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漢流傳的五帝感生神話
當我們檢視中國古代流傳的帝王、祖先感生說,可以發現,較早的記載為殷商人的祖先商契和西周人的祖先周棄,《詩經》〈玄鳥〉記載殷商人的祖先名契,為母親簡狄吞玄鳥卵所感生。《詩經》〈生民〉記載周人的祖先名棄,為母親姜源踐大人跡(「履帝武敏」)所感生(表1)。
〈玄鳥〉篇是〈商頌〉5篇中的其中一篇,是春秋中期宋襄公時作。而《詩經》〈生民〉篇是〈大雅〉31篇中的其中一篇,〈生民〉和〈文王〉、〈大明〉、〈緜〉、〈皇矣〉、〈公劉〉等篇均是西周早期所作。[i] 其餘的帝王最早的記載只能追溯到東漢的《潛夫論》、《論衡》和東漢光武帝時代(公元25~57年)的緯書。這說明了周人和商人的祖先的感生說是較早期的神話傳說,而其餘的帝王感生說均是東漢時期後人所編造的。
而且更巧合的是,周人祖先周棄的感生方式是母親「履巨人跡」,周朝按照西漢末年劉歆(公元前50~25年)所制訂的「五德相生」說和帝王的順序屬於木德,而同屬木德的太昊(伏羲)的感生方式亦為「履大人跡」,而較晚成書的《路史》記載同屬於木德的帝嚳的感生方式也是「履大跡」。這樣不尋常的巧合說明了東漢時期產生的五帝感生傳說(記載在緯書中)已經受到劉歆的五德相生說(木生型)的影響。
表一:中國帝王感生傳說(※代表其感生方式可能遵循的五行理論)
帝王或聖人 |
譜系 |
五行相勝說 |
水生型五行相生說 |
金生型五行相生說 |
木生型五行相生說 |
母親名字 |
地點 |
感生方式 |
記載文獻 |
太昊﹔伏羲 |
(少昊祖先) |
(火) |
水 |
(金) |
木※ |
華胥 |
雷澤 |
履大人跡 |
《潛夫論》〈五德志〉、《河圖緯》、《詩緯》〈含神霧〉、《帝王世紀》、《拾遺記》[ii] |
神農﹔炎帝 |
(少昊祖先) |
(水) |
木 |
(水) |
火※ |
女登 |
華陽﹔常羊 |
神龍 |
《春秋緯》〈元命苞〉、《帝王世紀》[iii] |
黃帝 |
(少昊和昌意的祖先) |
土 |
土 |
土 |
土 |
附寶 |
郊野 |
大電光繞北斗,樞星耀 |
《詩緯》〈含神霧〉、《河圖緯》〈握樞〉、《河圖緯》〈始開圖〉、《帝王世紀》[iv] |
少昊 |
黃帝後代 |
(木) |
火 |
(木) |
金 |
女節 |
華渚 |
大星如虹 |
《潛夫論》〈五德志〉、。《春秋緯》〈元命苞〉、《帝王世紀》、《拾遺記》、《金樓子》〈興王〉[v] |
顓頊 |
昌意後代 |
(金) |
金 |
(火) |
水 |
景僕﹔女樞 |
幽房之宮 |
瑤光之星,如蜺(虹)貫月 |
《詩緯》〈含神霧〉、《河圖緯》、《帝王世紀》、《水經注》、《金樓子》〈興王〉[vi] |
嚳﹔高辛氏 |
少昊後代 |
(火) |
水 |
(金) |
木※ |
陳豐氏裒 |
|
履大跡 |
《路史》[vii] |
堯﹔陶唐氏 |
少昊後代 |
(水) |
木 |
(水) |
火※ |
慶都 |
三河 |
與赤龍合婚 |
《潛夫論》〈五德志〉、《詩緯》〈含神霧〉、《春秋緯》〈合誠圖〉[viii] |
舜﹔有虞氏 |
昌意後代 |
(土) |
土 |
土 |
土 |
握登﹔女登 |
姚墟 |
見大虹﹔樞星 |
《詩緯》〈含神霧〉、《河圖緯》〈著命〉、《尚書緯》〈帝命驗〉、《帝王世紀》[ix] |
禹﹔夏后氏 |
昌意後代 |
木※ |
火 |
(木) ※ |
金※ |
脩巳(紀)﹔女狄 |
石紐山 |
流星貫昴、吞薏苡 |
《論衡》〈奇怪〉、《孝經緯》〈鉤命訣〉、《尚書緯》〈帝命驗〉、《遁甲開山圖緯》、《列星圖緯》、《帝王世紀》、《蜀王本紀》[x] |
商契 |
少昊後代 |
金 |
金 |
(火) |
水※ |
簡狄 |
玄丘 |
吞玄鳥卵 |
《詩經》〈玄鳥〉、《楚辭》〈天問〉、《史記》〈殷本紀〉、《詩緯》〈推度災〉、《尚書緯》〈中侯〉、《列仙傳》[xi] |
湯 |
少昊後代 |
金※ |
金 |
(火) |
水 |
扶都 |
|
見白氣貫月 |
《潛夫論》〈五德志〉、《詩緯》〈含神霧〉、《春秋緯》〈元命苞〉、《河圖緯》〈著命〉[xii] |
周棄﹔后稷 |
少昊後代 |
火 |
水 |
(金) |
木※ |
姜嫄 |
野﹔扶桑﹔閟宮 |
踐巨人跡(履帝武敏歆) |
《詩經》〈生民〉、《史記》〈周本紀〉、《尚書緯》〈中侯〉、《春秋緯》〈元命苞〉、《河圖緯》〈稽命徵〉[xiii] |
姬昌(周文王) |
少昊後代 |
火 |
水 |
(金) |
木※ |
太任 |
|
夢長人 |
《尚書緯》〈中侯〉、《詩緯》〈含神霧〉、《春秋緯》〈感精符〉[xiv] |
劉季(劉邦)﹔漢高祖 |
少昊後代 |
(水) |
木 |
(水) |
火※ |
含始 |
洛池 |
夢吞赤鳥珠 |
《詩緯》〈含神霧〉、《春秋緯》〈握成圖〉、《春秋緯》〈文耀鉤〉[xv] |
東漢時期的五帝感生說對於中國上古的譜系有甚麼影響呢?
本來戰國時期形成的《帝繫》中,商族和周族為同父異母的兄、弟,都是帝嚳的後代,是少昊(玄囂)的子孫。而夏族則為顓頊的後代。可見得《帝繫》是傾向採取「商、周同源」說的。
到了東漢的「五帝感生」說時,周族作為木德也只能是蒼帝的兒子,和帝嚳的血緣較親。而商族被分到了水德,變成了黑帝的兒子,和顓頊的血緣關係較親。而夏族,則由顓頊的後代變成了白(金德)帝的兒子,和少昊(玄囂)的血緣關係較親。過去多數學這對於東漢的「五帝感生」所構成的譜系並沒有認真看待,原因是多數人將東漢時期流行的「感生說」和五行理論結合視為一種迷信,卻忽略了建構這套系統的背後可能參雜若干的血統依據,由東漢的「五帝感生」說推衍,夏人很可能是少昊的後代,商人很可能是顓頊的後代,周人可能是帝嚳的後代,若根據《帝繫》的譜系「帝嚳」又是少昊的後代,可見得東漢的「五帝感生」說的理論背景,是支持「夏、周同源」說的譜系(圖1),究竟西漢末期劉歆發展的「五行相生」說所建構的帝王承繼系統究竟參考了多少的血統根據?這是本文要重新考慮的。
圖一: 漢緯書中所記載的太微五帝感生說譜系(圖取自 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6頁。) |
東漢時期流傳的「黃帝」感生方式為「大電光繞北斗,樞星耀」,「樞星」是北斗七星之一,於漢代緯書《春秋緯書》〈運斗樞〉記載了北斗七星的名稱,第一個到第四個星稱為「魁」,分別為「樞」、「璇」、「璣」、「權」﹔第五到第七個星則稱為「標」,分別為「玉衡」、「開陽」、「瑤光」。這七個星合起來則稱為「斗」。[xvi]「樞星」位於斗魁(斗口)的第一顆星。《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同為土德的舜帝感生的方式為「樞星」、「大虹」,和黃帝類似。根據中國的文化傳統,北斗曾經被稱為帝車,《甘石星經》:「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 巴比倫雖然稱將北斗歸為大熊星座,卻也稱之為大車。[xvii] 天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中國古人把北斗星斗柄的方向作為判斷季節的標誌。[xviii]
東漢緯書記載有將「樞星」之精散而化身為「雞」、「雲母」、「獐」、「虹蜺」的說法[xix]。「樞星」和「虹」已經有相互混同的趨勢。猶太裔郭靜云(Olga Gorodetskaya)博士指出: 漢代墓中依然可見璜形雙嘴龍的造型,如西漢晚期南陽唐河縣針織廠畫像石墓頂版龍圖(圖2-1)﹔東漢時期山東沂水縣韓家曲畫像石上層的璜形龍(圖2-2)等石刻皆為例證。他認為璜形的雙嘴龍形象衍生了甲骨文的「虫申」(虹)字(圖2-3)的雛型[xx]。古代中國人認為「樞星」散是地震發生的原因。[xxi]
圖2: 漢代墓中可見的璜形雙嘴龍的造型 |
夏人的祖先禹的感生方式有「流(命)星貫昴」和「吞薏苡」兩說,《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斗、牽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虛、危、營室。西北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畢。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嶲、參、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曰陽天,其星張、翼、軫。」 昴星在西方,「流(命)星貫昴」是附會西方星象,這是因為夏朝按照(木生型的)五行相生說為金德,所以才會用西方星象來附會夏朝祖先禹的感生之說,至於禹母「吞薏苡」呢? 我認為應該是以鄒衍的五行相勝說為據,以夏為木德,因此以植物「薏苡」來附會。由此可知夏禹的感生說受到「五行相勝」說和「五行相生說」的影響。
白帝少昊的感生方式為「大星如虹」,「顓頊」的感生方式為「瑤光之星,如蜺(虹)貫月」,「搖光」是北斗七星中的「魁」(斗柄),殷商祖先「湯」的感生方式為「白氣貫月」。東漢緯書記載有「瑤光星」散而為「鷹」、「燕(鷰)」、「雀」、「麋」、「烏」、「人參」等說法(表二)。[xxii] 這些說法頗為混雜,都是以「瑤光星」散化為鳥類的說法為主流。有說「顓頊」和「豬」的圖騰的關聯性頗高,東漢人卻選擇了與鳥類發生重要聯想的「瑤光之星」做為其感生神話的內容。「顓頊」和「以鳥師而鳥名」的「少昊」(《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發生關聯在《山海經》〈大荒東經〉有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
表二: 北斗七星列位布散後化身的物種
北斗七星 |
化為非生物 |
化為植物 |
化為獸類 |
化為鳥類 |
樞星 |
雲母、虹蜺(2) |
缺(0) |
獐、虎(2) |
雞(1) |
璇星 |
缺(0) |
橘、姜(?) |
缺(0) |
缺(0) |
璣星 |
缺(0) |
菝葜(1) |
缺(0) |
鷃、鶉、雉(3) |
權星 |
缺(0) |
缺(0) |
缺(0) |
缺(0) |
玉衡星 |
缺(0) |
桃、李、菖蒲、榆、椒、荊(6) |
兔、鼠(2) |
雞、鴟(2) |
開陽星 |
缺(0) |
缺(0) |
缺(0) |
缺(0) |
瑤光星 |
缺(0) |
人參、像? |
麋(1) |
鷹、燕、雀、烏(4) |
「顓頊」和「湯」按照五行相勝(五德終始)說都屬於金德,按照五行相生說都屬於水德。我曾經提出五行相生說有三種類型(表三): 「水生型」(水→木→土→火→金)、「金生型」(金→水→土→木→火)和「木生型」(木→火→土→金→水) ,簡單來說,這三種類型的「水→木→火→金」順序大致上沒有變,改變的是,「土」擺放的位置,若插在木、火之間就是「水生型」,水是太陰﹔若插在水、木之間就是「金生型」,金是太陰﹔若插在火、金之間就是「木生型」,水的屬性和水生型之說同,仍是「太陰」。「金生型」之說是「水生型」之說的變異,但是基本上都是以「陰」生陽的概念,直到「木生型」才發生了大變異,產生了以「陽」生陰的概念。若《春秋緯》採取「金生型的相生」說,「太陰」即歸屬在金德,如此就知道為何「湯」的感生方式為「白氣貫月」? 按照「五行相勝」(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商是屬於金德,其象徵顏色為白,按照「金生型的五行相生說」,稱呼金德為「太陰」,「太陽」指日,「太陰」指月,如此一來商人祖先湯的感生之徵「白氣貫月」就成為「金生型的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勝」二說下的理所當然。
那東周春秋中期完成的《詩經》〈玄鳥〉所記載的商契的感生之徵「吞玄鳥卵」,當中的「玄」一字給了「木生型」的五行相生說一個論據,「玄」大概是指「黑」色,是「水」的代表色,殷商由金德(五行相勝說)變成了水德(木生型五行相生說)有了較早的文獻論據,但也只能推溯到春秋中期。有了這麼一個較早論據,商朝似乎只能屬於水德,可是問題來了,商人祖先湯的感生方式「白氣貫月」,屬於「金德」,是按照「五行相勝」說決定的﹔商人祖先契的感生方式是「天命玄鳥」,將殷商定位於水德,卻是按照(木生型的)「五行相生」說而決定的。
表三: 三種類型的五行相生說
五行相生說 |
春(木) |
夏(火) |
中(土) |
秋(金) |
冬(水) |
文獻 |
水生型 |
2少陰 |
4太陽 |
3至陰 |
5少陽 |
1太陰 |
《管子》〈水地〉、《靈樞經》〈陰陽繫日月、九鍼十二原〉篇、《素問》〈金匱真言論〉 |
金生型 |
4少陽 |
5太陽 |
3至陰 |
1太陰 |
2少陰 |
《淮南子》〈墜形訓〉、《春秋緯》〈元命苞〉 |
木生型 |
1少陽 |
2太陽 |
3至陰 |
4少陰 |
5太陰 |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淮南子》〈時則訓〉、《禮記》〈月令〉、《白虎通德論》〈五行〉、《獨斷》〈卷上〉 |
孔子是ㄧ個特殊例子,中國的東漢光武帝時期(公元25~57年)也流傳著孔子(丘)(公元前551~前479年)是由其母親和黑帝(北方之帝)在睡夢中性交而感生[xxiii]。孔子是殷商的後裔,因此也隨著五行相生說納入水德。
商、周祖先的出生有較早的記載⋯
《詩經》〈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楚辭》〈天問〉:「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
《詩經》〈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有了較早的古文獻依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於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撰寫的《史記》將殷商和西周祖先的感生神話記載到正史裡面,殷商人的祖先是契母簡狄「吞玄鳥卵」而感生,西周人的祖先周棄之母姜嫄「踐巨人跡」而感生。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故天將授舜,主天法商而王,祖錫姓為姚氏。至舜形體大上而員首,而明有二童子,性長於天文,純於孝慈。天將授禹,主地法夏而王,祖錫姓為姒氏,至禹生發於背,形體長,長足,疾行先左,隨以右,勞左佚右也。性長於行,習地明水。天將授湯,主天法質而王,祖錫姓為子氏。謂契母吞玄鳥卵生契,契先發於胸。性長於人倫。至湯,體長專小,足左扁而右便,勞右佚左也。性長於天光,質易純仁。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錫姓姬氏。謂後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後稷。後稷長於邰土,播田五。至文王,形體博長,有四乳大足,性長於地文勢。故帝使禹、皋論姓,知殷之德陽德也,故以子為姓;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書子,周王以女書姬。故天道合以其類動,非聖人孰能明之?
《論衡》〈奇怪〉:「儒者稱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禼母吞燕卵而生禼,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跡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
不可否認與忽視的是「五帝感生說」和「五行相生說」是上古帝王承繼系統的基本架構組成要素,因此不信「感生」之說或者「五行相生」說的理論,就不應該相信這種上古帝王承繼系統的理論。
三、小結語:
東漢時期產生的「五帝感生」說(記載在解釋經書用途的緯書當中)是利用西漢末期劉歆(公元前50~23年)建構完成的(木生型)五行相生說解釋上古帝王承繼系統的理論,而這個理論也根據了殷商人的祖先商契和周人祖先周棄感生方式的較早記載,《詩經》〈玄鳥〉是春秋中期宋襄公時(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時作﹔《詩經》〈生民〉篇是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所作。
1.換言之,殷商之水德是根據春秋中期的文獻《詩經》〈玄鳥〉記載的「天命玄鳥」說,針對「玄」這個字,《易傳》〈說卦篇〉解釋說:「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玄」是代表「天」的顏色,而「黃」是代表「地」的顏色! 「天」是什麼顏色?一般人可能會說是「藍」色,因而有「藍天、白雲」之說。中華民國的憲法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這是以天為「青」色,以地為紅色。世界各國大概也是以藍色為天的顏色,但是古人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更加深思熟慮,白天時「天」的顏色受到陽光的影響,所以呈現藍色,夜晚「天」不受陽光的影響,因此古人認為「黑色」是天空的原本顏色。五行家根據「吞玄鳥卵」以「玄」(黑色)為水的顏色將殷商的五行屬性定位為「水」。
2.五帝感生說理論的建立者根據《詩經》〈玄鳥〉記載的「天命玄鳥」將殷商的屬德定位為「水」﹔又按照「木生型五行相生」說,將殷商之前的夏朝的屬德定位為「金」﹔將商之後的周朝的屬德定為「木」,「樹木」給人心理的第一個印象可能是巨大的形體,這讓周人流傳的感生神話方式為「履巨人跡」。按照五帝感生說概念的譜系,夏人很可能是白帝少昊(金天氏)的後代,商人很可能是黑帝顓頊的後代,周人可能是帝嚳的後代,若根據《帝繫》的譜系「帝嚳」又是少昊的後代,可見得東漢的「五帝感生」說的理論背景,是支持「夏、周同源」說的譜系(圖3)。不可忽視的是「圖騰」學說和血緣說的關聯性,而「感生說」又和「圖騰」學說有較大的關聯,這就不能忽視其理論在譜系建構上的重要性。
圖3: 緯書的五帝感生說與《國語》〈魯語〉為依據可能的譜系(筆者擬繪) |
[i] 羅聯添等編著:《國學導讀》(台北市: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出版) ,第213頁。
[ii] 《潛夫論》〈五德志〉:「大人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號太曎。都于陳。其德木,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作八卦,結繩為網以漁。」。《河圖緯》:「燧人之世,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太平御覽》引)。《詩緯》〈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庖犧。」(《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燧人之世,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庖犧氏於成紀也。」(《藝文類聚》引)﹔「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代,有大跡出雷澤,胥履之,生庖犧。」(《太平御覽》引)。《拾遺記》卷一:「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iii] 《春秋緯》〈元命苞〉:「女登生神農,人面龍顏,始為天子。」(《太平御覽》引);「少典妃安登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農,人面龍顏,好耕是謂神農,始為天子。(《路史注》等引)--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0頁。《帝王世紀》:「神龍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藝文類聚》引)﹔「炎帝神農氏,姜母曰姒,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太平御覽》引)﹔「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
[iv] 《詩緯》〈含神霧〉:「大電繞北斗,樞照郊野,感附寶而生黃帝。」(《初學記》等引)。《河圖緯》〈握樞〉:「黃帝名軒,北斗黃帝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胸文曰:『黃帝子』。」 (《太平御覽》引)。《河圖緯》〈稽命徵〉:「附寶見大雷光繞北斗,權星炤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黃帝軒轅於壽邱,龍顏有聖德,劾百神朝,而使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引自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第1179~1180頁。)。《孝經緯》〈鉤命訣〉:「附寶出,降大靈,生帝軒。」(《太平御覽》引)--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0-261頁。《帝王世紀》:「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於壽丘。」(《藝文類聚》引)﹔「神農氏之末,少昊氏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感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於壽丘。」(《太平御覽》引)。《史記正義》:「母曰附寶,之郊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皇帝。」
[v] 《潛夫論》〈五德志〉:「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萬接,生白帝摯青陽。世號少曎。代黃帝氏,都于曲阜。其德金行。」。《春秋緯》〈元命苞〉:「黃帝時,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帝王世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之,意感,生少昊。」(《藝文類聚》引)。《拾遺記》:「黃帝之子名青陽,是曰少昊,一名摯。有白雲之瑞,號為白帝。有鳳銜明珠致於庭,少昊乃拾珠,懷之,使照服於天下。」(《太平御覽》引)。《金樓子》〈興王〉:「少昊帝金天氏,一號窮桑,二曰白帝朱宣帝,黃帝之子,姬姓。母曰女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意感生少昊於窮桑,是為元囂,姓姬氏,或云己氏。降居江水,以登帝位。以金承土,都曲阜,有鳳鳥之瑞。以鳥紀官。…天下大治焉。」
[vi] 《詩緯》〈含神霧〉:「瑤光如霓貫月,感女樞,生顓頊。」(《太平御覽》引)﹔「瑤光如蜺貫月,正白,感女樞,生顓頊。」(《緯史》卷7注引)。《河圖緯》:「瑤光之星,如蜺(虹)貫月,正白,感女樞[於]幽房之宮,生黑帝顓頊。」(《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亂,以水事紀官,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於是民神不雜,萬物有序,始都窮桑,徙商丘,命飛龍效八風之音,作樂五英,以祭上帝,世有材子八人,號八凱,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一歲,歲在鶉火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藝文類聚》引)。《金樓子》〈興王〉:「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女樞,金天氏之末,瑤光之星貫日如虹,感女樞於幽房之宮。右脅有九色毛,生顓頊。以水承金,始都窮桑,徙商邱。」。《水經注》卷36:「黃帝長子昌意,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斯水,為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于若水之野,有聖德,二十登帝位,承少皞金官之政,以水德寶歷矣。」
[vii] 《路史》卷18,後紀九〈疏仡紀•高辛氏〉,記帝嚳高辛氏「父僑極,取(娶)陣豐氏曰裒,履大跡而生嚳。」
[viii] 《潛夫論》〈五德志〉:「後嗣慶都,與龍合婚,生伊堯。代高辛氏。其眉八彩。世號唐。」﹔《論衡》〈奇怪〉引讖書:「堯母慶都野出,赤龍感己,遂生堯。」﹔《詩緯》〈含神霧〉:「慶都與赤龍合昏(婚),生赤帝伊祁,堯也。」(《初學記》等引)。《春秋緯》〈合誠圖〉:「堯母慶都,出觀三河,奄然陰風,赤龍與慶都合,生堯。」﹔「堯母慶都,蓋大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河東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丈,形象大帝,常為黃雲覆蓋之,蔑食不飢,年二十,寄伊長家,無夫,出觀三河,奄然陰雨風,赤龍與慶都合,有娠而生堯也。」(《藝文類聚》引)﹔「堯母慶都,有名於世,蓋大帝之女,生于斗維之野,常在三河之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大形像大帝,常有黃雲覆蓋之,夢食不飢。及年二十,寄伊長孺家,出觀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隨之者。有赤龍負圖出,慶都讀之:『赤受天運』,下有圖,人衣赤光,面八彩,鬢鬚,長七尺 二寸,兌上豐下,足履翼翼,署曰:『赤帝起誠天下寶』奄然陰風雨,赤龍與慶都合婚,有娠,龍消不見。既乳,視堯貌如圖表。及堯有知,慶都以圖予堯。」(《太平御覽》引) --亦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2頁。﹔「堯母慶都,蓋大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河東南。天地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奄然陰雨,赤龍與慶都合婚,有娠, 龍消不見。」(《繹史》引)
[ix] 《詩緯》〈含神霧〉:「握登見大虹,意感生帝舜。」(《藝文類聚》引)。《河圖緯》〈著命〉:「女登見大虹,意感,生舜於姚墟。」(《藝文類聚》和《太平御覽》引)--亦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2頁。《尚書緯》〈帝命驗〉:「姚氏縱華(重華)感樞(樞星)。」﹔鄭玄注:「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重華。」 。《帝王世紀》:「陶唐之世,握登見大虹,意感,生舜於姚墟。」(《藝文類聚》引)﹔「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有子曰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橋牛,橋牛生瞽瞍。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名重華,字都君。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有聖德,始遷於夏,販於頓丘,責於傅虛,家本冀州,每徙則百姓歸之。」(《太平御覽》引)
[x] 《論衡》〈奇怪〉:「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孝經緯》〈鉤命訣〉:「命星貫昴,修紀夢接,生禹。」(《太平御覽》引)。《尚書緯》〈帝命驗〉:「禹,白帝精以星感,修紀山行,見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太平御覽》引)--亦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2頁。《遁甲開山圖緯》:「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太平御覽》卷四引)﹔「大禹念之,乃化生於石紐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堯帝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賜號禹。」。《列星圖緯》:「流星貫昴,修紀感而生禹。」。《帝王世紀》:「脩巳山行,見流星貫昴,意感慄然,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藝文類聚》引)﹔「伯禹夏后氏,姒姓也。母曰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折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夷人。」(《太平御覽》引)﹔《蜀王本紀》:「禹生于石紐,禹母天珠孕禹,坼副而生禹于涂山,娶妻生子名啟。于今涂山有禹廟,亦為其母立廟。」(《太平御覽》引)。
[xi] 《詩經》〈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楚辭》〈天問〉:「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高辛之靈盛兮,遭玄鳥而致詒。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詩緯》〈推度災〉:「契母有娀浴於玄丘之水,睇玄鳥銜卵過而墜之。簡狄得而吞之,遂生契。」(《古微書》引)。《尚書緯》〈中侯〉:「玄鳥翔水,遺卵于流,娀簡拾吞,生契,封商。」(《太平御覽》引)。《列仙傳》:「簡狄,帝嚳次妃,有娀之女也。姊妹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而墜,五色甚好,相與競取,簡狄得而吞之,而生卨。」(《藝文類聚》引)--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2頁。
[xii] 《潛夫論》〈五德志〉:「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生黑帝子履,其相二肘。身號湯,世號殷。致太平。」。《詩緯》〈含神霧〉:「扶都見白氣貫月,感黑帝生湯」(《太平御覽》引)。《春秋緯》〈元命苞〉:「扶都感白氣而生湯。」(《藝文類聚》引)。《河圖緯》〈著命〉:「湯母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而生湯。」(《藝文類聚》引)--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2頁。
[xiii] 《詩經》〈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拇)歆,攸介攸止,載震(娠)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春秋緯》〈元命苞〉:「周本后稷﹔姜原游閟宮,其地扶桑,履大人迹而生後稷。」(《太平御覽》等引)。《春秋緯》〈元命苞〉:「孔子曰: 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蒼神用事,精感姜原,卦得《震》。震者動而光故知周蒼。」(《文選注》等引)。《河圖緯》〈稽命徵〉:「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
[xiv] 《尚書緯》〈中侯〉:「蒼耀稷生感迹昌。」(《詩經正義》引)。《詩緯》〈含神霧〉:「太任夢長人感己,生文王。」(《太平御覽》引)。《春秋緯》〈感精符〉:「孔子按《錄書》含觀五常英人,知姬昌為蒼帝精。」(《太平御覽》引)--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3頁。
[xv] 《詩緯》〈含神霧〉:「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漢皇』。後赤龍感女媧,劉季興也。」(《藝文類聚》引)。《春秋緯》〈握成圖〉:「劉媼夢赤鳥如龍,戲己,生執嘉。執嘉妻含始游洛池,赤珠上刻曰:『玉英,吞此者為王客。』以其年生劉季,為漢皇。」(《史記正義》、《太平御覽》引)。《春秋緯》〈文耀鉤〉:「庶人爭權,赤帝之精。」(《太平御覽》引)--引自顧頡剛著:《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 中華書局,2009年8月重印) ,第263頁。
[xvi]《春秋緯書》〈運斗樞〉:「第一天樞,第二天璇,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斗。」。
[xvii] 馮時: 《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三版) ,第354頁。
[xviii] 《鶡冠子》〈環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xix] 《春秋緯書》〈運斗樞〉:「玉樞星精散爲鷄。」﹔「樞星散為云母。」﹔「樞星散為獐。」﹔「樞星散為虹蜺」(《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引)
[xx] 郭靜云: 《天神與天地之道: 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第62、158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