命而子曰,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這則著名的參、商不相見的神話,實則是高辛氏二子,一居商丘、一居大夏。由此看來,《春秋左氏傳》〈昭公元年〉是「夏」、「商」同源說的濫觴。

 

2.《國語》〈魯語上〉的商人禘舜

 

《國語》〈魯語上〉的作者記載魯人展禽(即柳下惠)講虞、夏、商、周的祭祀系統。商人禘舜,這都證實了《國語》〈魯語上〉是採取、夏、商同源的,虞朝即商朝的前身,夏商兩朝是並存於世,並不是商朝取代夏朝。

 

《國語》〈魯語上〉:「故有虞氏禘黃帝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圖一)


圖一: 《國語》〈魯語上〉記載的虞、夏、商、周五祭系統對象


 

商人在文獻中也多次把夏人視爲自己的祖先,如《詩經》〈長發〉:「濬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這裡的「大國」與「帝」,是夏是商?陳夢家以爲,其實兩者不分彼此,「禹即殷祖」。

 

3. 夏后氏的後代為杞

《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呂氏春秋》〈 慎大〉:「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黃帝之後於鑄,封帝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轝,命封夏后之後於杞,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

《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

 

《韓詩外傳》〈卷三〉:「武王伐紂,...既反商,及下車,封黃帝之後於蒯,封帝堯之後於祝,封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封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表商容之閭。濟河而西,馬放華山之陽,示不復乘;牛放桃林之野,示不復服也;車甲釁而藏之於府庫,示不復用也。」

 

《史記》〈樂書〉:「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

 

《孔子家語》〈辯樂解〉:「武王克殷而反啇之政。未及下車,則封黃帝之後於葪,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又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舊,以復其位。」

 

1: 帝王後代的封地

古代文獻

黃帝

夏后氏

《禮記》〈樂記〉

《韓詩外傳》〈卷三〉

《史記》〈樂書〉

 

目前所見有關「杞」的甲骨卜辭至少有以下幾則:

 

「丁酉卜㱿貞,杞侯炬弗其禍,有疾。」(《甲骨文合集》第13890號)﹔「癸巳卜,令登賚杞。」(《甲骨文合集》第22214號)。

 

「己卯卜行貞,王其田亡灾,在杞。庚辰卜行貞,王其步自杞,亡灾。」(《甲骨文合集》第24473號)。

「庚寅卜在貞王步于杞亡灾。壬辰卜在杞貞亡步于意亡灾」(《甲骨文合集》36751號)

 

前引《甲骨文合集》第13890、22214號都是「武丁」時期(公元前1323~前1195年)的卜辭,《甲骨文合集》第24473號是「祖庚、祖甲」(公元前1235~前1165年)的卜辭,《甲骨文合集》36751號是商末「帝乙、帝辛」征伐「人方」的卜辭。「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學者對於夏王朝的年代定為公元前2070~前1600年[i] 依照卜辭的時代就知道商代的杞國族至少在武丁時期即存於世,而且一直存在到殷商末葉(公元前1100~前920年),正好與周世的杞國一脈相承。卜辭中的「杞」就是文獻所記載的周所封夏后氏的后裔「杞」,或者說是它的前身。[ii]

  

二、周同源

 

1.《生民》的神話系統

中國史學女博士陳穎飛(公元1972年~)認為: 對於周人的譜系《生民》的神話系統不僅不是夏周一元論的甚至不是商周同源生民傳說是周公所作這一點已經無考但一定是周人歌頌先祖的作品可是不僅是生民甚至周人自己所記載追述先祖的其他傳世文獻也沒有將商人和周人看作一族只是常把自己看作是夏人的繼承者《生民》可能是周人本族記載禹流傳的始祖誕生神話體系,而帝系則是夏周三族一元說建構的神話體系,這兩個先秦的神話體系是矛盾的,也許有不同的來源然而周本紀兼採兩說將兩個原本矛盾的說法嫁接起來了。」[iii]

 

先秦文獻中涉及周夏兩族關係的有三類: 1.稱是夏禹的繼承者,如:《詩經》〈閟宮〉:「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奄有下土,纘禹之緒。」《逸周書》〈商誓解〉:「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穀,登禹之績 2.周人自稱為「時夏」(《詩經》〈時邁〉、〈思文〉、〈春秋左氏傳〉〈宣公十二年〉[iv]、「區夏」(《尚書》〈康誥〉[v]、「有夏」(《尚書》〈君奭〉[vi])3.周人與夏人相同的居邑,如:《春秋左氏傳》〈定公四年〉:(唐叔)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春秋左氏傳》的作者左丘明也記載商人禘舜,這證實了虞商同源,虞朝就是商朝的前身,夏商兩朝是並存於世,並不是商朝取代夏朝。

 

鄭光、趙芝荃等考古學者也認爲,夏與商是同一文化的兩個階段,不應在二里頭文化中找尋突變、強分彼此。甲骨文中至今未見關於夏朝的記載(「夏」字僅爲貞人之名),這既是我們「證明」夏朝存在的障礙,卻可能也說明了夏之名即商之名的異傳(或舊稱、棄名)。後人雖然不敢直接說「夏世即商世」,但張光直、許宏等人依然在文章中引用陳夢家的舊說,作爲一種不應排除的可能。

 

在神話系譜中,夏祖大禹爲有辛氏所生(《世本》〈帝系〉:「鯀娶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大戴禮記》〈帝系〉:「鯀娶於有莘氏之子,謂之女志氏,產文命。」文命即禹名,高密亦指禹,《史記索隱》引宋衷曰「高密,禹所封國」。《世本》又記「莘國,姒姓,夏禹之後」,武王之母太姒即來自此國,故周人在《尚書》中自稱「有夏」),而商祖帝嚳爲高辛氏,兩者實則爲一。而周人以太姒之後而自稱「有夏」。這樣或許就可以解釋姒、子、姬三姓同音的問題。

 

中國古史辨派的歷史學家童書業(公元1908~1968年)在其所作的《春秋史》一書中說:「周人姬姓氏起於西方的。據傳說:周王室的始祖喚做后稷他的母親喚做姜源她因為沒有兒子去祭祀禱告在野地上看見一個大人(上帝)的腳跡有意踐踏上去,若被感動,便懷了孕,生出來的兒子就是后稷后稷出世之後有許多靈異的事跡在幼小的時候就懂得種植的方法,長大後教導人民耕種在有邰(今陝西武功縣附近)地方建立了國家。關於后稷的故事自然全是神話,但有幾點我們應該注意:第一、『姜源』似是擬名,從這個名字上可以知道周人推其種源於姜姓,姜即是羌,是周人和羌人必有血統關係第二、『后稷』乃是農神或農官之稱,周人推他為祖,則周氏族必是以農業興起的第三后稷建國於有邰,有邰地在西方無甚異說,足見周人是西方的氏族據近人的考究,他們或許與夏族是一大族下的兩派分支。」[vii]

 

「商、周同源說」

 

1. 《禮記》〈祭法〉改為殷人禘嚳

而《禮記》〈祭法〉將《國語》〈魯語上〉的內容改寫為殷人禘嚳,這讓商人禘祀的對象與周人相同,這說明了《禮記》〈祭法〉是採取周同源說觀點的

 

《禮記》〈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表一)

 

表一:《禮記》〈祭法〉和《國語》〈魯語上〉所記載五祭的對象

五祭

有虞氏(陳)

夏后氏(杞)

商人(宋)

周人

黃帝

黃帝

(母系)

堯/

稷*

(父系)

顓頊*

顓頊

契*

文王

禹*

武王

上甲微

高圉、大王

 

中國史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公元1877~1927年)即言:以族類言之,則夏皆顓頊後,殷周皆帝嚳後,宜殷周為親。(按:根據《禮記》〈祭法〉)以地理言之,則虞、夏、商皆居東土,周獨起於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範九疇,帝之所以錫禹者,而箕子傳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爲名,而殷人承之矣。」[viii]

 

2. 出土文獻的證據

徐錫台先生依傳世與出土文獻,對殷商時期的殷周關係提出以下幾點:

(1)   周人納貢於商。周是商國的臣屬國這方面材料,最早見於商武丁時期的卜辭...

周入《殷墟文字乙編》第4066號﹔《甲骨文合集》第6649號)。

 

今本《竹書紀年》:周方伯率諸侯入貢

 

() 商王朝賞賜與分封周侯。

「...令周侯,令生月亡咎?」(《甲骨文合集》20074)

今本《竹書紀年》:命周公善亶父,賜以岐邑太丁(即文丁)四年,周人伐余芜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後漢書》西羌傳引)。

古本《竹書紀年》:武乙三十四年,王賜地三十里,玉十谷,馬巴匹

 

() 商周通婚。商王朝為了攏絡周人對周民族採用了通婚政策……商對周人通婚的事例,如殷墟出土的武丁時期的卜辭:

貞:帚(婦)周《殷墟文字乙編》第8894號﹔《甲骨文合集》第22265號);

 

《詩經》〈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文王元妃,是娶帝乙之妹。武王之母,是文王娶殷商王朝重臣莘国姒性之女

 

可見得,西周王家的祖先在兩百年中,曾與殷商王家數次混血,殷周經濟國家制度信仰祭祀也早已同化出土及傳世文獻都顯示出殷商與西伯並非異族,即使與紂不是同一氏族,商周間也應有舅甥表兄弟的關係,故與夷齊都是殷商的親屬[ix]

 

3. 語言學上的證據

《爾雅》〈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對此,中國科學家朱學淵(公元1942年~迄今)作為業餘的歷史愛好者,他研究亞洲北方諸族對於世界的影響:「今蒙古語之ziil即是『唐虞曰載』之『載』﹔滿語的anen正是『周曰年』之『年』﹔滿語的『歲』字ser恰似『商曰祀』之祀﹔而『夏曰歲』之『歲』則是今伏爾加河流域楚瓦什語之sul楚瓦什人被認為保加爾(仆骨)人後裔。看來夏和唐、虞似為蒙古語族商和周則似通骨斯語(Tungus)族。」[x] (2) 由此看來,對於論證商和周之間有較為緊密的關係,都成了女真民族的祖先,有了語言學上的支持

 

2: 「年歲」一字的源頭

朝代

歲名

語源

ziil

sul

ser

anen

語言

蒙古語

楚瓦什語

滿語

滿語

 

Luca Cavalli-Sforza Francesco Cavalli-Sforza魯倫(Merrit Ruhlen)所列出的語系(family/phylum)和超語系(super family)和遺傳樹對應起來,可以得知語族和遺傳基因有某種程度的關係[xi](圖二)從這個樹狀圖可以看出來,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有不同的分支,中國北方人和日本人較近,中國南方人和泰國人較相近

 

圖二、世界主要族群的遺傳樹與語系間的關係

另外他說:「『通古斯/Tungus』就成了現代滿、赫哲、顎倫春、鄂溫克,以及古代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等泛女真系民族的人類學通名。北方民族的祖先是從中原出走的那些留在中原的九姓民族成了漢族的一部分而出走的就成了女真民族和各民族中的九姓部落。」[xii] 

 

4. 圖騰學上的證據

 

鍾宗憲博士就對於「圖騰」理論語帶保留:「『圖騰』(totem)...這個詞彙出自北美印地安人所使用的奧其華(Ojibwa)(阿爾岡金部落Algonkintribe)ot-otemot-otam,指的是『他的親族』的意思。自從18世紀末(1791年)英國商人約翰朗格(John Long)ot-otemot-otam改為totem(當時寫作totam) ...相信人類源起於某種自然物或自然現象,並相信人與這種自然物或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親屬關係。...如果從原始意義來看,『圖騰』觀念的主要關鍵是圖騰崇拜者相信他自已(或民族)與圖騰物有血緣上的關係,圖騰物同時也是()崇拜物圖騰的形態會表現在徽記上,圖騰物的質性會構成某些禁忌...其中最符合『圖騰』血緣觀念基本意義的神話類型應該是『感生神話』。...感生神話的造說動機,就族群而言,應該是在解釋族群或族群祖先的來源...就個人而言,是在突顯出個人的神聖性....但是感應力量來源,一定是崇拜物或圖騰物...契和棄的誕生,感應力量的來源應該都是『天』或『帝』,也就是造物主或許是太陽是鳥或其他崇拜對象,但是未必就是圖騰』。[xiii]

 

中國民間學人徐江偉先生(公元1958~年)在他的著作書籍中說:

「人類學家指出一萬年前滿洲語族』先民生活在貝加爾湖南部的鄂爾渾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國地區後來這些『通古斯』先民有一部分離開蒙古高原翻越大興安嶺來到中國東北地區發展成後來的『女真人』和『滿族』。另一部分滯留於蒙古高原的慢慢被『突厥語族』阿勒泰遊牧民族同化發展成今天的蒙古人。」[xiv]

 

古代西方人稱東北女直為『通古斯』來自古代突厥語意為『豬』...大金王朝的開創者姓『完顏』名叫『完顏阿骨打』完顏(兀顏)的女直語本義就是『豬』。...《金史》記載了當時金人改漢性的情形:『兀顏曰朱』意思是說女直兀顏氏改漢姓為朱與『豬』同音的緣故。...女真先民視為烏鴉為始祖而烏鴉的天敵就是蛇。野豬卻能以蛇為食。《論衡》〈物勢〉:(),水也(),火也水勝火,故豕食蛇。[xv]四腳之豬最後能變成蛇形的龍也可能與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有關東方人認為吃什麼就能補什麼吃多了甚至會變成什麼。自然界中的豬既然愛吃長蛇形的蛇吃多了就會變成蛇特有的條狀。就這樣女直先民把他們的鳥祖習俗以及野豬崇拜還有對蛇的懼怕結合起來又幻化開去成就出一種蛇狀的會騰飛的龍。[xvi] 由於豬是蛇的天敵,徐江偉先生便認為「龍」是從女真族的「豬」崇拜演變而來。

 

中國女真族的朝代商、周、滿清民族都認為自己是「鳳鳥」族的後代(鳥圖騰),卻為了打擊共同的敵人(蛇),而將「豬」變成了自己的圖騰,「豬」幫助人類吃掉「蛇」,是人類聯合「次要敵人」(豬)打擊「主要敵人」(蛇)的戰略方法

朱學淵在他的書中說:「在金文、甲骨文裡就有與十二獸相對應的『十二地支』拿它們與蒙古語比較還有許多音緣(3)[xvii]

 

3十二個地支與生肖的對應及其蒙古語發音[xviii]

地支/生肖

漢語(上古擬音)

突厥語(回鶻)

滿州語

蒙古語()

日本語

藏語

印度語

/

tsieg/dji

küski

singeri

khuluguna

ne/nezumi

byi-ba

matilya

/

thiu/niug

ud

ikhan

ukher

ushi

glang

goyrsa

/

dier/hag

bars

tashka

bars

tora

siag

yaaghra ()

/

meu/thagh

tawïšqan

gulmakhun

toolai(tuulai)

u/usagi

yos

śaśa

/

djien ljung

luu

muduri

loo (luu)

tatsu

hbrug

nāga

/

dzieg/thar

yilan

meikhe

mokhoi

mi/hebi

sbrul

jantunah

/

ngag(mo)/ mrag

yont

morin

morin

uma

rta

aśva

/

mjued(me)/ grang

qoyn

khonin

khonin(jamaa)

hitsuji

lug

paśu

/

sthjin/ghu

bečin

boniu

metchin(samz)

saru()

sprel

markata

/

djog/kieg

taqiqu

tchoko

takiya(khoi)

tori()

bya

kukkuta

/

sjuet(hoi)/khiwan;ku

Ït

indakhun

khoi(nokhoi )

inu()

khyi

syāna

/

gheg( hai)/ sthie

tonyuz

ulghiyan

khakai(gaghai)

i/inoshishi

phag

súkara

 

 

有一位以色列女性史學博士郭靜云(Olga Rapoport,公元1965年~在他撰寫的《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一書中指出:

在殷人的心目中『乘日』就是亡靈升天的途徑。...在殷人信仰中因為共有十日輪流升降於天地之間十日各有其名所以死者所乘之日名就成為死者的日名。...根據《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的記載既夕是虞祭前兩天的晚上既夕後的夙興則是虞祭前一天當天需陳明器備車、書遣於策、柩車出門夜間不能睡以便在日出前送殯下葬等到葬畢日出後白日始虞。可見漢代喪禮還保留著源自殷商的習俗而虞祭的神祕隱義就在虞送死者乘日升天....也是協助其升天之後能順利地朝見日父也就是賓於帝。...『賓於帝』即指殷王歷經死亡、升天而賓見上帝的整個過程。[xix]

 

《甲骨文合集》1402正拓片的釋文:甲辰卜,㱿貞:翌乙巳ㄓ(侑)于父乙 ()貞:咸(成)賓于帝貞:咸(成)不賓于帝?貞:大甲賓于咸(成) 貞:大甲不賓于(成)甲辰卜,㱿貞:下乙賓于咸(成)?貞:下乙不賓于咸(成)?貞:大[甲」賓于帝?貞:大甲不賓于帝?貞:下乙于帝?貞:下乙不賓于帝?(圖三)

 

圖三:《甲骨文合集》1402正拓片

郭靜云如此解釋說:《合集》1402占卜的時間是甲辰...此時下乙還沒有乘日升天在占卜下乙賓于帝的同時也占卜了大甲賓于帝。...甲辰應是小乙的葬日送葬時必須祈求落地的甲日保護地中的考王並轉由乙日協助升天。殷人祈求甲日護佑的同時也會祭祀甲日的先王並向甲名的先王求助。所以在小乙升天時大甲同樣肩負著重要的協助作用使小乙得以順利地賓于帝。...殷人在喪禮中卜選先王的日名就是選擇他升天的日期。選定後在前一天進行送殯下葬並祈求落地的西日護佑地中的先王以備第二天乘東日升天。考王所屬日名的日神升天時考王也會隨之升天並第一次賓于帝。」[xx]

依照郭靜云博士的推論,殷商人相信人死後的身體透過祭祀可以復活,並且升天朝見上帝

 

《春秋左氏傳》記載了有窮氏后羿奪取了夏朝的政權,後來被他的宰相寒促奪權篡位,寒促的兒子又殺死夏后帝「相」,「相」的女妃後(ㄇㄧㄣˊ)逃到有仍氏的地方生下少康,後來少康又逃到有虞氏的地方,商均的後代虞思將他的女兒嫁給少康,生下兒子后杼,少康和他兒子后杼分別滅掉了寒促的兩個兒子,恢復了夏朝的王室,史稱少康中興。[xxi] 在此,我們看到了有虞氏的後代(虞思的女兒)和夏王後裔(少康)通婚的情形。

 

《史記》〈陳杞世家〉: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于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后之時,或失或續。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

 

胡公滿就是陳姓的始祖舜的後代有封於穎川郡(今河南省許昌一帶) ,國號,子孫即以國為姓[xxii]

 

朱學淵先生說:「『帝顓頊高陽者』與『帝嚳高辛者』的姓氏都含『高』字它應與『毫//鎬』等字近音。若將『高』試讀如hao/ho/hu/o/u『高辛』也是『公孫/有熊』﹔而『高陽』就是中原姓氏『公羊 / 有殷』或是女真姓氏『兀顏』。『兀顏』的讀音則與女真語『豬/ulgian』和『紅/fulgian』非常接近。《金史》〈國語解〉說『兀顏曰朱』就是『兀顏曰豬』﹔漢字『朱』音『豬』義『紅』實質源於『兀顏』的雙義背景漢字形成的『朱姓』是有女真血緣和語言背景的。[xxiii] (4)

 

4: 帝王姓氏的女真語源

帝王名字

中原姓氏

女真姓氏

女真姓氏本義

黃帝

公孫有熊

烏孫(Osin)

團結

顓頊

高陽(=公羊=有殷)

兀顏(Ulgian)

高辛(=公孫)

烏孫(Osin)

團結

陶唐

韃靼拓特(Toth)

虎國

有虞

回紇(khui-kho)

聯盟

夏后

回紇(khui-kho)

聯盟

 

從這裡我們看到了「顓頊」與「豬」圖騰的相關性,在傳世文獻裡也可以找到顓頊和豬圖騰有關連的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顓頊的父親「韓流」有豬的形狀《竹書紀年》記為「乾荒」(圖四)

 

圖四: 韓流(乾荒)取自明代蔣應鎬繪圖本

《楚辭》〈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洪興祖注解說:「封大也。《方言》云:『豬,南楚謂之』」〈天問〉上言「河伯」,下言封豨「河伯」就是「封河伯的原型就是大豬了[xxiv]

 

《符子》:「邦人獻燕昭王以大豕者,曰:『於今百二十歲,邦人謂之豕仙。』其群臣言於昭王曰:『是豕無用』,王命宰夫『膳之』,豕既死。乃見夢燕相曰:『今仗君之靈而化五生也。始得為魯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糧之珍,而欣君之惠,將報子焉。』後燕相遊于魯津,有赤龜銜夜光而獻之。」(《藝文類聚》卷96) 聞一多認為「魯津之伯」就是「河伯」河伯就是」。

 

如果「豬」的形象是「龍」形象的起源,則可以說「顓頊」的後代可能是「龍」信仰的起源。

 

三、 「夏、商、周同源」說

李民張國碩論述了夏周三族同源的觀點:三族都屬於華夏集團最早發祥地是現今的晉(山西)(陝西)(河南)鄰近的地區亦即汾洛諸水匯流的中心地域共同生活於黃河流域他們在不同的地域先後進入到奴隸社會在文化發展上互相影響互為促進文化面貌有一定的一致姓三族又互相臣屬周二族在夏王朝中發展周二族又在商王朝統治下生活而夏商二族又在周王朝統治下延續最終融為一體從考古學分析來說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在晉豫三省相鄰地區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部落聯盟龍山文化時期該地區形成了一個酋邦聯盟禹都曾為這個酋邦聯盟的首腦而三地不同的龍山文化類型即為不同酋邦的文化遺存其中陶寺類型為堯舜二酋邦的文化遺存河南龍山文化的王灣類型為夏禹酋邦的文化遺存所以夏族起源於豫(河南)西商族始源於關中(陝西)東部周族始源於晉(山西)三族後來按不同的方向發展遷徙形成三族共主中原的局面。」[xxv]

 

 

《大戴禮記》〈帝繫〉:「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契;次妃曰陳隆氏,產帝堯;次妃陬訾氏,產帝摯。」

 

《世本》:「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生契,次妃陳酆氏慶都,生帝堯,次妃娵訾氏,生帝摯。」(《藝文類聚》引)「帝嚳卜其四妃,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元妃有邰國之女曰姜嫄,是產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簡狄,是產契;次妃曰陳豐,是生帝堯;次妃曰娵訾,產帝摯。」(《太平御覽》引)

 

依照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甲骨文,殷商後期的甲骨文紀錄了商始祖契幾個早於成湯的王名商人對他打敗夏桀這個重大事件卻隻字未提童書業認為夏、周可能起源於同一個西方氏族的部落,商是起源於東方的另一個部落。所謂的夏王朝是周人對的想像與記億編織的夏如果存在也許只有禹啟被黃河流域諸部族承認為王有人認為當時夏只是個平行於商的小國而夏周同源當商亡於周周人將歷史寫成現在我們所知的樣子

 

 

近代出土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子羔》篇記載了一個三王創生的神話系統:〔禹之母有莘氏之〕女也,觀於伊而得之,娠三年而畫(劃)於背而生,生而能言,是禹也。契之母,有娀氏之女也。遊於央臺之上,有燕銜卵而措者其前,取而吞之,娠三年而畫於膺,生而呼曰:『銫()是契也。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也,遊於玄咎之內,冬()見芺攼(搴)而荐()之,乃見人武,履以祈禱曰:帝之武,尚使〔我有子,必報之〕。是后稷之母也。三王者之作也如是。

 

根據中國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公元1935年~)的推論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子羔》篇中子羔向孔子請教三王出身的這段問答其實有一個基本預設,就是當時人的心目中,夏周三代的始祖都沒有明確的父系祖先《子羔》篇的寫作時代當屬戰國早期或中期。」[xxvi]

 

禹的母親有「女志」(《世本》、《大戴禮記》〈帝繫〉)、「女嬉」(《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脩巳」(《帝王世紀》) 等異稱,但其為「有莘氏」的後代是共同的說法。

 

《世本》:「 鯀取(娶)有莘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 。」(司馬貞《索隱》引)

 

《大戴禮記》〈帝繫〉:「鯀娶于有莘氏之子,謂之女志氏,產文命。」

 

《論衡》〈奇怪〉:「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父鯀者,帝顓頊之後。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

 

《帝王世紀》:脩巳山行,見流星貫昴,意感慄然,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藝文類聚引)﹔「伯禹夏后氏,姒姓也。母曰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折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太平御覽》引)

 

《呂氏春秋》〈本味〉:「有侁(莘)氏女子採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

 

《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共工」以洪水為武器攻擊的目標地方「空桑」,剛好就是禹母「有莘氏」的老家。

 

依據陳泳超先生從《春秋左氏傳》、《國語》、《大戴禮記》〈五帝德〉、《大戴禮記》〈帝繫〉、《史記》〈陳杞世家〉、《史記》〈五帝本紀〉、劉耽《呂梁碑》等文獻整理出「有虞氏」的譜系為黃帝→昌意→高陽(顓頊)→幕→窮蟬→敬康→句芒()→蟜()牛→瞽叟→舜→商均(叔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xxvii] 

 

不解的是,舜的祖先有一位「句望」,或寫作「句芒」、「勾芒」,是《山海經》所記載的東方之神,是《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所記載的少皞氏之子之一「重」。這令人想到顓頊的兩個後代「重」(句芒)和「黎」(祝融),「重」負責司天,「黎」負責司地,舜是「重」的後代,禹是「祝融」的後代,《國語》〈魯語〉和《大戴禮記》〈帝繫〉都支持夏()是虞()的後代,這種難得的一致性,我看大概無法更改了。

 

四、小結語:

我們綜合了所有的證據(5),大概可以分成支持兩種意見,一為支持「夏、商同源」說和「商、周同源」說者

 5: 夏、商、周譜系理論的支持證據

譜系理論

傳世文獻

出土證據

圖騰學證據

語言學證據

夏、商同源說

++

+

商、周同源說

+

+

+

+

夏、商、周同源說

+

+


這兩種理論其實有不同的譜系歸屬,比較這兩種論說的差異可知,支持「夏、商同源」說者邏輯上應該認為商()人是虞()的後代,這個論點由傳世文獻《國語》〈魯語〉支持支持「商、周同源」說者邏輯上應該認為商()人為帝嚳的後代,傳世文獻由《大戴禮記》〈帝繫〉篇支持(圖五)
圖五:《國語》〈魯語〉和《大戴禮記》〈帝繫〉所支持的兩種譜系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凡是支持「帝嚳」和「帝舜」兩者為一者,其實其背後的動機即有調和兩種論說之間相互矛盾的意圖


[i] 岳南:《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10月出版,第230頁

[ii]  沈長雲:〈夏代是杜撰的嗎:與陳淳先生商榷〉《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出版)第28卷第3期第89~96頁。卜辭的年代參考 岳南:《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10月出版,第281~282頁

[iii] 陳穎飛: 〈《周本紀》姜原溯源考〉《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第93~101頁。

[iv] 《詩經》〈時邁〉:「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詩經》〈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春秋左氏傳》〈宣公十二年〉:「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v] 《尚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

[vi] 《尚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vii]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市:開明書店,1946年11月出版,第3~4頁。(台灣華文電子書庫收藏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2427949/reader

[viii] 朱彥民:商族起源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2005年8月出版)第24卷第3期(總95期):第13~23頁。

[ix] 郭靜云:《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第378~379頁

[x]  朱學淵: 〈五帝是愛新氏,華夏是回紇國〉,《歷史月刊》2006年3月出版(第218期) ,第99~103頁。

[xi]  Luca Cavalli-SforzaFrancesco Cavalli-Sforza著作,樂俊河翻譯: 《人類大遷徙: 我們來自於非洲嗎?(原著書名:Chi siamo: la storia della﹔我們是誰的歷史)》(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249~250頁(圖片取自第249頁)

[xii]  朱學淵:《華夏與戎狄同源:秦始皇血緣和語言的啟示》(台北市:獵海人,2019年10月出版),第51頁

[xiii]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出版),第1~45頁

[xiv]  徐江偉等著:《血色曙光:華夏民族與漢字的起源》(台北市:風格斯藝術創作坊,2016年6月出版,第355頁

[xv] 《論衡》〈物勢〉原文為:「亥,水也,其禽豕(豬)也。巳,火也,其禽虵(蛇)也。水勝火,故豕(豬)食虵(蛇)。」

[xvi]  徐江偉等著:《血色曙光:華夏民族與漢字的起源》(台北市:風格斯藝術創作坊,2016年6月出版,第340~345頁

[xvii] 朱學淵:《華夏與戎狄同源:秦始皇血緣和語言的啟示》(台北市:獵海人,2019年10月出版),第292~293頁

[xviii] 沙畹(Édouard Émmannuel Chavannes:突厥人的十二生肖Le cycle turc des douze animaux), 《通報》(T'oung Pao, série) 第七卷(1906 ), 51-122

[xix] 郭靜云:《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第345~346頁

[xx] 郭靜云:《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第348~350頁

[xxi] 《春秋左氏傳》〈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脩民事,而淫于原獸...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以為己相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飼)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于『過』,處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春秋左氏傳》〈哀公元年〉:「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

[xxii] 陳道同:《姓氏探源》(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出版,第224頁

[xxiii] 朱學淵:《華夏與戎狄同源:秦始皇血緣和語言的啟示》(台北市:獵海人,2019年10月出版),第29頁

[xxiv] 牟海芳: 從神話傳說中豬形神的職能變遷看豬神崇拜觀念的演變,收錄於《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10(201010月出版) ,第54~56頁

[xxv] 朱彥民:商族起源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2005年8月出版)第24卷第3期(總95期):第13~23頁。

[xxvi]  郭永秉著:《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第108~115頁

[xxvii]  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第15、17~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