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鯀的誕生譜系
(ㄧ)《大戴禮記》〈帝繫〉記載的鯀譜系
(二)《山海經》記載的鯀譜系
1.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的「鯀」譜系
2.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的譜系
3. 從《山海經》〈海內經〉、〈大荒西經〉記載、併合的譜系
(三)「鯀」是「帝」之元子
1. 「鯀」是「堯」之子嗎?
《墨子》〈尚賢中〉:「…曰若昔者伯鯀,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則此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也。」[4](圖一)
![]() |
圖一、《墨子》〈尚賢中〉記載「鯀」是「帝之元子」 |
《墨子》說「鯀」是「帝」的元子。若照《大戴禮記》的說法,這個「帝」可能是「顓頊」;若照《山海經》的說法,這個「帝」可能是「黃帝」或「顓頊」。
《史記》〈五帝本紀〉:「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嶽舉鯀治鴻(洪)水,堯以為不可,嶽彊(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堯),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5]
2. 「禹修鯀之功」和「禹是鯀之子」是互換的概念
《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穀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6]
《禮記》〈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厲山氏(炎帝)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而野死。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7]
根據《國語》〈魯語上〉、《禮記》〈祭法〉的記載,作者說到了「顓頊」能「修」黃帝之「正名百物」,透露了顓頊對於黃帝的繼承關係;同樣的,「禹能修鯀之功」,透露了禹對於鯀的繼承關係,兩者都以「修」的方式來執行這樣的繼承。
3. 「黃帝擒炎帝,顓頊誅共工」的背景理論(五行相勝說)所透露的訊息
(1)《淮南子》、《文子》、《史記》都描述「黃帝和赤(炎)帝」、「顓頊和共工」之間的戰爭
《淮南子》〈兵略訓〉:「黃帝嘗與炎帝戰矣,顓頊嘗與共工爭矣。故黃帝戰于涿鹿之野,堯戰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啟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況衰世乎!…炎帝為火災,故黃帝禽(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8]﹔
(2)按五行相勝說,「黃帝擒赤(炎)帝」和「顓頊誅共工」故事透露了一個可能:黃帝原本是水帝、顓頊原本是土帝
《淮南子》〈兵略訓〉、《文子》〈上義〉、《史記》〈律書〉諸文獻都描述「黃帝和赤(炎)帝」、「顓頊和共工」之間的戰爭,表達了「黃帝擒赤(炎)帝」、「顓頊誅共工」這兩個意像,而赤帝的火德,共工的水德是已經確定、不改的事情,若按照「五德相勝說」的邏輯,「以水滅火」是「黃帝擒炎(赤)帝」的背後理論,則可以將黃帝認定為水德﹔若「以土堙水」是「顓頊誅共工」的背後理論,則可以將顓頊認定為土德,這 (五行相勝說的火→水→土→木→金) 是這些文獻背後的基本邏輯。
4. 黃帝從「雲師⭢水帝⭢土帝」和顓頊從「民師⭢土帝⭢水帝」流變的可能路徑
本文提出「黃帝本來是水帝,顓頊原本是土帝」的大膽假說,並非向壁虛造,《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說到「六師」的説法:黃帝是「雲師」,共工是「水師」,炎帝是「火師」,少昊是「鳥師」,大昊是「龍師」,顓頊是「民師」,照這說法,共工應即水帝,但在月令系統中,顓頊為民師,卻成了水帝;而黃帝是「雲師」,「雲」是「水」存在的一種形式,黃帝應是水帝的候選者,但在月令系統中卻成了土帝。《潛夫論》〈五德志〉記載顓頊的「世號共工」,這表示此時顓頊已經去代共工,成為水帝的神話已經建構完成,鮮少人對此產生懷疑。
《國語》〈魯語上〉以「禘→祖→郊→宗→報」的順序來描述有虞氏、夏后氏、商的五祭對象,唯獨描述周的五祭順序為「禘→郊→祖→宗→報」,到了《禮記》〈祭法〉全部都改為周人的五祭順序,這是《禮記》〈祭法〉改自《國語》〈魯語上〉的證據之一,因此可以建構出「黃帝→顓頊→鯀→禹」的王朝順序。(表一)
表一、《國語》〈魯語上〉、《禮記》〈祭法〉所記載的五祭對象
五祭 |
有虞氏 |
夏后氏 |
商 |
周 |
禘 |
1黃帝 |
1黃帝 |
1舜/嚳 |
1嚳 |
祖 |
2顓頊 |
2顓頊 |
2契 |
3文王 |
郊 |
3堯/嚳 |
3鯀 |
3冥 |
2稷 |
宗 |
4舜/堯 |
4禹 |
4湯 |
4武王 |
報 |
5幕 |
5杼 |
5上甲微 |
5高圉、大王 |
5. 黃帝的兒子「玄囂」和共工的兒子「后土」(句龍)是同一位
(1)顓頊之子鯀
我們再檢視一下鯀的譜系「黃帝―昌意─顓頊―鯀─禹」(《大戴禮記》〈帝繫〉、《竹書紀年》、《世經》有記載)[12]。
(2)中央帝、神:黃帝和他的屬神后土
在月令系統中,黃帝是中央土帝,后土(勾龍)是黃帝的屬神。
《淮南子》〈時則訓〉:「
五位,東方之極⋯太皞、句芒之所司者⋯。南方之極⋯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中央之極⋯,以息壤堙洪水之州⋯黃帝、後土之所司者,萬二千里⋯。西方之極,⋯少皞、蓐收之所司者⋯。北方之極⋯顓頊、玄冥之所司者⋯」[13]
(3)顓頊和共工之子句龍的比較
「共工—句龍(后土)」暗藏著「土堙水」(五行相勝說)的邏輯,前述「顓頊」、「玄(元)囂(枵)」、「術器」都可能是土星神(土地神),那麼,另外兩組父子:「黃帝—顓頊」和「黃帝—玄(元)囂(枵)」,和「共工—句(勾)龍」是否可能有等同的關係?若如此,則指向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推論:「共工」與「黃帝」等同,但是「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有可能「共工—句龍」這組才是真的,「以息壤堙洪水」明明是「鯀」的事跡(參見《山海經》〈海內經〉),〈海內經〉記載「共工生術器」、「共工生后土」,「術器」即「后土」,其職務「是復土壤以處江水」,他的工作和土壤有關。這位「后土」亦為《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的「相繇」、《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的「相柳氏」,他是共工之臣,具有「九首蛇身」的形象。我認為「句龍」、「后土」、「玄囂」、「術器」、「鯀」、「相柳氏」、「相繇」本來是同一個人。(見圖二)
(4)「黃帝擒炎帝」、「顓頊誅共工」、「顓頊修黃帝」的細究與聯想
基於五行相勝說,黃帝與炎帝之戰,背後有一套邏輯,是基於以「水」滅「火」的道理,是中國古代根深蒂固的觀念,可見得當時人們認為「黃帝」和「共工」原本都是水帝,此為兩者為一的證據之一。「顓頊誅共工」,背後有一套邏輯,是基於以「土」堙「水」的道理,可見得當時人們認為顓頊是「土星帝」,《國語》〈魯語〉和〈禮記〉〈祭法〉卻說顓頊「修」黃帝的事情,這是作者偷偷地將本來為黃帝的「水帝」和本來為顓頊的「土帝」調了換,結果黃帝成了土帝,顓頊成了水帝,好似神不知鬼不覺ㄧ般。
圖二、 相柳(后土)的形象 |
6. 五行相勝說的譜系
我們以五行相勝説理解下列這一段記載…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14](圖三)
顓頊之子是祝融(火勝金),共工氏之子是后土(土勝水),這段譜系基本上符合「五行相勝」說的邏輯。顓頊在此應是金星帝(此恰巧符合於劉向的帝德譜)。
![]() |
圖三、《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后土」(社神)是共工氏之子 |
二、「鯀」之死
(一)鯀的繼承者
1. 禹是鯀的繼承者
《墨子》〈尚賢〉:「曰若昔者伯鯀,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語譯: 像從前的伯鯀,他本是上帝的驕子,但是他廢棄了上帝的功德事業,於是就在羽山之野受到懲罰,被幽禁在日月照耀不到的地方,上帝也不愛他)[15];
《尚書》〈洪範〉:「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16](圖四)
這裡說「帝」殛死鯀,然後禹繼承鯀,「帝」是誰?若以傳統人王的觀念,這個「帝」是指「舜」;
![]() |
圖四、《尚書》〈洪範〉記載的帝殛死鯀然後禹繼承鯀 |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17](戰國時期);
《楚辭》〈天問〉:「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鴟(雉)龜曳銜,鯀何聽(聖)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腹)鮌(鯀),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窴(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河海、應龍,何畫、何歷(應龍何畫?河海何歷?)?鮌(鯀)何所營?禹何所成?……阻窮(有易)西征,岩何越焉?化為黃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營,何由並投,而鯀疾修盈?」[18];
《楚辭》〈離騷〉:「鮌(鯀)婞(悻)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19];
《楚辭》〈九章〉:「行婞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20];
《歸藏》〈啟筮〉:「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郭璞注《山海經.海內經》引)[21]
2. 「禹修鯀之功」可以理解為「禹是鯀的繼承者」
(1) 《淮南子》將「社神」的職份給了禹
同樣的,我們可以看出《國語》〈魯語〉和〈禮記〉〈祭法〉都説「禹修鯀之功」這句話的深意,作者偷偷地將原本屬於鯀的「土神」屬性給了禹。
果然《大戴禮記》〈五帝德〉在談到「禹」的功跡時,就說:「平九州」,《山海經》〈海內經〉也將「定九州」歸於「禹」的功勞。
《淮南子》〈氾論訓〉:「故炎帝於火,而死為灶;禹勞天下,而死為社;後稷作稼穡,而死為稷⋯」[22]
《傳》(《淮南子》):「炎帝作火,死而為竈(灶)。禹勞力天下水,死而為社。」(《論衡》〈祭意〉引)[23]
(2)社神本為共工之子句龍(后土)
但這本來是「共工」之子「句龍」(后土)的功勞(《國語》〈魯語上〉記為「平九土」;《禮記》〈祭法〉記為「平九州」,《潛夫論》〈五德志〉將社神歸於共工之子勾龍)。
《潛夫論》〈五德志〉:「共工氏有子曰勾龍,能平九土,故號后土,死而為社,天下祀之。」[24];
上帝命令火神祝融下來把鯀在羽山的地方殺死,奪回了剩餘的息壤,他的屍體經過三年之久都沒有腐爛,上帝知道後又派了一個天使用吳刀剖開鯀的屍體。(圖五)
圖五、殛鯀於羽山 |
(二)誰殺了鯀?
1. 有說「堯」殺鯀者(符合理論:劉向的帝德譜、鄒衍的五行相勝說)
包括下列文獻都記載「堯」殛殺鯀:《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國語》〈周語下〉(圖六)、《呂氏春秋》〈開春〉、《淮南子》〈脩務訓〉、《史記》〈五帝本紀〉、《說宛》〈善說〉、《大戴禮記》〈五帝德〉、《論衡》〈死偽〉、《鹽鐵論》(西漢恆寬著)〈論誹〉、《越絕書》(東漢袁康、吳平編撰)〈吳內傳〉[25][ii] ,根據董仲舒和劉向的帝德譜,「堯」帝為木德,依照鄒衍的五行相勝說,「木勝土」,木星神「堯」殛殺土地神鯀剛好符合劉向的帝德譜﹔
![]() |
圖六、《國語》(《春秋外傳》〈周語四〉記載「堯」殛鯀的故事 |
2. 或說「舜」是殺鯀者(符合理論:劉歆的帝德譜、取代說)
下列文獻都記載「舜」殛殺鯀:《春秋左氏傳》〈僖公三十三年〉(圖七)、《國語》〈晉語五〉、《尚書》〈舜典〉、《孫臏兵法》〈見威王〉、《孟子》〈萬章上〉、《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列子》〈楊朱〉、《史記》〈夏本紀〉[26] [iii]。根據西漢後期劉歆的帝德譜,「舜」屬土德,舜殛殺「鯀」是所謂的取代說。
![]() |
圖七、《春秋左氏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舜帝殛鯀 |
3. 鯀的繼承者(禹)也可能是殺鯀的人(適用理論:呂不韋的帝德譜、鄒衍的五行相勝說)
4. 祝融殺鯀(疑即舜殺鯀)
小結語:綜上所述,中國古文獻記載殺死鯀(后土)的人,總計包括了:堯、舜、禹、祝融。若按照鄒衍(公元前305-前240年)的帝德譜(五行相勝說),夏(禹)為木德;若按照劉向(公元前77-前6年)的帝德譜(五行相生說),堯為木德,舜為火德,禹為土德;若按劉歆(公元前50-23年)的帝德譜(五行相生說、在木、火之間加上閏水),堯是火德,舜是土德,禹是金德。以較早的鄒衍(呂不韋)的帝德譜來推測,「木勝土」,禹(木星神)殺死相柳(土星神)的故事應是較早的傳說;若按劉向的帝德譜,禹成了土星神(土地神)(禹取代鯀),然而劉向的帝德譜理論無法解釋誰殺了鯀,只能適用取代論,土德的禹取代了原是土地神鯀;若按照劉歆的帝德譜,「土生金」,鯀(土德)生禹(金德),而禹(金德)殺相柳(土神)仍是可能選項。鄒衍的帝德譜不經意地洩漏了禹殺鯀(子殺父)這個殘酷的現實,這說明了禹殺鯀(相柳、相繇)是盛行於東周戰國時期以前的神話故事。但很可能因為統治者為了掩蓋事實,將「鯀」名字做了變換,諸如「相柳」、「相繇」等名字。
(三)「鯀」死後的變化
結果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1.
有說鯀死後化為「黃熊」的(《國語》〈晉語八〉、《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圖九)的[28]﹔
![]() |
圖九、《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記載堯殛鯀神化為黃熊 |
2.也有說鯀死後化為「黃能」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論衡》〈無形〉、《述異記》)[29]﹔
3.
也有說他死後化為「黃龍」的(《歸藏》〈開筮〉)[30]﹔
4.
也有說他死後化為「玄魚」的(《王子年拾遺錄》[31]),這可能是因為作者看了「鯀」的另一個寫法是「鮌」的望字生義﹔
5. 甚至還有認為鯀死後生下禹的說法(《初學記》卷22、《路史》引《歸藏》〈開筮〉[32])。就神話學而言「禹」是死後復活的「鯀」。
中國人用黃色來標定土壤屬性。鯀的自稱「得地之道」和他死後化為「黃熊(能、龍)」的傳説都說明了,「鯀」儼然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土地神」的化身一般。
《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堯以天下讓舜。鮌(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黎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33](戰國時期呂不韋著)…
《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以近乎野獸的形象來描述「鯀」這個人物(擬獸化的敘述):他的性情有如野獸(怒甚猛獸)﹔將他所作的「城」比擬為野獸的「角」(比獸之角,能以為城)﹔將他的「旌旗」比擬為野獸的「尾」(舉其尾,能以為旌)。在故事中,「鯀」自稱他「得地之道」,這洩漏了他真實的身分。
古代中國人認為世界是由天、地、水構成的,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中描述了當時人們認識的世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組成: 「天神世界」(天)、「人間世界」(地)和「地下世界」(水)。
葉舒憲如此說:「由天、地、水三種不同的物質型態所構成的三分世界,以地為界限形成二元對立,天神世界和人類世界共為陽界,同地下的水世界即陰界形成對立。因此,地下的陰間神同時又兼為水神或海神。」[34]
圖十、馬王堆一號漢墓有一帛畫下半部 |
有文獻記載「應龍」幫助大禹治水...
《山海經》:「禹治水,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也。」[36] (南宋朱熹《楚辭集注》引)
《拾遺記》:「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37](東晉王嘉撰寫)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黃帝命令應龍去攻打蚩尤,《楚辭》〈天問〉講到應龍幫助鯀之子禹治理洪水「河海應龍,何畫何歷?」
中國神話大師袁珂(公元1916~2001年)在敘述這一段神話故事時說:
「…當禹去向上帝請求將息壤給他的時候,…上帝…答應了他的請求,不但把息壤賜給他,還乾脆任命他到下方去治理洪水。…更派曾經殺蚩尤立了大功的應龍去幫他的忙…禹受了上帝的任命,於是帶了應龍和別的一群大大小小的龍,去到下方,開始做平治洪水的工作。群龍的任務是導引水路﹔應龍導引主流,其餘的導引支流。」[38]
有應龍殺蚩尤的故事,又有應龍幫助鯀之子禹平治洪水的故事,「蚩尤」和「鯀」的交集點在「應龍」的身上。
三、由「該隱建城」和「鯀作城」的巧合…
(一)該隱建城
1.《聖經》記載該隱建造了一座城並且以他兒子的名字來命名
「該隱與妻子同房,她就懷孕,生了以諾。該隱建造一座城,就照他兒子的名字稱那城為以諾。」(《創世紀》4章17節)[39]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40]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中國的金正稱為「蓐收」,名字叫「該」。「該」的上古音Keg,和Cain的音相近,「...土八‧該隱;他是打造各樣銅器鐵器的工匠。」(《創世記》 4章22節 )該隱的後代「土八•該隱(Tubal-cain)」,希伯來文的意思即該隱(Cain)的後裔(Offspring of Cain)。[41] 我懷疑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金正「該」就是打造各樣銅器鐵器工匠始祖「土八•該隱(Tubal-cain)」。
(二)「鯀作城」的記載
1. 《呂氏春秋》、《淮南子》、《世本》的記載
中國《呂氏春秋》、《淮南子》、《世本》等有許多「鯀」作城的記載 [42]
![]() |
圖十一、《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 |
2. 《聖經》記載該隱建城
在《聖經》也記載了該隱建造了一座城⋯「該隱與妻子同房,她就懷孕,生了以諾。該隱建造一座城,就照他兒子的名字稱那城為以諾。」(《創世記》 4章17節 )
《創世紀》4章17~22節: 「該隱(Kayin)與妻子同房,她就懷孕,生了以諾(Enoch)。該隱建造一座城,就照他兒子的名字稱那城為以諾(Chanoch﹔Enoch)。以諾生以拿(Irad),以拿生米戶雅利(Mechuyael),米戶雅利生瑪土撒利(Metushael),瑪土撒利生拉麥(Lamech)。 拉麥娶了兩個妻子:一個名叫亞大(Adah),一個名叫洗拉(Tzilah)。 亞大生雅八(Yaval);雅八是住帳棚、牧養牲畜之人的祖師。雅八的兄弟名叫猶八(Yuval);他是所有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 洗拉又生了土八‧該隱(Tuval-Kayin);他是打造各樣銅器鐵器的工匠。」[43]
(三)「鯀」和「該隱」的比較(相同點)
首先,「鯀」和「該隱」兩個故事存在著若干相同的點⋯⋯
1. 「該隱造城」和 「鯀作城」
2. 「該隱的記號」和 「鯀的旌旗」
3. 該隱和鯀兩人的脾氣
4. 一位農耕者殺死一位牧羊者的故事
![]() |
圖十三、該隱謀殺亞伯, P. P. Rubens於公元1600年繪 |
(附註) 一個因探討舜的譜系而觸礁的案例
1. 「舜帝」名和「炎帝」名字的同義關係
2. 「舜」的黃帝譜系記載
3. 「舜」的炎帝譜系記載
4. 黃帝譜系和炎帝譜系併合之後的譜系
(四)「該隱」和「鯀」的差異
1. 根據《聖經》的記載,殺人者該隱是惡的,被殺者亞伯是善的;但是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殺人者舜是善的,而 被殺者鯀是惡的。
2. (惡的)該隱的後代和(善的)帝舜的後代(兩者都是殺人者)都是重要文明的發明者。
(1)該隱的後代是科技文明的發明者
(2)「少昊氏」(舜、炎帝)的後代「該」(蓐收)是農業的發明者
[i] 《大戴禮記》〈帝繫〉:「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鯀娶于有莘氏之子,謂之女志氏,產文命。」﹔《竹書紀年》:「(顓頊高陽氏)三十年,帝產伯鯀,居天穆之陽。…(帝堯陶唐氏)六十一年,命崇伯鯀治河。六十九年,黜崇伯鯀。…(帝舜有虞氏)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苖,有苖氏來朝。」﹔《世經》:「《帝系》曰,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夏后氏。繼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歲。」(《漢書》〈律曆志下〉收錄)。
[2]-[14]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15] 李生龍注譯: 《新譯墨子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2月出版),第49-50頁。
[24]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26] 《春秋左氏傳》〈僖公三十三年〉:「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戰國中期);《國語》〈晉語五〉:「…,是故舜之刑也殛鯀,其舉也興禹。」﹔《孟子》〈萬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尚書》〈舜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孫臏兵法》〈見威王〉:「堯有天下之時,詘(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國四。故堯伐負海之國,而後北方民得不苛,伐共工而後兵寢而不起。弛而不用。其間數年,堯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傳舜。舜擊驩收(兜),方(放)之宗(崇);擊歸(鯀),方(放)之羽;擊三苗,方(放)之危;亡有戶(扈)是(氏)….中國。有苗民存,獨為弘(強)。舜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傳之禹。禹鑿孟門而通大夏,斬八林而焚九□西。西面而並(屏)三苗□□……素佚而致利也。戰勝而強立,效天下服矣。」(戰國中期,銀雀山漢墓竹簡) ;《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黎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戰國時期呂不韋著)﹔《史記》〈夏本紀〉:「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列子》〈楊朱〉:「然而舜耕于河陽,陶于雷澤…。乃受堯之禪,年已長,智已衰。商鈞不才,禪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窮毒者也。鮌治水土,績用不就,殛諸羽山。」
[27]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28]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舉之。」﹔《春秋左氏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論衡》〈死偽〉:「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
[29]《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堯用治水,受命九載,功不成。帝怒曰:『朕知不能也。』乃更求之,得舜,使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觀鯀之治水無有形狀,乃殛鯀于羽山。鯀投于水,化為黃能,因為羽淵之神。」(東漢趙曄撰)﹔《論衡》〈無形〉:「鯀殛羽山,化為黃能」(東漢王充撰寫)﹔《述異記》:「堯使鯀治洪水,不勝其任,遂誅鯀於羽山,化為黃能,入於羽泉。今會稽祭禹廟不用熊,越黃能即黃熊也。陸居曰熊,水居曰能。」(南朝任昉撰寫)。
[30] 《歸藏》〈開筮〉:「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郭璞注引)。
[31] 《王子年拾遺錄》:「夏鯀治水無功,沉於羽淵,化為玄魚,大千丈。后遂死,橫于河海之間。后世聖人以魚為神化之物,以『玄』種合于『魚』為『鮌』種。」(《太平御覽》引)
[32]《歸藏》〈啟筮〉:「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初學記》卷22、《路史》引)。
[34] 葉舒憲: 《中國神話哲學》(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1月出版1997年4月重印) ,第37、355頁。
[35] 孫國將、寧稼雨: 〈死而復生觀念與鯀復生禹故事的歷史根源〉《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第73~76頁。
[38]袁柯:《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年9月出版),第479頁。
[39]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
[40]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41]陳瑞庭: 《聖經人地名意義彙編》(新北市中和區:
橄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出版 ) ,第3頁。
[42] 《呂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憂,因者平。惟彼君道,得命之情,故任天下而不彊,此之謂全人。」﹔《呂氏春秋》〈行論〉:「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故機械之心藏於胸中,則純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遠之所能懷?是故革堅則兵利,城成則沖生。若以湯沃沸,亂乃逾甚。是故鞭噬狗,策蹄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世本》:「鯀作城。」(《水經注》引)﹔「鮌作城、郭。」(《意林》引)﹔《博物志》:「禹作城,彊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自禹始也。」(《藝文類聚》引)﹔《吳越春秋》逸文:「鯀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太平御覽》引)。
[43]-[44]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
[45]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46]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
[47]-[49]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50] 湖南省博物院網站 https://www.hnmuseum.com/ko/gallery/node/10332/7
[51]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52] 中研院小學堂字形演變 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
[53]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54] 吳粒民: 上古世系的再分析(上篇)——對「三集團」說及上古世系的反思之三《學燈》2010年第4期(總第16期)http://www.guoxue.com/?magazine=xuedeng016&page=8
[56]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
[57]-[65]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