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三元論是身體復活的形上結構

 

一、三元論的發展歷程

(一)希伯來聖經的三元論

1.希伯來思想的「整全人觀」(holistic anthropology):

耶和華(Hashem) 上帝(Elohim) 用地上的塵土(aphar min haadamah) 造人(adam)將生命之氣 ( nishmat chayyim ) 吹進他的鼻孔(nostrils),這人(亞當/Adam)就成了有靈的(活的/Chayyah活人(魂/nefesh」(創世紀27節)——人是由「塵土之形」(肉體) 和「 神之氣」(靈)所構成,兩者缺一不可。Chayyah nefesh這個希伯來文,《和合本修訂本》翻譯為「有靈的活人」,《恢復本》翻譯為「活的魂」,英文翻譯為: living soul(活的魂,KJV)、living being(活的存有,NIV、NASB、RSV),我認為「活的魂」(living soul)最接近《聖經》原義,從這段經文可以領略出上帝創造人類的簡單方程式:「靈」(ruach/pheuma/spirit,希伯來文/希臘文/英文,上帝吹氣) +「身體」(basar/soma/body,從塵土塑形) →「魂」(nefesh/psyche/soul,從靈、體結合產生的現象)(圖一)。

圖一、上帝吹氣在以塵土造形的亞當的身體


 

2. 《希伯來聖經》記載的「身體復活」


睡在地裏塵埃 (admah aphar) 中的必有多人(rabbim) 醒過來 (yaqutsu);其中有得永生的(chayyei olam),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 (deraon olam)。」(但以理書‬ ‭12章2‬節);

你的死人(mesim) 要復活 (yichyu), 我的屍首(nevelah) 要起來。 睡在塵土(aphar) 裏的啊,要醒起歌唱! 你的甘露(tal ) 好像晨曦的甘露 (orot tal), 地(eretz) 要交出陰魂(rephaim)。」(以賽亞書‬ ‭26章19‬節);
「⋯⋯主耶和華如此說:我的子民,看哪,我要打開你們的墳墓(keverot),把你們帶出墳墓,領你們進入以色列地。 我的子民哪,我打開你們的墳墓,把你們帶出墳墓時,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我必將我的靈 (ruach) 放在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過來我把你們安置在本地⋯⋯這是耶和華說的。」(以西結書‬ ‭37章12-14‬節);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Ani yadati Goeli chai), 末後(acharon) 他必站在塵土(aphar) 上。 我這皮肉(ohr) 滅絕之後, 我必在(從)肉體(basar) 之外(之中)得見上帝(Eloah)。(約伯記‬ ‭19章25-26‬節);

「因此,我的心(lev) 歡喜,我的靈(kavod) 快樂; 我的肉身 (basar) 也要安然居住。 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nefesh) 撇在陰間(sheol), 也不讓你的聖者(Chasid) 見地府(shachat)。」(詩篇‬ ‭16章9-10‬節)。

上述經文裡提到的詞語,如〈詩篇〉、〈約伯記〉的basar(「肉身」、「肉體」),〈但以理書〉的「睡在地裡塵埃的」、〈以賽亞書〉的「屍首」和「睡在塵土裡的」、〈以西結書〉的「墳墓」都在講一件事:死去的真實身體。這些說法不是抽象的靈魂概念,而是明確指向「人真的死了、身體真的埋在地裡,之後由上帝重新叫起來」。由此可見,「身體復活」的想法在《希伯來聖經》中不是後來才出現的,而是很早就已經扎根並逐漸變得清晰。

3.  整體性人觀的三元論認為人死後魂進入休眠狀態


「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因為他們的名已被遺忘。 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就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一切事,他們永不再有份了。⋯⋯ 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須去的陰間(sheol) 沒有工作 (ma’aseh/working),沒有謀算(cheshbon /planning),沒有知識(da’as/knowledge),也沒有智慧(chochmah/wisedom)」(傳道書‬ ‭9章5-6‬⋯10節,公元前450-前200年成書)這裡所說的「死了的人毫無所知」,被理解為「魂的活動停止」。

「耶和華啊,求你轉回搭救我 (nefesh), 因你的慈愛拯救我 (hoshieini)。 因為死了(mavet/death) 的人不會記念你, 在陰間(sheol) 有誰稱謝你?」(詩篇‬ ‭6章4-5‬節,公元前10-前6世紀成書);

「原來,陰間(sheol) 不能稱謝你, 死亡(mavet) 不能頌揚你, 下到地府 (bor) 的人也不能盼望你的信實(emes)。」(以賽亞書‬ ‭38章18‬節,公元前715-前686年成書)

這些《希伯來聖經》(Tanakh ,舊約聖經)的文共同呈現出一種「死即沉睡、意識停歇」的觀念。死者下到Sheol(陰間),那是一個靜默、黑暗、無作為的地方。換言之,在希伯來思想中,「人」被理解為一個由靈(ruach)、魂(nephesh)、體(basar) 三重層面構成的整體存在。其中,ruach 表示來自上帝的生命氣息,是人與神相通的原動力;nephesh (nefesh) 指具自我意識的生命活動,是人之個體性的表現;而 basar 則代表具體的血肉形體三元論認為「魂」是「靈」與「身體」互動的結果(創世紀2章7節),當「靈」離開「身體」,「魂」不再有感知功能,而進入「休眠」狀態,直到靈再次與新體結合,這就是所謂的「靈魂睡眠說」(psychopannychia)。三者並非可分割的部分,而是同屬一個生命單元的不同面向。死亡在希伯來語境中意謂上帝收回 ruach、生命活動(nephesh)停止、肉身(basar)歸於塵土;復活則是神再次賜下靈氣(ruach),使靈氣與身體重新結合。這種整體性人觀(holistic anthropology)強調靈氣與形體的互為條件,與後來希臘哲學式的「靈魂身體二元論」根本不同(Wright, 2003; Ladd, 1993;Calvin, 1851[1]。(圖二)

圖二、人體三元論示意圖



(二)塔木德的三元論思想

1.分層性(身體、魂、靈各司其職)

《塔木德》(Talmud,公元3-6世紀) 記載Chagigah 12a:「上帝創造人,用塵土造身體(basar),並賦予他生命之氣息(ruach)。」說明nefesh(魂)是由身體(basar)和靈(ruach) 結合而成的 生命整體,呈現出人的分層結構,靈賦予身體生命(Babylonian Talmud, 1935)[2]

2.可分離性(靈魂可暫時或永久離開身體)

《塔木德》記載:Berakhot 10b「當人睡眠時,他的靈(ruach)會離開身體(basar),去巡遊世界。」說明ruach 可短暫離開 basarnefesh 承載生命力,顯示靈魂與肉體可分離的概念,對應三元論(Babylonian Talmud, 1935)[3]

 

3.道德與救贖功能(靈負責倫理、魂負責生命、身負責行動)

《塔木德》記載Avot de-Rabbi Natan 31:「心(lev)指導何為善,魂(nefesh)是生命,靈(ruach)是高層的指引。」希伯來思想中,「心是靈魂和身體的媒介:basar 是 身體(行動、實際);nefesh 是生命力(欲望、感受);ruach 是靈性、道德導向,展示三元論在倫理與宗教層面的應用(Avot de-Rabbi Natan 31, 1951)[4]

(三)新約聖經中的三元論
1.
保羅說到基督徒成聖時說到上帝保守人的靈、魂、體三個部分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願你們的靈(pneuma/ruach/spirit )、魂(psyche/ nefesh/soul)、體(soma/basar/body)得蒙保守,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責。」(帖撒羅尼迦前書 523節,希臘文/希伯來文/英文)這節是三元論最直接的經文,明確區分「靈、魂、體」三者。

2.「魂」和「靈」可分開

「上帝的道(Dvar) 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鋒利,甚至魂(psyche/ nefesh/soul) 與靈 ( pneuma/ ruach/spirit )、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希伯來書 412) 節顯示「魂與靈」可區分,並非完全同義。

3.屬靈的人和屬魂的人


「然而,屬血氣的人(屬魂的人/希臘文:psychikos anthropos/ 希伯來文:adam nefeshi/ 英文:man of soul) 不接受上帝的靈(pneuma theou/ Ruach Hakodesh/ spirit of God) 的事,他反倒以這為愚拙,並且他不能了解,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pneumatikos anthropos/ adam ruchani/ spiritual man)才能領悟。 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他。」(哥林多前書 214-15節)

此處「屬血氣的人」(屬魂的人)是指「只由魂主導」的人,對照「屬靈的人」是被靈主導的人,形成靈、魂之分。

(四)早期支持三元論的神學家

三元論在基督教早期神學家如依勒奈烏(Irenaeus,公元130-202年——他認為人是由靈(spiritus)、魂(anima)、體(corpus)所構成,死後靈歸上帝,魂和體等待復合Irenaeus1985)[5]奧利金Origen,公元184-253年)——靈性形上學的三元論 (Origen, 1885)[6]、以及近代的倪柝聲Watchman Nee,公元1903-1972年)—— 他認為靈使人能與神交通,魂使人有自我意識,體使人接觸物質世界(Nee, 1968)[7]都有發展(表ㄧ)。

表ㄧ、持三元論神學家及其教派

 

神學家

教派/思想運動

時期

三元論特徵

說明

伊利紐(Irenaeus of Lyons

初期教父、反諾斯底派

2 世紀

人論三元論(體靈)

主張人由「身體、靈魂、靈」三部分構成,靈為神的氣息,使人與神交通;魂為意識與生命中介;三者缺一則人不完全。反對將魂與靈混同。

奧利金(Origen

亞歷山大學派、靈性主義傾向

3 世紀

宇宙與人類結構三元論

把宇宙區分為「靈性世界」「理性靈魂世界」、「物質世界」三層;人也有「靈、魂、體」三層結構,反映上帝創造的秩序,三層不可還原。

馬克西穆斯告白者(Maximus the Confessor

拜占庭神祕神學/正教傳統

7 世紀

神人宇宙三元論

認為宇宙、人、神三者具有對應關係:感性界(身體)、理性界(魂)、神性界(靈);基督是三層結合的中心,使人能被神化(theosis)。

雅各布伯墨(Jakob Böhme

德國神祕主義/路德宗內靈修派

16–17 世紀

神性三元論(火暗)

主張上帝本性中存在三個永恆原理:火(動力)、光(啟明)、暗(根基)。這三者構成神與宇宙的生命循環,屬於形上三元論。

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德國自由神學/新教理性主義

18–19 世紀

宗教經驗三元論(意識情感行動)

雖非形上三元論,但在宗教人類學中強調人是「意識、情感、行動」三方面的統一體,三者互相規定,形成宗教信仰的完整經驗結構。

謝爾史坦(Sergei Bulgakov

俄羅斯正教「蘇菲亞神學」運動

20 世紀初

神性智慧三元論(父聖靈)與宇宙映照(靈體)

主張神聖智慧(Sophia)是三位一體在創造中的展現,世界結構與人性皆呈三元對應;屬「神聖智慧神學」中的三元宇宙論體系。

 

(五)中國的三元論

        中國哲學中的「三元論」並非外來形上學概念,而是自早期經典中自然生成出的宇宙與人論結構。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語中,「二」代表陰、陽對立,而「三」則指陰、陽交感所生之「和氣」,顯示宇宙生成並非二元對立,而是由陰、陽與「和」三者構成的動態統一。這種三元模式不僅用於宇宙論,也延伸至人論:如道家以「精、氣、神」或「形、心、神」為人的三重構成,《莊子》《管子》、《黃帝四經》、《荀子》等皆有類似結構,反映出「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三層的互生關係。此種思維強調分中有合、對立中求和,認為萬物與人生的存在都須倚賴第三元「中和/神氣」以貫通陰陽、形神兩界,展現出中國哲學以「三」為生成與調和原則的特質(Boweph, 2019)[8]

 

二、希臘二元論的發展歷程

(一)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萌芽(二元分化的前形)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35-475) 提出:一切存在於「對立的合一」中,對立構成世界的動態平衡。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70-495) 學派認為世界根據「二元對立原則」而運作:限定/無限、奇/偶、光/暗、右/左、善/惡。這成為後來「形上二元論」的象徵源頭(Guthrie, 1962; Kirk et al., 1983)[9]

 

(二)柏拉圖的形質二元論(Form–Matter Dualism

        柏拉圖(Plato, 公元前427–347)建立「二界論」(doctrine of two worlds),由「理型界」(kosmos noetos——永恆、不變、完美、真實——和「感官界」(kosmos aisthetos——可變、短暫、不完美、只是影像——所構成。人的靈魂(psyche)屬於理型界;身體( soma)屬於感官界。因此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牢獄中解放」的過程(見《費多篇》)。這構成了「魂/體」二元論的哲學典範(Plato, 1997)[10]

 

(三)亞里斯多德的形質論(Hylomorphism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公元384–322)認為事物的存在(ousia) 由形式(morphe) 與質料(hyle) 構成,形式是「現實化的原理」;質料是「潛能的基體」。雖仍保留「形式/質料」的二元結構,但他強調兩者不可分離。 這種內在二元(而非超越二元)為後世亞里士多德學派與托馬斯主義奠基( Aristotle, 1984)[11]。(圖三)

圖三、亞理斯多德和柏拉圖在中間



 

() 希臘化與宗教哲學的二元化(靈/肉對立)

        中期柏拉圖主義(如普魯塔克)重新強調靈魂高於身體(Dillon, 1996)[12]斯多亞學派雖主張「理性靈」(logos pneuma)遍及萬物,但仍區分「理性靈」與「粗質物質」。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公元1–3世紀)將此推至極端:靈魂屬於「光界」,被囚於黑暗的物質世界;物質由「惡神(Demiurge)」所造。成為「善惡二元論」(Moral Dualism)的雛形(Jonas, 2001)[13]

 

() 新柏拉圖主義的形上二元(超越界/派生界)

        普羅提諾(Plotinus, 公元204–270年提出「一者( to hen理智(nous靈魂(psychē)」的三重流出結構。世界由「一者」流出,物質是「靈光的最遠衰減」。靈魂可藉「回( epistrophē)上升至「一者」的合一境界。這成為後來基督教神秘主義、奧古斯丁神學的重要來源(Potinus, 1966; Wallis, 1995)[14]

 

三、三元論和二元論的機理

 

(一)三元論和二元論的結構前提(structure premise)

1.三元論(Spirit–Soul–Body)者認為人是由「靈」(pneuma)、「魂」(psyche)、「體」(soma)構成。其中,「靈」是與神交通的部分,屬天;「魂」是個體的意識;「體」是具現於時間、空間中的生命載體(倪,1997[15]

2.柏拉圖在《斐多篇》中主張靈魂屬於永恆的理念界,而身體屬於可朽的感官界(Plato, 1997[16]。這構成了後世「靈魂身體二元論」的思想基礎(Guthrie, 1975; Annas, 1981[17]

 

(二)三元論和二元論的運作機理

1.三元論的運作機理:

1)生命的本質是「靈氣」和「形體」的交互作用。

        靈(spirit)並非脫離形體而能獨立存在;形體是靈氣活動所在的場所。死亡即「 靈氣」與「形體」的分離,是生命的暫停。若救贖要恢復「完整之人」,就必須恢復「靈」與「體」的結合。 故「復活」不是靈魂逃出,而是重新整合(GotQuestions Ministries, 2022)[18]

2)三元論是身體復活的形上結構:


        若上帝創造「身體」是善的,則最終救贖不可能只留靈魂,而棄肉身;因此必有「復活的或榮耀的身體」(resurrected or glorified body)(Wright, 2003; Grudem, 1994[19]
《哥林多前書》15章所謂「屬靈的身體」(spiritual body)即是「物質被靈化的再生形體」。因此,三元論的「身體復活論」機理是: 人之靈、魂、體雖有區分,卻為一個整全的存在;救贖包含靈與體的重生與復合,最終在末日得以完全復活。(Grudem, 1994)
[20]

3)人死後魂是否有意識

在三元論(trichotomy)的觀點中,人由靈(pneuma)、魂(psyche)與體(soma)三部分構成,其中靈是人與神相通的部分,體是物質的外在形體,而魂則是靈與體互動所產生的人格、意識與情感的綜合體(Ladd, 1974[21]。當人死亡時,身體歸於塵土而敗壞(創世紀2章7節;傳道書12章7節),靈作為生命之源則歸回上帝或進入靈界Watchman Nee, 1968[22]

        至於「魂」,因其常被視為「靈」與「體」交會處所形成之生命樣態,故死亡後其存續方式在神學傳統中出現歧見:

       第一類觀點主張,人之「魂」於死亡後仍具意識,處於中介狀態(intermediate state),待末日復活時再與新體結合。此立場涵蓋正統教父傳統與部分哲學詮釋,Origen(公元184-253年)和倪柝聲(公元1903-1972年)都認為人死後,「魂」可以在靈、體分離後仍保有意識活動,這説明「魂」是可獨立於靈、體的中層實體,是自性的存在(subsistent being)。其中 Origen (圖四)持三元論,他認為「靈」具有先存性(pre-existence,即「靈」在人被造以前已存在) 且最終在死後「靈」回歸上帝(《De Principiis》 II.8),此觀點因涉及「靈前存」與「普救論」而被視為異端,而非因其支持靈魂存續本身[23];而倪柝聲認為「靈」不具先存性,是上帝所造,人死後「魂」進入中間狀態,但仍有意識、不休眠,信徒可暫時在樂園(paradise)中安息(rest),這話說得有點扭捏。根據猶太傳統,《塔木德》記載死者靈魂仍能察覺其身體周遭的情況(Aish.com, 2020;Jew in the City, 2020)[23.1]Berakhot 18a–b: 「死者知道他們所愛的人在他們的墳墓旁所說的話。」這段討論以拉比的故事為例,說明亡靈能聽見並理解生者的談話。Shabbat 152b「靈魂在離開身體後仍能看到,直到肉體完全朽壞。說明靈魂與肉體雖分離,但仍有一段時間維持某種「感知連結」。Gittin 56b; Berakhot 18b 講述撒督教派(Sadducees)否認死後知覺,但法利賽派(Pharisees)反駁說:「若死者無知,為何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仍被稱為活著(cf. 出埃及記 3:6)?」這裡表明主流猶太思想認為靈魂脫體後仍是有意識存在

圖四、Origen教導教會的聖徒



       第二類觀點則為正統基督教之「二元整全論」(holistic dualism),路德教派(Lutheran)多數傾向死後魂休眠論,唯Cooper是例外,他反對人死後魂休眠論。Cooper(1989)主張人之本質為「靈」與「體」之整一,依照〈創世紀〉2章7節「魂」是「靈」和「體」交互作用產生的現象,惟「靈」可在死亡後暫時存續,等待末日與身體重新合一。此立場拒絕柏拉圖式「靈魂優於身體」的二元二分論,亦不採取「靈魂消滅論」(annihilationism,事實上「靈魂不消滅」沒有必要),而維護「靈魂暫存」(應是靈暫存)與「身體復活」(身體復活後和靈作用即產生魂)並行的經典教義[24]

       保羅所言:「願你們的靈、魂、體得蒙保守」(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23節,暗示三者在上帝面前的合一仍為人的完整狀態。於末日(身體)復活時,「靈」重新與轉化後的榮耀的身體(靈性的身體/屬靈的身體/spiritual body)結合(哥林多前書15章42–44節),「魂」再次成為靈與體的結合現象,恢復為完整的人格存在。由此可見,三元論下,「靈」的歸屬、「魂」的暫存與「體」的更新形成一個連續的救贖過程,從死亡的分離到復活的重聚,展現出人存在的完整性與終極盼望Ladd, 1974; Nee, 1968; Cooper, 1989)。

2.二元論的運作機理

1存在論斷裂:

        柏拉圖認為「靈魂」屬於不生不滅的「形式」(morphe/form),而「身體」則屬於可生可滅的「質料」(hyle/matter)(Plato, 2008[25]。類似地,亞里斯多德區分了形式與質料的本體層次(Aristotle, 1984[26]

2)在二元論下死亡的意義:


     
死亡是靈魂脫離身體 ,靈魂回歸理念界。因此靈魂得以「不滅」,因它從未屬於時間性生成的範疇。它的存續不靠肉身能量,而靠自身的「形上常存性(metaphysical permanence)」(Plato, 2008)[27](看來,希臘二元論的「靈魂」(魂)與希伯來的三元論的「靈」比較相近,差別是希臘的「靈魂」是屬於人的,希伯來的「靈」是屬於上帝的,這從死後「靈魂」和和「靈」的歸屬可看出)在二元論(dichotomy)的架構下,死亡被視為靈魂與身體的分離(Grudem, 1994[28]。在古希臘哲學中,死亡是靈魂從肉體解脫、回歸真實界的過程(Plato, 1997[29]。佛教以「名」(Nama)和「色」(rūpa)二分人之身心結構:色(rupa)代表肉體,名(Nama)代表心識。死亡時,色身四大分解,而識流依業力相續再生,形成「非我而續」的輪迴 (Warder, 2000[30]

3)二元論下的救贖觀:
    

        救贖不是「身體得贖」,而是「靈魂得釋放」。所以「永生」即靈魂離形體、回到神或理的境界。所以二元論的「靈魂不滅論」機理即本體分層 , 靈魂屬於永恆界,死亡是分離、非消滅(冀,2015[31]。(表二)

表二、二元論和三元論的比較

面向

二元論 (Body–Soul)

三元論 (Spirit–Soul–Body)

人的基本構成

靈魂 和 身體(兩種實體)

靈、魂、體三層一體

靈魂的地位

靈魂是「真正的人」;身體是暫時器官

靈、魂、體缺一不可,構成人的整體

救贖的核心

靈魂得救、得永生;肉身將來復活(屬啟示信念)

全人同被救贖:靈得重生、魂被更新、體得榮耀

復活的必要性

因上帝應許而必有,但非靈魂本性所要求

因人本性結構中「體」屬本質部分,故救贖若不及於肉身即不完全

哲學傾向

靈魂中心論 容易走向靈魂不滅觀

整全人論  必然導向「身體復活論」

 

五、希臘思想和希伯來思想的混種對於基督教所造成的後果

(一)接受二元論的基督教神學家

1.雖然「三元論」的邏輯導向神學上的身體復活,然而,「二元論」在基督教神學中卻佔有主流地位,這是因為自被天主教封為教父(doctor of the church) 的北非希波(Hipo) ——主教奧古斯丁(Augustine,公元364-430)以降,天主教教父及博士——義大利人——多瑪斯亞奎那(Thomas Aquina,公元1225-1274)、新教路德教派創始人—德國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元1483-1546年)與新教改革宗(reformed tradition)創始人——瑞士人——加爾文(Calvin,公元1509-1664)  皆主張二元論(圖一),奧古斯丁接受「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 阿奎那承襲亞理斯多德的「形式質料」二元結構;加爾文則繼承了奧古斯丁的神學(Augustine, 1998; Aquinas, 1947; Calvin, 1960[32]。(圖五)

圖五、天主教教父奧古斯丁、新教路德宗馬丁·路德、新教改革宗約翰·加爾文皆支持二元論



        現代神學家葛魯登(Grudem,公元1948年~迄今) 亦指出,聖經語境中「靈」與「魂」多可互用,因此傾向支持二元論(Grudem, 1994[33](表三)

表三、持絕對二元論的基督教神學家

神學家/代表人物

教派/思想運動

時期

二元論特徵

說明

Tertullian(特土良)

北非拉丁教父/早期正統派

160–225

強調靈魂與身體二元

認為靈魂是物質的但不朽,靈魂與身體構成人的整體,否定靈與魂區分。

Augustine(奧古斯丁)

西方教父/拉丁傳統

354–430

靈魂為人之真正本質,身體為其外在表現

在《上帝之城》中明言靈魂與靈同義,拒絕三元論;其二元論主導西方傳統。

Thomas Aquinas(多瑪斯阿奎那)

經院神學/天主教

1225–1274

人由「靈魂(form)」與「身體(matter)」構成

靈魂是生命原理,與身體形成一個實體。靈魂即是理性靈(anima rationalis),無「靈」與「魂」的實質區分。

John Calvin(約翰加爾文)

改革宗神學

1509–1564

明確否定靈魂與靈的區別

在《基督教要義》中指出「靈與魂是一體兩名」,視為同義重複。

Martin Luther(馬丁路德)

宗教改革/路德宗

1483–1546

採聖經簡單二元觀

將人視為靈魂與肉體兩部分;拒絕哲學三分法,認為靈即魂。

Karl Barth(卡爾巴特)

新正統神學

1886–1968

二元整全論(holistic dualism

雖反對希臘式靈肉對立,但仍主張「人即魂與體」,靈魂為人格中心。

Emil Brunner(艾彌爾布倫納)

新正統神學

1889–1966

二元整體人觀

否定靈魂與靈的區分,認為人是「在關係中存在的二元整體」。

Oscar Cullmann(奧斯卡庫爾曼)

聖經神學運動

1902–1999

聖經式二元(但非希臘對立)

提出「nephesh-psyche」與「sarx-soma」的聖經人觀,拒絕希臘靈魂不死觀與三元論。

Karl Rahner(卡爾拉納)

現代天主教神學

1904–1984

以超越論哲學表達二元整體觀

認為靈魂是人類存在的超越原理,與身體形成一個具體存在。

 

2.在基督教正統信仰中,「身體復活」是信經性信條(《使徒信經》末句:「我信身體復活」)。因此,即便是持「二元論」的人,如奧古斯丁、加爾文、葛魯登等,也都承認「靈魂暫時存留 ,將來身體復活」(表三)。但這是出於啟示信仰(聖經教導),而非形上結構的必然結果。換言之:二元論「能接受」身體復活,但三元論「邏輯上導向」身體復活。

當希臘化世界影響猶太與早期基督教思想時,亞歷山大城的猶太哲學家斐洛(Philo)將柏拉圖的理性主義與《創世記》的創造神學結合,形成「身體靈魂」的層次觀。這奠定了日後基督教神學中二元人觀的基礎。(圖六)

圖六、三元論與二元論比較圖示



 

(二)希臘二元論的混入對基督教神學產生的影響

        希臘哲學的二元論,特別是柏拉圖的「靈魂身體二分」觀,在早期基督教神學中造成深遠影響:

1.原本希伯來人觀強調整體的一元性(人是神氣與塵土的合一體,創世紀27節),救贖即「形體與靈魂一同得贖」。然而,當教會進入希臘化文化環境後,許多教父受到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影響,開始以「靈魂為本體、肉身為附屬」的思維理解救恩。結果,「身體復活」信仰被「靈魂不朽」論取代,救恩從「身體更新」轉變為「靈魂釋放」;

2.神學上形成創造與救贖的分裂。此一希臘式二元論的混入,使基督教人論逐漸偏離了猶太聖經傳統的整全觀(Cullmann, 1955Wright, 2003[34]

3. 二元論(dualism)的人觀中,人由兩種本體構成:靈魂(psyche anima)與肉體(soma),其中靈魂是不朽且具有理性與自我意識的實體,而肉體則是物質性的、會腐壞的外在形態(Plato, Phaedo, 64c–67a; Cooper, 1989[35]。死亡被視為靈魂與肉體的分離:肉體歸於塵土而消滅,靈魂則繼續存在於非物質的狀態中(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I, Q.75, a.6[36]。在此架構下,若採取基督教的末世論立場,靈魂在死後暫時存在於中介狀態(intermediate state),等待末日神的行動,使其與復活的榮耀身體重新結合(Wright, 2003[37]。此時,靈魂保有人格與意識,但唯有與復活之體合一,人才恢復完整(Cooper, 1989, [38]。然而,若排除啟示信仰,僅從形上學推論「靈魂不滅」的自然延續,則靈魂在脫離舊體後,可能依據宇宙秩序或業力法則而再度投生於新肉體,形成投胎轉世(reincarnation)的模式(Hick, 1976[39]。在此模式中,靈魂不需外力介入即可持續存在並重獲身體,成為「靈魂不滅」的自然結論。相比之下,基督教二元論認為,靈魂不會無限循環,而是在神的主權下等待最終的身體復活與審判(Wright, 2003[40]。因此,在二元論下,靈魂與肉體的命運可分為兩條主線:若承認神的救贖計畫,則死亡導向復活;若僅依靈魂不滅的自然哲學,則邏輯上傾向投胎轉世。


圖四以比較形式呈現基督宗教關於死亡後存有狀態的三種主要詮釋路向,分別為「傳統二元論」、「靈魂沉睡論」與「心理一元論」。第一類立場(二元論)主張靈魂在肉身死亡時即脫離形體而進入中介狀態,義者與基督同在,惡者受苦,末日審判後靈與身體重新結合,形成永恆存有;此觀念典型於歷史主流神學與教父至宗改傳統。第二類立場(二元論或三元論)認為死後靈魂與身體均陷入無意識之沉睡,直至末日復活與審判才重新甦醒,故雖承認靈魂延續,但否定其中介意識活動,此見於部分再洗禮派與安息日會系統。第三類立場(心理一元論),視人為不可分割之整體,死亡即全人停止存在或進入非存有狀態,唯靠上帝於末日重新賦存與更新形體而復活,否認獨立靈魂在中介作用,與部分當代聖經學界及哲學神學之身體性人觀相應。整體而言,三說之分歧焦點在於靈體關係的本體論理解、死亡後意識與存有之連續性、以及末日復活與永恆命運之機制,而圖旨在以流程結構凸顯其形上架構與末世論時間序列之異同。(圖七、表四)

圖七、人死後的歸宿(出自International Ambassadors for Christ(IAC) 部落格文章)

表四、主張三元論/二元論(trichotomy/dichotomy) 以及死後靈魂沉睡論 /有意識(soul sleep/conscious after death) 的神學家或教派

人性觀

支持死後靈魂沉睡論?

主張者(代表人物 / 傳統)

經文根據(常引用)

三元論

David Pawson、倪柝聲 、Andrew Murray(部分)

帖撒羅尼迦前書 5章23節(上帝保守靈、魂、體)、希伯來書 4章12節(上帝的道可以剖開魂與靈)、啟示錄 6章9–11節(被殺的人的靈魂向上帝喊叫)、路加福音 23章43節(耶穌向同釘十架前懺悔的犯人說今日要同在樂園)、腓立比書 1章23節

二元論

Calvin、改革宗(主流福音派)

路加福音 16章19–31節(拉撒路死後在亞伯拉罕懷裡)、哥林多後書 5章6–8節(死後離開身體與主同住)、腓立比書 1章23(保羅說願離世與基督同在)

二元論

馬丁路德、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SDA

傳道書 9章5節(死了的人毫無所知)、詩篇 146章4節(打算的當日就消滅)、帖撒羅尼迦前書 4章13–15節(保羅稱死為睡)、約翰福音 11章11–14節(耶穌稱拉撒路的死為睡)

三元論

部分倪柝聲系教會、小眾靈恩團體

傳道書 9章5節(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帖撒羅尼迦前書 4章13–15節(保羅撐死的人為睡了的人),但以「魂沉睡、靈歸神」的方式解釋


4. 舊約對死後的描述著重於人與生命氣息(ruach)的連結,強調離開氣息便歸於沉寂,這呈現出以現世為中心的信仰視角;新約並非推翻這一觀念,而是透過基督的啟示,揭明死亡背後更深的實相——生命在神面前仍然存續。舊約所見的是「死的沉默」,新約所顯的是「死中的同在」;兩者不是矛盾,而是啟示的前後呼應,使人從「陰間的安息」被引向「在基督裡的盼望」。

六、結論

1. 希臘哲學建立的二元論認為「靈魂不滅」,到了印度宗教(婆羅門教、印度教)裡,人死後靈魂仍存、肉體敗壞,靈魂與肉體分離後延續,產生了投胎轉世的觀念,並且遺傳給佛教的教義;

2. 希伯來思想的三元論則認為「靈」(上帝吹氣)和「身體」(上帝以泥土做成)相互結合形成「魂」(有靈的活人、活的魂),人死後,「靈」回到上帝那裡,肉體敗壞,「魂」成為中介狀態,或者消滅,等到世界末日,上帝使身體復活,「靈」和復活的「身體」(屬靈的身體)結合,便成為整全的三元一體,強調靈、魂、體在死亡與復活中的互動,使人格完整重生。

3. 基督教的正統主流教派,在天主教(奧古斯丁)—新教(馬丁路德)——改革宗(加爾文)神學家接受希臘的二元論和基督教教義「身體復活」做了謀合和改造,提出來整全式的二元論(holistic dualism)。(表五) 

4. 根據聖經整體見證,死後靈魂歸於陰間,在新約啟示中仍保持清醒,等待身體復活與基督再臨之日;那時將有審判,信者進入新天新地,不信者則被定罪於火湖。 


 表五、採二元論和三元論的神學家對於生前、死後、復活的比較

階段/構成面向

靈(SpiritPneuma

魂(SoulPsyche

體(BodySoma

理論說明與對比

一、生前

二元論認為靈魂是人的理性與自我,主宰肉體。三元論主張靈是人與神相通的層面,為生命之源。

二元論不區分靈與魂。三元論認為魂是靈與體結合後產生的人格與意識。

二元論視肉體為靈魂的工具。三元論則視肉體為靈與魂運作的媒介。

二元論強調靈魂與肉體二分;三元論強調三者互動整合。

二、死亡時

二元論認為靈魂脫離肉體後仍繼續存在,可能暫居中間狀態或轉世。三元論認為靈歸於神或靈界。

二元論不特別區分靈與魂。三元論認為魂因靈體分離而暫時存在或消解。

二元論與三元論皆認為肉體敗壞歸塵土。

二元論視死亡為靈與體分離;三元論視之為靈、魂、體三者的分裂。

三、復活或再生時

二元論的神學立場認為靈魂將與復活之體重聚;自然哲學立場則認為靈魂可能轉世附體。三元論認為靈再與新體結合並生成魂。

二元論下魂不具獨立存在。三元論下魂於復活時重新生成,恢復人格意識。

二元論視復活為靈魂得新體;若為轉世論,則新體非原體。三元論則認為人將得榮耀體。

二元論下復活與轉世取決於神學或自然哲學立場;三元論強調靈主導的整體重生。

 



[1] Ladd, G. E. (1993).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 pp. 449–452Wright, N. T. (2003).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Fortress Press. pp. 82–89;Calvin, J. (1851). Psychopannychia (or: The Soul’s Imaginary Sleep) (H. Beveridge, Trans.). John Day.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534)

[2] Babylonian Talmud, Tractate Chagigah 12a. (1935). In I. Epstein (Ed. & Trans.), The Babylonian Talmud: Seder Mo’ed (Vol. 6, pp. 67–68). London: Soncino Press.

[3] Babylonian Talmud, Tractate Berakhot 10b. (1935). In I. Epstein (Ed. & Trans.), The Babylonian Talmud: Seder Zera’im (Vol. 1, pp. 58–59). London: Soncino Press.

[4] Avot de-Rabbi Natan 31. (1951). In S. Schechter (Ed. & Trans.), Aboth de-Rabbi Nathan: Recension A (pp. 92–93). New York: 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

[5] Irenaeus. (1885). Against Heresies (Book V, ch. 6, §§1–2). In A. Roberts & J. Donaldson (Eds.), Ante-Nicene Fathers(Vol. 1, pp. 530–531).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

[6] Origen. (1885). De Principiis (Book II, ch. 8, §§3–4). In A. Roberts & J. Donaldson (Eds.), Ante-Nicene Fathers (Vol. 4, pp. 277–278).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

[7] Nee, W. (1968). The spiritual man (Vol. 1, pp. 23–25). New York: Christian Fellowship Publishers.

[8] Boweph. (2019, March 11). 中國古代哲學的三元論:從〈老子〉到〈莊子〉、〈管子〉的演變. Boweph隨筆. https://boweph.blogspot.com/2019/03/?m=1

[9] Guthrie, W. K. C. (1962).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 1. The earlier presocratics and the Pythagorea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46–168; Kirk, G. S., Raven, J. E., & Schofield, M. (1983).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0–214.

[10] Plato. (1997). Timaeus (trans. by D. Zeyl). In Complete works (pp. 1224–1291). Hackett Publishing.

[11] Aristotle. (1984). Metaphysics (trans. by W. D. Ross).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Vol. 2, pp. 1552–172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 Dillon, J. (1996). The Middle Platonists: 80 B.C. to A.D. 220 (rev. ed.). Duckworth. pp. 100–132.

[13] Jonas, H. (2001). The Gnostic religion: The message of the alien God and the beginnings of Christianity (3rd ed.). Beacon Press. pp. 42–71.

[14] Plotinus. (1966). The Enneads (trans. by A. H. Armstrong, Vol. 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240–256Wallis, R. T. (1995). Neoplatonism (2nd ed.). Hackett Publishing. pp. 78–96.

[15] 倪柝聲(Watchman Nee)著(1997)。《屬靈人》(上冊,第23–25頁)。臺北:基督徒出版社。

[16] Plato. (1997). Phaedo (G. M. A. Grube, Trans.). In J. M. Cooper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pp. 49–100). Hackett Publishing.

[17] Guthrie, W. K. C. (1975).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 4: Plato: The man and his dialogues: Earlier period (pp. 392–40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Annas, J. (1981). An introduction to Plato’s Republic (pp. 34–36, 248–25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 GotQuestions Ministries. (2022, January 4). Do we have two or three parts; body and soul/spirit, or body, soul, and spiri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tquestions.org/body-soul-spirit.html

[19] Wright, N. T. (2003).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pp. 82–83, 372–373).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Grudem, W. (1994).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pp. 833–836).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 Grudem, W. (1994).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Inter-Varsity Press. pp. 810–820.

[21] Ladd, G. E. (1974).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pp. 460–465).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22] Nee, W. (1968). The spiritual man (Vol. 1, pp. 22–30). New York, NY: Christian Fellowship Publishers.

[23] Origen. (ca. 220/1936). De principiis [On first principles] (II.8, pp. 123–127). In G. W. Butterworth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1]Aish.com. (2020). What happens right after we die? Aish.com. Retrieved November 8, 2025, from https://aish.com/what-happens-right-after-we-die/Jew in the City. (2020, January 9). Does Judaism believe that the dead know what’s going on in this world?Jewinthecity.com. Retrieved November 8, 2025, from https://jewinthecity.com/2020/01/does-judaism-believe-that-the-dead-know-whats-going-on-in-this-world/

[24] Cooper, J. W. (1989). Body, soul, and life everlasting: Bibl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monism-dualism debate (pp. 72–78).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25] Plato. (2008). Phaedo (D. Gallop, Tr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ca. 360 BCE), pp. 64c–67b.

[26] Aristotle. (1984). Metaphysics (W. D. Ross, Trans.). In J. Barnes (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Vol. 2, pp. 1552–172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ca. 350 BCE), esp. Book Z, 1029a–1035b.

[27] Plato. (2008). Phaedo (D. Gallop, Tr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ca. 360 BCE), pp. 64c–69e, 78b–84b.

[28] Grudem, W. (1994).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p. 471–473)

[29] Plato. (1997). Phaedo (G. M. A. Grube, Trans.). In J. M. Cooper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pp. 49–100). Indianapolis, IN: Hackett Publishing. (pp. 80–84)

[30] Warder, A. K. (2000). Indian Buddhism (3rd ed.). Delhi,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p. 72–75)

[31] 冀劍制(2015)。柏拉圖靈魂觀與靈魂不朽。學燈331-10https://wwwold.hfu.edu.tw/~cchi/papers/plato-soul.pdf

[32] Augustine. (1998). The city of God (Book XIII, ch. 24, pp. 535–537). Trans. by H. Bettenson. London: Penguin BooksAquinas, T. (1947). Summa Theologica (Part I, Q. 75, Art. 4–6, pp. 381–384). Trans. by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 New York: Benziger BrothersCalvin, J. (1960).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Vol. 1, Bk. 1, ch. 15, pp. 183–186). Trans. by F. L. Battles. Philadelphia, PA: Westminster Press.

[33] Grudem, W. (1994).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pp. 471–475).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34] Cullmann, O. (1955).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or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pp. 35–37). London: Epworth PressWright, N. T. (2003).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pp. 92–98, 141–150).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35] Plato. (ca. 360 BCE). Phaedo (64c–67a). In J. Cooper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IN: Hackett;Cooper, J. W. (1989). Body, soul, and life everlasting: Bibl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monism-dualism debate (pp. 45–50).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36] Aquinas, T. (1274/1947). Summa Theologica (Vol. 1, Q.75, a.6). New York, NY: Benziger Bros.

[37] Wright, N. T. (2003).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pp. 83–85).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38] Cooper, J. W. (1989). Body, soul, and life everlasting: Bibl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monism-dualism debate (pp. 76-78).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39] Hick, J. (1976). Death and eternal life (pp. 389–391). London: Macmillan.

[40] Wright, N. T. (2003).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pp. 135–138).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