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黃帝的譜系說起
(一)堯和舜兩個譜系
1. 中國上古的帝王「堯」和「舜」的兩個兒子「丹朱」和「商均」是唐、虞二朝代的政治由「家天下」變為「公天下」的轉折點,原因是,「堯」和「舜」分別是兩個不同的譜系。
《國語》〈楚語上〉:「故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觀,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
2. 儒家的孟軻(公元前372~前289年)在評論這一段故事時,將堯的兒子―丹朱和舜的兒子―商均,兩人的賢或不肖,一切都歸因於「天命」而不是出自於「人為」。
《孟子》〈萬章上〉:「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丹朱)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啟)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
3. 很尷尬的是,孟軻所說的「天命」說,似乎和同為儒家的曾參主張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而外的方法理論扞格,堯和舜二帝由「格物→...→修身」。卻因為兒子的「不肖」而無法走到「齊家」,便直接「治國→平天下」了!這是一個儒家打臉自己理論的典型實例。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並且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或稱為《四子書》,《論語》出自於孔丘(公園前551~前479年),《大學》源自孔子的弟子曾參(公元前505~前?年),《中庸》出自於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孟子》出自於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軻(公元前372~前289年)。
4. 多個西漢文獻都描述了堯的兒子丹朱和舜的兒子商均的故事。
西漢劉安(公元前179-前122年)主編的《淮南子》〈脩務訓〉:「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嚴父弗能正,賢師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
東漢王充(公元27-97年) 撰寫的《論衡》〈偶會〉:「堯命當禪舜,丹朱為無道;虞統當傳夏,商均行不軌。非舜、禹當得天下能使二子惡也,美、惡、是、非適相逢也。」
(二)黃帝的出生起源
1. 黃帝是少典(和附寶/符寶/有蟜氏)之子
《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于有蟜(ㄐㄧㄠˇ)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1)在這種譜系下,雷神( 雷祖/嫘祖)是黃帝的妻子;月神(昌意/常羲)是黃帝的兒子。
《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大戴禮記》〈帝繫》:「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常羲)。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2)有蟜氏是黃帝之母
「有蟜氏」為黃帝的母親,《山海經》記載了一個神名叫「驕蟲」,他的形狀像人卻長著兩個頭。後面的敘述,大概是說這是ㄧ個蜜蜂之神(圖一)。
《山海經》〈中山經》:「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穀城之山,無草無木,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鷄,禳而勿殺。」
圖一、驕蟲之神的形象(明代蔣應鎬繪圖本) |
圖三: 「虹」、「龍」楷書(左上、右上)和甲骨文(左下、右下)字形 |
圖四:《甲骨文合集》10405(反)卜辭甲骨文 |
《論衡》(東漢王充[公元27-97年]撰)〈道虛〉:「案黃帝葬於橋山,猶曰群臣葬其衣冠。審騎龍而升天,衣不離形;如封禪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遺。黃帝實仙不死而升天,臣子百姓所親見也。見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
《前漢紀》(東漢荀悅[公元148-209年]撰)〈孝成皇帝紀三》:「昔黃帝葬橋山。堯葬濟陰。丘壟皆小。舜葬蒼梧。二妃不從。禹葬會稽。不改其畝。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祈年館下。樗里子葬於武庫。皆無丘壟之處。」
2. 無父譜系論(神譜):
(1)在這樣的譜系下,實際上雷祖(大電/霓)是黃帝的父親,月神(符/附寶)是黃帝的母親。
《詩緯》〈含神霧〉:「大電(雷祖)繞樞(樞星)照郊野,感附寶(月神),生黃帝。」(《太平御覽》引)
《孝緯》〈鉤命訣〉:「附寶(月神)出,降大靈(雷祖),生帝軒(黃帝)。」(《太平御覽》引)﹔
《河圖緯》:「黃軒(黃帝)母曰地祗之子,名附寶(月神)。之郊野,大霓(雷祖)繞北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轅。」(《太平御覽》引)﹔
《河圖緯》〈握樞起〉:「黃帝名軒,北斗黃帝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寶(月神),之郊野,大電(雷祖)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胸文曰:『黃帝子』。」(《太平御覽》引)﹔
《帝王世紀》:「黃帝,少典之子。母曰附寶(月神),見大電光(雷祖)繞北斗樞星,照野,感附寶而生黃帝於於壽丘。」(《初學記》〔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命徐堅(公元659~729年)撰〕卷九引)。
(2)少昊是黃帝(和女節/雷祖)之子
在無父譜系之下,少昊不能做為黃帝的父親,所以就只好變成黃帝的兒子,於是篡改家們開始起心動念了⋯⋯哪一個黃帝的兒子能和「少昊」等同呢?「昌意」這一支系已經確定不可改了,於是他們將腦筋動到「青陽」身上,將「少昊」和「青陽」等同。問題是,「少昊」是金星神的名字,「青陽」是木星神的名字,木星神和金星神怎能混為一談呢?這兩個名字的結合便露出了給後人很容易辨識的ㄧ個破綻!
《後漢書》〈張衡列傳〉:「當少昊清陽之末,實或亂德,人神雜擾,不可方物,重黎又相顓頊而申理之,日月即次,則重黎之為也。」
《帝王世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雷祖=嫘祖)夢接之,意感,生少昊。」(《藝文類聚》引);
《帝王世紀》:「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降居江水,有聖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即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藝文類聚》引);
《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太平御覽》引)
《拾遺記》(東晉人王嘉撰):「黃帝之子名青陽,是曰少昊,一名摯。有白雲之瑞,號為白帝。有鳳銜明珠致於庭,少昊乃拾珠,懷之,使照服於天下。」(《太平御覽》引)
東漢人王符稱黃帝的母親為「符寶」;漢代緯書稱呼黃帝之母為「附寶」﹔西晉皇甫謐稱黃帝之母為「附寶」... 中國學者何新對此指出:「在漢代緯書中稱太陽為『耀魄寶』。而月亮則被稱作『附寶』(副寶)或『靈附寶』。一正、一副似乎可印證這一點。...『附寶』即月亮。在這一傳說中黃帝被表述成為月神與雷神交配而生的兒子。而此說與大多數史料不相證合,肯定產生較晚。」[1]
3. 黃帝是少昊氏(金星神)和附寶(月神)之子
《孔子家語》〈五帝德〉:「黃帝者,少昊之子,生而神靈,曰軒轅⋯」,這裡說黃帝是少昊之子。(圖六)
圖六:《孔子家語》〈五帝德〉記載「黃帝」是「少昊」的兒子 |
這些記載或說黃帝的父親是「少典」(《國語》),或說是「少昊氏」(《孔子家語》、《帝王世紀》)。
由上述可知:黃帝的譜系核心成員有「雷神」(是黃帝的妻子或父親之異變)、金星神(是黃帝的父親或兒子之異變)、月神(是黃帝的兒子或母親之異變),而緯書記載「大星如虹」感女節,似乎暗示大星就是黃帝自己,如此一來,大星指的應當是土星(整理如表一)。
表一、古籍記載的黃帝譜系核心成員分析
(三)黃帝的兩個後裔
1. 黃帝的兒子青陽、昌意
《大戴禮記》〈帝繫〉:「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雷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取(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山海經》所記載的「雷祖」,就是「雷神」,《山海經》〈海內東經〉有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2.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大概是沿襲《大戴禮記》的說法,只是他把「玄囂」和「青陽」等同。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黃帝的妻子嫘祖(雷祖)具有「龍身」的外型,有學者如朱天順就認為「龍」的起源就是「雷神」:「幻想龍這一動物的契機和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2] 打了雷電後大多會下雨,於是「龍」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水神。由嫘祖(雷祖)所生下來的譜系我們暫且可稱之為「龍」信仰的譜系。
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黃帝」的兩個兒子一個是「青陽」(木星神)/「玄囂」(土星神)/「少昊」(金星神),一個是「昌意」(常羲,月神),這是兩個不同的譜系。以下我們來回溯這個說法的更早起源...
3. 帝俊的兩個妻子
(1)在《山海經》記載了太陽女神「羲和」和月亮女神「常羲」,她們都是「帝俊」的妻子。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圖七)
圖七: 常羲浴十二月(左)、羲和浴十日(右) |
(2)《呂氏春秋》將「羲和」照抄,但將「常羲」寫作「尚儀」。我們知道原來「昌意」就是「常羲」,就是「尚儀」。
《呂氏春秋》〈勿躬〉:「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
(3)《大戴禮記》〈帝繫〉的黃帝之子「青陽」和「昌意」其實就是淵源於帝俊的兩個妻子「羲和」和「常羲」,黃帝的後裔是日神和月神的子孫,這便反映出了古代中國人們早期的宗教意識型態 (表二)。
「黃帝(×嫘祖=雷祖)→昌意(=常羲,月神)→韓流(×阿女←淖)→顓頊(高陽)→幕→窮蟬→敬康→句芒(句望=重,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舜)」這一個譜系可以稱之為月亮的譜系。
表二:中國神話歷史化的演變
神話/文獻 |
山海經 |
呂氏春秋 |
大戴禮記 |
史記 |
漢書 |
日神 |
羲和 |
羲和 |
青陽 |
玄囂=青陽 |
少昊 |
月神 |
常羲 |
尚儀 |
昌意 |
昌意 |
昌意 |
二、不同文獻對於丹朱(驩頭)譜系不相同的記載
(ㄧ)「羲和生十日」與「堯的十個兒子」的類比
1. 羲和生十日
《山海經》〈大荒南經〉:「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𩿨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有襄山。又有重陰之山。有人食獸,曰季釐。帝俊生季釐,故曰季釐之國。有緡淵。少昊生倍伐,倍伐降處緡淵。有水四方,名曰俊壇。有臷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肦姓,食穀,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穀所聚。...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我們在其他文獻可以看到堯帝共有十個兒子和二個女兒的記載。...
2. 堯的十子(九子)、二女
《呂氏春秋》〈求人〉:「堯傳天下於舜,禮之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請北面朝之,至卑也。」﹔
《呂氏春秋》〈去私〉:「堯有子十人。」
《孟子》〈萬章上〉:「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萬章下〉:「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妻)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
《淮南子》〈泰族訓〉:「堯治天下,政教平,德潤洽,在位七十載,乃求所屬天下之統,令四嶽揚側陋。四嶽舉舜而薦之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其內;任以百官,以觀其外。既入大麓,烈風雷雨而不迷,乃屬以九子,贈以昭華之玉,而傳天下焉。」﹔
《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
,三十而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
但據漢人高誘和當代著名學者陳奇猷(公元1917~2006年)的解釋,這裡說九子,並未包括早死的監明或者是嫡子丹朱。我認為堯有「九子」的原始說法是「十子」,與《山海經》所記載的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的神話故事同出一源。帝俊之二妻「羲和」(日神)和「常羲」(月神)也是堯將他的兩個女兒嫁給帝舜故事的起源。這說明了「堯」(日神)身為玄囂(=元囂=渾敦,土星神;=少昊,金星神)的後裔,流傳著太陽神話的故事,後世的傳說又讓「羲和」(日神)、「少昊/金天氏」(金星神)、「玄囂/渾敦」(土星神)、「青陽」(木星神)發生了混同的關係。
《帝王世紀》:「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雷祖)。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雷祖)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降居江水,有聖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以金承土,《帝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太平御覽》引)
帝堯(日神)之女嫁給帝舜暗示著此時「鳳」的家族和「龍」的家族通婚的現象!
(二) 「頑嚚(ㄧㄣˊ)」、「元嚚(ㄒㄧㄠ)」、「玄囂(ㄒㄧㄠ)」的類比
1. 以「頑、嚚」形容舜之父、母,暗示著舜為黃帝的兒子「元(玄)囂」的後代...
《尚書》〈堯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
2. 「渾敦」為「帝鴻(江)氏」之子,「句龍」(后土)為「共工」之子,因 「渾敦」指「后土」(句龍),推知「帝鴻(江)」指「共工」;「頑嚚」用於形容「渾敦」,暗示「玄囂」即土星神。
《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德,醜類惡物,頑嚚(ㄧㄣˊ)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圖八)這裡說「帝鴻氏」有一個兒子名叫「渾敦」。
在《山海經》〈西山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也記載了一位名叫帝江的神就是《春秋左氏》所說的「帝鴻」,他的兒子叫「渾敦」。
圖八: 帝江(明代胡文煥圖本) |
3. 《莊子》說混沌是中央之帝(土星神)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裡記載了中央之帝叫做「渾沌」的神話。中國神話學家袁柯(公元1916~2001年)在看了這一個神話之後如此說道:「這個有點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著開天闢地的神話的概念。混沌被倏忽──代表迅疾的時間──鑿了七竅,混沌本身雖然是死了,但是繼混沌之後的整個宇宙、世界卻也因之而誕生了。」[3]
4. 司馬遷將「玄囂」等同於「青陽」是一個異變
(1)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撰寫完成了《史記》,在這本書,他如此記載黃帝的譜系⋯⋯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這兒講到了黃帝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玄囂」(土星神),又叫「青陽」(木星神),司馬遷錯將土星神和木星神的名字給混肴了。
(2)《史記》的參考資料
《史記》〈五帝本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
從《史記》〈五帝本紀〉可以看出司馬遷撰寫《史記》〈五帝本紀〉主要是參考了《大戴禮記》和《世本》的內容。
《史記》所說的「玄囂」,《大戴禮記》稱之為「元囂」,《孔子家語》稱之為「玄枵」。帝鴻氏之子「渾敦」,我疑心《大戴禮記》的作者因為看了《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關於帝鴻氏的兒子「渾沌」被形容為「頑嚚(ㄧㄣˊ)不友」的記載而產生的靈感,而將黃帝的兒子稱為「元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因而抄寫為「玄囂」。我認為「頑嚚」就是「元囂」、「玄囂」的起源,因為他「降居江水」而讓他有了「帝鴻(江)」的名號,再次證明了這個「玄囂」就是帝鴻(江)氏之子「渾敦」,依照父子關係來看,帝鴻氏即為黃帝。雖然「元囂」、「玄囂」、「青陽」、「少昊」這些名字在後世皆可互通。但我不認為他們是同一個人,「元囂」、「玄囂」、「渾敦」都是指土星神,和「玄囂」的唸法ㄧ致的「玄枵」是歲星紀年法中的十二次之ㄧ的星系名稱,相當於水瓶星座,其古典占星的主管星為土星,這說明了玄囂等名為土星神名。「青陽」是木星神名。「少皞」是金星神名。土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各有所指,其名字會互相混肴,也堪稱中國天文學、神話學發展史上的奇葩!
《烈女傳》〈有虞二妃〉:「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游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姦意。四嶽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
《尚書》〈堯典〉以「頑(ㄨㄢˊ)、嚚(ㄧㄣˊ)」二字來形容舜的父、母,這兩個字和黃帝的兒子「元(ㄩㄢˊ)囂(ㄒㄧㄠˉ)」、「玄(ㄒㄩㄢˊ)囂(ㄒㄧㄠ)」的字形相近。這意味著帝舜原本就作為「玄囂」(土星神)後裔的可能性。
(三)、《山海經》和《史記》所記載丹朱(驩頭)譜系的矛盾
1. 在《山海經》裡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和《大戴禮記》〈帝繫〉不同的譜系: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毛(苗)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采,役采生脩鞈,脩鞈殺綽人。帝念之,潛為之國,是此毛(苗)民。...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
《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於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楊是食。有驩頭之國。」,
《山海經》〈海外南經〉:「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讙頭的形象參見圖九)
圖九: 驩頭國(明代蔣應鎬繪圖本) |
2. 驩頭即丹朱
(1) 神話大師袁柯註解《山海經》時說「此驩頭國或曰讙朱國、丹朱國,實則當是丹朱國。」[4] 整理上述《山海經》的記載可以得到這麼一個譜系:「黃帝(×嫘祖=雷祖)→昌意(=常羲,月神)→韓流(=乾荒)→顓頊(=高陽,劉歆:水星帝;劉向:金星帝)→鯀(=相柳=相繇=后土=句龍,土星神×士敬)→炎融→驩頭(=丹朱=讙朱=祝融,火星神)→苗(毛)民」。
(2)「朱啟明」即「丹朱開明」
《史記》〈五帝本紀〉將《尚書》〈堯典〉的「胤子朱啟明」翻為「嗣子丹朱開明」,丹朱成了堯之子。「丹朱」應是火星神,但「啟明」又是金星的代稱。
(3)從墓葬的地點推測其譜系關係
《山海經》記載了若干帝王的葬墓、靈台⋯⋯(參見表三)
《山海經》〈海內北經〉:「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崑崙東北。」
《山海經》〈海外南經〉:「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視肉。」(我懷疑帝嚳就是帝丹朱?)
《山海經》〈海內南經〉:「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山海經》〈大荒南經〉:「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田祖)之所葬也。⋯⋯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岳山。」
《山海經》〈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𩿨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沉淵,顓頊所浴。」
《山海經》〈海內東經〉:「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
《山海經》〈海外北經〉:「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
其西。」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于海。有五彩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又有不距之山,巧倕(=叔均)葬其西。」
嚳和嚳之子—堯同葬在狄山(岳山),舜和舜之子—叔均(商均)、堯之子—丹朱同葬在蒼梧之山。從各帝王的葬墓地點亦可以窺見其彼此可能的親屬關係。
表三:《山海經》記載的帝王死後墓葬地點
(4)從日生火、月生水的概念觀之
接下來我們來看以下的文獻記載...
《國語》〈楚語上〉:「故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觀,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 ﹔
我們看到《國語》〈楚語上〉、《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帝繫〉、《帝王世紀》等文獻都記載丹朱(驩頭)是帝堯的兒子。若按照這些文獻的記載,丹朱的譜系應為「少典→黃帝(土星帝)→玄囂(=元囂=渾敦,土星神;=青陽?,木星神)→蟜極→高辛(帝嚳)→堯(=負貳,太陽神)→丹朱(=驩頭=讙兜=祝融=朱明,火星神)」。
《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搖山,始作樂風。⋯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上,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卭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3. 《春秋左氏傳》和《山海經》譜系的併合
(1)在《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也記載著非常類似於《山海經》〈海內經〉的片段:
「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我們根據《山海經》〈海內經〉和《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兩文獻所記載相互牽合的片段內容,可以整理出這樣的一個譜系:「炎帝(=烈山氏,火星帝)—炎居(=柱=農)—節並(=顓頊?)—戲器(=老童=耆童)—祝融(=黎=丹朱=驩頭=讙兜,火星神)—共工(=玄冥=窮奇=帝鴻=帝江,水星神)—術器(=后土=白馬=鯀=句龍=相柳=相繇=渾敦,土星神)—噎鳴(=句芒=句望=重,木星神)」
這個「噎鳴」就是木星神(東方神),又叫做「句芒」,又稱為「句望」。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譜系為「黃帝—昌意(=常羲,月神)—顓頊—窮蟬—敬康(=清陽?)—句望(=句芒=伯益,木星神)—橋牛—瞽叟—重華(帝舜)—商均(=叔均=王亥=該,金星神)」,譜系的錯綜複雜可見一般。
4.「四罪」和「四凶」的傳說
(1)四罪族:共工、驩兜、三苗、鯀
《尚書》〈舜典〉、《孟子》〈萬章上〉、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五帝德〉記載了舜或堯對四罪的刑罰。
(2)四凶族:渾敦、窮奇、濤杌、饕餮
《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記載了「四凶」族的事情...
《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捨)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凶,增其惡名,以至于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謂之饕餮,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3)「靖譖庸回」的「窮奇」即「靜言庸違」的「共工」?
《尚書》〈舜典〉、《孟子》〈萬章上〉、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五帝德〉提到的「四罪」有沒有可能就是《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所說的「四凶」?
《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 「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這裡講到少昊氏的兒子「窮奇」,為四凶之一。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此後沒多記載。
《尚書》〈堯典〉:「帝(堯)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堯帝向臣子詢問可以處理政務的人才,讙兜(丹朱)建議共工,堯帝對共工的評論即「靜言庸違」,和《春秋左氏傳》用於描述「窮奇」的「靖譖庸回」用詞類似,「靜言庸違」就是「靜譖庸回」。
羅聯添在他所編的《國學導論》一書中對於《尚書》〈堯典〉、〈皋陶謨〉二篇說:「當作於戰國前期,孟子中晚年以前。」[5] 這說明了《尚書》〈堯典〉篇的作者有將「窮奇」和「共工」牽合的意圖可能。
東漢人支持「窮奇」為「共工」者也不少:
(a) 東漢王符(公元78~163年)所撰寫的《潛夫論》〈明闇〉:「夫堯、舜之治,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天下輻湊而聖無不昭;故共、鯀之徒弗能塞也,靖言庸回弗能惑也。」這裡「共工」和「鯀」二人和「靖言庸回」相提並論。
(b) 東漢經學家服虔(公元168-189年)說:「謂共工氏也。其行窮而好奇。」
(c) 東漢經學家鄭玄(公元127-200年):「命驛兜舉共工,則驛兜為渾敦也,共工為窮奇也,黃為檮杌也,而三苗為饕餮亦可知。」(《尚書正義》引)
(d) 東漢末至三國時代的曹魏官員賈逵(公174~228年)註解說:「帝鴻,黃帝也。不才子,其苗裔讙兜也。」﹔「檮杌,頑凶無疇匹之貌,謂鯀也。」﹔「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任縉雲之官也。」[6]
(d) 晉人杜預(公元222~285年)認為「謂讙兜(曰)渾敦,不開通之貌。謂共工,其行窮其好奇。謂鯀(曰)檮杌,頑凶無儔匹之貌。(饕餮)非帝王子孫故別以比三凶」[7]
窮奇外形的記載⋯⋯
《山海經》〈海內北經〉:「蜪犬如犬,青,食人從首始。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
(f) 西晉的著作《神異記》:「西北有獸,狀如虎,有翼,名窮奇。」(圖十) 窮奇若為共工 ,應該與共工有類似的外型描述。
圖十: 窮奇(明代蔣應鎬繪圖本) |
(g) 《通典》:「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時為諸侯。三危,西裔。」鄭玄云:「命驛兜舉共工,則驛兜為渾敦也,共工為窮奇也,黃為檮杌也,而三苗為饕餮亦可知。」
(4)四罪(凶)族所衍生的四刑
《孫臏兵法》〈見威王〉:「堯有天下之時,詘(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國四。故堯伐負海之國而后(後)北方民得不苛,伐共工而后(後)兵寑(寢)而不起,施(弛)而不用。其閒(間)數年,堯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傳舜。舜𣪠(擊)讙收(兜),方(放)之宗(崇);𣪠(擊)歸(鯀),方(放)之羽;𣪠(擊)三苗,方(放)之危;亡有戶(扈)是(氏)......中國。有苗民存,蜀(獨)為弘(強)。舜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傳之禹。禹鑿孟門而通大夏,斬八林而焚九□。西面而并(併)三苗,□□……素佚而至(致)利也。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戎(農)戰斧遂,黃帝戰蜀祿,堯伐共工,舜伐劂管,湯汸(放)桀,武王伐紂,帝(商)奄反,故周公淺(殘)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知(智)不若周公,曰:我將欲責(積)仁義,式(飾)禮樂,垂衣常(裳),以禁爭捝(奪)。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在山東省臨沂市區南方的銀雀山漢墓(公元前140~前118年)出土的竹簡,其中有《孫臏兵法》〈見威王〉的內容應證了《尚書》〈堯典〉關於堯舜對於四罪(凶)的處置。北方的堯舜之國征伐了南方的「負海之國」。[8]
其他漢朝時代文獻記載的四罪(四凶)羅列如下(總整理見表四):
《新語》〈連語〉:「夏禹、契、后稷,與之為善則行;鯀、讙兜,欲引而為惡則誅。」(西漢初期陸賈[公元前240~前170年)撰)
《鹽鐵論》〈論誹〉:「堯任鯀、驩兜,得舜、禹而放、殛之以其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西漢人―桓寬撰)
《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擒)蚩尤,堯伐驩兜(丹朱),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西漢人―劉向[公元前77~前6年)編撰)
《中論》〈智行〉:「驩兜之舉共工,四嶽之薦鯀,堯知其行,眾尚未知信也。」(東漢人―徐幹[公元170~217年]著)
表四:古文獻對於四罪(凶)的記載
文獻/四罪 |
鯀 |
讙兜(丹朱) |
有苗 |
共工 |
《尚書》〈舜典〉 |
舜殛鯀 |
舜放驩兜 |
舜竄三苗 |
舜流共工 |
《孟子》〈萬章上〉 |
舜殛鯀 |
舜放驩兜 |
舜殺三苗 |
舜流共工 |
《荀子》〈議兵〉更可能 |
|
堯伐驩兜 |
舜伐有苗 |
禹伐共工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
堯誅鯀 |
|
|
堯誅共工 |
《孫臏兵法》〈見威王〉 |
舜方(放)歸(鯀) |
舜放讙收(兜) |
舜方(放)三苗 |
堯伐共工 |
《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 |
|
堯伐驩兜 |
舜伐三苗 |
禹伐共工 |
《大戴禮記》〈五帝德〉 |
堯殛鯀 |
堯放驩兜 |
堯殺三苗 |
堯流共工 |
(5) 驩兜即檮杌?
《尚書》〈皋陶謨〉:「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佞)?』」
而〈皋陶謨〉中寫道禹和皋陶的對話中講到「巧言、令色、孔壬」前面又提到「驩兜」、「有苗」,其中「巧言」、「令色」分別就是「靜(靖)言傭違(回)」和「象恭滔天」的意思,這又提供了「窮奇」等同「讙兜」的可能依據。
東漢思想家王充(公元27~97年)所撰寫的《論衡》〈恢國〉:「驩兜之行,靖言庸回,共工私之,稱薦於堯。」這裡所敘述的「讙兜」(丹朱)與「窮奇」有類似的「靖言庸回」描述,但卻與《尚書》〈堯典〉中共工推薦讙兜的內容不同,於是堯所罵的對象變成了讙兜,似乎暗示著王充認為「驩頭」(丹朱)即為「窮奇」。
西漢劉向在他所撰寫的《說苑》〈反質〉篇中說:「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大概是因襲了《尚書》〈益稷〉的說法。
司馬遷撰寫《史記》〈五帝本紀〉中引述了這一段內容:「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凶,不用。』」將帝堯描述丹朱「嚚訟」改為「頑凶」。
中國神話大師袁柯在《山海經校注》中解釋說:「鄒漢勛《讀書偶識》二:驩兜(《舜典》、《孟子》)、驩頭、驩朱(《山海經》)、鴅兜(《尚書大傳》)、丹朱(《益稷》),五者一也,古字通用。」 童書業《丹朱與驩兜》(浙江圖書館館刊四卷五期)亦云:「丹朱、驩兜音近:驩兜《古文尚書》作鴅吺,鴅字從鳥,丹聲;吺或作𠱒,或作咮,從口,朱聲;皆可為丹朱可讀為驩兜之證。」[9] 驩兜、驩頭、驩朱、鴅兜、丹朱、鴅吺是同一個人的異名傳說。
西漢人劉向(公元前77~前6年)撰寫的《說苑》〈辨物〉篇也引用了《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祝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祿信於亭隧。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宣王於鎬。是皆明神之紀者也。」這裡記載祝融所降的崇山即「讙兜」(丹朱)被流放的地點。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祝融的形象參見圖十一)
這裡提到了「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窮奇=帝鴻)→術器(=后土=句龍=渾敦)→噎鳴(=句芒)→歲十有二」的譜系,特別的是《國語》記載「祝融降於崇山」,而《山海經》記載「祝融降處于江水」,若按照《山海經》〈海內經〉所記載「共工」的譜系,祝融的後代「共工」有可能就是和「江水」扯上關係,我懷疑「工」和「江」的關聯性,甚至於「共工」有可能即是「帝鴻氏」。
中國歷史學家楊寬(公元1914~2005年)在他所撰寫的《中國上古史導論》,論證了「丹朱」、「驩兜」、「祝融」俱為一神之分化。[10] 如此一來「共工」即為「丹朱」(讙兜)的後代。我們可以大概整理出「炎帝—炎居(農神)—節並—戲器—祝融(=丹朱=驩頭,火星神)→共工(=窮奇=帝鴻=帝江,水星神)—術器(=后土=渾敦=相柳=相繇=鯀)」的譜系。
圖十一: 祝融的形象(明代蔣應鎬繪圖本) |
《山海經》〈西山經〉:「⋯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毫如披蓑,其名曰彳敖ㄔ因,是食人。」丹朱的後裔「三苗」(苗民)在三危地方也流傳著「ㄔ敖ㄔ因」獸的說法,和「窮奇」獸都有著吃人(食人)的特性。
這麼錯綜複雜的譜系關係(表五、圖十二)
表五: 「四凶」與「四罪」的對比
圖十二、《史記》(左)和《山海經》(右)所記載的上古譜系 |
若要強為之則可以整理為:
何新在其所撰寫的《諸神的起源》中說:「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伏羲―太昊―高陽(顓頊)―帝俊―帝嚳―黃帝,實際上都是同一個神即太陽神的變名。」[11] 他將伏羲(太皞)、黃帝、高陽(顓頊)、帝嚳全部合而為一,跳得太快讓我們跟不上這個腳步。
《史記》〈五帝本紀〉: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其中帝嚳的妻子之一「娵訾」恰好為歲星紀年法或太歲紀年法的星次之一,其事似始於戰國時代。當時認為歲星(即木星)的運行由西向東運轉,每十二年繞一周天,所以分周天為十二次。而太歲紀年法是以假定的與歲星相反的「太歲」(又稱太陰或歲陰)由東向西運轉。稱為「太歲紀年」法[12]。茲將十二星次和黃道十二宮的十二個星座相對應(表六),可以知道其中有三個星次的名稱與帝嚳的家族有些關係,其中「玄枵」(玄囂)為帝嚳的祖先,「實沈」是高辛氏(帝嚳)的小兒子(季子),「娵訾」(ㄐㄩˉㄗˉ)是帝嚳的一位妻子。這個「娵訾」就相當於西方黃道十二星座裡的「雙魚座」。 明代末年時將雙魚座翻譯為「娵訾宮」。
表六:中國十二次、十二辰與黃道十二宮的對比
十二次:歲星紀年 |
十二辰(十二支) |
太歲(十二支) |
對應黃道十二宮 |
壽星 |
辰 |
亥 |
天秤 |
大火 |
卯 |
子 |
天蠍 |
析木 |
寅 |
丑 |
人馬(射手) |
星紀 |
丑 |
寅 |
魔羯(山羊) |
玄枵 |
子 |
卯 |
寶瓶(水平) |
娵訾 |
亥 |
辰 |
雙魚 |
降婁 |
戌 |
巳 |
白羊(牡羊) |
大梁 |
酉 |
午 |
金牛 |
實沈 |
申 |
未 |
雙子 |
鶉(ㄔㄨㄣ)首 |
未 |
申 |
巨蟹 |
鶉火 |
午 |
酉 |
獅子 |
鶉尾 |
巳 |
戌 |
室女(處女) |
雙魚座的希臘神話故事為愛神「阿佛洛黛蒂」(Aphorodite)― 相當於羅馬的「維納斯」(Venus)(圖十三)――與她的兒子「艾羅斯」――相當於羅馬的「丘比特」(Jupiter)。提豐(Typhon)出現後,愛神把自己和兒子都變成兩條魚。
圖十三: Sandro Botticelli作《維納斯的誕生》取自於義大利Uffizi美術館 |
「娵訾」和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愛慾女神「維納斯」(阿佛洛黛蒂)是否為同一位?我不曉得。但是從帝嚳的家族成員占了十二星次中的三個,大約是四分之一份量,《山海經》中記載與月神有關的故事――「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山海經》〈海內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經》〈大荒西經〉) ,袁柯註解這一段話時引用《世本》〈帝繫篇〉:「帝嚳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是生帝摯。」他解釋說:「羲、儀聲近,常羲即常儀也,帝俊亦即帝嚳也。」[13]「十二歲」的起源為炎帝的後裔「噎鳴」,「十二月」的起源為「常羲」,前面論證「常羲」就是「昌意」,鄭文光認為「十二支的起源,當來自十二個朔望月。...十二支者,....是描繪十二朔望的星象,即十二朔望月中新月始見時(古代稱為『朏』,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14] 此外他說:「十二次用於歲星紀年的時代,這已經是戰國年代的事了。」[15]
十二支與月朔望的關聯暗示著,以太陽神為主神的帝嚳(少昊的後裔)的家族成員名字卻出現在與十二月望朔有關的十二星次的名稱裡面,和以月亮神為主神的家族至遲在帝嚳時即有通婚的現象。
三、小結語:
綜合上述,堯的兒子――驩頭(丹朱)的譜系,依照各種記載錯綜複雜(表七),簡言之可能有黃帝的後代(《山海經》、《尚書》〈堯典〉),也有說是炎帝的後代(《山海經》〈海內經〉)﹔一樣是「黃帝」後代的記載,有說是「顓頊」的後代(《山海經》〈大荒南經〉),也有說是出自「少昊」的後代(《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史記》〈五帝本紀〉)(這也可能顓頊原本就是少昊,就是金星帝! )。
雖然如此,本文筆者仍然提出一個很可能的背後真相:
黃帝的兩個兒子,一個叫「昌意」,是月神「常羲」的訛變,舜和夏朝子孫都是他的後代;另一個兒子叫「玄囂」(這是土星神的名字),又叫「青陽」(這是太陽神或木星神的名字)、「少昊」(金星神的名字; 請特別注意,這是土星神、太陽神、木星神、金星神名稱發生了混雜!),它們很可能都是太陽神「羲和」的訛變,堯和商、周、漢人都是他的後代。這兩個譜系造就了「儒家」所說的「公天下」的理想,堯是太陽神的子孫,他的時代流傳著「十個太陽」的神話,卻以「后羿射日」告終;舜是月亮神的子孫,他的「十二個月亮」神話至今延用在曆法上,在上古時代是「太陽家族」和「月亮家族」輪流執政的局面,儒家稱這樣的政體是「公天下」的體制,到了夏禹傳位給他兒子,「公天下」的體制似乎被打破為「家天下」,但縱貫整個中國歷史其實這個體制沒有完全打破,只是取而代之的是以武裝革命的方式實現日、月輪流執政的局面而已!
表七: 丹朱(驩頭)的譜系記載
第一階層 |
黃帝的後代 |
炎帝的後代 |
|
第二階層 |
少昊(玄囂)的後代 |
昌意的後代 |
|
《春秋左氏傳》〈文公十八年〉 |
*少皞氏(=叔均=商均=義均=亥=該=蓐收=振)—窮奇(=共工氏=玄冥=帝鴻氏)—渾敦(=元囂=玄囂=玄枵=后土=句龍=相柳=相繇=鯀) |
*顓頊→檮杌(=驩頭=丹朱=祝融) *縉雲氏→饕餮(=苗民) |
|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 |
*少皞氏→重(句芒) *少皞氏→該(蓐收) *少皞氏→脩、熙(玄冥) |
*顓頊氏→犁(=祝融=驩頭=丹朱=檮杌) |
*共工氏(=帝鴻氏)→句龍(=后土=渾敦) *烈山氏(=炎帝)→柱(稷)...→周棄 |
《尚書》〈堯典〉 |
共工氏(靜言庸違)=窮奇(靖譖庸回) |
|
|
《山海經》〈海內經〉 |
黃帝→駱明(=祝融=丹朱?)→白馬(=鯀=句龍=后土)→禹 |
*炎帝(=烈山氏=厲山氏)→炎居(=柱=農)→節並→戲器→祝融(=丹朱=驩頭=檮杌)→共工(=帝鴻氏=窮奇=康回)→術器(=后土=鯀=句龍=渾敦=玄囂=元囂)→噎鳴(=句芒=句望=伯益) |
|
《山海經》〈大荒南經》 |
|
黃帝(=軒轅氏)→昌意→韓流(=乾荒)→顓頊(高陽)→鯀(=后土)→炎融→驩頭(=丹朱)→苗(毛)民 |
|
《史記》〈五帝本紀〉 |
少典(=少皞氏)→黃帝(=窮奇=共工=玄冥)→玄囂(=元囂=頑嚚=后土=相柳=相繇=鯀=句龍;=青陽?)→蟜極→高辛(帝嚳)→堯(陶唐氏)→丹朱(=驩頭) |
黃帝→昌意→高陽(顓頊)→鯀(=后土=相柳=相繇=句龍)→文命(禹) |
|
[1]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第66、68頁。
[2]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51頁。
[3] 袁柯:《中國神話傳說》第一冊(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年9月出版),第88頁。
[4] 袁柯:《山海經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出版,2004年2月二刷),190~191頁。
[5] 羅聯添:《國學導論》(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出版),第186頁。
[6] [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見《史記五帝本紀》卷一,第37頁。
[7] [魏晉]杜預:《春秋左傳注》,見《春秋左傳正義》〈文公十八年〉卷20第17~19頁。
[8] 郭偉川:《古三苗新考:兼論三苗與南方諸國及楚國之關係》,《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7年出版),第12~16頁。
[9] 袁柯:《山海經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出版,2004年2月二刷),第190頁。
[10] 顧頡剛:《古史辨(七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07~311頁。
[11]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第53頁。
[12] 錢穆:《秦漢史》(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出版),第115頁。
[13] 袁柯:《山海經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出版,2004年2月二刷),第405頁。
[14]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3月出版),第127頁。
[15]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3月出版),第145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