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古文明神話中木星神(風神)開天闢地的故事, 以及和黑暗能量的關聯性

 

從《聖經》的創世紀說起….

《創世紀》在描述上帝的創世過程,並沒有說祂何時創造了「水」,只有說「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神的靈  運行在水面上。」 水似乎在宇宙很早的初期就已經存在了,「深淵」指的就是「水」,但毫無無疑問的,「水」應該也是祂所創造的《創世紀》記載太初的第二天(月曜日):神就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穹蒼」(希伯來文:rakia)將水分開為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1] 這個「穹蒼」(成書於公元前284-287年的Septuagint 希臘文: stereomaVulgate拉丁文: firmamentumKing James Version翻譯英文: firmanent,圖一) 相當類比於吠陀神話中的「空界」和蘇美爾埃及神話中的「風神」,將天和地分開。(表一)

圖一: 聖經中的宇宙論圖示


表一: 後世對於創世紀16節中穹蒼的中英文翻譯[2]

翻譯版本

成書年(公元)

翻譯字

King James version (KJV)

1611

Firmament (英文)

English Rivised Version (ERV)

1885

Firmament (英文)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ASV)

1901

Firmament (英文)

Complete Jewish Bible (CJB)

1917

Dome (英文)

和合本聖經 (CUV)

1918

空氣 (中文)

思高本聖經 (SBV)

1968

穹蒼 (中文)

呂振中譯本 (LXX)

1970

穹蒼 (中文)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1973

Vault (英文)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NASB)

1995

Expanse (英文)

現代中文修訂版 (TCV)

1995

穹蒼 (中文)

恢復本聖經(RV)

1999

廣闊的空間 (中文)

和合本修訂版(RCUV)

2010

穹蒼 (中文)

 

古代神話中的木星神在宇宙起源說中的角色:

古老文明的神話故事將「穹蒼」擬神化為「風神」,又藉著古希臘的「四元素」說(風、火、水、地)――對應中國的五行說(木、火、金、水)――媒介,將「風神」與「木星神」的等同關係建立了起來。

1.      蘇美爾神話

蘇美爾宇宙創造的觀念主要來源於《吉爾伽美什、恩啟都與冥府》: 首先是原初瀛海,原初瀛海產生了宇宙山,將天空與大地連結為一體,以人的形象構想神, (An,天空) 是男性, (Ki,大地)是女性。大氣之神 恩利爾 連接著他們。大氣之神 恩利爾 從大地上把天空分離出來,而他的父親 則統治著天空,恩利爾 本身獲得了他的母親 ,就是大地。恩利爾 同他的母親 結合,為宇宙的組織、人類的創造還有文明的建立打下了基礎。[3]

蘇美爾神話中的「木星神」恩利爾 (Enlil) 就是「風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風的主宰」,「風神」在蘇美爾神話解釋宇宙的起源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圖二)

 

他的妻子寧利爾 (Ninlil) 在她的母親 努恩巴舍古奴 (Nunbarshengunu) 的教導下,被注入了恩利爾的「水」,孕育了月神南娜 (Nanna) ,後來 恩利爾 前往冥府,化身為冥府的守門人和 寧利爾 交合,結果她懷了冥府之王梅斯拉姆塔伊 (Meslamtaea)─尼爾加勒(Nergal) ,後來 恩利爾 又到了吞人之河,他又假扮為吞人之河的守護人,他和 寧利爾 交合生下了 尼納祖 (Ninazu) ,後來 恩利爾 又假扮為船夫,和 寧利爾 交合生下了第三位不知名的冥府之神。恩利爾 其他的子女還有土星神 尼努爾塔 (Ninurta)、火神 努斯庫 (Nusku)[4]

圖二: 恩利爾和寧利爾的浮雕



2.      古埃及神話

古埃及赫里奧波里斯 (Heliopolis希臘語為日城之意埃及語作IunuOnu) 城的傳說中記載了宇宙起源的神話故事:

世界之初,只有原初之水 (primeval water)/原始海洋(primeval ocean)/號稱眾神之父努恩 (Nun) 生下太陽神/原始之丘 (primeval mound埃及語稱為奔奔(Benben))/創造之處(the place of creation)―阿圖姆 (Atum原意是完全者」,Allthe complete one)阿圖姆以巨(或云大地高山)形態從水中生出發射光芒穿透努恩的黑暗,宇宙的存在於焉產生吐出了(或云由鼻子呼出或云以手淫創造) 濕氣女神泰芙努特 (Tefnut,也代表 阿圖姆 的左眼――象徵月亮和秩序) 和空氣男神 (Shu也代表了阿圖姆 的右眼――象徵太陽光線與生命),這兩位神結合生出了天空女神努特 (Nut) 與大地男神格布 (Geb);空氣之神 將其分開,地神 格布 側臥在地平線上空氣神 屹立在天地之間(也有以側坐之像表示者)頭上戴著鴕鳥羽毛高舉雙臂支撐――手指與腳趾著地軀體彎成拱形的――天穹神/眾神之母――努特在使他們在一年三百六十天內皆不得相見,智慧之神托特 (Thoth) 對他們的處境感到同情,在一年中追加了五個日子(這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原因),使的 努特 蓋布 得以在這五天生下了四柱之神:冥王奧西里斯Osiris)、大地之母伊西斯Isis金星神)、混亂之神塞特 Seth)、死者守護神奈芙蒂斯 Nephthys 霍魯斯 (Horus)[5] (圖三)

圖三:古埃及壁畫中描繪上方天空女神努特,下方大地男神格布,中間是風神舒



3.      古印度神話

吠陀》 (Veda) 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的總稱,印度文明和宗教是開始於神啟的吠陀偈頌。在四吠陀中,提到關於世界起源的神話有《梨俱吠陀》(Rg Veda) 的〈原人歌〉(Puruṣasukta)和〈金胎歌〉(Hiraṇyagarbha sultan)。

〈原人歌〉中描述:「原人」是不朽的主宰,祂有一千個頭、一千隻眼睛和一千隻腳。這個「原人」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祂的四分之一,另四分之三是永恆在天上。〈原人歌〉中說從原人的嘴、雙臂、大腿、腳化出了四種姓; 從祂的頭生出月亮,從祂的眼睛生出太陽; 從祂的嘴生出雷神因陀羅(Indra), 從祂的呼吸生出火神阿耆尼 (Agni)、風神—伐尤 (Vayu) ;從祂的肚臍生出天空,從祂的腳生出地球等。這些形成了我們的世界。而〈金胎歌〉認為:我們的世界剛開始什麼都沒有,不存在(asat),也非不存在(sat)。那時沒有天、地、生、死,一切是玄秘黑暗、無底的深水。在這黑暗無體的宇宙大海出現了一個「金胎」(Hiraṇyagarbha),它浮在水上面。祂是創造眾生的唯一主人。祂是諸神中最高的神。在《奧義書》(Upaniṣad)中稱祂為宇宙之靈魂,也是「梵」(Brahma)。在毗濕奴教(Vishnavism),「毗濕奴」即「梵」,即 Svayam Bhagavan,也是「金胎」,也存在於原人(Puruṣa)。之後「金胎」裂成兩半,一半成為天空,另一半成為土地。[6]

公元前五世紀吠陀學家 耶斯迦 (Yaska把吠陀諸神分為「天」 (Div)、「地 (Prthivi)、「空」(Antariksa) 三界,在「天」界之中有天神達尤斯 (Dyaus) 等神明,在「空」界中有雷神因陀羅 (Indra帝釋天) 等神明,在「地」界中有地母神婆利蒂(ㄆㄧˊ) (Prithivi) 等神明,在吠陀文獻中,因陀羅 天神達尤斯 地母神婆利蒂毗 的兒子,他是從母親的肋下出生的。在喝下一杯有魔力的飲料之後,他便飛快地長高,從而使他的父、母(天和地)永遠地分開了。宇宙之蛇、雷、雲、雨化身 弗粟多Vritra)自恃神通廣大,四處興風作浪,諸神聞之喪膽,意欲歸順,但年輕的 因陀羅 挺身而出,與惡魔展開殊死鏖戰,最後降伏了弗粟多,從其胃中流出了陰性的宇宙之水,稱 因陀羅 為主,成為宇宙的基礎。[7] (圖四)

圖四:印度風神因陀羅騎大象的圖畫


古代印度關於梵宇宙卵的創生敘述:没有光輝,没有明亮,各方面都馬黑暗所籠學,出現了一個巨卵,是衆生的不滅的種子。傳說這是在由伽(Yuga,時代)之初形成的巨大神物;傳說其中有真質存在,光、梵、永恆、奇異、不可思議,處處相同,是未顯現的細微原因,具有真實與非真質本性。從這裡生出了老祖、主宰、唯一的生主、梵天、天神祖宗、天柱、摩奴、誰、最上者、波羅吉多族,選有陀刹和陀刹七子,從此生出了二十一位眾生之主。選有那本質無限量的布處沙(人)。這一切是仙人們都知曉的。還有一切神,阿提迭、婆蚊、雙馬童、藥叉、沙提耶、畢舍遮、俱希迎、祖先。從此生出了有知識的、有教養的、無污垢的象梵仙,以及許多具備一切品德的王仙,還有水、天、地、風、八方、年、季、月、半月、日、夜,依次出現;還有世間見到的一切。所有這些眼見的、靜止的和活動的,出現的東西,到由伽(時代)滅盡時全世界又在減縮起來。正如季節中種種季節都變換一樣,在由伽(時代)之初這種種事物再出現。這樣,這無始無終的,造成出現物收縮的輪子,無始無終地在世間旋轉。」[8]

古代神話將這個「穹蒼」擬神化,稱之為「風神」或「木星神」,如蘇美爾的「恩利爾」(Enlil《吉爾伽美什史詩》完成於公元前2700—2500年),古埃及的「舒」(Shu,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465—2323),古印度的「因陀羅」(Indra,吠陀神話的最早來源是約公元前1400年的《黎俱吠陀》),古希臘的「宙斯(Zeus,《神譜》大約寫作於公元前730年至前700年間)這些神話故事都在描述這一組神明(風神、木星神)如何將天、地給分開來。所謂「風神」乃住在——吠陀神話將宇宙分成三界:天、地、空所定義的——「空界」——《創世紀》所說的「穹蒼」,這其實是古人在描述宇宙生成的過程中巧思明辨的智慧!

4.古中國的開天闢地神話

中國神話有「開天闢地」的「盤古」(三國吳徐整(公元220—265年)《三五歷記》)。

盤古首見於三國時期吳國徐整(公元222-280年)所撰寫的《三五曆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藝文類聚》引)[9] (圖五)

 

圖五: 《三五曆記》記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


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漢墓地區的「盤古抱伏羲、女媧畫像石」,時代在東漢時期。伏羲在右,手持「矩」;女媧手持「規」;盤古在伏羲、女媧的中間,伏羲、女媧的蛇尾交纏。(圖六)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因此手持圓規的女媧象徵天神,手持方矩的伏羲象徵地神,在兩者中間的盤古就是風神,這個畫像所石表達的意思就是「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根據楊利慧於公元1999年的收集的伏羲、女媧石畫像,以東漢時期的石像為例,其中有十四件有伏羲、女媧手持規、矩的石畫像,其中有五件出土自四川省,有七件出土自山東省,ㄧ件出土自河南省,ㄧ件出土自河北省的北京市。在其中,伏羲持矩者十二件中有八件(佔約67%);女媧持規者十一件中有六件(佔約55%)。豪無例外的,另有一批伏羲、女媧的石畫像,伏羲持日,女媧持月。[10]出現伏羲(日神)、女媧(月神)是天神抑或是地神的分岐,來自於人們對「天陰、地陽」和「天陽、地陰」看法的分歧。

圖六:山東省沂南縣出土的「盤古抱著伏羲和女媧」石像



此外莊周(公元前369—286年)所撰寫的《莊子》〈大宗師〉也記載了「挈(ㄑㄧㄝˋ)天地」的「豨韋氏」

《莊子》〈大宗師〉:「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在六極之下...先天地生...長於上古...豨韋氏得之,以挈(ㄑㄧㄝˋ)天地;伏犧氏得之,以襲氣母...。」(圖七)

 

圖七: 《莊子》(南華真經)〈大宗師〉所記載的豨韋氏挈天地神話


「 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一句 , 成玄英疏 : 「 狶韋氏,文字以前遠古帝王號也 。得靈通之道 ,故能驅馭羣品,提挈二儀。又作契字者,契,合 也,言能混同萬物 ,符合二儀者也。」此處的「提挈二儀」、「符合二儀 」之說未妥。 契有合義, 亦有鍥義 , 即刃器切割也 ; 「 契天地 」似指天地 之剖判 ,這正是創世神話的常見母題 。因而可將狶韋氏視為開天闢地的大神 ,而不是什麼遠古帝 王。狶韋氏的開闢之功主要表現爲「挈 」,有如希臘神話中的創造主將天父、地母擁抱合一的原始狀態從中分割開來 ,至於如何使分開的天、地保持空間上的距離,不使它們重新抱合在一起,則需要另外的神力來完成了。神話思維構想出的分隔天、地的媒介物常常就是氣或風 。所以緊接著狶韋氏契天、地出現的是伏羲氏「以襲氣母」,注家多以爲指元氣之母,其實不妨解做分隔天、地的舉動,《釋文》司馬云 : 「 襲,入也。」伏義氏利用道的創生力量引入元氣之源,使被狶韋氏挈開的天和地保持間距 ,甚而擴大這一間距,以爲隨後創生的日、月、星辰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 。這樣,〈大宗師〉論「道 」之創生功能一段話,自「堪坏襲昆崙」至「⻄王母坐少廣 」七句,既是諸神的系列展開,又是立體空間七方位的依次創生,其順序爲中(堪壞)、南(馮夷)、東(肩吾)、上(黃帝)、下(顓頊)、北(禺強)、⻄(西王母),構成 一組較罕見的循環運動程式,故下文云「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顯然是對循環的補充說明 。[11]

根據《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四年〉《國語》〈魯語八〉的記載「豨韋氏」應該就是「豕韋氏」,是丐(匄)在商朝時的祖先最早可以推至陶唐氏[12](圖八),陶唐氏(堯帝)的後代劉累在夏朝時學於「豢龍氏」(《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四年〉)以事夏朝的君王孔甲。夏后因而賜他「御龍」的複姓(《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13]。從這裡,我們得知陶唐氏」和挈(ㄑㄧㄝˋ)天地的「豨韋氏/豕韋氏」有關這又留下了「堯帝」(陶唐氏)原本很可能是木星神的重大證據!

 

圖八:《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的御龍氏


《淮南子》〈淑真訓〉:「至德之世,甘瞑於溷澖之域,而徙倚於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蒙為景柱,而浮揚乎無畛之際。是故聖人呼吸陰陽之氣,而群生莫不顒顒然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莫之領理,決離隱密而自成。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旁薄為一,而萬物大優,是故雖有羿之知而無所用之。」《黃帝內經》〈素問〉也提到上古的「真人」有提挈天地」的能力提挈是支配主宰的意思提挈天地」似乎與開天闢地」同義中國哲學中非常古老的宇宙創生議題之一

 

科學家研究發現的「黑暗能量」

從公元 1998 年美國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的超新星(supernova)爆炸,到公元1999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簡稱為CMB)的數據指出:宇宙的幾何形狀可能是平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宇宙的幾何形狀取決於它的質量能量密度(mass-energy density)。宇宙包括23%暗物質、4%普通物質,73%「暗能量」。暗能量是宇宙中一股排斥的力量,使宇宙分開,是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14](圖九)

圖九: 宇宙組成中73%的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脹的主因



《創世紀》記載,上帝在第二天(星期一/月曜日)創造「穹蒼」(希伯來文: raqia ),這個「穹蒼」的功能是將天、地予以分開的力量。現在知道,《創世紀》所說的「穹蒼」就是現代宇宙天文學所說的「暗能量」(dark energy),這個能量是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

 

結語:

《創世紀》所說的「穹蒼」,古代神話稱之為「風神」、「木星神」,如今,科學的研究成果得知,「穹蒼」就是現代宇宙天文學所說的「暗能量」(dark energy),這個能量是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奇妙的是,科學家説的「暗能量」、神話學家說的「風神」、宗教家說的「空界」都在述說著《創世紀》所說的故事!



[1] 「起初,神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神的靈  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於是神就把光和暗分開。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這是第一日。神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神就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穹蒼為『天』。這是第二日。神說:『天下面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乾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乾地為『地』,稱聚集在一起的水為『海』。神看為好的。神說:『地要長出植物,就是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和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在地上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於是地長出了植物: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各從其類;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各從其類。神看為好的。這是第三日。」(《創世紀》1:1-13) 「他們故意忘記這事,就是從太古憑神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地;藉著水,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而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神的話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彼得後書》35-7)

[2]  聖經譯文參考網站 https://www.biblegateway.com/

[3]  [] Kramar, S. N. ,葉舒憲金立江翻譯: 蘇美爾神話(西安市: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8月出版) ,第49

[4] [] Kramar, S. N. ,葉舒憲金立江翻譯: 蘇美爾神話(西安市: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8月出版) ,第51-56魏慶徵 編著:《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太原市:北岳文藝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4月出版),第 504507511頁。

[5] 改寫自 程義 蒲慕州 導讀:《埃及神話故事》(台北市: 星光出版社,19999月出版),第30-31頁。劉德美: 古埃及神話中之宇宙觀及社會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96年,6月出版,第24期,第263-283頁。

[6] 釋圓檀: 早期佛教與印度文化世界觀比較(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學士班2016年畢業呈現) ,一共有25頁。

[7]  趙伯樂: 《永恆盤涅: 古印度文明朝聖》(台北縣新店市: 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2),第127-129

[8]金克木等譯:《摩訶婆羅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一卷初篇,第23-24頁。

[9]  朱心怡:〈盤古神話探源〉,《東華人文學報》第六期(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4年7月出版),第1-24頁。

[10]楊利慧:《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61~69頁。

[11]  葉舒憲〈莊子與神話〉,《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3月出版),第171-184頁。

[12] 《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丐(ㄍㄞˋ)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國語》〈魯語八〉:「魯襄公使叔孫穆子來聘,范宣子問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子未對。宣子曰:『昔匄(ㄍㄞˋ)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周卑,晉繼之,為范氏,其此之謂也?』」

[13]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對(獻子)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ㄗㄨㄥ)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范氏其後也』」

[14] 高柳雄一 監修黃薇嬪 翻譯: 《一看就懂!宇宙的奧秘(台北市: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1012月出版),第146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