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中國年獸與聖經滅命天使關聯性探討(全球首發)

耶和華上帝在埃及地降下的十個災難中,最後一種災殃稱為「長子之災」,是上帝命令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從埃及離開之前,決定懲罰曾多次背信忘義的埃及法老,將埃及所有頭胎出生的人和牲畜殺死,其中也包括法老的長子。
耶和華在埃及地對摩西和亞倫說:「你們要以本月為正月,為一年之首。你們要吩咐以色列全會眾說:本月初十,各人要按著家庭取羔羊,一家一隻羔羊。一家的人太少,吃不了一隻羔羊,就要按照人數和隔壁的鄰舍共取一隻;你們要按每人的食量來估算羔羊。你們要從綿羊或山羊中取一隻無殘疾、一歲的公羔羊,要把牠留到本月十四日;那日黃昏的時候,以色列全會眾要把羔羊宰了。他們要取一些血,塗在他們吃羔羊的房屋兩邊的門框上和門楣上。當晚要吃羔羊的肉;要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一起吃。不可吃生的,或用水煮的,要把羔羊連頭帶腿和內臟用火烤了吃。一點也不可留到早晨;若有留到早晨的,要用火燒了。你們要這樣吃羔羊: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快快地吃。這是耶和華的逾越。因為那夜我要走遍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擊殺了;我要對埃及所有的神明施行審判。我是耶和華。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逾越你們。我擊打埃及地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施行毀滅。你們要記念這日,世世代代守這日為耶和華的節日,作為你們永遠的定例。你們要吃無酵餅七日。第一日要把酵從你們各家中除去,因為從第一日到第七日,任何吃有酵之物的,必從以色列中剪除。第一日當有聖會,第七日也當有聖會。在這兩日,任何工作都不可做,只能預備各人的食物,這是惟一可做的工作。你們要守除酵節,因為我在這一日把你們的軍隊從埃及地領出來。所以,你們要世世代代守這日,立為永遠的定例。從正月十四日晚上,直到二十一日晚上,你們要吃無酵餅。在你們各家中,七日之內不可有酵,因為凡吃有酵之物的,無論是寄居的,是本地的,必從以色列的會中剪除。任何有酵的物,你們都不可吃;在你們一切的住處要吃無酵餅。」(《出埃及記》12:1-20) 

《猶太古史》說這一個「逾越節」的月份在「尼散月」,此相當於公曆的三月中到四月中這段期間。神告訴摩西,祂要再一次降災,埃及人就會放希伯來人離開。祂吩咐摩西,叫希伯來人準備一樣祭牲,在客散提庫斯月的第十日備妥,留到第十四日[該月埃及人稱為「法勒木斯」(Pharmuth),希伯來人稱為尼散月,而馬其頓人稱為課散提庫斯(Xanthicus)] ,然後他要帶領希伯來人和他們所有的一切離開埃及。摩西照神的吩咐使希伯來人準備離開,他按著支派將他們分組,又讓他們集中在一處。第十四日臨到十,他們都做好了離開的準備。他們先獻祭,用牛膝草醮血潔淨他們的房屋,吃完晚飯後,把剩下的肉燒盡,就準備出發。從那時起直到今日,我們仍然在每年的這一日用同樣方式獻祭,我們稱這天為「逾越節」。(《猶太古史》2311-312 p.478-79)

到了半夜,耶和華把埃及地所有的長子,就是從坐王位的法老的長子,直到監牢裡遭囚禁的人的長子,以及所有頭生的牲畜,都擊殺了。 (《出埃及記》12:29 )

提到希伯來人在埃及的「逾越節」,便使人想到了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則有關「年獸」的神話故事:傳說,很多年前,森林裡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曆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脫「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天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有人年臘月年年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設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突如其來的響聲,駭得轉身就逃回森林去了。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祕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起,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怕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桃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桃符。(雪犁主編《中華民俗源流集成》[i])

很多人說中國的過年與以色列的逾越節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一個最相似的地方是中國人在過年時以紅色的春聯貼在門楣和門兩側,這是為了躲避前來吞吃人類的「年獸」,希伯來人於逾越節時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楣和門框的兩側,是為了躲避那位前來埃及的擊殺長子的「滅命天使」。

茲將兩者相似故事情節作一個比較如下表: 

逾越節
過年
時間
你們要以本月為正月,為一年之首。(出埃及記12:2)你們要紀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從猶太歷正月十四晚上到正月二十一日晚上猶太人守七天的逾越節。(出埃及記12:14)
農歷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1914年,北京政府規定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自此農歷歲首開始稱為春節
主角
滅命的天使要擊殺埃及的所有的長子(12:12)
年獸或歲()要吞吃
清除
清除家裡所有的有酵食物,找到並燒掉
除夕要搞大掃除,也可能燒掉一些無用品。
逃避災害的方法
他們要取一些血,塗在他們吃羔羊的房屋兩邊的門框上和門楣上。(出埃及記12:7) 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逾越你們。我擊打埃及地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施行毀滅。(出埃及記12:13)
在門楣與做又門框上貼紅色的春聯。貼紅春聯,是為了不被“年”吃掉,因為“年”害怕紅色,就不敢進屋去吃人。
單位
本月初十,各人要按著家庭取羔羊,一家一隻羔羊。(出埃及記12:3)
所有男人無論在家或在外的都要在父親家過年。
食物:
當晚要吃羔羊的肉;要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一起吃。(出埃及記12:8)
除夕的圍爐年夜飯也必吃肉、苦菜(今有人以芥菜代之)、無酵餅(類似年糕,糕餅類)。
守望
你們要這樣吃羔羊: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快快地吃。這是耶和華的逾越。(出埃及記12:11) 直到早晨你們誰也不可出自己家裏的門。(出埃及記12:22)
春節要熬夜守歲,不可睡覺。
你要傳於百姓耳中,叫他們男的女的各向鄰舍索取金器銀器。。(出埃及記11:2) 以色列人照摩西的話去做,向埃及人索取金器、銀器和衣裳。36耶和華使埃及人看得起他的百姓,埃及人就給了他們所要的。他們就掠奪了埃及人。(出埃及記12:35-36)
《清嘉錄》卷十二上記載:「 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 『壓歲錢』」表示古時候在年節時,會使用紅線將百枚銅錢串起,發給小孩,祝福對方。後來逐漸以紙幣和紅包袋取代,也就是現今的紅包。
每年都要紀念
們要記念這日,世世代代守這日為耶和華的節日,作為你們永遠的定例。(出埃及記12:14)
每一年都要過這春節

有人將中國的過年和以色列的逾越節做了一個簡單圖比較:
圖: 此圖取自網頁《水深之處》的文章( http://www.luke54.org/view/1061/8176.html)






































中國的「春聯」究竟是否與「羊羔的血」有關係呢? 這裡有必要對於中國「春聯」的起源做一番考察。「春聯」的起源源自於「桃符」,南朝梁國人宗懍(公元502-565)所著的《荊楚歲時記》就記載了元旦:「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的風俗,高承《事物紀原》引用隋初杜臺卿撰《玉鐲寶典》(約公元564-581 [ii])「元日施桃板著戶上,謂之仙木。以鬱壘山桃百鬼畏之故也。」相傳在上古之時,有神荼和鬱壘兩兄弟善於捉鬼,所以在神荼和鬱壘之後,人們在除夕之夜為了避邪、驅鬼,就用桃木雕成神荼與鬱壘的形象掛在門口。神荼(荼與)、鬱櫑二神的神話傳說,東漢人王充(公元27-97)所著的《論衡》〈訂鬼〉引用《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iii]。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說辭典》一書中說:「今《山海經》無此文,惟《大荒北經》有『有盤木千里』一語,疑即『屈蟠三千里』之『大桃木』之屬。《風俗通義.祀典》亦記此,神荼、鬱壘作荼與、鬱壘,《山海經》作《黃帝書》」[iv]。「門神」兩個字最早見於《禮記》〈喪服大記〉鄭玄注:「釋菜,禮門神也」,也就是在唐朝之前已有門神的風俗。後來經過五代,「桃符」內容有了新的變化,向「春聯」演變,五代時後蜀君王孟昶(公元918-965)的題辭:「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孟昶喜歡在每年除夕著集大學士在他的寢宮門旁桃符上題辭,因為不滿意大學士所題,所以才自己編寫了這首春聯,這便是最早文字記載的春聯。門神才獲得獨立的地位。桃符在除夕晚上掛在門口,到了下一年除夕再用心桃符換下,北宋宰相王安石(公元1021-1086)的一首詩《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至南宋時才有獨立於桃符的「春聯」、「春帖」,南宋元初人吳自牧《孟梁錄》有在除夕:「釘桃符、貼春牌」的記載。到了明清時,春聯才盛行,清代富察敦崇(公元1855-1922)所撰寫的《燕京歲時記》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v]。按照這個脈絡考察似乎看不出「春聯」與「羔羊血」的關聯性。

: 神荼和鬱壘(),門神()(明刊本《三教搜神大全》,取自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第33302)

年獸不見於任何古籍記載。在袁珂所撰寫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裡也找不到「年獸」的條目,《爾雅》〈釋天〉記述: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這說明「年」字是從周朝開始。以文字學的角度來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禾部〉解釋「年」字說:「年,穀熟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年。」容庚在《金文編》中指出了許愼的錯誤,認爲年,從禾,從人,人亦聲。《說文解字》是根據小篆形體解說,故有「從禾,千聲 」之誤。商朝甲骨文和周朝金文的「年」字上部是「禾」字,下部是「人」,這表示莊稼豐收了,割下來捆再一起,頂在頭上搬回家(據葉玉森所說)。秦朝小篆體的「年」是以由上部「禾」及下部「千」字組成的。可見得「年」字原本就有「豐收」的意思[vi]。從「年」字本意找不到「年獸」的痕跡。

不過,我們倒可以從中國的過年習俗裡的「壓歲錢」找到了「年獸」的一個可能蹤跡,王書輝在〈壓歲錢的來歷〉一文中說到「歲」字取自於「祟」的諧音:除夕夜守歲迎接正旦的習俗由來已久。而在漫漫長夜之中,消夜自是不可或缺的守歲良伴。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六〈除夜〉裡提到:「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歲除〉也說:「後苑修內司各進消夜果兒,以大合簇飣凡百餘種。」可見宋代宮廷除夕夜的消夜製作精巧,品類繁多。民間除夕守歲,自也有其因應之道,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壓歲盤」。另一方面,正旦之日是一年的起始,人們送舊迎新、展望來年,自然也期待往後能過著綽有餘裕的好日子,因此金錢也就成為過年所必備的符瑞之一。清代流行於過年期間將銅錢編成龍形置於腳,稱之為「壓歲錢」。「壓歲盤」與「壓歲錢」的得名,或許就是取「壓祟」的諧音,冀求以金錢的富貴氣鎮壓邪祟,寄寓祈求福祿平安之意。而這種祈求富貴的心態,自然也反映在對晚輩的祝福之上。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裡說:「以綵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顧祿《清嘉錄》卷十二描寫的壓歲風俗則更為豐富: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賚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為新年休徵。又引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云:「杭俗,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詩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清末李鑑堂編纂《俗語考原》收錄了「壓歲錢」一條,則點出了壓歲錢與壓歲盤的關係: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之屬,雜盛果品食物,互相餽贈,謂之壓歲盤。按宋時除夕內司意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盒,見《夢粱錄》,此遺意也。古時人們為了排遣守歲長夜,於是準備了不少消夜點心,其中當然少不了最受兒童喜愛的甜食糕果,於是「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賚獻」;同時,夜晚又是邪祟盛行之時,於是將盛裝消夜的盛器取名為「壓歲盤」,取其「壓祟」的諧音,人們取食壓歲盤裡的食物之後,即可壓制邪祟,避免受到傷害。至於「以綵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腳夜」的「壓歲錢」,則是結合了壓制邪祟與祈求富貴的雙重心態所衍生的習俗;而長者「以朱繩綴百錢夜贈送小兒」的「壓歲錢」,則又加上了對兒童的饋贈之意,也就是讓孩子得以在年節期間,獲得一點額外的零用金,購買自己喜愛的玩物,歡喜過新年。[vii] 
盛德林便談到了一個與「壓歲錢」由來有關的傳說:據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小妖怪叫「祟ㄙㄨㄟˋ」,大年三十晚上出來摸熟睡孩子的頭,然後小孩就會生病變傻。因此家家戶戶大年三十晚上都照亮「祟」。有一家人家老年得子對孩子十,用八枚錢跟小孩玩驅“祟”,玩著玩著小孩睡著了。大人們把八枚錢用紅紙包包起來放在小孩枕頭底下,結果突然來了一陣狂風把燈吹滅了,原來“祟”又出來摸小孩頭了那紅紙包裡的八枚錢是神仙變的,頓時發出道道亮光,把「祟」嚇跑了來人們就用紅紙包錢來驅逐「祟」,於是就把這紅包叫作「壓祟錢」。「祟」和「歲」諧音,年長日久便把「壓崇錢」叫成「壓歲錢」了。(盛德林〈壓歲錢的由來〉[viii])

既然「壓歲錢」的「歲」字的上古音與「祟」字同音(按照高本漢系統的注音均為:si̯wəd[ix]),「壓歲錢」的原意是「押祟錢」,我就來考察一下「祟」這個字的涵義,《說文解字》:祟:神禍也。从示从出。,《康熙字典》引:「徐曰:『禍者人之所招。神因而附之。祟者神自出之以警人』。……《哀六年》:『河為祟』。」。在《清嘉錄》卷十二上記載:「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 『壓歲錢』」。在《約書亞記》2:18-19「除非,看哪,當我們來到這地的時候,你把這條朱紅線繩子繫在縋我們下去的窗戶上,並要叫你的父母、兄弟和你父的全家都聚集在你家中。凡離開你家門往街上去的,他的血必歸到自己頭上,與我們無關;凡在你家裏的,若有人下手害他,他的血就歸到我們頭上。」兩者有非常的類似。銅錢和紅線後來逐漸為紙幣和紅包袋所取代,也就是今日的「紅包」。

甲骨文「歲」字作 金文作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說:「歲,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戌聲。《律歷書》名五星爲五步。」,他的意思是先有「木星」名歲,然後才有年歲的歲。但是郭沫若可不這麼認爲,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歲〉說:「古音歲戉本同部,凡同部之字均可通用,則歲戉通用固無足異。然余之意更有進者,則歲與戉古本一字。」,他認為「歲」和「戊」本同一個字,他還說:「斧身中央每設一圓孔,以便懸掛於壁。點而二者,蓋左右透視之」認爲甲骨文和金文歲字的上下兩點或兩止,是大斧中穿孔以作懸掛之用,實爲一孔,左右透視故作二孔。最後作了四點結論:「一、歲戉古本一字;二、古人尊視歲星,以戉爲之符徵以表示其威靈,故歲星名歲;三、由歲星之歲始孳乳爲年歲字;四、入後歲與戉始分化爲二。」[x] 于省吾不同意郭沫若「斧身中央每設一圓孔,以便懸掛於壁。點而二者,蓋左右透視之」的說法。他在《甲骨文字釋林》〈釋 ()中認爲:歲是「月牙斧」,他根據近年來出土的商代斧鉞,其闊刃處作弧形,有類於近世武術家所用的月牙斧,其上下刃尾卷曲迴抱。因此肯定: 字上下二點,即表示斧刃上下尾端迴曲中之透空處,其無點者,乃省文也。」[xi]事實上,「歲」這個字本身就有刑罰的意思。甲骨文的「歲」字作一把行刑用的斧鉞形。「鉞」在商代是處刑的工具,卜辭中的「歲」多用以為祭祀名及殺牲的方式。但也使用在與時間長度有關的用語。[xii]



: 「歲」字字形的古今演變



古代中國人認為木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故稱「木星」為「歲星」,把木星行經的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到東順時針方向分為十二等次,《史記》〈天官書〉言歲星「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據文獻記載,歲星紀年法約在春秋中期產生,而十二次名稱的確定似乎是在戰國時代。「歲星紀年法」之後,大約戰國到秦漢之間,人們產生了「太歲紀年法」的想法,古代天文學家假設一個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的天體,又稱為「歲陰」、「太陰」,用以紀年。兩者之間有一個配合關係。漢杜子春《周禮注》「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說的就是這種關係。依據《淮南子》〈天文訓〉的記載,歲星的神靈即「天帝」的別稱,「北斗」是天帝巡幸所坐的車子。所以歲星神的方向應該與北斗運轉方向一致。把十二地支分配天區十二方位,用於表示「斗柄」的視運行,次序和歲星運行正好相反[xiii]。因此結合了文字學的研究,台灣學者許進雄(公元1941~)教授即認為「漢代的『歲』字形已演變成不像是斧鉞的形狀,而仍然以為歲星有處罰人的預示,可能是繼承了商代的習慣。歲星的運行看起來出沒無常,難以預測,有異於他星。大概因此才被認為由上帝控制,表示天命所在,故以君王處罰罪犯的斧鉞代表」[xiv]。由上述的探討,我們大概可以大略猜測到中國「年獸」的一個可能的由來。

瞭解了中國人「過年」的「年」和「守歲」、「壓歲」有關係,由「歲」是來自於其同音字「祟」的概念,又「祟」這個字本來就是「神禍」的意思,可以得知「守歲」和「壓歲」的真正含意。

至於年獸怕聲音、怕火光的弱點可能源自於放鞭炮驅逐山魈(或作「臊」)南北朝人宗懍(公元502-565年)《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抱朴子》「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兒而獨足,走向後,喜來犯人。人入山,若夜聞人音聲大語,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一名『熱內』,亦可兼呼之。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暉』。又或如人,長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或如龍而五色赤角,名曰飛飛,見之皆以名呼之,即不敢為害也。」。山東民間視為惡鬼,方誌中多載春節燃爆竹以驅山魈事。如《商河縣志》「正月元旦…..五更燃爆竹,以驅山魈。」這是放鞭炮驅逐山魈的說法。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一書中有詞目「山𤢖」、「山魈」「山都」、「冶鳥」、「山精」、「梟陽」[xv]。此外「山魈」又有「夔」的稱呼,韋昭(三國東吳史學家)注《國語.魯語》:「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繅(𤢖),人面猴身能言。」,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一書中有「夔」一詞目的解釋,「夔」有雷獸、雷神的明顯特徵[xvi]。《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的「雷神」的形象是「壯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海內東經〉卻將牠形容為「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到了東漢王充《論衡》〈雷虛〉對於當時雷神的形象有清楚的說明:「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纍纍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擊之聲也;其殺人也,引連鼓相椎,并擊之矣。世又信之,莫謂不然。」







: 「夔」的形象(圖片來源引自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







: 雷神的形象[xvii]



段芝先生認為:漢朝之後的書受到印度的影響,將「雷神」描寫成為一個形狀如鳥,是一黑且醜,驢頭、鸚嘴、長有蝠翅膀,帶有鳥狀的鬼怪,一手拿著鐵鎚,另一手拿著尖鑽,不斷地敲打著綁在他腰上當作腰帶的一長串鼓,發出可怕的巨響。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才使中國原始的雷神被改頭換面,成為具有佛教色彩的鳥狀造型,這種雷神一般稱作「雷公」[xviii]









:漢朝之後雷公的形象[xix]



巧合的是,在《希伯來聖經》裡有多次提到耶和華上帝是「雷」、「電」的根源:
摩西向天伸杖,耶和華就打雷下雹,有火降到地上;耶和華下雹在埃及地上。(《出埃及記》9:23)
聽啊,聽他轟轟的聲音,是上帝口中所發的響聲。他發響聲震遍天下,他的閃電直到地極。隨後,人聽見他的聲音,是那轟轟的聲音;他發出威嚴的雷聲,而不加以遏止。上帝發出奇妙的雷聲;他行大事,我們不能測透。(《約伯記》37:2-5)
他必保護他聖民的腳步,但惡人卻在黑暗中毀滅,因為人不是靠力量得勝。與耶和華相爭的,必被打碎;他必從天上打雷攻擊他們。耶和華審判地極的人,將力量賜給所立的王,高舉受膏者的角。(《撒母耳記》2:9-10)
耶和華的聲音在眾水上,榮耀的上帝打雷;耶和華打雷在大水之上。耶和華的聲音大有能力,耶和華的聲音滿有威嚴。耶和華的聲音震碎香柏樹,耶和華震碎黎巴嫩的香柏樹。他使黎巴嫩跳躍如牛犢,使西連跳躍如野牛犢。耶和華的聲音使火焰分岔。(《詩篇》29:3)
上帝啊,眾水見你,眾水一見你就都驚惶,深淵也都戰抖。密雲倒出水來,天空發出響聲,你的箭也飛行四方。你的雷聲在旋風之中,閃電照亮世界,大地戰抖震動。(《詩篇》77:16-18)

不過,我撰寫本文的原始目的並非要來闡述「耶和華上帝」是那一個具有「自然神」屬性的「雷神」,因為在希伯來人所信仰的「耶和華上帝」是一位超自然的獨一神,祂不僅掌管個人、國家,也控制大自然的一切現象。本文僅是試著從不同角度探尋中國的「年獸」起源於《出埃及記》中所述的那位降下長子之災的「滅命天使」的可能性,而從一切已闡明的證據顯示,這並非毫無可能。
是否以色列的「逾越節」是中國「過年」的起源? 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涉及到:古代「中國人」是否會有「殺長子災」這樣的「歷史記憶」? 要回到這個問題的一個可能是,中國人是否是以色列「消失的十支派」之一?公元前900年間,北國以色列被亞述的國王薩爾貢二世征服,北國以色列十大支派的人民被流放,這些的下落不明。因此,誕生了「消失的十支派」傳說。


: 流放路線圖,從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1)與猶大王國(公元前701年、公元前587)出發,以及稍後的遷居路線。這些古代的遷徙,或不得已或出於自願,都為以色列失落十族下落的傳說提供背景。[圖片來源: 王玥民張冠韶黃聿君 譯,費根 著:《古文明七十謎團(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210月出版),第56-59 。)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是否是「以色列失落的十族」之一? 這一個問題似乎是解答上述問題的一個關鍵,公元1896年,英國傳教士陶然士來到中國成都羌族地區傳教,他對羌族做了研究,得出觀點:羌族源自猶太人。陶然士在公元1930年出版的《工作在羌人部落》一書中再次提到:「他們可能是被稱為『失落的十部落』的那一種……他們在宗教的各個方面都是猶太人,除了名字以外。」進而,陶然士推論出「羌人不是蒙古族起源……他們是來自小亞細亞的早期移民。」但是陶然士的結論也受到了反駁。他的美國傳教士朋友,學者葛維漢撰寫了《羌族的習俗與宗教》一文提出了反駁:「羌族的體質特徵沒有一條能夠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說明他們是猶太人的後裔……歷史、語言、習俗和體質特徵這些證據說明了羌族屬於藏緬支系。」「漢族是非常注重歷史記憶的民族。他們寫下了成百上千的史書和地方志……對於以色列這樣一個大的族群遷徙到中國不可能不記載到史書中,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沒有這樣的資料,而種種跡象表明,羌人最早是從中國的東北部向西遷的。」;「羌族人不是一神論者,而且歷來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一神論存在過。」。如果中國的羌族應該是以色列十個失落的支派裡面的一個,那麼這些人是大概是公元前250年就已經到了中國了;那麼是靠近緬甸、印度這一帶;公元1200年左右時候,猶大支派的人就來到了開封。

綜合以上的考據,我的結論是,「年獸」、「歲」或「祟」以至於中國的「過年」習俗也與天帝對於人們的懲罰帶無疑問。然而中國的「過年」的節日是否源自於希伯來人的「逾越節」? 以至於「年獸」是否即源自於《希伯來聖經》所記載的「滅命的天使」? 由於這個推論的可能性還涉及了人類族群遷徙的歷史、《希伯來聖經》以色列歷史的考據等等中間環節,因此要完全證明這件事情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兩者之間的淵源關係的可能性截至目前為止似乎是無法完全排除的。
註釋:


[i] 本傳說收錄於 雪犁主編:《中華民俗源流集成》(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第666頁。


[ii] 成書年代參考 黃復山:〈《玉燭寶典》校證並引書考實〉(2010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研究報告) 。


《玉燭寶典》校證並引書考實


[iii] 另外東漢人應紹(公元140-206年)於《風俗通義》也引用《黃帝書》說:「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唐朝人釋慧琳(公元737-820年)所著的《一切經音義》也引用《黃帝書》說:「上古之時,有二神人,一名荼與;二名鬱壘,一名鬱律。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樹,二人依樹而住。於樹東北,有大穴,眾鬼皆出入此穴。荼與、鬱壘主統領簡擇萬鬼。鬼有妄禍人者,則縛以葦索,執以飴虎。於是黃帝作裡歐之:立桃人於門戶,畫荼與、鬱壘與虎以象之。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眼,以趨不祥。」。


[iv]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第302頁。


[v] 申士垚、傅美琳主編:《中國風俗大辭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第255-258頁。陳九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第14-15頁。


[vi] 參見 左民安著:《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7年出版),416-417頁。


[vii] 王書輝:〈壓歲錢的來歷〉,收錄於《歷史》月刊,第229期,第128-131頁。


[viii] 盛德林:〈壓歲錢的由來〉,刊於《葉榭》 (2016年2月4日)的副刊文章(http://yxz.songjiang.gov.cn/sj_yxz/AttachSt)。


[ix] 由國科會經費補助,臺大中文系和中研院資科所開發(2013年4月22日)的《小學堂上古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 。


[x] 郭沫若:《甲骨文文字研究》〈釋歲〉,收錄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主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第135-154頁。


[xi]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 (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出版),第67-68頁。


[xii]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學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出版),第645-646頁。


[xiii] 高振鐸主編:《古籍知識手冊(3)》(台北市中正區: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出版),第6-7、22-23頁。


[xiv]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學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出版),第645頁。

[xv]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第31-32頁。上面有山𤢖、山都和山精的解釋:【山𤢖】「𤢖」一作「繅」,或作「臊」。《國語.魯語》韋昭(三國東吳史學家)注:「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繅(𤢖),……人面猴身能言。」《神異經.西荒經》:「西方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袒身捕虫下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蟻灸下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下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烞熚而出,臊皆惊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多有之。」《古小說鉤沉》輯祖沖之《述異記》:「宋元嘉初,富陽人姓王,於窮瀆中作蟹斷,旦往視之,見一材長二尺許,在斷中,而斷裂開,蟹出都盡。乃修治斷,出材岸上。明往視之,見材復在斷中,敗如前。王又治斷出材。明晨往視,所見如初。王疑此材妖異,乃取內蟹籠中,系擔頭歸,云至家當斧破然之。未至家三里,聞中倅倅動。轉顧,見向材頭變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語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實入水破君蟹斷,入斷食蟹,相負已爾,望君見怒,開籠出我;我是山神,當相佑助,並令斷大得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後非一,罪自應死。」此物種類專請乞放,王回頭不應。物曰:「君何姓名?我欲知之。」頻問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轉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當復何計,但應就死耳!」王至家熾火焚之,後寂然無復異。土俗謂之山𤢖,云知人姓名,則能中傷人,所以勤勤問王,正欲傷人自免。按又有山都、冶鳥、山精、梟陽等物,名雖不一,要皆山𤢖之訛變。山𤢖即山魈,狒狒類動物,流傳演變,遂成多色。【山精】:《太平御覽》卷八八六引《玄中記》:「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藏。人晝日不見,夜聞其聲。千歲蟾蜍食之。」晉葛洪《抱朴子.登涉》:「山精之形如小兒而獨足,足向後,喜來犯人,人入山谷,夜聞其音聲笑語。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據而書所寫形狀,山精即山𤢖。【山都】:《古小說鉤沉》輯《述異記》:「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長二尺餘,黑色,赤目,髮黃被身。於深山樹中作巢,巢形如堅鳥卵,高三尺許,內甚澤,五色鮮明,二枚沓之,中央相連。土人云:「上者雄舍,下者雌室。傍悉開口如規,體質輕虛,頗似木筒,中央已鳥毛為褥。此神能變化隱身,罕睹其狀,蓋木客、山犭參之類也。」《太平御覽》卷八八四引《鄧德明南康記》:「山都形如崑崙人,通身生毛,見人則閉眼張口如笑,好在深山中翻石覓蟹啖之」。


[xvi]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第451-452頁。這裡有「夔」詞目的解釋:《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郭樸注:「雷獸,即雷神也,人面龍身,鼓其腹者。」夔之神話亦黃帝與蚩尤戰爭神話之一節。清馬秀驌《繹史》卷五引《黃帝內經》云:「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吳任臣注《山海經》〈大荒北經〉引《廣成子傳》云:「蚩尤銅頭啖石,飛空走險,(黃帝)以馗(即夔)牛皮為鼓,九擊而止,尤不能飛走,遂殺之。」即其事。夔之形貌尚有「如龍一足」(《說文》)、「如龍有角」(《文選.張衡〈東京賦〉》薛綜注)、「狀如鼓一足」(《法苑珠林》卷58引《白澤圖》)者;而韋昭(三國東吳史學家)注《國語.魯語》:「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繅(𤢖),人面猴身能言。」則亦為異聞,此猴形之夔。至唐代遂演變為禹治水鎖系之無支祁。堯舜之臣,《書經.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呂氏春秋.古樂》:「帝堯立,乃命質(夔)為樂。質(夔)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乃以麋𩊚冒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舜立)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按此堯舜之臣夔,亦神話東海流波山夔之演變;「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猶有神話演變之跡。


[xvii] 取自袁珂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28年出版),第329頁。


[xviii] 參考 段芝 撰,李亦園 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台北:皇鼎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3月出版):第36-38頁。


[xix] 取自 段芝 撰,李亦園 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台北:皇鼎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3月出版):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