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聖經》的創世紀說起
(一)「水」是受造的第一物
《創世紀》在描述上帝的創世過程,並沒有說祂何時創造了「水」,只有說「地是空虛混沌(tohu vavohu),深淵上面一片黑暗;神的靈(Ruach Elohim ) 運行在水(mayim)面上。」 水似乎在宇宙很早的初期就已經存在了,「深淵」指的就是「水」,但毫無無疑問的,「水」應該也是祂所創造的。
(二)「穹蒼」將水分開為天、地
1.《創世紀》記載太初的第二天(月曜日):「神就造了穹蒼(rakia),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
圖一: 聖經中的宇宙論圖示 |
表一: 後世對於《創世紀》1章6節中「穹蒼」的中、英文翻譯[2]
翻譯版本 |
成書年(公元) |
翻譯字 |
King James
version (KJV) |
1611 |
Firmament (英文) |
English
Rivised Version (ERV) |
1885 |
Firmament (英文) |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ASV) |
1901 |
Firmament (英文) |
Complete
Jewish Bible (CJB) |
1917 |
Dome (英文) |
和合本聖經 (CUV) |
1918 |
空氣 (中文) |
思高本聖經 (SBV) |
1968 |
穹蒼 (中文) |
呂振中譯本 (LXX) |
1970 |
穹蒼 (中文) |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
1973 |
Vault (英文) |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NASB) |
1995 |
Expanse (英文) |
現代中文修訂版 (TCV) |
1995 |
穹蒼 (中文) |
恢復本聖經(RV) |
1999 |
廣闊的空間 (中文) |
和合本修訂版(RCUV) |
2010年 |
穹蒼 (中文) |
2. 《彼得後書》說地是藉著水而成
「他們故意忘記這事,就是從太古憑上帝的話有了天(shomayim),並由水(mayim)而出和藉著水(mayim)而成的地(aretz)」(彼得後書 3章5節)
二、古代神話中的木星神在宇宙起源說中的角色:
古老文明的神話故事將「穹蒼」擬神化為「風神」,又藉著古希臘的「四元素」說(風、火、水、地)――對應中國的五行說(木、火、金、水)――媒介,將「風神」與「木星神」的等同關係建立了起來。
(一) 蘇美爾神話
蘇美爾宇宙創造的觀念主要來源於《吉爾伽美什、恩啟都與冥府》: 首先是原初瀛海,原初瀛海產生了宇宙山,將天空與大地連結為一體,以人的形象構想神,安 (An,天空) 是男性,基 (Ki,大地)是女性。大氣之神 恩利爾 連接著他們。大氣之神 恩利爾 從大地上把天空分離出來,而他的父親 安 則統治著天空,恩利爾 本身獲得了他的母親 基 ,就是大地。恩利爾 同他的母親 基 結合,為宇宙的組織、人類的創造還有文明的建立打下了基礎。[3]
蘇美爾神話中的「木星神」― 恩利爾 (Enlil) ―就是「風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風的主宰」,「風神」在蘇美爾神話解釋宇宙的起源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圖二)
他的妻子寧利爾 (Ninlil) 在她的母親 努恩巴舍古奴 (Nunbarshengunu) 的教導下,被注入了恩利爾的「水」,孕育了―月神―南娜 (Nanna)
,後來 恩利爾 前往冥府,化身為冥府的守門人和 寧利爾 交合,結果她懷了冥府之王─梅斯拉姆塔伊 (Meslamtaea)─即尼爾加勒(Nergal)
,後來 恩利爾 又到了吞人之河,他又假扮為吞人之河的守護人,他和 寧利爾 交合生下了 尼納祖 (Ninazu) ,後來 恩利爾 又假扮為船夫,和 寧利爾 交合生下了第三位不知名的冥府之神。恩利爾 其他的子女還有土星神 尼努爾塔 (Ninurta)、火神 努斯庫 (Nusku)[4] 。
圖二: 恩利爾和寧利爾的浮雕 |
(二)古埃及神話
古埃及赫里奧波里斯 (Heliopolis,希臘語為「日城」之意,埃及語作Iunu或Onu) 城的傳說中記載了宇宙起源的神話故事:
世界之初,只有原初之水 (primeval water)/原始海洋(primeval ocean)/號稱眾神之父―努恩 (Nun) 生下太陽神/原始之丘 (primeval mound,埃及語稱為「奔奔(Benben)」)/創造之處(the place of creation)―阿圖姆 (Atum,原意是「完全者」,All,the complete one),阿圖姆以巨石(或云大地、高山)形態從水中生出,發射光芒,穿透努恩的黑暗,宇宙的存在於焉產生,吐出了(或云由鼻子呼出,或云以手淫創造) 濕氣女神―泰芙努特 (Tefnut,也代表 阿圖姆 的左眼――象徵月亮和秩序) 和空氣男神―舒 (Shu,也代表了阿圖姆 的右眼――象徵太陽、光線與生命),這兩位神結合生出了天空女神―努特 (Nut) 與大地男神―格布 (Geb);空氣之神 舒 將其分開,地神 格布 側臥在地平線上,空氣神 舒 屹立在天、地之間(也有以側坐之像表示者),頭上戴著鴕鳥羽毛,高舉雙臂支撐――手指與腳趾著地、軀體彎成拱形的――天穹神/眾神之母――努特。在使他們在一年三百六十天內皆不得相見,智慧之神―托特 (Thoth) 對他們的處境感到同情,在一年中追加了五個日子(這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原因),使的 努特 與 蓋布 得以在這五天生下了四柱之神:冥王―奧西里斯(Osiris)、大地之母―伊西斯(Isis,金星神)、混亂之神―塞特 (Seth)、死者守護神―奈芙蒂斯 (Nephthys) 和 霍魯斯 (Horus)。[5] (圖三)
圖三:古埃及壁畫中描繪上方天空女神努特,下方大地男神格布,中間是風神舒 |
(三) 古印度神話
《吠陀》 (Veda) 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的總稱,印度文明和宗教是開始於神啟的吠陀偈頌。在四吠陀中,提到關於世界起源的神話有《梨俱吠陀》(Rg Veda) 的〈原人歌〉(Puruṣasukta)和〈金胎歌〉(Hiraṇyagarbha sultan)。
〈原人歌〉中描述:「原人」是不朽的主宰,祂有一千個頭、一千隻眼睛和一千隻腳。這個「原人」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祂的四分之一,另四分之三是永恆在天上。〈原人歌〉中說從原人的嘴、雙臂、大腿、腳化出了四種姓; 從祂的頭生出月亮,從祂的眼睛生出太陽; 從祂的嘴生出雷神―因陀羅(Indra), 從祂的呼吸生出火神―阿耆尼 (Agni)、風神—伐尤 (Vayu) ;從祂的肚臍生出天空,從祂的腳生出地球等。這些形成了我們的世界。而〈金胎歌〉認為:我們的世界剛開始什麼都沒有,不存在(asat),也非不存在(sat)。那時沒有天、地、生、死,一切是玄秘黑暗、無底的深水。在這黑暗無體的宇宙大海出現了一個「金胎」(Hiraṇyagarbha),它浮在水上面。祂是創造眾生的唯一主人。祂是諸神中最高的神。在《奧義書》(Upaniṣad)中稱祂為宇宙之靈魂,也是「梵」(Brahma)。在毗濕奴教(Vishnavism),「毗濕奴」即「梵」,即 Svayam Bhagavan,也是「金胎」,也存在於原人(Puruṣa)。之後「金胎」裂成兩半,一半成為天空,另一半成為土地。[6]
公元前五世紀,吠陀學家 耶斯迦 (Yaska) 把吠陀諸神分為「天」 (Div)、「地 」(Prthivi)、「空」(Antariksa) 三界,在「天」界之中有―天神―達尤斯 (Dyaus) 等神明,在「空」界中有―雷神―因陀羅 (Indra,帝釋天) 等神明,在「地」界中有―地母神―婆利蒂毗 (Prithivi) 等神明,在吠陀文獻中,因陀羅 是―天神―達尤斯 和―地母神―婆利蒂毗 的兒子,他是從母親的肋下出生的。在喝下一杯有魔力的飲料之後,他便飛快地長高,從而使他的父、母(天和地)永遠地分開了。宇宙之蛇、雷、雲、雨化身 弗粟多(Vritra)自恃神通廣大,四處興風作浪,諸神聞之喪膽,意欲歸順,但年輕的 因陀羅 挺身而出,與惡魔展開殊死鏖戰,最後降伏了弗粟多,從其胃中流出了陰性的宇宙之水,稱 因陀羅 為主,成為宇宙的基礎。[7] (圖四)
圖四:印度風神因陀羅騎大象的圖畫 |
古代印度關於梵宇宙卵的創生敘述:「没有光輝,没有明亮,各方面都馬黑暗所籠學,出現了一個巨卵,是衆生的不滅的種子。傳說這是在由伽(Yuga,時代)之初形成的巨大神物;傳說其中有真質存在,光、梵、永恆、奇異、不可思議,處處相同,是未顯現的細微原因,具有真實與非真質本性。從這裡生出了老祖、主宰、唯一的生主、梵天、天神祖宗、天柱、摩奴、誰、最上者、波羅吉多族,選有陀刹和陀刹七子,從此生出了二十一位眾生之主。選有那本質無限量的布處沙(人)。這一切是仙人們都知曉的。還有一切神,阿提迭、婆蚊、雙馬童、藥叉、沙提耶、畢舍遮、俱希迎、祖先。從此生出了有知識的、有教養的、無污垢的象梵仙,以及許多具備一切品德的王仙,還有水、天、地、風、八方、年、季、月、半月、日、夜,依次出現;還有世間見到的一切。所有這些眼見的、靜止的和活動的,出現的東西,到由伽(時代)滅盡時全世界又在減縮起來。正如季節中種種季節都變換一樣,在由伽(時代)之初這種種事物再出現。這樣,這無始無終的,造成出現物收縮的輪子,無始無終地在世間旋轉。」[8]
古代神話將這個「穹蒼」擬神化,稱之為「風神」或「木星神」,如蘇美爾的「恩利爾」(Enlil,《吉爾伽美什史詩》完成於公元前2700—前2500年),古埃及的「舒」(Shu,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465—前2323年),古印度的「因陀羅」(Indra,吠陀神話的最早來源是約公元前1400年的《黎俱吠陀》),古希臘的「宙斯」(Zeus,《神譜》大約寫作於公元前730年至前700年間),這些神話故事都在描述這一組神明(風神、木星神)如何將天、地給分開來。所謂「風神」乃住在——吠陀神話將宇宙分成三界:天、地、空所定義的——「空界」——《創世紀》所說的「穹蒼」,這其實是古人在描述宇宙生成的過程中巧思明辨的智慧!
(四)古中國的開天闢地神話
1 .中國神話有「開天闢地」的「盤古」(三國吳徐整(公元220—265年)《三五歷記》)。
「盤古」首見於三國時期吳國徐整(公元222-280年)所撰寫的《三五曆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藝文類聚》引)[9] (圖五)
圖五: 《三五曆記》記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 |
2.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漢墓地區的「盤古抱伏羲、女媧畫像石」,時代在東漢時期。伏羲在右,手持「矩」;女媧手持「規」;盤古在伏羲、女媧的中間,伏羲、女媧的蛇尾交纏。(圖六)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因此手持圓規的女媧象徵天神,手持方矩的伏羲象徵地神,在兩者中間的盤古就是風神,這個畫像所石表達的意思就是「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根據楊利慧於公元1999年的收集的伏羲、女媧石畫像,以東漢時期的石像為例,其中有十四件有伏羲、女媧手持規、矩的石畫像,其中有五件出土自四川省,有七件出土自山東省,ㄧ件出土自河南省,ㄧ件出土自河北省的北京市。在其中,伏羲持矩者十二件中有八件(佔約67%);女媧持規者十一件中有六件(佔約55%)。豪無例外的,另有一批伏羲、女媧的石畫像,伏羲持日,女媧持月。[10]出現伏羲(日神)、女媧(月神)是天神抑或是地神的分岐,來自於人們對「天陰、地陽」和「天陽、地陰」看法的分歧。
圖六:山東省沂南縣出土的「盤古抱著伏羲和女媧」石像 |
3. 此外,莊周(公元前369—前286年)所撰寫的《莊子》〈大宗師〉也記載了「挈(ㄑㄧㄝˋ)天地」的「豨韋氏」。
《莊子》〈大宗師〉:「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在六極之下...先天地生...長於上古...豨韋氏得之,以挈(ㄑㄧㄝˋ)天地;伏犧氏得之,以襲氣母...。」(圖七)
圖七: 《莊子》(南華真經)〈大宗師〉所記載的豨韋氏挈天地神話 |
「 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一句 , 成玄英疏 : 「 狶韋氏,文字以前遠古帝王號也 。得靈通之道 ,故能驅馭羣品,提挈二儀。又作契字者,契,合 也,言能混同萬物 ,符合二儀者也。」此處的「提挈二儀」、「符合二儀 」之說未妥。 契有合義, 亦有鍥義 , 即刃器切割也 ; 「 契天地 」似指天地 之剖判 ,這正是創世神話的常見母題 。因而可將狶韋氏視為開天闢地的大神 ,而不是什麼遠古帝 王。狶韋氏的開闢之功主要表現爲「挈 」,有如希臘神話中的創造主將天父、地母擁抱合一的原始狀態從中分割開來 ,至於如何使分開的天、地保持空間上的距離,不使它們重新抱合在一起,則需要另外的神力來完成了。神話思維構想出的分隔天、地的媒介物常常就是氣或風 。所以緊接著狶韋氏契天、地出現的是伏羲氏「以襲氣母」,注家多以爲指元氣之母,其實不妨解做分隔天、地的舉動,《釋文》司馬云 : 「 襲,入也。」伏義氏利用道的創生力量引入元氣之源,使被狶韋氏挈開的天和地保持間距 ,甚而擴大這一間距,以爲隨後創生的日、月、星辰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 。這樣,〈大宗師〉論「道 」之創生功能一段話,自「堪坏襲昆崙」至「⻄王母坐少廣 」七句,既是諸神的系列展開,又是立體空間七方位的依次創生,其順序爲中(堪壞)、南(馮夷)、東(肩吾)、上(黃帝)、下(顓頊)、北(禺強)、⻄(西王母),構成 一組較罕見的循環運動程式,故下文云「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顯然是對循環的補充說明 。[11]
圖八:《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的御龍氏 |
《淮南子》〈淑真訓〉:「至德之世,甘瞑於溷澖之域,而徙倚於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蒙為景柱,而浮揚乎無畛之際。是故聖人呼吸陰陽之氣,而群生莫不顒顒然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莫之領理,決離隱密而自成。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旁薄為一,而萬物大優,是故雖有羿之知而無所用之。」《黃帝內經》〈素問〉也提到上古的「真人」有「提挈天地」的能力,「提挈」是支配主宰的意思,「提挈天地」似乎與「開天闢地」同義,是中國哲學中非常古老的宇宙創生議題之一。
三、科學家研究發現的「黑暗能量」
(一)黑暗能量是宇宙膨脹的原因
1.從公元 1998 年美國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的超新星(supernova)爆炸,到公元1999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簡稱為CMB)的數據指出:宇宙的幾何形狀可能是平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宇宙的幾何形狀取決於它的質量能量密度(mass-energy density)。宇宙包括23%暗物質、4%普通物質,73%「暗能量」。暗能量是宇宙中一股排斥的力量,使宇宙分開,是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14](圖九)
圖九: 宇宙組成中73%的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脹的主因 |
《創世紀》記載,上帝在第二天(星期一/月曜日)創造「穹蒼」(希伯來文: raqia ),這個「穹蒼」的功能是將天、地予以分開的力量。現在知道,《創世紀》所說的「穹蒼」就是現代宇宙天文學所說的「暗能量」(dark energy),這個能量是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
四、結語:
《創世紀》所說的「穹蒼」,古代神話稱之為「風神」、「木星神」,如今,科學的研究成果得知,「穹蒼」就是現代宇宙天文學所說的「暗能量」(dark energy),這個能量是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奇妙的是,科學家説的「暗能量」、神話學家說的「風神」、宗教家說的「空界」都在述說著《創世紀》所說的故事!
[1] 「起初,神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神的靈 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於是神就把光和暗分開。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這是第一日。神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神就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穹蒼為『天』。…這是第二日。神說:『天下面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乾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乾地為『地』,稱聚集在一起的水為『海』。神看為好的。神說:『地要長出植物,就是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和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在地上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於是地長出了植物: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各從其類;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各從其類。神看為好的。…這是第三日。」(《創世紀》1章:1-13節) ;「他們故意忘記這事,就是從太古憑神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地;藉著水,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而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神的話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彼得後書》3章5-7節)
[2] 聖經譯文參考網站 https://www.biblegateway.com/
[3] [美] Kramar, S. N. 著,葉舒憲、金立江翻譯: 《蘇美爾神話》(西安市: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8月出版) ,第49頁。
[4] [美] Kramar, S. N. 著,葉舒憲、金立江翻譯: 《蘇美爾神話》(西安市: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8月出版) ,第51-56。魏慶徵 編著:《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太原市:北岳文藝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第 504、507、511頁。
[5] 改寫自 程義 編,蒲慕州 導讀:《埃及神話故事》(台北市: 星光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30-31頁。劉德美: 〈古埃及神話中之宇宙觀及社會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96年,6月出版,第24期,第263-283頁。
[6] 釋圓檀: 《早期佛教與印度文化世界觀比較》(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學士班2016年畢業呈現) ,一共有25頁。
[7] 趙伯樂: 《永恆盤涅: 古印度文明朝聖》(台北縣新店市: 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2月),第127-129頁。
[8]金克木等譯:《摩訶婆羅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一卷初篇,第23-24頁。
[9] 朱心怡:〈盤古神話探源〉,《東華人文學報》第六期(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4年7月出版),第1-24頁。
[10]楊利慧:《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61~69頁。
[11] 葉舒憲: 〈莊子與神話〉,《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3月出版),第171-184頁。
[12] 《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丐(ㄍㄞˋ)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國語》〈魯語八〉:「魯襄公使叔孫穆子來聘,范宣子問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子未對。宣子曰:『昔匄(ㄍㄞˋ)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周卑,晉繼之,為范氏,其此之謂也?』」
[13]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對(獻子)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ㄗㄨㄥ)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范氏其後也』」
[14] 高柳雄一 監修,黃薇嬪
翻譯: 《一看就懂!宇宙的奧秘》(台北市: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出版),第146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