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上帝的兒子們是誰?天使、Shet或Neanderthal?

 


ㄧ、《聖經》記載的人類混種

(ㄧ)《創世紀》61-4

 

「當人開始在地面上增多、又生女兒的時候, 上帝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 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裏面;然而他的年歲還可到一百二十年。」 那時候有巨人(HaNefilim)在地上,後來也有;上帝的兒子們(bnei HaElohim) 和人的女子們(banot HaAdam)交合,生了孩子。那些人就是古代的勇士(gibborim),有名的人物。」(創世記 61-4節,和合本修訂版)[1]

 

這段《創世紀》61-4節的內容,是發生在大洪水發生以前,根據《聖經》記載,在大洪水發生以前,發生了「上帝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的交合,生下了「巨人」(OJB音譯為NefilimCJB音譯為N’filim;《恢復本》音譯為「拿非利人」;NASBNIVRSV版本也音譯為NephilimKJV翻譯為giants),《創世紀》記載大洪水發生在挪亞600歲那年,若依據創世紀系譜計算,一些年代表學者(如主張年代表無缺損的「年代表創造論」)推定大洪水發生於公元前2458年左右。(圖一)



圖一、墮落天使和人的女子交合事件



(二)新約聖經的作者

 

「既然上帝沒有寬容犯了罪的天使,反而把他們丟在地獄裏,囚禁在幽暗中等候審判」(彼得後書 24節)[2]

 

「至於那些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裏,等候大日子的審判。」(猶大書 16節)[3]

 

二、各教派對於《創世紀》61-4節的詮釋

(一)猶太教的愛色尼派、卡巴拉(神秘主義)、基督教的東正教派、靈恩教派對於《創世紀》61-4節的詮釋:

這些教派基本上是採取巨人是墮弱天使與人類女子通婚生下的後代的觀點。昆蘭死海古卷(Qumran)中發現了十多份《以諾書》殘卷(尤其是4Q201–4Q212)、15份以上的《禧年書》抄本殘卷(編號如 4Q216–4Q227)。

1.《以諾一書》(1 Enoch,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1世紀)解釋了《創世紀》61-4節的內容:

《以諾一書》61-8:「在那些日子,人的兒女在世上多起來,有些人生了美麗動人的女兒。天上的兒子,就是天使看見她們,便想得著她們。他們彼此說 『來吧,讓我們從人的女兒中挑選妻子,並生兒養女。』.....他們一共有二百個天使,他們下到亞多斯 ('Ardos) ,就是黑門山 (Hermon) 的山頂。他們稱這山為亞門山 (Armon) ,因為他們曾經 一同起誓,並以咒語彼此約束。」; 《以諾一書》71-5:「他們於是為自己娶妻,他們(各自)揀選一個女人,並開始與她們交合,他們教女人學習醫藥法術、咒語、根部的切割法,和(有關)植物的知識。這些女人懷了孕,生出巨人(giants)來,他們高三百肘。這些(巨人)吃掉全部人所種出的食物,人們開始厭惡餵養他們。巨人轉過身來要吃他們。他們開始犯罪,吃飛鳥、野獸、爬蟲和魚類。他們吞吃彼此的肉體,並以血為飲料。」(黃根春,2002);

在死海古卷(Qumran 洞穴,特別是4Q201–4Q212)中,保存了《守望者之書》(The Book of the Watchers, 1 Enoch 1–36)的希伯來文/亞蘭文殘片,這部分是《以諾書》最早的內容之一,明確對應《創世紀》6章故事,並作了大量細節補充:1 Enoch 6–7 章(死海古卷 4Q201–4Q202)記載二百位「守望者」(Watchers,天使)在亞珥山(Mount Hermon)立約下凡,娶了人類女子為妻。她們生下了巨人(長 300 肘高),這些巨人吃盡人類糧食後,開始吃人和動物的肉,喝血。守望者還教人類禁忌的技藝與知識,如金屬製作、武器、化妝、占星術等。1 Enoch 8–9 章列出部分守望者的名字(如阿撒澤勒 Azazel、示米哈撒 Shemihazah 等)。上帝派米迦勒、加百列、拉斐爾等天使審判,命拉斐爾鎖住阿撒澤勒,把他丟在曠野的裂縫中,直到審判之日(Vanderkam, 1998)。[4]

2. 《禧年書》(Book of Jubilees,猶太教次經,成書於公元前160-140年)也詮釋了《創世紀》61-4節的內容。

《禧年書》721–25: 「洪水乃是因為三種罪行而氾濫在地上的。(這是)因為守望者行邪淫,除了自己的管治權以外,還與人的兒女行淫,隨意挑選她們,娶來為妻,開了不潔淨的先河。他們生了兒子,就是拿非低(Naphidim)族。他們互不相同,又彼此吞吃。巨人殘殺拿非(Naphil)族,拿非族殺以羅奧(Elyo)族,以羅奧族殺世人,世人殺自己的鄰舍。各人把自己賣了,為要行不義、流多人的血,地上就充滿了不義。又向走獸、飛鳥,以及在地上爬行或走動的一切活物犯罪行惡。他們在地上流了極多的血,終日所思、所想、所盤算的,盡都是虛榮和邪惡。因為他們所作的惡,上主把萬物從地上剪除。」(黃根春,2003;參考Charles, 1913英文翻譯本)[5];


昆蘭死海古卷(Qumran)中發現了15份以上的《禧年書》抄本殘卷(編號如 4Q216–4Q227)。《禧年書》(特別是第5章與第7章)稱這些「神的兒子們」為「守望者」(Watchers),他們在地上娶了人類女子為妻,生下「巨人」(Nephilim)。這些巨人身高達到三千肘。巨人開始吞食人類與動物,並導致地上的暴力與流血,還教導人類巫術、占星、製武器等。上帝命令天使米迦勒、加百列等將守望者捆綁,直到審判日。巨人之間互相殘殺,最終被洪水滅絕。《禧年書》把墮落天使與洪水的原因直接連結,作為後世遵守潔淨律例的神學依據(VanderKam, 2001)。[5]

 

表ㄧ、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對於《創世紀》61-4節的詮釋

 

教派/流派

神的兒子是誰?

與人的女子結合是什麼?

拿非利人/巨人是誰?

是否字面解釋?

備註/特色

法利賽派(猶太教)

神聖人類或族長後裔

具象婚姻關係

巨人,古代英雄

部分象徵

主流拉比詮釋趨於理性化,避免天使介入解釋。

撒督該派(猶太教)

否認天使存在

不承認靈界介入

否認此段神話性

非神祕

重經典文字,拒靈界詮釋。

愛色尼派(猶太教)

墮落天使(與以諾書一致)

天使與人類女子通婚

拿非利人為巨人或惡種族

傾向字面

死海古卷發現大量相關文獻。

卡巴拉(猶太教神秘主義)

Sefirot(神聖屬性)中某些力量或墮落之光

精神世界與物質界的混合象徵

靈界與人間混合之「結果」

深層象徵

視為神聖結構失衡的徵兆,與「Shekhinah」(神的臨在)分離有關。

東正教(基督教)

墮落天使(以諾書接受)

與人類結合導致墮落

邪惡混種,致洪水審判

半象徵

早期教父如猶斯丁等採以諾書立場。

天主教(基督教)

神聖人族與罪人族混婚(如賽特與該隱後裔)

道德墮落象徵

道德敗壞之人

不採字面天使交配

以諾書非正典,僅作參考。

新教主流(基督教)

同上,多取道德混種說

同上

同上

傾向非字面

馬丁路德、加爾文不採天使婚配說。

靈恩派(神召會、五旬節等)

部分承接以諾書觀點(靈界介入)

預兆屬靈爭戰與時代墮落

靈界干擾的結果

傾向接受靈界干預

強調屬靈爭戰,與末世論結合。

摩門教(後期聖徒)

預存在靈世界的神子後裔

婚配非墮落,而是一種神意傳承

特別血統,非全惡

可部分字面

摩門教有特殊靈魂預存論與血統論。

伊斯蘭教(遜尼/什葉)

無此解釋

不接受天使婚配

拒絕《創世記》神話性內容

拒絕此經文

認為猶太教聖經中此段為被歪曲。

諾斯底主義(靈智派)

靈界高等存在/艾翁(Aeons

靈性知識與物質界混合象徵

靈魂與物質界的混合產物

隱喻

認為此象徵靈魂墮入肉體,需靈知釋放。

 

 

二、民神雜糅、絕地天通的故事

(ㄧ)《國語》(《春秋外傳》)記載的「民、神雜糅」、「絕地、天通」的故事

《國語》〈楚語下〉:「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6]


《創世紀》第六章所記「神的兒子們」與「人的女子」交合並生下英武之人,標誌著神聖與凡俗界限的崩解。這一事件不僅挑戰了神、人之間的秩序,象徵著秩序的混亂與倫理的瓦解。正如中國古代神話中所言:「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雜糅」的意思是不同的事物混雜在一起,這裡的主詞是「民」和「神」,《國語》記載的「民、神雜糅」所指的是不是發生性交的行為,不得而知,中國字的「神」常常亦指「天使」,是位階低於「帝」(天使長或上帝)的存在,因此我們知道「民神雜糅」和《創世紀》61-4節的「上帝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了孩子。」是有一定的概念上的連繫。

(二)《尚書》記載的「絕地、天通」故事和「蚩尤作亂」向耦因果

《尚書》〈呂刑〉:「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7] (圖二)

圖二、黃帝戰蚩尤的漢畫石像拓印



《尚書》(《書經》)記載「絕地、天通」故事時,將「蚩尤作亂」做為「絕地、天通」的起因,「蚩尤」似乎即「民、神雜糅」的產物,《山海經》、《史記》、《說苑》記載「大人」(巨人)是「釐姓」(《國語》、《孔子家語》記為「漆姓」)的祖先,巨人又有「大人」、「汪芒(罔)氏」、「防風氏」、「長翟(狄)氏」的稱呼,這個「釐」應該就是「九黎」的「黎」,「毛民」應即「苗民」,「毛」(上古擬音mog)、「苗」(miog)音近,只是「毛民」,即「苗民」,是「依(ej)」姓,「依」和「漆(tshiet)」、「釐(lieg)」可能是訛變。他有「巨人」(拿非林)的形象,引發上帝(皇帝)實施懲罰、「絕地、天通」(表二)。

表二、蚩尤和「巨人」(拿非林)的比較

比較面向

蚩尤(中國神話)

拿非林(聖經)

類型學評註

文化來源

《山海經》、《國語》、《尚書》等

《創世記》6:1–4,《民數記》13:33

兩者皆為民族史與宗教觀交織的產物

出身

「民神雜糅」:半人半神或異族與神靈混血

「上帝的兒子們」與「人的女子」混血

混血來源均跨越人神界限

體格特徵

銅頭鐵額,身體異於常人

身材高大(巨人),力量強

都具備超人類的身體條件

能力與象徵

兵器製造者、戰爭之神、部族首領

勇士、暴力與戰爭的象徵

武力與戰爭是核心主題

社會角色

苗民的統治者、黃帝的敵手、挑戰天子

洪水前的暴力強者,威脅人類秩序

都是對現有秩序的挑戰者

命運結局

涿鹿之戰敗於黃帝,被殺或被封神

在洪水審判中被消滅

最終由天命力量結束

神話功能

解釋部族衝突、兵器技術來源

解釋洪水前的暴力與腐敗

都承擔社會與道德教訓功能


(三)袁珂將「蚩尤作亂」、「民神雜糅」、「絕地、天通」故事情節整合

中國神話學家袁珂(公元1916-2001年)依據《尚書》〈呂刑〉與《國語》〈楚語下〉的記載敘述這段「絕地天通」、「民神雜揉」的故事說:那時天和地是有道路可以往來的,人民有了痛苦,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神訴說,神也可以隨隨便便地到人間來遊玩,人和神的界線並不是很嚴格的。可是很不幸,據有的書上說,天上出了一個惡神叫蚩尤的,就利用這個機會,偷偷到下方來,煽動下方的人民與他造反,當初南方的苗民獨不肯跟從他,蚩尤就製作了殘酷的刑罰,來逼迫苗民跟從他,久而久之,苗民受不過這種種酷刑,又兼眼見行善的受罰,作惡的有賞,就漸漸在罪惡的空氣裡泯滅了善良的天性,都跟著蚩尤作起亂來了。這一變,就變得比一般最初跟蚩尤作亂的人都要兇,那目的恐怕就是要幫助蚩尤奪過上帝的神座。這樣一來,據說大多數善良的百姓,因此便首先遭受了他們的禍害,於是那些無辜被殺戮死掉的冤魂,都跑到做上帝的黃帝面前去訴冤;黃帝派人去查了一查,果然查出蚩尤的罪惡實在臭不可當。為了保護善良的百姓,黃帝就點齊天兵天將,到下方去給蚩尤一場痛剿。結果蚩尤被誅,剩下少數的孓遺,再也不成部族,完成了上帝的天討。到了顓頊繼承黃帝做了上帝,這場變亂的教訓使他思考著,覺得神和人不分出界線,混居在一起,總是弊多利少的,將來難免沒有第二個蚩尤起來煽動人民,和他做對。於是他便命令他的孫子大神重和大神黎去把天和地的道路阻隔斷,叫人上不了天,神也下不了地:.....從此大神重就專門管理天,大神黎就專門管理地。大神重和大神黎遵命行事,各伸出一雙一雙毛毿毿的碩大無朋的手臂,一個把天托起來,盡力往上掀;一個把地按捺住,努力朝下按。這麼一來,天就漸漸更往上升,地就漸漸更朝下降,本來是相隔不遠的天地,就相隔得老遠的了。」(袁珂,1983[8]。袁珂先生在記述這段「民、神雜揉」的故事時,他並沒有講得很露骨,只是説在「絕地天通」之前,「人和神的界線並不是很嚴格」、「神和人混居在一起」,但沒有説人神交合的事情,因為天、地之間的距離相近,有道路可以往來。如今和《創世紀》對讀後,發現了中國古籍未說的秘密!

 

三、尼安德塔人和人類(智人)的混種事件

(ㄧ)尼安德塔人和現代人是不同的亞種

1.    依據形態學尼安德塔人和智人(人類)是不同的物種

尼安德塔人(他的學名:Homo neanderthalensis) 與智人(他的學名:Homo sapiens ) 在古人類學分類上,尼安德塔人和智人在體型、頭骨、顱骨結構等方面有顯著差異,根據這個定義,他們被視為不同的物種,但請注意,這是根據形態學物種概念(Morphological Species Concept,因為尼安德德塔是工人於1856年在德國尼安德谷發現的化石。公元 1864年,由愛爾蘭解剖學家 William King命名。根據歐洲多地的考古與放射性碳定年資料,尼安德塔人在西班牙南部、克羅埃西亞等地 最晚的遺跡可追溯至 約公元前 38,000 年左右(距今約 40,000 年)(Higham et al., 2014)[9]

2. 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被定序

2006年科學家第一次成功從尼安德塔人化石(骨頭、牙齒)中抽取出片段基因(Green et al., 2006)[10] 2010 Svante Pääbo 團隊發表了第一份完整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圖譜[11]

3.非洲以外現代人的基因組含有1-4%的尼安德塔人的基因

根據遺傳學研究,現代非洲以外人群(智人)的基因中平均有 1~4% 的尼安德塔人 DNAGreen et al., 2010)[12](表三)尼安德塔人和現代智人的整體基因組相似度約為99.7-99.8%,這表示尼安德塔人和現代人類的DNA序列只有0.2-0.3%的差異。人類(現代智人)與同種的基因組(46/23)相似度在99.9%,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的基因組(48/24)相似度約為98.8%(不同屬)

表三、尼安德塔混血現代人類族群分佈與混血時間表

地區/族群

平均尼安德塔基因比例

混血估計時間(距今)

說明

歐洲人

1.8%–2.4%

5.5–6萬年前

最早從中東或高加索地區與尼安德塔人混血後向西遷徙。

東亞人

2.0%–2.6%

5.5–6萬年前 + 可能有第2波混血(4萬年前)

可能在東北亞或華北地區與殘存尼安德塔族群再次混血。

南亞人(印度等)

1.5%–2.3%

5.5–6萬年前

混血時間與歐亞人類相同,但後期族群流動導致比例變異較大。

東南亞人

2.0%

5.5–6萬年前

尼安德塔基因多由北方東亞祖先傳入,並與丹尼索瓦基因共存。

美洲原住民

1.5%–2.1%

間接繼承:混血約 5.5–6萬年前(源自東亞祖先)

自東亞人經白令陸橋遷徙入美洲,未再與尼安德塔人接觸。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

0%(最多 < 0.3%

無直接混血,約2–3萬年前返遷引入

尼安德塔基因透過歐亞人返回非洲時少量引入,比例極低。

 

(二)尼安德塔人和現代人發生雜合的時間

1.   22萬年前來自非洲的女性智人和男性尼安德塔人發生雜交

研究對比一具來自德國霍恩菲爾斯(Hohlenstein- Stadel)尼安德塔人個體的 mtDNA,發現其粒線體與其他尼安德塔人的差異極大,比對結果顯示:現存所有已定序的尼安德塔 mtDNA 皆與早期非洲智人的 mtDNA 更接近。根據粒腺體基因組親緣樹狀圖(mtDNA phylogeny)推算:尼安德塔族群的 mtDNA 在約 22.5 ± 4.6 萬年前 被非洲起源的早期智人女性所「替換」Posth et al., 2017)[13]

 

2. 五萬年前,

2015 年,一具在羅馬尼亞約 40,000 年前的現代人類化石(Oase 1)被發現,化石內的基因被定序,其基因中含有69% 尼安德塔人DNA,而且有很長的DNA片段,代表其祖先 46 代前就有尼安德塔人親屬 (Fu et al., 2015)[14]  基因變異的「單倍型長度」(haplotype length)可以用來推估基因交流發生的時間,較長表示混血時間較短,較短則表示混血時間較久遠。早期推估智人和尼安德塔人混血事件大約發生於五萬到六萬年前(Sankararaman et al., 2014)[15] 根據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加州柏克萊大學等多國團隊的分析,早期現代人(來自捷克 Zlatý kůň 與德國 Ranis 地區)體內的尼安德塔人基因單倍型長度,指出混血集中於約 45,000–49,000 年前,極可能發生在現代人進入歐洲之前、位於西亞至東歐過渡地帶的區域,這次混血成為非洲以外所有現代人祖先所共同經歷的一次主要基因交流Moorjani et al., 2024;Prüfer et al., 2024; Hajdinjak et al., 2025)[16] (圖三)

圖三、超過 40,000 年的早期現代人地理分布圖(Hajdinjak et al., 2025)



3. 從生物學物種的觀念,不同物種存在生殖隔離,這說明智人和尼安德塔人是兩個相近的亞種

但是根據「生物學物種觀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BSC),他說「物種是實際上或潛在上能夠互相交配的自然族群的集合,它們在生殖上與其他這類族群隔離。」換言之,同一個物種的異性可以彼此自然交配並生下具有生育能力的後代,而不同物種之間則存在著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Mayr, 1942)[17]同物種的異性個體能夠進行交配,且生下的後代可以存活並傳遞基因,表示生殖隔離不完全。這表示現代人(智人)、尼安德塔人很可能在生物學上接近同一物種(species) 的不同亞種( subspecies)Green et al., 2010[18]Prüfer et al., 2014[19]。(表四)

表四、人類的出現年代

 

名稱/觀點

時間點(約)

判準標準

是否等同現代「人類」?

備註

解剖學現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30 萬年前(Jebel Irhoud, 摩洛哥)

顱骨、骨盆、下巴等形態特徵

解剖上接近,但未必行為相同

Homo sapiens 的最早候選者

行為現代人(Behaviorally Modern Humans)

710 萬年前(Blombos Cave, 非洲等)

出現語言、裝飾、宗教、抽象思維

更接近我們今日所說「人類」

文化、認知、靈性能力出現

現代 Homo sapiens sapiens

57 萬年前後遷出非洲

現代基因型、現代行為

現代基因與文化之合體

現代所有人類的祖先群

Rohde 模型最近共同祖先 (MRCA)

約 公元前 5000 ( 7000 年前)

統計模擬所有現代人交配網絡的最晚共祖

是共同祖先之一,不是唯一人類起源

只代表譜系上有交集,非物種定義

聖經亞當(靈性人類)

約 公元前 4113-3183

與神有立約關係、具靈魂與倫理責任

神學上人類或非生物物種意義

部分神學視為人類真正起點

(三)男性尼安德塔人與女性智人的交合事件的證據

研究表明,現代人與尼安德塔人的混血事件主要是由尼安德塔男性與現代人女性交配所致。以下是其科學證據:

1.   證據一:線粒體DNAmtDNA)完全來自現代人類

mtDNA 僅由母系遺傳。目前所發掘到的所有現代人 mtDNA 都與非洲的現代人類一致,不含任何尼安德塔 mtDNA 的特徵。 若尼安德塔女性曾與現代人類男性交配並成功繁衍後代,理論上他們的 mtDNA 應該有機會流傳至今,但事實上完全找不到。因此推論:尼安德塔人的基因流入現代人主要是由尼安德塔男性與現代人女性交配(Krings et al., 1997)[20]

2.   證據二:Y染色體證據

Y 染色體只從父系傳遞。然而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的 Y 染色體差異很大,且現代人中也未保存尼安德塔的 Y 染色體。有研究指出:尼安德塔的 Y 染色體中某些免疫相關基因(如 HYAL2)會觸發免疫排斥反應,可能導致早期胚胎無法存活,這解釋了尼安德塔的 Y 染色體沒有被保留下來的原因。然而這也可能意味著:雖然交配曾發生,但尼安德塔 Y 染色體後代不具有繁衍優勢,最終未能流傳(Mendez et al., 2016)[21]

3.   證據三:體染色體中尼安德塔 DNA 的分布不均

在現代人基因組中,尼安德塔 DNA 的分布呈現某些區域高度缺乏尼安德塔 DNA,例如 X 染色體、Y染色體、睾丸(男性生殖相關)表現基因區段。這可能是因為混種後代中有些基因組區域造成生育障礙,尤其是在雄性後代中(即所謂「混種雄性不育」現象),與Haldane's Rule 相符(Sakararaman et al., 2014)[22]

 

(四)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的雜交對後代造成的影響

1.雜交後有正面影響的研究研究

早期的研究發現現代人非洲以外族群混雜那尼安德塔人的DNA,對於人的免疫(對抗 RNA病毒)與皮膚適應具有高度貢獻(Danneman et al., 2016; Mendez et al., 2013)[23] 

1)免疫系統貢獻(特別是與病毒應對有關): 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特別是 TLR 基因家族)增強了非洲以外現代人對抗病毒(特別是 RNA 病毒)的能力。比如,Dannemann et al. (2016) 發現尼安德塔 DNA 對免疫反應的調控具有實質功能。[24] 更近的研究(如 Deschamps et al., 2016[25]Enard & Petrov, 2018[26])進一步確認尼安德塔基因與病毒防禦有選擇性優勢。

2)皮膚與紫外線適應: 尼安德塔基因參與膚色、角質層、汗腺功能等特徵的調節,讓人類適應不同緯度氣候。Sankararaman et al. 2014[27] Simonti et al.2016[28]等人也發現這些基因有選擇性保留。

 

2. 雜交後造成負面影響的研究結果

(1)Simone et al.,(2016) 分析超過28,000人醫療資料,發現:尼安德塔DNA現代人疾病表型有統計相關。某些變異與抑鬱症、血液疾病、成癮傾向明顯相關。[29]

(2)某些 Neanderthal 變體會降低 AMPD1 酵素活性,對耐力與爆發力體育運動者表現構成負面影響 (Macak et al., 2025)[30]

(3) 2020 年,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與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Svante Pääbo 團隊)研究指出: 現代人中某段與尼安德塔人同源的第三號染色體(3p21.31)片段,會顯著增加感染新冠後進入加護病房或死亡的風險,包括 6個基因:SLC6A20(脯胺酸的轉運)、LZTFL1(調控纖毛功能與轉錄活性)、CCR9(調控免疫細胞向腸道遷移與趨化因子)、FYCO1(參與自噬過程)、CXCR6(參與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化、趨化)、XCR1 (樹突細胞表現、CD8+細胞活化),可能在約 5 萬年前由混血事件引入現代人群基因庫。63% 南亞地區的人、16%的歐洲人、10-15%美洲人帶有該片段,東亞人與非洲人相對較少。攜帶這6片段基因者(匹配率大於等於60%)感染 COVID-19病毒 後的重症與死亡風險提高約 2–3 (Zeberg & Pääbo, 2020)[31] 。不過,不是唯一因素,與年齡、慢性病等因素交互影響。

 

四、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的雜交和《創世紀》第六章的相容性

(一)相容的詮釋觀點:

在非字面解讀(non-literal intepretation) 派、演化神學(theistic evolution;或稱神導演化論)或象徵詮釋觀點下,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基因雜交可作為「神的兒子們與人的女子交合」的歷史事件原型之一。此種詮釋認為《創世紀》反映一段真實但模糊的記憶(如遠古混血),透過宗教語言神話化記錄。

(二)不相容的詮釋觀點:

1.    字面靈體詮釋(literal intepretation,如墮落天使派):按字面解釋,與「人的女兒們」交合的是「天使」,天使為非物質靈體,無法和尼安德塔人生物互相對應。
2.    保守福音派神學:強調《聖經》不可與「人類演化論」混合,會拒絕以尼安德塔人作為「神的兒子們」的歷史映射。

 (三) 基督教各宗派對於開放神學、神導演化、智慧設計論的接受程度

  1.相容神學(faith-science harmony) 可與墮落天使派「共存」的關鍵是:不必堅持「靈界和實體性交」的物理真實性,而可以視其為靈性隱喻或文化記憶;或視為古人用超自然語言形容某段歷史混種或道德墮落事件;若採取「開放神學」(open theism)、「神導演化論」(theistic evolution) 或「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 模型,甚至可以接納「超自然介入」為稀有但不排斥的現象。

2. 《聖經》6章的內容,「上帝的兒子們」這一稱呼,在語源上確實可以理解為「神的眾子」,在《約伯記》《詩篇》中皆用來指天使。我認為以「墮落天使和人類女兒交合生下巨人」的說法(fallen angels view) 最符合字面詮釋(literal intepretation)的含義,而且和中國神話中的「民神雜糅」、「絕地天通」、「黃帝戰巨人蚩尤」的故事有相互類似的概念。

3.「尼安德塔男人和女性智人雜交」這個經過科學驗證的事件和《創世紀》6章「墮落天使和人類女兒交合生下巨人」的故事情節很類似,兩者如何融通?如果我們將《創世記》6章1–4 節中的「上帝的兒子們」理解為尼安德塔人(尼人),而「人的女子」理解為智人女性(Homo sapiens sapiens,我們其實是在試圖用聖經的神話語言來解釋人類演化史中某個神祕關鍵事件(表五)

 

 

表五、對創世紀6章的詮釋模型對於尼安德塔人做為「上帝的兒子們」的接受度的影響

詮釋模型

對創6:1–4的理解

可接受的基督教教派

可接受的猶太教流派

尼安德塔人作為「上帝的兒子們」的相容性

字面-靈體墮落說(天使性交說fallen angel view/超自然派

墮落天使與人女子交合生出 Nephilim,混種導致道德敗壞與洪水審判

基要派、保守福音派(Ken HamChuck Missler 等)

卡巴拉KabbalahZohar 系統)與部分古代拉比神秘詮釋

不相容(尼人為人類非靈體)

象徵族群混婚說(賽特 vs 該隱)/敬虔人系譜派

「神的兒子們」象徵賽特族裔,「人的女子」象徵該隱族裔,表示信仰與道德邊界崩壞

改革宗、主流新教(聖公會、長老會、路德宗)

保守派、改革派猶太教

間接相容(可象徵不同人群融合)

王權神話(政治神權派)詮釋

古代王族自稱神裔,與平民交合

天主教、自由派新教(如聯會、少部分的衛理宗)

改革派與重建派猶太教學者

高相容(作為族群階層融合象徵)

演化神學(神導演化theistic evolution)模型

神透過演化逐步創造人類;創6章反映人種(如智人與尼人)間靈性差異與融合

天主教、聖公會、主流新教自由派、BioLogos 派福音派

現代正統派、保守派、改革派猶太教(學術傾向)

高度相容

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 模型

神特殊設計智人,尼人可能為平行分支;混合象徵設計秩序破壞

保守福音派(Discovery Institute 支持者)、部分改革宗

現代正統猶太教個別學者(非主流)

有限相容(視尼人定位而定)

靈魂插入(Ensoulment model)/屬靈分化(spiritual differentiation)模型

智人得到上帝給予的「靈」,尼人沒有;混交代表屬靈邊界模糊

天主教(如《人類誕生通諭》)、福音派演化神學者

正統派拉比哲學家(如邁蒙尼德式靈魂觀)

高相容

開放神學(open theology)詮釋

描寫神對人類自由選擇(如混血與墮落)的真實回應,而非預定劇本

自由派新教(Greg Boyd 等)、部分靈恩派

自由派猶太教(Radical Theology 支持者)

高相容(可容納自由歷史路徑)

類型預表/屬靈詮釋

6章預表人神界限模糊與墮落循環,具有神學教育意涵

改革宗(如奧古斯丁、巴文克)、天主教、東正教、路德宗

猶太教不採此法,但學術上理解其屬靈架構

相容性視預表設定而定

 (四)以「靈魂插入」模式詮譯下的《創世紀》和科學研究結果的相容性

「靈魂插入」模式(ensoulment model) 所詮釋的《創世紀》,似乎和科學、考古研究的結果有比較大的相容性(表六),基本上,《創世紀》的年代和考古、科學研究的結果出現最大的捍格(不相容之處)在於,解剖學上最早的智人化石出現在30萬年前,而《聖經》記載亞當的年代換算公元前4113-3183年(距今5208-6138年),和genealogical TMRCA的時間距今6,000-10,000年較為相近。科學證據顯示,智人大約 30 萬年前出現,尼安德塔人在約 40 萬年至 4 萬年前活動,並於 56 萬年前與智人有基因雜交。聖經創世紀中「神的兒子與人的女子交合」的記載,可象徵這種古人類間的雜合現象,但時間上遠早於亞當。相較之下,亞當作為「活的魂」(神吹氣賦予生命的屬靈人),其年代約在 600010000 年前(根據家譜 MRCA 模式)。這表示亞當並非所有智人的生物學祖先,而是屬靈身份和神聖歷史的起點。創世紀記錄的洪水及亞伯拉罕時代,則是神與人立約、展開救贖計畫的歷史主線。如此一來,科學描述的人類自然發展和聖經講述的神聖歷史就能在時間與意義上和諧並存。

 

表六、創世紀和「靈魂插入」整合的架構詮釋尼安德塔人與智人雜交事件

 

主題

舊約(創世紀)觀點

創世紀年代(猶太曆/傳統推算)

TMRCA / 考古學年代

新約經文回應或延伸

說明

(對應生物學)TMRCA

創世紀2章21-24節夏娃從男人造出

Y染色體(父系基因):20–30萬年前;mtDNA(母系基因)15–20萬年前。

哥林多前書11章12節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

生物學推算的人類最近共同祖先年代,遠早於聖經亞當。

(對應考古學)最早智人化石

30–31.5萬年前

摩洛哥 Jebel Irhoud 化石;顯示解剖學上的智人早於聖經記載的人類起點。

(對應考古學)尼安德塔人

創世紀6章1–4節:「神的兒子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

洪水前

尼安德塔人和智人雜交:5–6萬年前;滅絕:約4萬年前

羅馬書9章8節:「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

若類比為神子(尼人)與女子(智人)結合,年代遠早於亞當年代。

亞當的創造

亞當被上帝吹氣成為「活的魂」(創世紀2章7節

亞當約4113-3183(BC)

genealogical MRCA:約6000–10000年前(BPY)/8050-3050(BC)

哥林多前書15章45節:「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活的魂。」

視亞當為屬靈人類的起點。

大洪水

5章:挪亞

2458(BC)發生洪水;

烏爾(Ur)城的洪水層在3000-2900(BC)

新約聖經多處提到挪亞的日子。

只發現地區性洪水

洪水後新人類的開始

挪亞洪水後,閃、含、雅弗成為三族始祖

 挪亞3058-2108(BC)

蘇美爾的Shuruppak(今伊拉克Fara)王Ziusudra 人物,2900-2700(BC)洪水層。

彼得前書3章20節:洪水中「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

洪水可能影響C14測年

神子民的選召

創世紀12章:亞伯拉罕蒙召

亞伯拉罕1991-2166(BC)

中青銅時期2000-1700(BC)

加拉太書3章29節:「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

神聖歷史聚焦於與神立約的群體。

 



[1] 經和合修訂本 https://rcuv.hkbs.org.hk/

[2] 聖經和合修訂本 https://rcuv.hkbs.org.hk/

[3] 聖經和合修訂本 https://rcuv.hkbs.org.hk/

[4] 黃根春主編: 《基督教典外文獻舊約篇 第一冊》(香港: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11月出版),第10頁; VanderKam, J. C. (1998). The Book of Enoch (1 Enoch). In M. Wise, M. Abegg Jr., & E. Cook (Eds.), The Dead Sea Scrolls: A new translation (pp. 246–269). HarperOne.

[5] 黃根春主編:《基督教典外文獻———舊約篇第四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37月出版),第29-30頁;Charles, R. H. (Ed. & Trans.). (1913). The Book of Jubilees (pp. 51–52).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VanderKam, J. C. (2001). The Book of Jubilees. In L. H. Schiffman & J. C. VanderKam (Eds.), Encyclopedia of the Dead Sea Scrolls (Vol. 1, pp. 433–43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 https://ctext.org/zh

[7]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 https://ctext.org/zh

[8]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書局,19832月出版),第170-171頁。

[9] Higham, T., Douka, K., Wood, R., Ramsey, C. B., Brock, F., Basell, L., ... & Jacobi, R. (2014). The timing and spatiotemporal patterning of Neanderthal disappearance. Nature, 512(7514), 306–309.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3621

[10] Green, R. E., Krause, J., Ptak, S. E., Briggs, A. W., Ronan, M. T., Simons, J. F., ... & Pääbo, S. (2006). Analysis of one million base pairs of Neanderthal DNA. Nature, 444(7117), 330–33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5336

[11] Green, R. E., Krause, J., Briggs, A. W., Maricic, T., Stenzel, U., Kircher, M., ... & Pääbo, S. (2010).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 Science, 328(5979), 710–72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88021

[12] Green, R. E., et al. (2010).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 Science, 328(5979), 710–72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88021

[13] Posth, C., Hajdinjak, M., Fu, Q., Essel, E., Rougier, H., Germonpré, M., ... & Krause, J. (2017). Deeply divergent archaic mitochondrial genome provides lower time boundary for African gene flow into Neanderth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Article 16046. https://doi.org/10.1038/ncomms16046

[14] Fu, Q., Hajdinjak, M., Moldovan, O. T., Constantin, S., Mallick, S., Skoglund, P., ... & Pääbo, S. (2015).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Romania with a recent Neanderthal ancestor. Nature, 524(7564), 216–219.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4558

[15] Sankararaman, S., Mallick, S., Dannemann, M., Prüfer, K., Kelso, J., Pääbo, S., Patterson, N., & Reich, D. (2014). 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Neanderthal ancestry in present-day humans. Nature, 507(7492), 354–357.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961

[16] Moorjani, P., Skov, L., Bossoms Mesa, A., Hajdinjak, M., et al. (2024). Earliest modern human genomes constrain timing of Neanderthal admixture. Nature, published December 2024 Prüfer, K., Rougier, H., & Krause, J. (2024). A genome sequence from a modern human skull over 45,000 years old from Zlatý kůň in Czechia: Dating Neanderthal admixture event between 45,000–49,000 years ago.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December 2024 issue.;Hajdinjak, M., Hubisz, M. J., Talamo, S., Weber, M., Meyer, M., Orton, D., ... & Pääbo, S. (2025). Earliest modern human genomes constrain timing of Neanderthal admixture. Nature, 626(8001), 345–35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20-x

[17] Mayr, E. (1942). Systemat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a zoologis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8] Green, R. E., Krause, J., Briggs, A. W., Maricic, T., Stenzel, U., Kircher, M., ... & Pääbo, S. (2010).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 Science, 328(5979), 710–72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88021

[19] Prüfer, K., Racimo, F., Patterson, N., Jay, F., Sankararaman, S., Sawyer, S., ... & Pääbo, S. (2014).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a Neanderthal from the Altai Mountains. Nature, 505(7481), 43–49.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886

[20] Krings, M., Stone, A., Schmitz, R. W., Krainitzki, H., Stoneking, M., & Pääbo, S. (1997). Neandertal DNA sequences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Cell, 90(1), 19–30. https://doi.org/10.1016/S0092-8674(00)80310-4

[21] Mendez, F. L., Poznik, G. D., Castellano, S., & Bustamante, C. D. (2016).

The divergence of Neandertal and modern human Y chromosom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98(4), 728–734. https://doi.org/10.1016/j.ajhg.2016.02.023

[22] Sankararaman, S., Mallick, S., Dannemann, M., Prüfer, K., Kelso, J., Pääbo, S., Patterson, N., & Reich, D. (2014). 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Neanderthal ancestry in present-day humans. Nature, 507(7492), 354–357.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961

[23] Dannemann, M., Andrés, A. M., & Kelso, J. (2016). Introgression of Neandertal‑ and Denisovan‑like haplotypes contributes to adaptive variation in human toll‑like recep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98(1), 22–33. https://doi.org/10.1016/j.ajhg.2015.11.021 Mendez, F. L., Watkins, J. C., & Hammer, M. F. (2013). A haplotype at STAT2 introgressed from Neanderthals and serves as a candidate of positive selec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93(2), 265–274. https://doi.org/10.1016/j.ajhg.2013.06.004

[24] Dannemann, M., Andrés, A. M., & Kelso, J. (2016). Introgression of Neandertal- and Denisovan-like haplotypes contributes to adaptive variation in human toll-like recep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98(1), 22–33. https://doi.org/10.1016/j.ajhg.2015.11.015

[25] Deschamps, M., Laval, G., Fagny, M., Itan, Y., Abel, L., Casanova, J. L., Patin, E., & Quintana-Murci, L. (2016). Genomic signatures of selective pressures and introgression from archaic hominins at human innate immunity gene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98(1), 5–21. https://doi.org/10.1016/j.ajhg.2015.11.014

[26] Enard, D., & Petrov, D. A. (2018). Evidence that RNA viruses drove adaptive introgression between Neanderthals and modern humans. Cell, 175(2), 360–371.e13.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8.08.034

[27] Sankararaman, S., Mallick, S., Dannemann, M., Prüfer, K., Kelso, J., Pääbo, S., Patterson, N., & Reich, D. (2014). 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Neanderthal ancestry in present-day humans. Nature, 507(7492), 354–357.

[28] Simonti, C. N., Vernot, B., Bastarache, L., Bottinger, E., Carrell, D. S., Chisholm, R. L., Crosslin, D. R., Hebbring, S. J., Jarvik, G. P., Kullo, I. J., Li, R., Pathak, J., Denny, J. C., Roden, D. M., & Capra, J. A. (2016). The phenotypic legacy of admixture between modern humans and Neandertals. Science, 351(6274), 737–74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d2149

[29] Simonti, C. N., Vernot, B., Bastarache, L., Bottinger, E., Carrell, D. S., Chisholm, R. L., Crosslin, D. R., Hebbring, S. J., Jarvik, G. P., Kullo, I. J., Li, R., Pathak, J., Denny, J. C., Roden, D. M., & Capra, J. A. (2016). The phenotypic legacy of admixture between modern humans and Neandertals. Science, 351(6274), 737–74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d2149

[30] Macak, D., Lee, S.-Y., Nyman, T., Ampah‑Korsah, H., Strandback, E., Pääbo, S., & Zeberg, H. (2025). Muscle AMP deaminase activity was lower in Neandertals than in modern hum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6(1), 637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605-4

[31] Zeberg, H., & Pääbo, S. (2020). The major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severe COVID-19 is inherited from Neanderthals. Nature, 587(7835), 610–61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