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中國神話中太陽神和月亮神的再分辨

 一.  日神「羲和和月神常羲

《呂氏春秋》〈勿躬〉和《世本》的記載說明了中國神話中的「羲和」是日神,尚儀(昌意)是月神,后益(伯益)是木星神(歲星神)[1]。占月的「尚儀」和月神「常羲」以及黃帝的兒子之一「昌意」[2],其音近,實為同一人的名字。

 《楚辭》〈離騷經〉所記載的日神名字為羲和」,月神的名字為望舒」,風神的名字為「飛廉」。商代的占卜文獻《歸藏》記載的「恆我」,漢代劉安在《淮南子》〈覽冥訓〉寫成「姮娥」,南朝蕭統作的《文選》寫成「常娥」,都是為了避免漢文帝劉恆的諱。 [3] 

《淮南子》〈天文訓〉裡形成了一整套日星辰由構成的思想(圖一),鄭文光先生對此段內容有如下的翻譯:

在天地還沒有形成的時候,一片渾沌空洞,所以叫做「太始」。在那空廓中道就開始形成了。有了道,空廓才生成宇宙,宇宙又生出了元氣。元氣有了一條分界線,那清輕的互相摩蕩,向上形成了天;那重濁的逐漸凝固,向下成為地。清輕的容易團聚,重濁的不容易凝固,所以天先成,地後定。天地的精氣散布出來就成為萬物。陰陽的精氣分立而成為四時,陽的熱氣積聚太久了產生火,火的精氣變成太陽陰的冷氣積聚太久了產生水,水的精氣變成月亮;太陽和月亮過剩的精氣變為星辰。這是中國現在知道的最早的天體演化學說。[4] 這裡所寫的宇宙生成程序為「太昭虛廓宇宙////星辰」。 特別的是這裡記載是火氣之精,「月」是水氣之精。

圖一:《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宇宙生成說提到日為火之精,月為水之精



《論衡》〈說日〉也有類似的說法[5] 《鶡冠子》〈度萬〉所記載的宇宙生成步驟為:()/() →//」,「鳳凰者,鶉火之禽,陽之精也騏麟者,元枵之獸,陰之精也[6]

 雖然《山海經》各篇據考證是戰國至秦漢間的作品,但其保存的是較古的樸素的傳說。《山海經》的記載說羲和是太陽女神[7]後來《尚書》堯典〉的記載又將羲和說成了負責觀天象而授時的總天文官。[8] 到了戰國屈原所撰寫的《楚辭》〈天問〉中又認為羲和是替太陽神駕車的車夫[9]

中國神話學家袁珂先生在他的書中如此描述《山海經》的太陽、月亮神話說: 「傳說中帝俊的妻子一共有三個。一個叫做娥皇,這娥皇生了下方的一個國家,叫做三身國⋯⋯,他的另外兩個妻子: 一個是太陽的女神名叫羲和,生了十個太陽兒子,常在東南海外的甘淵幫她所生的太陽兒子們洗澡⋯⋯;另外一個是月亮女神,名叫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女兒,也常在西方荒野的某個地方替他的月亮女兒們洗澡⋯。」[10](圖二)

圖二:羲和浴十日(左)、常羲浴十二月(右),清代汪紱圖本



袁珂對於太陽神話故事作了更多描述: 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帝俊有一個妻子是太陽女神名字叫做羲和,生了十個太陽兒子,他們住在東方海外的湯谷,這地方又叫暘谷溫源谷,在黑齒國的北方。那裏有一棵大樹,生長在沸騰的海水中,名叫扶桑,扶桑有幾千丈長一千多圍粗,就是十個太陽兒子的住家。有九個太陽住在下面的枝條,一個太陽住在上面的枝條。常常在東南海外的甘淵,用清涼甜美的泉水替她所誕生的太陽兒子們洗澡,使一個一個的太陽鮮潔而明亮,好讓他們輪班出去工作的時候,更能進到他們的職責。但是到了堯的時候,傳說曾經有十個太陽一齊出現在天空,帶來了嚴重的旱災,給這聖王以最大的憂愁和煩惱。最後,或者就連神國也有了些騷動的現象,帝俊覺得再不能縱容孩子們胡鬧下去了,就派了一個擅長射箭的天神(后羿)到人間去,想法給這些壞孩子吃一點苦頭,並且幫助堯解決國內種種艱難困苦的事情。」[11](圖三)

圖三: 后羿射扶桑樹上的十烏鳥(十日),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漢畫像石(公有領域)

何新在他所撰寫的書中指出: 在《山海經》中,月神「常儀」的名字有兩種寫法,一作「儀」()一作「和」(即女和)[12]

 中國天文考古學家 馮時先生(公元1958年~)認為:常羲之名為羲和之變,而羲和則為伏羲女媧的合稱。事實上,伏羲主日,女媧主月的神話在漢代依然經常作為石刻作品的主題。[13] ,「中國先民供奉的太陽神名叫羲和,羲和最早是在《堯典》中作為兩個人物出現的,他們是分至四神的父母。從這一點看,羲、和的名字應該就是伏羲女媧的演變伏羲主日,女媧主月,直到後人把他們合併成一人之後,才別造出一位主月的常儀。[14]

、日神伏羲和月神女媧

古代的「矩」是畫圓形的工具,「規」是畫方形的工具,古代有「天圓、地方」的宇宙形狀基本概念,這表示「伏羲」是地神,「女媧」是天神。我前面提到《淮南子》〈天文訓〉所記載的宇宙生成模式:太昭//////」。在「天陰地陽」觀念的時代,伏羲是地神日神,女媧是天神月神。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漢墓地區的「盤古抱伏羲、女媧畫像石」,時代在東漢時期。伏羲在右,手持「矩」;女媧手持「規」;盤古在伏羲、女媧的中間,伏羲、女媧的蛇尾交纏。(圖四)

圖四: 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漢墓地區的「盤古抱伏羲、女媧畫像石」



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因此手持圓規的女媧象徵天神,手持方矩的伏羲象徵地神,在兩者中間的盤古就是風神,這個畫像所石表達的意思就是「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根據楊利慧於公元1999年的收集的伏羲、女媧石畫像,以東漢時期的石像為例(表一),其中有十四件有伏羲、女媧手持規、矩的石畫像,其中有五件出土自四川省,有七件出土自山東省,ㄧ件出土自河南省,ㄧ件出土自河北省的北京市。在其中,伏羲持矩者十三件中有八件(佔約67%);女媧持規者十一件中有六件(佔約55%(表一)。豪無例外的,另有一批伏羲、女媧的石畫像,伏羲持日,女媧持月。[15] 漢畫像石出現伏羲(日神)、女媧(月神)是天神(持規)抑或是地神(持矩)的分岐,來自於人們對於「天陰、地陽」和「天陽、地陰」看法的分歧或轉變。(圖五)

 

圖五:山東省臨沂市白莊漢墓畫像石,女媧持矩、月輪(左),伏羲持規、日輪(右)


表一:手執規矩伏羲女媧畫像

地區

朝代

文物名稱

伏羲

女媧

河南省南陽縣

東漢

軍帳營畫像石

四川省蘆洲市

東漢

大驛垻石棺

 

山東省長清區

東漢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河北省北京市豐台區

東漢

三台子畫像石

四川省重慶

東漢

沙坪垻石棺

/

 

山東省嘉祥縣

東漢

武開明祠左石室伏羲女媧畫像石

山東省嘉祥縣

東漢

武班祠

 

山東省沂南縣

東漢

北寨畫像石

山東省藤縣

東漢

城關畫像石

山東省臨沂市

東漢

白莊畫像石

山東省費縣

東漢

潘家疃畫像石

四川省宜賓市

東漢

公子崕墓石棺

/

/

四川省崇慶縣

東漢

畫像磚墓

/

/

四川省成都市

東漢

楊子山一號墓畫像磚

/

 

山東省7/14(50%)

東漢14/14(100%)

 

: 8/13(62%)

: 6/11(55%)


上述是從考古文物分析的結果,若從傳世文獻來看,《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帝令獻上,令卭下,下是生噎(噓),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這是最原始的天、地生成的神話故事記載,「重」(句芒,木星神)是天神,「黎」(祝融,火星神)是地神。《國語》〈楚語下〉:「及少昊之衰也,九亂德,民、神雜糅⋯顓頊受之,乃命南正(木正)以屬神,命火正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通。其後,三苗復九之德,堯復育重、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于夏、商⋯這為後世文獻的「重、黎」和「羲、和」的併合預留了一個伏筆,西漢史家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0年)在他所撰寫的《史記》〈天官書〉:「昔之傳天數者:高辛(帝嚳)之前,;於唐(堯)、虞(舜),和⋯」將重、黎擺在前面,「羲、和」擺在後面到了東漢史家班固(公元32~92年)撰寫的《漢書》〈律曆志上〉:「傳述顓頊命南正,火正,其後三苗亂德⋯。堯復育之後,使纂其業,故曰:「乃命羲、和,欽若昊,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成功將《國語》〈楚語下〉所記載的「重、黎」和《尚書》〈堯典〉所記載的「羲、和」相提並論,於是到了東漢時期的楊雄(公元前53年~18年)便發問了「羲、和」與「重、黎」是如何對應的問題,他自己回答說:。」(《楊子法言》〈重黎卷第十〉),這等於是說「羲」(伏羲)是天神,「和」(女媧)是地神(這時的東漢社會已經形成了「天陽地陰」、「男尊女卑」的觀念)。事實上,當時人們僅專注在兩個由兩位神名構成的組別和「天」、「地」是如何配對的問題上面,卻忽略了「重」是木星神名,「黎」是火星神名,「羲」(羲和、伏羲)是日神名,「和」(常羲、女媧)是月神名的基本事實。楊雄真正的疑問是:日神和月神分別是屬天?還是屬地?這個涉及天地宇宙的基本問題!

中國學者何新(公元1949~)在書中已明白指出伏羲―太昊,其實是太陽神[16] 他又說: 「中國的原始宗教,起源於崇拜太陽的原始一神教。而後來從太陽神中分化出了月亮神,又從一名的太陽神(),演化為多名的眾多太陽神(羲和伏羲黃帝帝俊等)。現在我們看到月亮神(編者按: 常羲)也發生了這種多元化的分化(編者按: 嫦娥女和、嫘母、女媧昌意等)。實際上,由於名稱的分化從而導致一神向多神的分化,這乃是中國神話演變的一個重要規律。所以我認為,就中國古代宗教現象的發展而論,恰恰是由一神教向多神教演變。」[17] (: 何新 先生認為中國的原始宗教起源於一神教,並且向多神教演化的論點,我也大略贊同,但是太陽神崇拜是否為一神教的起源? 古埃及的文明是太陽神崇拜的高峰,但埃及並沒有因此產生真正的一神教,這個大題目尚待更多的證據支持。此外,「羲和」「伏羲」是太陽神的名字,殆無疑義。但是,身為土帝的「黃帝」是土星神(土帝)的名字,實在也沒有必要將之強歸為太陽神。而帝俊即帝舜,依照劉向的帝德譜為火帝,比較可能是火星神的名字,似無必要強歸之於太陽神。而女媧常羲尚儀、昌意等名稱為月神的名字殆無疑義,唯黃帝之妃「嫘祖」衍生自「雷祖」,是木星神,似無必要強歸之月神。)

 三、皇鳥為太陽神的神話形象

何新 先生說:本來是有區別的兩種神鳥。他們分別是兩種自然事物的生物化意象。是風神。而()則是太陽鳥亦即所謂『火精』,是太陽的生命意象。太陽每天像鳥一樣運行不止,所以先民把它看作有生命的神鳥。關於太陽與鳥的傳說又可分為二系一謂太陽本身就是鳥(皇鳥)一謂日中有鳥(黑鳥金鳥)或三足鳥(鳳鳥)這是兩系不同的傳說而就其深層結構來說所表現的可能也屬於兩種不同的自然意像前者通過鳳與太陽的關係對太陽運動做出了這樣一種解釋: 太陽負載於風神()身上而運行這實際是對太陽視運動動力的神話性解釋但在晚期(戰國)的傳說中太陽運行的這一動力則由鳳()轉變成了龍(即『六龍御日』)。而第二種傳說的『日中有烏』的真實意像,卻可能是指太陽中的黑子。[18] 何新認為「鳳」(風,木星神/句芒/噎鳴)為帝(凰,太陽神/伏羲/太昊)的使者。這是為什麼「木星」和「太陽」會扯上關係的原因。(圖六),何新先生沒有提到月神的形象,也沒有指明誰是月神的使者?但是東漢時期的日神和月神畫像磚給出了部分答案:日神的形象為「人首鳥身」,胸前有日輪,輪中有金鳥,月神的形象為「人首鳥身」,頭梳髻,腹有月輪,輪中有蟾蜍、桂樹。

圖六:四川省彭州市義和鄉出土的東漢時期描繪日神(上)及月神(下)的畫像磚

《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東周戰國時期楚人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年)問說:「為什麼月亮會有圓缺變化?為什麼月神腹中有一隻蟾蜍?」中國學者聞ㄧ多(公元1899~1946年)經過考證後,認為「顧菟」指的不是兔子,而是蟾蜍。[19]《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鵕鳥」是日神的使者,「蟾蜍」是月神的使者。在《說文解字》中,「蟾蜍」還有「蝦(ㄏㄚˊ)蟆(ㄇㄚ˙)」、「蛤(ㄏㄚˊ)蟆(ㄇㄚ˙)」「詹(ㄓㄢ)諸(ㄓㄨ)」、「圥(ㄌㄨˋ)鼀(ㄘㄨˋ)」䗇(ㄐㄩˊ)鼀(ㄘㄨˋ)、引《詩經》為「酋黽(ㄘㄨˋ)上爾下黽字(ㄕ),今作戚(ㄑㄧ)施(ㄕ)」,《爾雅》也記有「鼁(ㄑㄩˋ)酋黽(ㄘㄨˋ)」等異名。《淮南子》〈說林訓〉:「月照天下,蝕于詹諸(蟾蜍)。」《史記》〈龜策列傳〉:「日為德而君於天下,辱於三足之烏。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月食的成因被認為是由於月亮被蝦蟆(蟾蜍)吃掉。蟾蜍是兩棲動物,幼時在水中生活,長大後蛻變成為四肢動物,在古代人們是復活的象徵,與「不死神話」密切相關。《春秋緯演孔圖》:「蟾蜍,月精也。」(《太平御覽》引),《春秋緯元命苞》:「蟾蜍陰精,流生織女,立地候。」東漢經學家宋均注曰:「地候,鎮星(填星;土星)別名也。」(《太平御覽》引),漢朝人認為織女星神是月精流洩所生。從這裡可證「蟾蜍」是土星的象徵,但是《靈憲》:「攝提(木星)、熒惑(火星)、地候(土星)見晨,附於日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見昬,附於月也。」(五星的異名參見《史記》〈天官書〉所載)《靈憲》中土星和月無涉,若基於「水生型宇宙生成論」,日神的使者可能是金星神(金烏),月神的使者可能是土星神(蟾蜍),這個結果可能是最原始的傳說原型,但這個推論和今日學者所呈現的結果相反,故先暫存不論。若按照「木生型宇宙生成論」推測,很弔詭的是,做為日神使者的木星神(風神)卻成為日神的源頭;月神的使者—土星神或金星神—卻成為月神的源頭(表二)。當我們考慮到宇宙生成理論演進的過程,做為月神使者的「蟾蜍」很可能是土星神(或金星神)的象徵,因此同理可推知土星神(或金星神)是月神的使者 

表二: 三種宇宙生成論對於中國五行/希臘五元素的稱呼 (數字標示表示生成序)

宇宙論

()

(以太)

()

水生型

少陰2

太陽4/

至陰3

少陽5

太陰1/

金生型

少陽4

太陽5/

至陰3

太陰1/

少陰2

木生型

少陽1

太陽2/

至陰3

少陰4

太陰5/

古代典籍(《尚書》〈堯典〉《孟子》《〈萬章下〉、《淮南子》〈泰族訓〉《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帝讓他的九個兒子事奉舜,而《呂氏春秋》則記為十個兒子,兩個女兒嫁給舜[20]《說宛》〈君道〉甚至說堯的這九個兒子的名字分別為「舜」、「契」、「禹」、「后稷」、「夔」、「倕」、「伯夷」、「皋陶」、「益」。[21]

四、太陽曆(夏曆)與太陰曆(周曆)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夏朝稱年為「歲」,「歲」的本義是鉞,象徵王權,用於命名木星,稱為「歲星」。「年」的甲骨文上面是「禾」,下面是「人」,是穀物收成的意思。夏民族採用太陽曆,以太陽周年(歲)視運動劃分二十四氣,周民族採用太陰曆,以十二個「朔望月」組成一個太陰年。古代中國周朝、秦、漢時期的人們曾經利用木星(歲星)紀年,古人觀察木星大約每12年(11.86年,歲差為12-11.86=0.14年)沿著赤道運行一周天,因此人們將一周天分為12等分,因為歲差的緣故,每過85.7年,木星實際所在星次比人們推算的提前一個星次(85.7x0.14=12年),稱爲「歲星超次」或「歲星超辰」。在《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歲在星紀,而淫于玄枵」,這是在說魯襄公(姬午)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時,按照人們的計算,木星(歲)應該是停在魔羯座(星紀),但是卻停在水瓶座(玄枵)。針對這個天文現象,魯國大夫梓慎認為宋、鄭要發生饑荒。但是鄭國大夫裨灶認為周和楚要倒霉。杜預註說面對同樣的天文現象,梓慎和裨灶兩個人說法不一,占卜是因人而異的。由此也就可見用十二次與分野來占卜吉凶是多麼荒謬了。

史記》〈天官書〉與《淮南子》(天文訓確定歲陰或曰太陽位置的天文依據基本相同皆以歲星逐月在十二次方位的移易更替而定; 所不同者,《淮南子》〈天文訓以十一月歲星舍斗牽牛晨出東方 史記》〈天官書以為正月由此可以推定《淮南子》已經以寅月為正(夏曆)史記》載仍然以子月為正(周曆)《史記》與《淮南子》採用的是戰國時期的系统, 《太初曆》則採用了另外一套太歲系统,前者的太歲在寅, 則後者的太歲在子,太歲所在相差二辰。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所載歲星與太歲歲名的對應規則與《太初曆》基本相同(表三)[22]

夏曆的正月在地支的「寅」,「寅」的本義是箭矢,相當於十二星座的射手座,此星座對應於七曜的木星。這說明了「木星」和太陽曆有密切的關係。《大戴禮記》〈帝繫〉:「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契;次妃曰陳隆氏,產帝堯;次妃陬(ㄗㄡˉ)訾(ㄗ)氏,產帝摯。」這裡提到—帝嚳的第四個妃—陬訾氏生下帝摯,但沒有講到她的名字,《藝文類聚》引用《帝王世紀》說—帝嚳的第四個妃—陬訾氏的名字叫「常儀」。《竹書紀年》稱「帝摯」為「少昊氏」,《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所載郯子所言:「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這個「少皞摯」就是指帝嚳的第四個妃—陬訾氏—所生的那一位「帝摯」。《逸周書》〈嘗麥解〉所記載的:「昔天之初,誕作二后⋯命赤帝分正(政)二卿,命蚩尤于(於)宇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河⋯⋯黃帝,執蚩尤殺之于(於)中冀,以甲兵釋怒⋯⋯乃命少昊請司馬鳥師,以正(政)五帝之官,故名曰質(摯),天用大成⋯」(圖七)。根據《逸周書》跋文的建議,這是周穆王統治時期(大約公元前956~前918年)寫成者。郯子所說的高祖「少皞—摯」和《逸周書》所說的「少昊—質」似乎不是同一位,時代也不相同。

圖七:《逸周書》(又稱《汲冢周書》)〈嘗麥解〉記載的「少昊質」


以地支「亥」為正月(顓頊曆)對應的星辰名陬訾(雙魚座)恰巧就是—帝摯的母親—的氏名。陬訾(雙魚座)對應的七曜也是木星,至於她的名字是否是「常儀」?目前我手上並沒有十分的證據,若真如此,則這個神譜和使用太陰曆的蘇美爾人神話接近,很難想像,一個採用太陽曆的民族(夏人)卻有著一位擁有月神名字的女祖先。周曆是太陰曆,其正月在地支的「子」,相當於十二星座的水瓶座,對應於七曜的土星。這說明了土星和太陰曆的關係較為密切。

表三秦曆法的差異

地支

星座

七曜

月份

夏(晉)

商(宋)

周(魯)

顓頊(秦)

玄枵

水瓶

土星

十一

十二

星紀

魔羯

土星

十二

析木

射手

木星

大火

天蠍

火星

壽星

天秤

金星

鶉尾

處女

水星

鶉火

獅子

太陽

鶉首

巨蟹

月亮

實沉

雙子

水星

大梁

金牛

金星

十一

降婁

牡羊

金星

十一

十二

娵訾

雙魚

木星

十一

十二

本文推薦閱讀文章:2019年9月27日發表之文章:《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水火與天地關係:四種宇宙生成論的五行相生說



註釋及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勿躬〉:「大橈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厤,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后益作占歲,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世本》:「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而著《調曆》。」

[2] 《大戴禮記》〈帝繫〉: 「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

[3] 《楚辭》〈離騷經〉:「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公元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城荊州鎮江北村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士了《歸藏》。第307號簡文,「歸妹曰:昔者恆(姮)我(娥)竊毋死之」第201號簡文:「奔月而枚占」《歸藏經》:「昔常娥以不世之藥奔月。」(《太平御覽》引);《淮南子》〈覽冥訓〉:「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張恆《靈憲》:「羿請于西王母,姮娥竊之奔月宮,蓋託身于月,是爲蟾諸。」(《康熙》引)。

[4] 《淮南子》〈天文訓〉:「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 白話文翻譯參見 鄭文光: 《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市: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3月出版),第195-196頁。(原白話文翻譯對照原文發現有部分錯誤已更正)

[5] 《論衡》〈說日〉:「夫日者火之精也月者水之精也。

[6] 《鶡冠子》〈度萬〉「天者神也,地者形也,地濕而火生焉,天燥而水生焉。法猛刑頗則神濕,神濕則天不生水,音故聲倒則形燥,形燥則地不生火。水火不生,則陰陽無以成氣,度量無以成制,五勝無以成埶,萬物無以成類。百業俱絕,萬生皆困,濟濟混混,孰知其故。鳳凰者,鶉火之禽,陽之精也,騏麟者,元枵之獸,陰之精也,萬民者,德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畢至。」

[7]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8]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9] 《楚辭》〈天問〉:「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意思是羲和還未揚鞭,太陽神的車子還未開動,若木花為何會放光呢?

[10] 袁柯:《中國神話傳說 ()(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9月出版),第337頁。

[11]  參考 袁柯:《中國神話傳說 ()(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9月出版),第401-406頁。

[12]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女和月母之國。」何新: 《諸神的起源: 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市: 木鐸出版社,19876月出版),第65頁。

[13]  馮時: 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月出版)62

[14]  馮時: 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月出版)198

[15] 楊利慧:《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9月出版),第6169頁。

[16] 何新: 《諸神的起源: 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市: 木鐸出版社,19876月出版),第38頁。

[17] 何新: 《諸神的起源: 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市: 木鐸出版社,19876月出版),第73-74頁。

[18] 何新: 《諸神的起源: 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市: 木鐸出版社,19876月出版),第9396-97頁。

[19]詳見《天問釋天》,《聞一多全集》第 2 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出版),第 328- 332頁。

[20] 《尚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孟子》(孟軻的弟子於戰國中晚期成書)〈萬章下〉:「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妻)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呂氏春秋》(呂不韋編著秦王政時期公元前241年成書)〈求人〉:「堯傳天下於舜,禮之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請北面朝之,至卑也。」《淮南子》(公元前139年成書)〈泰族訓〉:「堯治天下,政教平,德潤洽,在位七十載,乃求所屬天下之統,令四嶽揚側陋。四嶽舉舜而薦之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其內;任以百官,以觀其外。既入大麓,烈風雷雨而不迷,乃屬以九子,贈以昭華之玉,而傳天下焉。」《史記》(西漢史家司馬遷撰公元前93年成書)〈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

[21] 《說宛》〈君道〉:「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大理,益掌敺禽,堯體力便巧不能為一焉,堯為君而九子為臣,其何故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成厥功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王道也」

[22] 高振鐸 主編《古籍知識手冊(3)(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8月出版),第54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