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宇宙的命運,哲學、宗教和科學的預測

 

一、猶太教與基督教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一) 猶太教和《希伯來聖經》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以色列王國(公元前1020-926) 在所羅門王死後,王國分裂為二,南方為猶大國(Judah,公元前931-586),以耶路撒冷(Jerusalem)為首都,北方以色列國(Israel,公元前931-722)以撒馬利亞(Samaria)為首都,猶太教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有限的」(finite)、「有始有終」的

 

在猶大國有一位先知(prophet)——名叫以賽亞(Isaiah,公元前740—680年),在他所撰寫的以賽亞書516中預言了天、地的最終命運:

「你們要向天(shomayim,諸天)舉目, 觀看下面的地(ha’aretz); 天必像煙雲(ashan )消散, 地必如衣服(beget)漸漸破舊 其上的居民也要如此(像ken,蠓蟲)死亡。 惟有我的救恩(yeshuah)永遠長存(l’olam), 我的公義(tzedakah)也不廢掉。」(以賽亞書 516節,括號內為希伯來文音譯

 公元1947年,有一位阿拉伯牧童在巴勒斯坦的死海昆蘭(Qumran)的山谷裡發現了2000年前的古卷,寫作年代在公元前250年到公元68年,其中1QIsa^a中保留有《以賽亞書》全卷,抄寫年代在公元前202-107年之間。其中《以賽亞書》51章6節 的內容出現在第42欄 (翻譯):「你要舉目仰望諸天,觀看下面的地[且看看這些的創造者] ;因為諸天必像煙雲消散,地必如衣服漸漸破舊,它的的居民們必如蠓蟲死亡。但我的救恩必永遠存在,我的勝利必不失敗。 」[1]  (圖一)

圖一: 死海古卷 《大以賽亞古卷》(The great Isaiah Scroll) 42欄(1QIsaiah^a column XLII)記載以賽亞書50章1節至51章13節(紅色框標記以賽亞書51章6節,圖片取自Israel Museum網站)

另外在發現於昆蘭1號洞穴,抄寫於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世紀的《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的戰爭古卷》(war scroll,1QM) 15欄第10行寫到「因為他們是邪惡的一群,一切行為都在黑暗中,他們追逐黑暗。但他們[虛假的]隱蔽所和能力都要如煙消散。他們會中的各種群眾[也要灰飛]。他們的[  ]一個也找不著。他們所有現存的結構,都將如[夏季的]花朵,迅被剷除。」[2]


《詩篇》102篇就是由以斯拉(公元前480~前440年)和尼希米(公元前444~前423年)所編寫的。

地(它們)都會消滅,你卻長存; 地(它們全)都會像外衣漸漸舊了 你要將天地(它們)如內衣更換, 地(它們)就都(被)改變了。」(詩篇10226節,括號內為原文的翻譯

你要將天地捲起來,像捲一件外衣, 地像衣服都會改變 你卻永不改變; 你的年數沒有窮盡。」(《希伯來書》 1章12節引用《詩篇》102章第6節的後半部)

死海古卷《大詩篇古卷》(great psalms scroll,11Q5 ),其抄寫年代為公元30~50年,其中片段C,第二欄記載有《詩篇》102章26節的內容(翻譯):「它們(天、地)都會消滅,但你會長存。是的,它們(天、地)全部都會像衣服一樣漸漸舊了。 你要將它們(天、地)如外衣更換,它們(天、地)就都被改變了。」(圖二)


圖二: 《大詩篇古卷》(11Q5) 自昆蘭11號山洞穴被發現,其中片段C第二欄記載有《詩篇》102章18節到103章1節的內容(圖片取自THE LEON LEV Dead Sea Scrolls DIGITAL LIBRARY)

無論《希伯來聖經》、《新約聖經》引用、死海古卷的版本記載的《詩篇》102章26節都描述天、地的消滅,並且以「更換外衣」來形容天、地的「改變」,隱然有「更換」的意思,這段經文也隱含著在天、地毀滅之後,上帝要以「新天新地」來替換「先前的天、地」的意思。

(二) 基督教基本上是繼承猶太教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耶穌也不斷提醒他的門徒,這個世界有一個盡頭:

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馬可福音 1331; 馬太福音 2435; 路加福音 2133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馬太福音 518

天、地廢去比律法的一點一畫落空還要容易。」(路加福音 1617

 

二、婆羅門教和佛教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一) 婆羅門教的宇宙命運觀念

《梨俱吠陀》(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500-1000) 提出宇宙分成三界(trailokya)說,將宇宙分為天界(Svarga)地界(bhuloka)空界(Naraka Patala)。《廣林奧義》的三界說為人世界祖先界神靈界。印度的婆羅門教(Brahmanism)信仰的主神有存在於地界的梵天Brahma)、存在於天界的毗濕奴 (Vishnu) 和存在於空界的濕婆 (Shiva),祂們分別職司宇宙創造、保護和破壞的分工。[3] 從他們信仰的主神職司可以看出,婆羅門教認為宇宙有創造、維護和破壞的過程。婆羅門教以至上神信仰為基礎,發展出了以婆羅門(祭司)為尊的種姓制度。(圖三)

圖三: 印度的婆羅門教的三主神



 (二)  佛教的宇宙命運觀念

佛教(公元前623~前543年)是在剎地利ksatriya,王族)對抗祭司(婆羅門)權威的行動中所產生,佛教基本上繼承了婆羅門教的若干觀念,但反對祭司權威的天啟,因此成為無神論,而稱這個宇宙為「器世間」,佛陀也認為宇宙必經過「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劫)[4] 佛教的宇宙觀遺留了天啟宗教的「有限宇宙」思想,佛教把吠陀的三界說改造為欲界(kamaloka)色界(rupaloka)無色界(arupaloka)(見表一)但「有限宇宙」的前提不利於「無神論」,於是他們加上了「循環」的概念,成了無限循環的宇宙。他們認為宇宙的成、住、壞、空和人一般經歷生、老、病、死可以互相類比,照理說應該說宇宙是有始有終的,但是「有限宇宙論」不是培養無神論宗教很好的土壤,所以加了一個「循環」,變幻化成了「無始無終」的宇宙。

 

表一: 猶太教、婆羅門教和佛教與三界主神的對應。

猶太教 (希伯來文)

婆羅門教(梵文)

佛教(梵文)

三界主神(梵文)

主神職權

(shomayim)

天界 (Svarga)

欲界 (kamaloka)

毗濕奴 (Vishnu)

維護

(eretz)

地界 (bhuloka)

色界 (rupaloka)

梵天Brahma)

創造

穹蒼 (rakia)

空界 (Naraka)

無色界 (arupaloka)

濕婆 (Shiva)

破壞

三、中國的道家和儒家學派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一) 老子對宇宙命運的說法

中國道家的創始人—東周春秋時期的李耽(老子,公元前571~前471年),他提出宇宙萬物都是從「道」所創生出來的。

《道德經》第一章: 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語譯: 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是萬物創生的根源。所以常處於以觀照道體的奧妙莫測;常處於以觀照道用的廣大無際。名稱雖然不同,卻都是來自於道,都可以說是幽微深遠。幽微深遠到了極點,那就是所有的道理和一切的變化的根本了。[5],圖四) 這個翻譯是說「無」是「道」的本質,「有」是「道」的功用。但《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之)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莊子》外篇〈達生〉:「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當「天、地」是「萬物」的父、母,未分開的「天地」可能便成為「萬物之母」

 

圖四:《老子》注釋《河上公章句》版本


公元1973年,考古人員在中國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漢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道經》寫作「無,名萬物之始[6],和王弼本的《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不同,但是《道德經》第52章就說「道」是「天下母」「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7],馬王堆帛書的《老子甲、乙本道經》寫作「天地母」,「下」和「地」同義,《鬼谷子》〈盛神法五龍〉: 「道者,天、地之始」,可見得「無,名天、地之始」才是原本的意義。老子(李耳)以「無」來命名天地未形成之前的狀態,而當時只有「道」的存在。中國古書中的「萬物」是指動植物的集合概念,不包含天地宇宙。[8] 《老子》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公元1993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市的郭店一號楚墓(公元前300年左右)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亡。」,《馬王堆帛書老子乙德經》:「天下之物生於有,有於無。」,因此,老子的宇宙生成觀念可以確定簡單表述為:「道()天地()萬物」

老子的觀念是「天地有始」可以確定的,但是老子是否也認為天、地是永恆的存在呢? 《道德經》第7章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沒有很確切的說法。

 

(二) 夏朝後代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從前杞國有個人,每天都擔心天會掉下來,地會裂開來,內心時常惶恐不安。由於擔心過度,因此晚上睡不好覺,白天吃不下飯。有個人勸他說:「天是氣凝聚而成,不要擔心會掉下來。」 「可是日、月、星星也可能會掉下來呀!」「日、月、星辰也都是氣所凝聚而發光的,根本不可能掉下來而傷人。」「可是萬一地裂開了,怎麼辦呢?」「地是土堆積而成的,怎麼會裂開呢?你每天走在地上,難道沒有察覺嗎?」「對啊,我終於懂了!」於是他放下多日來的千金重擔,再也不擔心天會掉下來了。

這是記載在《列子》(沖虛至德真經)〈天瑞〉的故事,成為今日「杞人憂天」這句成語的由來,這個故事透露了古人——特別是「杞」國(公元前2000~前445年)人——對於宇宙的認知,「杞」國人是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始祖——夏后氏(大禹)——的後代所建立的國家,有人向他傳達說「天」是由氣體所構成,「地」是由土壤所構成,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這也反應出夏朝人對於宇宙的理解。(圖五)

圖五: 《列子》(沖虛至德真經)〈天瑞〉所記載「杞人憂天」的故事



(三) 莊周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莊子》內篇: 〈逍遙遊〉、〈齊物論〉、〈人間世〉、〈德充府〉、〈大宗師〉、〈應帝王〉等六篇是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年)本人的作品,而葉國慶先生亦認為〈逍遙遊〉篇是莊子親身的著作[9]
1. 莊周是東周戰國時期宋國的道家人物,莊子懷疑「天」是「遠而無所至極」無窮盡的存在。當時他已經產生了無限宇宙的想法。

 《莊子》〈消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ㄧㄝˊ)?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ㄧㄝˊ)?」 (語譯: 我們看到深藍的天空,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顏色呢? 或是天空無窮而不能看到它的至極深處呢?)[10]

 2.《莊子》〈齊物論〉:「有『』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也者,有『』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語譯: 宇宙有它的『開始』,更有『未曾開始』的開始,更有未曾開始那『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有它的『有』,更有它的『無』,更有『未曾有無』的無,更有未曾那『未曾有無』的無。忽然間發生了『有』、『無』,然而不知道這『有』,這『無』,究竟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11])(圖六)

圖六:《莊子》(南華真經)〈齊物論〉記載的宇宙發生論


 

這段話很拗口,莊子以「始」、「有」和「無」這些字,創造、衍生這麼多名詞,目的是為了描述最初的宇宙狀態。如果以老子的宇宙觀念「道(/)天地(/)萬物」來理解,莊子稱那唯有「道」存在的狀態為「無」(宇宙未創生前),稱呼宇宙(天地)形成後的狀態為「有」(宇宙創生後),「道」是天地之「始」,「天地」是萬物之「母」。既然莊子認為天地有始,莊子應當是認為天地有起頭。

 

(四) 鶡冠子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東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 楚國有一位道家學派的哲學家,名號叫鶡冠子(公元前241~前223年),他提出了天、地有起始、有終結的宇宙觀,而且說只有 「聖人」才能夠知道這一個事實。

 

《鶡冠子》〈泰錄〉:「神聖之人一后、先一天、地而尊者也。後一天、地生,然知天、地之始,先天、地亡,然知天、地之終。」(成書於公元前242一前 228年)(圖七)

圖七: 《鶡冠子》〈泰錄〉關於天地終始的記載(圖片取自Chinese Text Project)


(五) 雜家劉安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1.西漢時期(公元前202-8) 的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122) 闡釋宇宙的生成是用「天」和「地」彼此的的作用來解釋,「陰」「陽」「精神」和「骨骸」都是由「天」和「地」衍生的實體。他所說的「無」是宇宙史上最早的過去。他提出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和「地」 不可能有無限大宇宙的尺度,因為其歷史有限。[12]

 

《淮南子》〈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2. 劉安改寫了《莊子》〈齊物論〉的宇宙生成論,將天地未判之前的狀態稱為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如此拗口的用語,目的在描述宇宙生成的過程。

《淮南子》〈淑真訓〉:「…所謂有始者,繁憤未發而未成物類。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氣始下,地氣始上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有有者,言萬物摻落….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

在劉安的筆觸下,「有」是指有形,「無」是指無形,「始」是在形容天地的起源。

(六) 儒家董仲舒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西漢的經學家董仲舒 (公元前179~前104年)提到天、地是有終、始的,這是說天、地有「始」、「生」、「成」、「終」的過程這是立基於有神論的有限宇宙論。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者,天、地之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

 


(七) 東漢時期的學者對於宇宙命運的說法

東漢時期主張平天說的王充(公元27-97)、東漢主張渾天說的張衡(公元78-139)和東漢主張宣夜說的郗萌是中國主張無限宇宙(infinite universe)論的思想家。

四、希臘哲學家對於宇宙命運的理解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9~前347年)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認為,「地」是由風、火、地、水所構成,「天」是由「以太」(aether)所構成。每一種元素都有各自的形狀,風(八面體)、火(正四面體)、水(正二十面體)、地(正六面體)、以太(正十二面體)。請注意,亞里斯多德認為「以太」是天的構成元素,很可能他早已經預測天的形狀是正十二面體了!(圖八)

圖八: 亞里斯多德所描述的五元素的形狀



五、科學家對於宇宙命運的研究結果

公元1915年,愛因斯坦(公元1879-1955)發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而根據這個理論,重力是因時空的曲率所造成的。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剛好或落在毀滅和持續膨脹之間的平衡點的話,那麼哈伯膨脹現象就會慢下來,這種圓滿的狀態叫做臨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科學家估計臨界密度約等於每立方公分的空間中就有15X10-30次方分之一公克的物質。

 

(一) 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的被發現

奧地利的物理學家 多普勒 (Christian Doppler,公元1803-1853) 發現一個物理現象,遠方急駛過來的火車鳴笛聲變得尖細,即頻率變高,波長變短,而離我們而去的火車鳴笛聲會變得低沉,即頻率變低,波長變長,因為聲音和光線都有波的性質,天文學家也應用了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 在天文的觀測上。 公元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斯利弗 (V. M. Slipher)發現了銀河星系的紅移現象,公元1919年,他觀測了25個星雲,他發現大多數的星雲正在遠離太陽系,公元1929 年他發現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同它們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剛好成正比,美國天文學家 哈伯 (E. Hubble,公元1889-1953) 結合由造父變星測量出距離的幾個星系,和Slipher 測量的星系退行速度,制定了一個計算星系移動速率和距離的公式。公元1929 年,哈伯提出了哈伯定律。[13]

(二) 大爆炸(大霹靂)宇宙論的被提出

公元1931 勒梅特 (G. Lomaitre,公元1894-1966) 將宇宙的起初稱為太初原子(primeval atom) 「宇宙蛋」(cosmic egg)他認為宇宙是有一個開始的,宇宙起始於一個密度極高,質量極大,體積極小的一個奇點,從這個奇點擴張開來成為今日的宇宙。

 而英國主張恒常靜態宇宙學的天文學家 霍伊爾 (Fred Hoyle) 則反對Lomaitre的看法,他在1950年上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台時稱 勒梅特 太初原子宇宙大爆炸[14]

(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被發現

    公元1965年,科學家 彭齊亞斯 (A. Panzias) 威爾森 (R. Wilson) 使用新澤西州的巨型無線電天線接收人造衛星的訊號,為了排除干擾,他們將接受機冷卻到攝氏絕對零度以上約三點五度,但是仍然接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低溫能量訊號,兩人所發現的正是「宇宙微波背景幅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CMB)(圖九)CMB是在宇宙爆炸後38萬年時,本來是可見光和紅外線,隨著宇宙持續膨脹,波長被多普勒效應拉長至微波波段,但仍保有黑體輻射特徵,到達地球時溫度已經降至2.726K 於是兩人在公元197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說服了大多數天文學家宇宙大霹靂(宇宙大爆炸) 確有其事,因為沒有其他理論能夠解釋這種無所不在的輻射。[15]

圖九: Penzias 和Wilson於1964年以新澤西州的微波喇叭天線偵測微波背景輻射credit: NASA




(四)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進一步研究

  1. 公元1989年,NASA以火箭將宇宙背景探測者(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COBE)衛星發射到太陽同步的軌道,並在公元1990年取得探測結果,公元1992年美國NASA 發表COBE衛星探測到CMB的黑體輻射特性以及各向異性 anisotropy)均有2.725K,各個方向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微小差異,提供恆星和星系得以生成的良好解釋,物質在某些地方較為聚集,而後重力才能主宰一切,進一步證實了宇宙爆炸論,COBE的計畫主持人 斯穆特 (G. F. Smoot) 馬瑟 (J. C. Mather) 2006年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2.公元2003年,科學家利用2001年發射的威金森微波異同向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WMAP) 探測的CMB資料,得知: 宇宙的普通物質 (ordinary matter) 約占宇宙內容的4 %,暗物質 (dark matter) 23%,暗能量(dark energy)占了73% (表二)。距今137億年前,發生了宇宙大爆炸(大霹靂)[16]

3. 歐洲空間局(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在公元2000年發射了一顆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公元2018717日,普朗克衛星進行了最後一次數據發布,Planck衛星量測到的CMB,所求得宇宙年齡各為137.98億年,分別含有4.9%一般物質,26.8%暗物質 68.3%暗能量,哈伯常數為67.8(公里/秒)/百萬秒差距。由於Planck的高解析度以及較寬波段的觀測,Planck 結果更排除了旋轉宇宙模型(Bianchi VII-h模型)以及宇宙弦的存在。[17] (表二、圖十)

 

表二、不同衛星偵測到的宇宙背景輻射資料所分析的宇宙組成

偵測衛星

COBE

WMAP

Planck

發表年代 (公元)

1992

2003

2009

普通物質 (%)

4

4.6

4.9

暗物質 (%)

22

24.0

26.8

暗能量 (%)

74

71.4

68.3

哈伯常數 (Km/s/Mpc

 

70.4

67.8

宇宙年齡

 

137.72

137.98

 

圖十: 天文學家以衛星探測器測定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五)  宇宙大爆炸(霹靂)理論的建構

1.宇宙大闢靂(或譯:宇宙大爆炸,Big bang) 模型是今日科學家解釋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論:

(1) 當時間為0時開始宇宙發生大爆炸, 廣義相對論的等式告訴我們大霹靂(大爆炸)發生時,宇宙中所有的東西都無止境地擠壓再一起,也就是說宇宙被壓成一個點,數學物理學叫做「奇異點」。[18]

(2) 大爆後10-43次方 10-35次方秒,宇宙的能量密度和溫度使得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統一起來,但重力卻獨立存在。

(3) 10-35次方~10-12次方秒後,溫度繼續降低,強核力、弱核力和電磁力先後獨立。

(4) 10-6次方到1秒之間,正物質(質子、電子等)和反物質(電荷相反但質量相同的粒子)陸續產生,不過正、反物質相遇會湮滅並釋放光子,後者的碰撞也會催生正、反物質,這時宇宙像一個膨脹中的原始火球 (primordial fireball)

(5) 當時間為4秒時,開始產生質子(proton)、中子(neutron)、電子(electron)

(6) 當時間為3分鐘時,質子和中子結合形成原子核,其中氫(H) 約佔75%,氦(He) 約佔25%。此時氣體是游離的,自由電子與光散射,光無法跑遠就被散射掉,宇宙到處充滿輻射。大爆炸至此時期之前,合稱為「輻射主控時期」(radiation dominate era)

(7) 宇宙大爆炸後38萬年時,温度降低至3700°C ,電磁力將帶著負電荷的電子拉向帶著正電荷的質子,自由電子和原子核結合形成氫(H)和氦(He)原子,稱為復合時期(recombination era),使得物質與輻射脫偶(epoch of decoupling),光子可以自由地運動

 

(六) 宇宙命運的科學預測:

1. 宇宙的幾何結構主要由其所含的質量密度決定。當宇宙中質量真正密度對臨界密度的比以希臘字母Ω(omega)來代表,如果Ω小於一就代表宇宙是開放的(open universe),如果Ω大於一就表示宇宙是封閉的(closed universe),如果Ω正好是一的話宇宙就是平坦的(flat universe)(見圖十一)。

圖十一: 宇宙的三種可能的形狀


2. 俄國的科學家J. Friedman(公元1888-1925)應用不加排斥項(宇宙學常數)的愛因斯坦方程式,得到一個非靜態宇宙模型,有三種狀況:

(1)    開放宇宙(open universe):

三維空間的曲率是負的——這是一個馬鞍形表面、開放(open) 、無限(infinite)和無邊的(boundless)宇宙,則宇宙會繼續以有限速度繼續永遠膨脹下去,宇宙中的所有作用會按著熱力學第二定律慢慢衰減。宇宙會變得更暗、更冷、更不適合生物。最終為熱寂 (heat death);又稱大寒big chill); 或稱大凍big freeze),這是一個「有始無終」的宇宙;

(2)    平坦宇宙(flat universe):

三維空間的曲率是0,這是一個平坦的(flat )、無限(infinite)和無邊(boundless)的宇宙,膨脹會逐漸減缓,卻永遠不會停止,其最終與開放宇宙同,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宇宙;

(3) 封閉宇宙(closed universe):

三維空間的曲率是正的,這是一個球面(sphere)、封閉(closed)、有限的(finite)、無邊的( boundless)的宇宙。重力終究讓宇宙停止膨脹,然後開始收縮,最後則在所謂的「大崩墜」中坍塌,也就是反向的大霹靂。這樣的宇宙先膨脹,達到極大值之後再收縮,再膨脹……脈動的宇宙,宇宙的命運是大崩墜 (Big Crunch),這是一個「有始有終」的宇宙。[19] (表三、圖十二)

 

表三: 宇宙的類型及其命運

宇宙類型

形狀

曲率

宇宙的命運

宇宙的終始

開放宇宙(open universe)

馬鞍形

<0

Heat deathbig freezbig chill

有始無終

封閉宇宙(closed universe)

球形

>0

Big Crunch

有始有終

平坦宇宙(flat universe)

平坦形

=0

Heat deathbig freezbig chill





圖十二: 宇宙的可能命運圖示(取自郭兆林、周念縈譯、Stephen Hawking著:《圖解時間簡史》(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出版),第67頁)


(七) 科學的預測竟和《彼得後書》第三章的預言吻合

1. 公元2020年,義大利宇宙學家 A. Melchiorri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研究員E. D. Valentino 、牛津大學天文學教授 J. Silk 合作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根據Planck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 的引力效應程度的測量數據,得出一個結論,宇宙的平均密度可能比之前估計的臨界密度要高5%,意味著宇宙的平均密度達到了每立方公尺6個質子質量。所以,宇宙極有可能是一個三維的球體,換句話說,我們的宇宙應該是封閉的,宇宙的命運很可能是「大崩塌」(Big Crunch),也就是說宇宙膨脹到一個程度之後會再度收縮,宇宙又回到熾熱的狀態!(圖十二)


圖十二: 宇宙最後走向大崩塌的研究發表


2. 耶穌的門徒彼得也敘述了上帝藉著祂的話創造天地,並且將水分開形成天和地。他也預告了「現在的天地」要存留到「審判的日子」,它的結局就是「用火焚燒」。

他們故意忘記這事,就是從太古憑神的話有了,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藉著水,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而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神的話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一樣來到;那日,天必在轟然一聲中消失,天體都要被烈火熔化,地和地上的萬物都要燒盡。既然這一切都要如此消失⋯⋯因為在那日,天要被火燒而消滅,天體都要被烈火熔化。但照他的應許,我們等候新天新地,其中有正義常住。」(《彼得後書》33-13)

 

《彼得後書》這段3章描寫「主的日子」時,講到天、地的最終命運,其描寫狀態非常的貼近於科學上所推測的「大崩塌」(big crunch)的結局。

(八) 其他偽經對於宇宙命運的記載

1. 在原始的亞蘭語文獻中,以諾前往世界盡頭的故事 (以諾一書17-36)之後,有一段是記錄以諾在夢中看到的異象(以諾一書83-90),其中他看見以色列自亞當與夏娃開始的歷史,直至彌賽亞王國的建立。[20] 這裡面記載了大地即將滅亡,最後被吞進陰間裡面。

以諾一書833-5記載了 (那時)我正睡在我祖父馬勒列的屋子裡,我看見地被吞進極大的陰間,大山懸浮於山的上面,小山在山間下沉,大樹被連根拔起,丟進極深的陰間。有話從我的口發出;我開始大聲呼叫說:大地滅亡了。[21]

2. 現存《以諾二書》最早的抄本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十四世紀。[22] 以諾二書334節也記載萬物都要滅亡的命運。

以諾二書334: 我造天地時,並沒有謀士,也不需要後繼者。我是自有永有的,不是從人手所造的。我的思維永不改變。我的智慧就是我的謀士,我所作的就是我所說的。我的眼目查看一切。[我若察看萬有] ,萬有就戰抖震動,得以存活;我若轉面不看他們,萬物都要滅亡[23]


[1] 梁燕城、唐子明著作《兩約探秘》(台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9月出版),第214

[2] Theodore H. Gaster 英文翻譯,王神蔭中文翻譯《死海古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199510月出版),第 368頁。

[3] 趙伯樂著作:《永恆涅槃:印度文明朝聖》(台北縣(新北市):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2月出版),第127-128頁。

[4] 王家軒: 〈佛教的世界生滅觀〉,《美佛慧訊》20117月出版133(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393454.pdf)

[5] 余培林: 新譯老子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7月出版),第3頁。

[6]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道經》: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7] 《道德經》第5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道經》: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名,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胃襲常。

[8]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19964月出版),第396頁。

[9] 黃錦鋐: 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導讀〉,1846-49()

[10] 黃錦鋐: 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內篇〉,10-11頁。

[11] 黃錦鋐: 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內篇〉,33-34頁。

[12] 李志超: 《中國宇宙學史》(北京市: 科學出版社,20125月出版),第129-133頁。

[13] 解世煌: 《鋪張穹蒼展開諸天: 宇宙大爆炸論的故事與探討》(台福傳播中心,20169月出版),第49-54頁。

[14] 解世煌: 《鋪張穹蒼展開諸天: 宇宙大爆炸論的故事與探討》(台福傳播中心,20169月出版),第68頁。

[15] David Christian著作,蔡耀偉翻譯: 《起源的故事》(台北市: 馬可羅文化出版,20196月出版),第34-52頁。Dan Falk著作,嚴厲娟 翻譯: 《探索時間之謎: 宇宙最奇妙的維度》(原著書名: In Search of Time: journeys along a curious dimension,台北市: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201012月出版),第232-234頁。

[16 Dan Falk著作,嚴厲娟 翻譯: 《探索時間之謎: 宇宙最奇妙的維度》(原著書名: In Search of Time: journeys along a curious dimension,台北市: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201012月出版),第235頁。

[17] 蔣龍毅: 〈淺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研院訊》第1644(《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639)2017127日發表。

[18] Dan Falk著作,嚴厲娟 翻譯: 《探索時間之謎: 宇宙最奇妙的維度》(原著書名: In Search of Time: journeys along a curious dimension,台北市: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201012月出版),第240頁。

[19] Dan Falk著作,嚴厲娟 翻譯: 《探索時間之謎: 宇宙最奇妙的維度》(原著書名: In Search of Time: journeys along a curious dimension,台北市: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201012月出版),第277George SmoothKeay Davidson著作,石廉者翻譯:《時間皺紋》(原著書名: Wrinkles in Time,台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4月出版),第160-163頁。[高柳雄一:《一看就懂!宇宙的奧秘》(台北市: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1012月出版),第78-79頁。

[20] Michael WiseMartin Abegg Jr. Edward Cook著作,一中心翻譯團隊 翻譯《死海古卷》(原文The Dead Sea Scrolls: a New Translation;台中市一中心 有限公司,202110月出版)330頁。

[21]  黃春根 主編基督教典外文獻舊約篇第一冊(香港九龍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11月出版),第63頁。

[22]  黃春根 主編基督教典外文獻舊約篇第一冊(香港九龍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11月出版),第96頁。

[23]  黃春根 主編基督教典外文獻舊約篇第一冊(香港九龍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11月出版),第146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