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大多將洪水之災歸究於「共工」這一號人物。以下討論關於共工的幾個重要議題:
一、共工的年代
共工的故事出現的時代在不同典籍的記載有許多分岐,按時間大略可以分為:
(一) 伏羲(大皞氏)和炎帝統治之間
1. 第一種解法:「六師」與「天、地、四方」對應
(1)在六師體系黃帝、顓頊只能塞到土德
(2)「黃帝—顓頊」和「女媧—伏羲」兩個神話系統
![]() |
圖一、洛陽卜千秋墓描繪女媧氏(左)、伏羲氏(右)的壁畫 |
(3) 「顓頊」和「帝舜」都可能是「太皞」的身份
a. 殷商的後裔「宋」和「大辰」(大火)的的關係
b. 殷商譜系的謎團
(a) 甲骨文沒有商祖的名字「契」
(b) 東漢文獻說「𥜽」是「偰」的古文字
(c) 高辛氏(帝俈)之子閼伯即商祖契(禼)
(d) 商人的高祖亥即舜的兒子商均確立了舜為商人的祖先
2. 第二種解法:劉向的帝德譜、帝嚳取代法
3. 第三種解法(劉歆的帝德譜;顓頊取代法):
(二) 黃帝統治以前
(三) 黃帝時(理論背景:由五行相勝說推測黃帝為水帝;黃帝和共工是爭水帝之位)
(四)顓頊時(理論背景:劉歆的帝德譜,取代說)
1. 「 黃帝—顓頊—共工—鯀(后土)—禹」譜系
2. 共工與顓頊爭帝位
(1)顓頊在爭帝故事底下可能為水帝
(2)共工與顓頊爭帝故事不排除顓頊為土帝(神)的可能
a. 《淮南子》、《史記》、《漢書》記載黃帝與炎帝戰,顓頊與共工戰,這有濃厚的五行相勝說的色彩
《史記》〈律書〉:「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
b. 顓頊被竄改為「水師」、「水帝」在《潛夫論》留下痕跡
(五) 嚳統治時(劉向的帝德譜,取代說)
(六) 堯統治時(理論背景:劉向的帝德譜,堯為木德;水生木)
1. 以下文獻記載共工出現於堯帝統治時:
2. 出土漢簡記載「堯伐共工」
最早明確記載《孫臏兵法》的是《史記》,孫臏是戰國中期齊國人,《漢書》〈藝文志〉把它與《吳孫子兵法》並列,著錄《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據考證,《孫臏兵法》的散失大概在唐代以前。因為魏武帝注《孫子》曾經提到了「孫臏曰: 『兵恐不投之於死地也 』」,唐朝趙蕤《長短經》卷九也提到過「孫臏曰: 『兵恐不可救 』」,杜佑所著《通典》卷一四九有「孫臏曰: 『用騎有十利 』」一段,但從《隋書》〈經籍志〉以後就不見記載了。
(七) 舜統治時 (理論背景:劉歆的帝德譜;土湮水)
1. 以下文獻記載共工出現於舜統治之時:
《尚書》〈舜典〉:「惟刑之恤哉!(舜)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21]﹔《孟子》〈萬章〉:「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22]﹔
《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鐵銛矩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23]﹔
《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開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幹,萬民皆寧其性,是以稱堯、舜以為聖。」[24]
2. 根據劉歆的帝德譜,舜為土德
(八) 禹統治時(理論背景:劉向的帝德譜、五行相勝說/土湮水)
以下文獻記載共工出現於禹統治之時:《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25]《孟子》將洪水訂於堯時發生,到了禹才整治成功;
《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27]﹔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28]
看來「共工」不大像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他的年代記載貫穿了「伏羲(大皞氏)─炎帝─黃帝─顓頊─嚳─堯─舜─禹」的統治時期。若以背景理論的產生年代而言,禹伐共工適用於劉向的帝德譜,禹屬土德,土湮水是五行相勝說的基本邏輯,因此可認為是較早的傳説,大約在西漢早期。
二、共工的名字
(一)、「共工」即「康回」,即「窮奇」
1. 「康回」是共工的名字
《楚辭》〈天問〉:「康回馮怒,墬(地)何故以東南傾?」[29](圖七)
圖七、共工怒觸不周之山 |
東漢人王逸(公元89-158年)《注》謂康回為「共工名」,傅錫壬註解這段內容說「康回,共工名。」[30]
2. 舜舉高陽氏(顓頊)之子主「后土」說明顓頊原本可能是土帝
《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顓頊之子),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舉八元(嚳之子),使布(佈)五教于四方...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凶,增其惡名,以至于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八愷、八元),去四凶(渾敦、窮奇、檮杌、饕餮)也。」[31](圖八)
![]() |
圖八、《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記載的「四凶族」 |
3. 「窮奇」即「共工」
中國學者聞一多(公元1899-1946年)即曾說過《楚辭》〈天問〉的「康回」即《尚書》〈堯典〉的「庸違」[32]。 同理可證,亦即《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的「庸回」,「庸回」是在形容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群書治要》(唐朝魏徵等於公元631年編撰完成):「共工,窮奇也。」[33]
《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記為「靖譖庸回」﹔《尚書》〈堯典〉記為「靜言庸違」﹔《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記為「靖言庸違」﹔《論衡》〈恢國〉、《潛夫論》〈明闇〉記為「靖言庸回」[34]。因此我們可以得知「靖(靜)─譖(言)─庸─回(違)」是同一組詞語的不同寫法,中國古史家丁山(公元1901~1952年)在他所撰寫的書中說: 「是康回本共工表德之稱,非人名也。」[35]。《尚書》〈堯典〉當作於——戰國前期——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中晚年以前[36],這裡將這一組詞用於形容「共工」,《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用於形容「窮奇」,日本人狩野直喜(Kano Naoki,公元1868~1947年)認為《春秋左氏傳》作於公元前400年左右,最晚不晚於公元前三百六七十年左右﹔劉汝霖認為其作於公元前375至前340年之間﹔楊博峻(公元1909~1992年)認為其作於公元前403年之後、前386年之前。《春秋左氏傳》的寫作年代應該是在戰國前期(公元前475~前344年)或中期(公元前342~前262年)[37]。
東漢經學家服虔所撰寫的《左傳注》亦「謂共工氏也,其行窮而好奇。」(《五帝紀集解》引) ,東漢人鄭玄(公元127-200年)也有相同的看法[38]。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公元27-97年)的《論衡》將這一詞用於形容「讙兜」,東漢時期哲學家王符 (公元78-163年) 在《潛夫論》則將之用於形容「共工」或「鯀」。
由此可推論「共工」和「窮奇」(圖九) 應是同一位,這得到較早成書的《尚書》〈堯典〉和《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的支持。
圖九、窮奇(明代蔣應鎬繪圖本) |
(二) 「共工」即「帝江(鴻)」?
1. 帝鴻(江)氏之子渾敦
前述《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的記載「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渾敦」, 這個「帝鴻氏」即《山海經》〈西山經〉所記載的「帝江」…
《山海經》〈西山經〉:「…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39] (圖十)
圖十、帝江的形象 |
2.渾沌為中央之帝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40];
《莊子》〈天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朴,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41]
(三)共工即黃帝?
1. 共工是少昊氏的後代
2. 顧頡剛認為「帝鴻」就是「黃帝」
3. 葉舒憲認為黃帝是太陽神、創世主
中國神話學學家葉舒憲(公元1954年~)認為「黃帝/太極」→「陰陽/兩儀」→「四面/四象」有內在的對應關係,「黃帝」的原型就是太陽創世主,他說: 周人神話中的「黃帝」是遠古太陽神演變而來,是太陽創世主的歷史化和人化﹔而周人哲理著作《周易》的「太極」則是太陽神的抽象化,是同一位上帝的哲學化與非人格化。在晚周文獻中又別稱為「道」或「太一」。黃帝傳說和太極的玄理之間有一種深層結構上的暗合對應關係,如: 太極生兩儀。(《易經》〈繫辭傳〉) 黃帝生陰陽。(《淮南子》〈說林〉高誘注:『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時,化生陰陽。』 兩儀生四象。(《易經》〈繫辭傳〉) 黃帝四面(《太平御覽》卷七九引《尸子》)…把哲學化的創世神話同歷史化的造物主神話的同構關係抽象出來,則有了如下三個對應的模式:「 1→2→4」﹔「 黃帝→陰陽→四面 」﹔「 太極→兩儀→四象。」黃帝與太極、太陽對應。太陽是「陰陽」或「兩儀」發生的母題表現。根據世界神話的普遍規則,光明與黑暗即陰與陽的分離和對立是創世神話的第一母題,其表現形式又往往是對太陽從黑暗中升起這一自然過程的象徵性敘述。原因很明顯,假如處在一片黑暗之中,天和地以及東南西北四方式根本無法辨識的﹔也就是說,空間秩序的確立有賴於光明取代黑暗的自然條件,有賴於太陽的運動和太陽的發光特徵。時間秩序的確立則首先以晝夜更替為基本尺度,同樣有賴於太陽乃至月亮的出沒規律。唯其如此,在許多民族的創世神話中充任創造主的神都為太陽或太陽的象徵變形,而創世的過程則或隱或顯地模擬日出東方、日出海上。[43]。
4. 黃帝的兒子名字有玄囂(土星神)、青陽(木星神)、少昊(金星神)的混雜
另外,《大戴禮記》〈帝繫〉記載的黃帝的兒子「青陽」、「昌意」、「元囂」的名字和譜系,但沒有明說「元囂」即「青陽」,只是敘述「昌意」、「元囂」的後代譜系較為詳細,「青陽」的後世付諸闕如,現代也有人將「青陽」等同於「敬康」的,而《史記》〈五帝本紀〉大概參考了《大戴禮記》〈帝繫〉的記載,只是改「元囂」為「玄囂」,又進一步將「玄囂」和「青陽」等同。《潛夫論》〈五德志〉記載「青陽」的世號為「少曎」,就是「少昊(少皞)」,這是怎回事?
《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以「頑嚚不友」來形容「帝鴻氏」的兒子「渾敦」,「頑、嚚」二字也被用於形容顓頊的兒子「檮杌」,我懷疑「玄囂(ㄒㄧㄠ)」、「元囂」是源自於「頑嚚(ㄧㄣˊ)」二字,「玄」、「元」二字形近可互通用,《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提到「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所以黃帝的兒子「玄囂」,即帝鴻的兒子「渾敦」,即「共工氏」之子「句龍」, 我們知道「玄囂(ㄒㄧㄠ)」即「句龍」,即「渾敦」,都是土星神,所以看出了這種內在的等同關係,可以推衍出「黃帝」=「帝鴻」=「共工」,我比較能夠確定「帝鴻」=「共工」的等同關係,因為這層關係有《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和〈昭公二十九年〉的記載互相應證,而中國歷史學者丁山先生(公元1901-1952年)也認為「帝江(鴻)就是龔(共)工」[44]。但是「黃帝」=「帝鴻」的等同關係是因為西漢的司馬遷造成的,因為他把黃帝之子「青陽」(木星神)等同於「玄囂」(土星神),而《大戴禮記》〈帝繫〉記載的黃帝之子出現了「昌意」、「青陽」、「元囂」的名字,但是「青陽」是否等同於「元囂」?這事是不確定的,而又「玄囂」=「渾敦」,都是土星神,《莊子》說「渾敦」是中央帝,《春秋左氏傳》說「渾敦」是「帝鴻」之子,有內在的等同關係。
(四)黃帝是土星神或水星神的再確認
如果「帝鴻氏=黃帝=共工=顓頊」,那麼,黃帝究竟是土星帝還是水星帝呢? 以下我以曾提到的三種類型的五行相生說檢驗黃帝的兒子可能的名字。
1. 如果是土星帝(比較可能),他的兒子可能是⋯
(1)火星神(依照水生型五行相生說:水—木—土—火—金),如(堯的兒子)丹朱=(顓頊的兒子)驩頭=讙兜=祝融;
(2)木星神(金生型宇宙論:土—木—金—火—水),如(黃帝的兒子)青陽;
或
(3)金星帝/神(木生型五相生說:木—火—土—金—水),如(黃帝的兒子)少皥。
2. 如果黃帝是水星帝(比較不可能),他的兒子可能是⋯
(1)木星神/帝(依照水生型五行相生說和木生型五相生說),如青陽;
或
(2)土星神(依照金生型五行相生說),如渾敦=玄囂=元囂=頑嚚。
譜系名字的歧異似乎反應出五行相生說的三種類型在中國曾經出現不只是向壁捏造!
葉舒憲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淮南子》〈天文訓〉道出了內在的創世論和黃帝的兒子「青陽」的關聯性,原來「青陽」這個名字的原意就是創世起初形成「天」的「清陽」之氣,與其相對者為「重濁」之氣,這兩種相對的氣便形成了「天/地」、「陰/陽」、「火/水」、「日/月」。
《淮南子》〈天文訓〉:「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45]
又《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的:「少皞氏有四個兒子─「重」(句芒/木正)、「該」(蓐收/金正)、「脩」、「熙」(玄冥/水正) ﹔顓頊氏有一個兒子─犁(祝融/火正) ﹔共工氏(水正)有一個兒子─句龍(后土)﹔烈山氏(炎帝)有一個兒子─柱(=炎居)[46],這一個有些雜亂的譜系卻隱藏著我曾提出的「水生型五行相生說」的觀念,亦就是「金(少皞氏)→水(修、熙=玄冥=共工氏=帝鴻?)→木(重=句芒=句望)→土(后土=句龍=戲器=鯀)→火(犁=祝融)」。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黃帝和炎帝的譜系,《春秋繁錄》〈求雨〉記載了一個不太一樣的「五方神」清單,東方之神為「共工」,南方之神為「蚩尤」,中央之神為「後稷」,西方之神無列,北方之神「玄冥」,而《禮記》〈月令〉和《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的五方神為東方之神「句芒」,南方之神為「祝融」或「朱明」,中央之神為「後土」,西方之神為「蓐收」,北方之神為「玄冥」。[47]那麼,「共工」有沒有可能就是「句芒」呢?
表一:幾種五帝、五神(佐)的記載情形
三、共工的譜系
古籍文獻中對於共工譜系的記載可以歸納出以下幾種意見:
(一)「炎帝之後」...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降處若水」的譜系「黃帝─昌意─韓流─顓頊...」,,另外又記載了一個「降處江水」的譜系「炎帝(烈山氏)─炎居(柱)─節並─戲器─祝融(火神)─共工(水神)─術器(后土,土神)) ─噎鳴(=句芒,木神)─歲十有二」這一個(按照五行相勝說建構的)譜系。[48]
中國神話大師袁珂(公元1916-2001年)根據「大荒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的內容和文章風格,認為它是楚國或楚地人於戰國初年到中年完成的作品[49]。 特別的是,《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的譜系與主流文獻有很大的差別,也是唯一記載共工譜系是炎帝後代的傳世文獻。
一位猶太裔的歷史學家郭靜云(公元1965年~)在她所撰寫的《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一書中說:「經由考古分析我們可以大膽地推論: 新石器晚期以來,社會國家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其中有可能就是由先楚文明作為主導。」[50] 他認為公元前2300-前2000年是三苗時代,公元前2000-前1700年是夏王朝的時代,公元前1700~前1300年是商王國的時期,公元前1300年商王國分裂為長江流域的楚國和黃河流域的殷、周王國。最後被統一為秦、漢帝國。長江流域國家楚國人所記載的共工的譜系「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術器(后土) ─噎鳴(=句芒)─歲十有二」應該具有真實性。
「共工」之子「后土」(句龍)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 即「共工」之臣「相繇」(《山海經》〈大荒北經〉) 或「相柳氏」(《山海經》〈海外北經〉) ,其實就是「鯀」,他的神話形象是「九首蛇身」[51]。
《古文瑣語》記載說共工之御浮游死後化為「朱(赤)熊」[52]。「朱(赤)熊」的傳說透露著共工可能是炎帝的後代的可能性。
《古文瑣語》:「晉平公夢見赤熊窺屏,惡之,而有疾。使問子產,子產曰:『昔共工之御曰浮游,既敗於顓頊,自沒沉淮之淵。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顧,其狀如熊。常為天王祟,見之堂上,則王天下者死;見堂下則邦人駭;見門,近臣憂;見庭,則無傷。窺君之屏,病而無傷,祭顓頊共工則瘳。』公如其言而疾間。」(《太平御覽》引) [53]﹔
《古文瑣語》:「晉平公夢朱熊窺其屏,惡之而疾。使問於子產,對曰:『昔共工之御曰浮游,敗於顓頊,自沉於淮。」(《路史》〈共工氏傳〉引)[54]。
(二)「玄囂(青陽=少昊)之後」...
《大戴禮記》〈帝繫〉記載的黃帝的兩個兒子,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兩個兒子,玄囂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將玄囂等同於青陽,《帝王世紀》大抵因循司馬遷的說法,但他更說「青陽」就是「少昊」。
《大戴禮記》〈帝繫〉:「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54]﹔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55]﹔
《帝王世紀》:「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降居江水,有聖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即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亂,以水事紀官,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於是民神不雜,萬物有序,始都窮桑,徙商丘,命飛龍效八風之音,作樂五英,以祭上帝,世有材子八人,號八凱,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一歲,歲在鶉火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藝文類聚》引)[56];
《山海經》〈西山經〉:「…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57](圖十一)
圖十一、少昊(清代汪紱山海經圖本) |
如果前述「帝鴻」真的是「黃帝」的話,那麼可以建構出這樣的一個譜系:「帝鴻(=黃帝)→渾敦(元囂=玄囂,土神;=少昊,金神)→窮奇(=共工=康回,水神)→后土(=相柳=相繇=句龍=術器=鯀,土神)→禹(木神)」。如果這一個譜系是真的話,鯀是共工的兒子,後來被自己的兒子禹殺死,禹殺父之說勢必難免。
《越絕書》〈吳內傳〉的記載「帝嚳之後亂,洪水滔天」似乎也暗示「共工」即是帝嚳的後代。按照《世本》、《大戴禮記》所記載的譜系(圖十二),共工也是玄囂的後代。
《越絕書》〈吳內傳〉:「舜之時,鯀不從令。堯遭帝嚳之後亂,洪水滔天,堯使鯀治之,九年弗能治。堯七十年而得舜,舜明知人情,審於地形,知鯀不能治,數諫不去,堯殛之羽山。此之謂舜之時,鯀不從令也。」[58]
圖十二、依據《世本》、《大戴禮記》等文獻的黃帝譜系 |
對於黃帝和少昊的關係,《國語》〈晉語四〉、《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五帝德〉、《世本》、《帝王世紀》都記載黃帝是「少典」之子,而《孔子家語》〈五帝德〉卻說黃帝是「少昊」之子。有沒有可能「少典」和「少昊」之間出現了混淆?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61]﹔
《孔子家語》〈五帝德〉:「黃帝者,少昊之子,曰軒轅。」[62]﹔
《世本》:「少皞是黃帝之子,金天氏少皞,青陽即少暤,黃帝之子,代黃帝而有天下。」﹔《帝王世紀》:「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降居江水,有聖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即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藝文類聚》引) [63]。
過去認為《孔子家語》是孔安國製造的偽書,仲大軍從地下出土文物證明,認為此書成書於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是先秦早期的著作,而司馬遷的《史記》比《孔子家語》晚三百多年,《世本》大約是戰國末期的著作,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裡,至於《帝王世紀》在公元290年出書,比《孔子家語》晚了七百多年[64]。
(三)、「顓頊之後」;「祝融之後」...
1.《論衡》〈解除〉、《禮記》逸文、《漢舊儀》、《禮緯》、《獨斷》〈卷上〉等均記載顓頊氏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居江水(虐鬼﹔瘟鬼),一個居若水(魍魎鬼)。前述《山海經》〈海內經〉將「居江水」的譜系歸入炎帝,《史記》〈五帝本紀〉將「居江水」的譜系歸入玄囂,《論衡》〈解除〉等文獻卻將這樣的譜系歸入顓頊之後。
《論衡》〈解除〉:「昔顓頊氏有子三人,生而皆亡,一居江水為虐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歐隅之間,主疫病人。」﹔《禮記》:「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虐鬼;一居若水,是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區隅漚庫,善驚人小兒。」(《論衡》〈訂鬼〉引) [65]﹔
《禮記》逸文:「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虐鬼;一居若水,是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區隅漚庫,善驚人小兒。」(《論衡》〈訂鬼〉引)[66]﹔
《漢舊儀》:「顓頊有三子而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虎,一居苦水為罔虺蜮,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小兒。」(東漢衛宏撰,《太平御覽》引)[67]﹔
《禮緯》:「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虐鬼﹔魅鬼;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太平御覽》引)[68]﹔
《獨斷》〈卷上〉:「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為魍魎;其一者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69]﹔
《蔡中郎集》〈獨斷〉:「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為魍魎;其一者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70];
2.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了一個譜系,「黃帝(土帝)—昌意(=常羲,月神)—韓流—顓頊(水帝)—老童—黎(祝融,火星神)*—噎(=噎鳴=句芒,木星神)*」,《國語》〈楚語下〉、《史記》〈太史公自序〉、《史記》〈曆書〉有類似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搖山,始作樂風。...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上,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卭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71]
《國語》〈楚語下〉:「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72]﹔
《國語》〈鄭語〉:「且重、黎之後也,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73]﹔
《史記》〈太史公自序〉:「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74]﹔
《史記》〈曆書〉:「少暤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堯復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75]﹔
《潛夫論》〈志氏姓〉:「少曎氏之世衰,而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夫黎、顓頊氏裔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淳燿天明地德,光四海也,故名祝融。」[76]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77]﹔
《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78]
3. 和前述《山海經》〈海內經〉所記載了一個「降處于江水」的譜系「炎帝(=烈山氏=厲山氏,火星帝)─炎居(=柱=農,農神)─節並─戲器─祝融(=驩頭=丹朱,火星神)*─共工(=帝鴻=帝江=共工,水神)─術器(=句龍=后土=鯀,土星神) ─噎鳴(=句望=句芒=重,木星神)*─歲十有二」(*為相同名字者)非常的類似,兩者都有祝融(黎)和噎鳴的後裔﹔差別是,《山海經》〈大荒西經〉說祝融(黎)是在「黃帝」之後,《山海經》〈海內經〉卻說是在「炎帝」之後,並且《山海經》〈大荒西經〉在「祝融」和「噎鳴」之間漏掉了〈海內精〉記載的「共工─術器(后土)」兩代﹔〈海內經〉說「昌意降處若水」,〈大荒西經〉說「祝融降處于江水」,在同一本書《山海經》出現了兩個譜系有不同的祖先卻有相同的後代令人費解。(圖十三)
圖十三、根據《山海經》所記載的黃帝譜系 |
《山海經》〈海內經〉、《大戴禮記》〈帝繫〉和《山海經》〈大荒西經〉呈現出三個平行不相交的譜系,這三個譜系統似乎在表達同一件事情,我稱之為「異名共構」的現象(表一),顯示了共工的譜系似乎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表一: 複雜譜系反映出中國上古譜系中獨特的雙子現象
4.《山海經》〈大荒西經〉的炎帝譜系被《大戴禮記》〈帝繫〉併入於黃帝之後的少昊,又被《山海經》〈大荒西經〉併入了顓頊之後的祝融。經過如此的簡併之後「共工」的譜系便變得錯綜複雜、模糊不清了…
5.《大戴禮記》〈帝繫〉所記載的譜系將司天的重(句芒)和司地的黎(祝融)歸納到顓頊之後,和《山海經》〈大荒西經〉的譜系似乎暗合…
「黃帝─昌意─高陽(帝顓頊)─昌意─顓頊─老童(卷章)─重黎、吳回*」 這是火正黎(祝融)的譜系。
《大戴禮記》〈帝繫〉:「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顓頊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79]
6. 依照陳永超依據《大戴禮記》〈帝繫〉、《左傳》、《國語》、《呂梁碑》的記載內容整理出木正「重」(句芒)的譜系:「黃帝—昌意—高陽(帝顓頊)─幕─窮蟬─敬康─句芒(望)*─蟜牛─瞽叟─重華(帝舜)」[80]。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老童」的後代「重」(句芒)和「黎」(祝融)兩個人的名字在《大戴禮記》〈帝繫〉變成了「重黎」、「吳回」和「句芒」。這裡的「重黎」和「吳回」其實是火正「黎」(祝融) ,但因為名字重疊已讓人們混淆了,《史記》〈五帝本紀〉又將「句芒」這名字寫成了「句望」,將「老童」寫成「卷章」,前面又多了一代人名「稱」。[79] 火正「黎」(祝融)是顓頊(原本應該是土帝)的後代,「舜」成為木正「重」(句芒)的後代,讓他有「重華」的名字。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81];
7.《禮記》〈月令〉的「五帝」和「五神」的對應:木星,「大皞—句芒」、火星,「炎帝—祝融」、土星,「黃帝—后土」、金星,「少昊—蓐收」、水星,「顓頊—玄冥」的配對,和《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的炎帝譜系大致吻合。
《禮記》〈月令〉:「孟(仲、季)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孟(仲、季)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孟(仲、季)秋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孟(仲、季)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82]
四、本文的小結語:
本文試圖要梳理的共工的譜系,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共工的譜系在古籍文獻中記載的情形異常地凌亂,這三種意見可以分為:
(一)共工是「炎帝」(火星帝)之後 ;
(二)共工是「黃帝」(土星帝)後裔,「少昊」(金星帝)之子;
(三)共工是「黃帝」(土星帝)後裔,「昌意」(常羲;月神)之子;
炎帝的譜系被搬到了少昊底下或許出自於周人之手?(圖十四)我更重視這種記載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不經意地洩漏了若干訊息。
圖十四、整合古代記載的共工譜系 |
[1]-[29]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30]傅錫壬: 《新譯楚辭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出版) ,第78頁。
[32] 朱芳圃遺著,王珍整理: 《中國古代神話史實》(河南省: 中州書畫社,1982年11月出版) ,第7-19頁。
[33]-[34]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text.org
[35] 丁山: 《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出版) ,第235頁。
[36]羅聯添:《國學導讀》(台北市: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出版) ,第186頁。
[37]羅聯添:《國學導讀》(台北市: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出版) ,288-289頁。
[38]東漢人鄭玄(公元127-200年)具引《左傳》之文乃云︰「命驩兜舉共工,則驩兜爲渾敦也,共工爲窮奇也,鯀爲檮杌也,而三苗爲饕餮亦可知。」。三國時代曹魏官員賈逵(公元174-230年)曰: 「帝鴻黃帝也,不才子,其苗裔驩兜也。」﹔「檮杌,頑凶無疇匹之貌,謂鯀也。」﹔「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任縉雲之官也。」 (《史記集解》引)。魏晉時期人杜預(公元222-285年)云:「謂讙兜渾沌,不開通之貌。」﹔「謂共工其行窮而好奇。」﹔「謂鯀檮杌,頑凶無疇匹之貌。」﹔「(饕餮)非帝王子孫故別以比三凶。」(《春秋左傳注》)。唐代張守節撰寫《史記正義》:「讙兜,渾沌也。共工,窮奇也。鯀,檮杌也。三苗,饕餮也。《左傳》云:『舜臣堯,流四凶,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南宋人蔡沈(公元1167-1230年)撰寫的《書經集傳》:「《春秋傳》所記四兇之名與此不同,説者以窮奇為共工,渾敦為驩兜,饕餮為三苗,檮杌為鯀,不知其果然否也?」
[xix] 《山海經》:「天山多金玉,有雄黃,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湯谷。有神鳥,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沌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太平御覽》引)﹔郝懿行云:「《初學記》、《文選注》引此經並作『神鳥』,今本作『焉』,字蓋訛。」珂案:汪紱本、畢沅校本作『神鳥』,惟吳寬抄本、吳任臣本、《百子全書》本仍作『焉』。」參看 袁珂: 《山海經校注》(台北市: 里仁書局,2004年2月出版) ,第56頁。
[42]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出版),第184頁。
[43]葉舒憲: 《中國神話哲學》(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月[1997年4月重印]) ,第219-220頁。
[44]丁山: 《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出版),第259頁。
[45]-[48]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49]袁柯:《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年9月出版),第25~26頁。
[50]郭靜云:《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第313頁。
[51]-[63]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pre-qin-and-han/zh
[64] 仲大軍: 〈黃帝與少昊的關係〉,《社會科學論壇》,第4-14頁。
[65]-[77]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78] 陳永超: 《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第15、17-19頁。
[79]-[82]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