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水的起源與水在「創世」的功能:由《聖經》釋放的訊息及與古文明神話比較



前言
「水」一直是生命起源的關鍵,而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地球表面有71%由水覆蓋。以下我將從《希伯來聖經》創世論中對於「水」的描述、《新約聖經》、《塔木德》對於《希伯來聖經》有關「創世」及「水」的詮釋、中國以及其他古文明神話中關於「創世」和「水」的論述做一個簡單的回顧並且試著加以討論、解釋,看是否能夠理出這當中背後所隱藏的可能事實。

、《希伯來聖經》中水在創世故事中的位置

1.         《摩西五經》(《律法書》)的記載
其實在科學家研究找尋半天卻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希伯來聖經》早已告訴我們答案,猶太教的傳統稱呼《摩西五經》 (即《律法書》Torah,或譯為妥拉 )為上帝對摩西的口述,《妥拉》希伯來字根的原意是「教育」或「指導」,以下我引述相關的經文。
「起初,神創造天(ha-shomayim)(ha aretz) 地是空虛混沌(希伯來文tohu vabohu),深淵上面一片黑暗;神的靈 運行在水面上。」(《創世紀》1:1-2,《和合本修訂版》)《新國際譯本》(NIV)翻譯為:「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Now the earth was formless and empty」,直譯為「起初,神創造諸天與這地,如今,這地是空虛而混沌的。」),而《新修訂標準本》(NRSV)則翻譯為「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he earth was a formless void」,直譯為「起初,當神創造諸天和這地的時候,這地是個混沌空虛的東西」。NIV的譯法採用了一般所謂的「從無造有」(creation ex nihilocreation from nothing)的看法。NRSV卻暗示了上帝是從已經存在的東西造出來的[1] 這裡我們看到地是「空虛混沌」的狀態時,深淵上面一片黑暗神的靈運行在眾水之上」,世界一開始形成時「水」和「黑暗」似乎壟罩著整個「空虛混沌」的「地」。接下來可以看到「上帝」是透過將「水」分開的方式創造天和地,「上帝說:『眾水(希伯來文mayim)之間要有穹蒼(希伯來文rakia),把水和水分開。』上帝就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稱穹蒼為「天」(shomayim)(《創世紀》1:6-7,《和合本修訂本》的翻譯)「上帝說:「天下面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乾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稱乾地為「地」,稱聚集在一起的水為「海」。……(《創世紀》1:9-10)原文「rakia」這個希伯來文,其原意是「廣袤無垠的空間《新美國標準版》(NASB)和《英文標準版》(ESV)翻譯為「the expanse(有「太空」的意思),《和合本修訂版》(RCUV)、《思高本聖經》(Douay version)和《呂振中譯本》(LZZ)都翻譯為「穹蒼」,馮象譯本翻譯為「蒼穹」,《新國際版》(NIV)、《新耶路撒冷本》(NJB1978)翻譯為「vault,這些字的意思也大概類似。《七十士譯本》卻將rakia這個字翻譯為希臘文「stereoma(堅實或固形的結構)[2],《英王欽定版》(KJV1611)和《修訂標準版》(RSV1990)錯誤的翻譯為「firmament(堅實固形的天空),《完全猶太聖經》(CJB)、《新修訂標準版》(NRSV)翻譯為「dome(半圓拱狀物),可能就是依從《七十士譯本》的翻譯。而流傳許久的中文翻譯本《和合本》(CUV)rakia這個字錯誤翻譯為「空氣」。
看了《創世紀》第一章給人的第一個印象(表一)是,「水」是第一個受上帝創造之物,其描述的宇宙萬物被造的順序為: (第一天)→天(第二天)→地/海、陸上植物(第三天)→日、月、星(第四天)→水中動物(第五天)→地上動物、人(第六天)(《創世紀》1:1-31)[3]「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世世代代守安息日為永遠的約。這是我和以色列人之間永遠的記號,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第七日就安息舒暢。」(《出埃及記》31:16-17)「安息日」(Sabbah),是猶太教每週(七天)一天的「聖日」,這一天相當於陽曆的星期六;從週五日落到週六的日落期間,這時猶太人一律停止工作,稱作「守安息」,專事敬拜上帝。猶太家庭每逢安息日會聚集家人,由父親教導孩子研讀《聖經》和《塔木德經》。在這一天猶太人點亮蠟燭以象徵上帝的創造 [4]在公元前第3世紀,將《希伯來文聖經》翻譯成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時,開始將神的話語(Dabar)一字翻譯成LogosRhema

表一: 《創世紀》第一章1-第二章3節對於宇宙萬物被造順序的敘述
《創世紀》章節
天數
受造物
1:1-5
第一天
水、光()
1:6-8
第二天
(穹蒼)
1:9-13
第三天
/海、陸上植物
1:14-19
第四天
日、月、星
1:20-23
第五天
水中動物
1:24-31
第六天
地上動物及人
2:1-3
第七天
安息日


2.         「先知書」對的詮釋
先知以賽亞《以賽亞書》37:15-16:「希西家向耶和華禱告說:「坐在基路伯之上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啊,你,惟有你是地上萬國的上帝,你創造了天和地。」《以賽亞書》44:24:「從你在母腹中就造了你,你的救贖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耶和華創造萬物,獨自鋪張諸天,親自展開大地』……《以賽亞書》40:22:「上帝坐在地的穹窿之上,地上的居民有如蚱蜢。他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以賽亞書》45:18-19:「耶和華如此說,他創造諸天,他是上帝;他造了地,形成它,堅固它,並非創造它為荒涼,而是要給人居住………
先知耶利米宣告上帝是用「能力」、「智慧」和「聰明」創造天地萬物,《耶利米書》10:12「耶和華以能力創造大地,以智慧建立世界,以聰明鋪張穹蒼。」,這也說明了「能力」、「智慧」和「聰明」是先於天地萬物被造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基於「地」是上帝所創造的這樣的一個觀念,上帝要將「地」授權給誰管就可以給誰。《耶利米書》27:5-7:「我用大能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大地和地上的人民、牲畜。我看給誰合適,就把地給誰。現在我將全地都交在我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手中,也把野地的走獸給他使用。列國都要服事他和他的子孫,直到他本國遭報的日期來到;那時,許多國家和大君王要使他作奴隸。」

3.         「聖著」的詮釋

大衛王在《詩篇》336-7(大衛王於公元前1000年著作,大衛、所羅門編輯)就已經宣告:「諸天藉耶和華的話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他聚集海水如壘,收藏深洋在倉庫。」,「諸天」是藉著「上帝的話語」被造的。《詩篇》10424(作者不詳,公元前970年著作,以斯拉、尼西米編輯):「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全地遍滿了你所造之物。」,這裡說上帝用智慧創造天地萬物。

以色列王所羅門《箴言》319-20節:「耶和華以智慧奠立地基,以聰明鋪設諸天,以知識使深淵裂開,使天空滴下甘露。」;《箴言》822-29節:「耶和華在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智慧﹞。從亙古,從太初,未有大地以前,我﹝智慧﹞已被立。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智慧﹞已出生。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智慧﹞已出生。那時,他還沒有創造大地和田野,並世上頭一撮塵土。他立高天,我﹝智慧﹞在那裏,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上使穹蒼堅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範圍,使水不越過界限,奠定大地的根基」。《箴言》篇中對神性智慧的關鍵性描述,其中明言神在最初的時候,在未創造天、地、水以前,「智慧」他「已出生」。「智慧」甚至是創世的代理人。


猶大國王希西家(Hezekiah)著作的《詩篇》1211-2(公元前720年完成):「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獲得上帝增添十五年壽命的希西家也宣告耶和華(上帝)是創造天地的主。

《約伯記》95-10:「他(上帝)把山挪移,山卻不知,他(上帝)在怒氣中,把山翻倒。他(上帝)使地震動,離其本位,地的柱子就搖撼。他(上帝)吩咐太陽,太陽就不出來,又封住眾星。他(上帝)獨自鋪張諸天,步行在海浪之上。他造北斗、參星、昴星,以及南方的星宿;他行大事不可測度,行奇事不可勝數。」

《詩篇》148(公元前445年,由以斯拉和尼希米編輯成書) 4: 天上的天(NASBNIV翻譯為highest heavensKJV翻譯為heavens of heavens)天上的水(NASB翻譯為:the water that are above the heavensNIV翻譯為waters above the skiesNKJV翻譯為waters that be above the heavens)啊,你們都要讚美他!」,這裡說的「天」和「水」都是複數的,可以翻譯為「諸天」和「眾水」,《詩篇》148篇說在「天」上還有「天」,在「天」之上也有「水」

《箴言》3對於上帝創造大地的描述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上使穹蒼堅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範圍,使水不越過界限,奠定大地的根基,這些論述詮釋了《創世紀》中「上帝就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也充分地強調了「水」在造地時所發揮的作用。

4 《塔木德》的詮釋
猶太的詮釋者在其他《希伯來聖經》的經文發現,在宇宙被造以前已有「智慧」出現。亞里斯畢努(Aristobulus) 認為「......所羅門〔箴言的作者〕清楚說明智慧在天地被造以前已經存在,這也是〔希臘哲學家〕所認同的」(《亞里斯畢努斷片》5)
《便西拉智訓》24.9:「〔智慧說:〕從永恆中,在起初的時候,祂已造我」
亞歷山大港著名的猶太哲學家斐羅.尤迪厄斯(Philo Judeaus,公元前30-公元40),他是一位虔敬的猶太教徒,同時也是柏拉圖學派的哲學家,他首先嘗試將宗教信仰與哲學理性相結合,將「神的本質」(ousia)和神在世間的活動做區分,認為「神的本質」是完全超越人的能力所能理解的,他將神在世間的活動稱為神的「力量」(dynameis)或「實現」(energeiai),神用祂的「力量」與人溝通。[5] 他說:「智慧是神的女兒,是萬物的母親。」(《創世紀問答》497)。斐羅(Philo)也提到「智慧是年長於......整個宇宙的創造」(《論德行》62)《尼奧菲特他爾根》(《創世紀》3:24)說到「在二千年世界被造以前,〔神〕已創造了妥拉〔即是神聖的智慧〕」。希臘哲學的「邏各斯」(Logos),是衍生自動詞的形式,指「說話」、「數算」等。他認為,神是超出世界之上的,神對世界的作用須通過中介,而「邏各斯」(Logos) 就是神和人之間的中介。斐洛的Logos的含義:(1)神的靈智、理性、思想、理念(2) 神的權能(3) 神的形象(4) (5) 內在於自然的理性法則(6) 神創世的中介。
他認為的Logos: (1) 是永恆的(2)「高於世上的一切,是被造物中最先被造的和最無所不包的」(3) 是神的思想,因此存在於神之中,但又獨立存在,即處在神的思想之外(4) 被稱作(不加冠詞的)「神」(god),但更多的時候被稱作「神的長子」(the elder son of God),把《希伯來聖經》所述的「耶和華的使者」解釋為Logos[6]
《所羅門智訓》(公元37-41年著作)的作者試圖將所羅門的教導與希臘哲學觀念聯繫起來。在他對智慧之本質的描述(722-81節)中,的匿名作者用幾種方式來描寫智慧,他使用了《箴言》822-31節等經文作為資料來源。首先,他稱智慧為「萬物的工匠(technitis)」(《所羅門智訓》722節),然後列出了許多特徵,包括「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能夠透入萬物」等等(722-24),又描述智慧與進入人的靈魂中使人類「成為神的朋友和先知」(727)。又說智慧在「光」被造之前(729),能「治理萬物」(81)[7]《所羅門智訓》99節 :「智慧與你()同在、知道你()的工作;智慧從你()創造世界的時候、就已然存在了。......[8]
(11QPs)《至創造主之詩》:「......神以祂的智慧創造大地」。[9]
公元1世紀,猶太教有兩個敵對的教派—其中一個教派是由希勒爾 ( Hillel)長老領導,另一個教派由沙邁( Shammai)長老領導,希勒爾教派是法利賽猶太教的一支。[10]《塔木德》提到了猶太教的希勒爾派和沙邁派對於宇宙起源的問題有不同的觀點希勒爾派認為地被創造於第一天,天被創造於第二天,沙邁學派認為天先被創造出來,地被創造於第三天。[11]不同的意見—宇宙是先有天而後有地,還是先有地而後有天?決定了「水是不是最初元素的問題」。猶太教的正統教派—法利賽派—認為,先有地才有天。現代人知道沒有水,任何生物不可能存活,有一個觀點就根據《創世紀》1:2認為「水」是構成其他一切元素的終極本原。[12] 
有一段拉比文獻把萬物都歸並於三種要素:「宇宙形成之前所造之物有三:以及。水孕育了生命並產生了黑暗;火孕育了思想並產生了光; 風孕育自主並產生了智慧。宇宙就是由這六種原素所規範:風、智慧、火、光明、黑暗和水。(《大出埃及記》1522節)[13]。猶太人似乎認為在天地之前有三種原素:水→黑暗、火→光、風→智慧。

5.《新約聖經》對《希伯來聖經》的詮釋
保羅的書信在《哥羅西書》(公元57-61年成書) 115-17裡描述上帝的創造時沒有談到水,但是他說:「愛子是那看不見的上帝之像(image),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和合本》同;《呂振中譯本》翻譯為「首先者,超越一切被造者」;KJV翻譯為the firstborn of every creatureNASB翻譯為the firstborn of all creationNIV翻譯為the firstborn over all creation)。因為萬有都是在他裏面(《和合本》翻譯為「靠他」;KJVNASB翻譯為by HimNIV翻譯為in Him)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權位的、統治的,或是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為著他(和合本翻譯為「藉著他又是為他」;《呂振中譯本》翻譯為「藉著他,又是為要歸於他」;KJVNASBNIV翻譯為through Him and for Him)造的。他在萬有(all things)之先;萬有也靠他(《呂振中譯本》翻譯為「藉著他」;KJV 翻譯為by HimNASBNIV翻譯為in Him)而存在(《和合本》翻譯為「立」;《呂振中譯本》翻譯為「一同立住」;KJV翻譯為consistNASBNIV翻譯為hold together)。」(《和合本修訂版》),這裡說到耶穌是「上帝的愛子」,他在「萬有」被造之先由上帝所生,萬物都是「在他()的裡面」(靠他)被創造的。

《新約聖經》的一個書卷《彼得後書》(公元80-90年成書) 35有一段記載:「從太古憑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地(《和合本修訂版》翻譯)[14]《彼得後書》的作者似乎認為上帝憑著祂的話創造天地,地是藉由「水」為原料來造「地」,這或許也可以視為「水生型創世論」的遺緒,但這裏明白指出天、地、水都是藉由「上帝的話」所創造。

《希伯來書》(公元60-95年成書,託名保羅的書信)和《以弗所書》(公元80-95年,託名保羅的書信)裡就沒有談到「水」,但是談到了「上帝的兒子」,,《希伯來書》11-3節:「古時候,上帝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向列祖說話,末世,藉著他兒子向我們說話,又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藉著他創造宇宙。他是上帝榮耀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常用他大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以弗所書》2:10 「我們是他所造之物,在基督耶穌裏創造的,為要使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早已預備好要我們做的。」,上帝藉由祂的兒子創造天地萬有。

使徒約翰(John)宣稱,上帝是藉由「道」(logos)來創造宇宙萬物的,《約翰福音》(公元85-100年成書) 114節:「太初有(Logos)(Logos)上帝同在,(Logos)就是上帝。這(Logos)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的。凡被造的,在他裏面有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沒有勝過光。」(《約翰福音》1:1-5)(Logos)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15],使徒約翰也借用logos這個字來表達「上帝的話」(the Word of God),而且他清楚的指出耶穌就是logos;他同時也說logos就是神。英文翻譯為「the Word(那話語)[16],中文有翻譯為「道」﹙《和合本聖經》、《新譯本聖經》﹚、「言」(1813年完成的《耶穌基督我主救者新遺詔書》)、「話」(《恢復本聖經》)、「聖言」﹙《思高本聖經》﹚等《約翰福音》在他的序言提出「上帝的話」等同耶穌基督。至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新約聖經》的作者們已經將「上帝的話」、「道」(Logos)、「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甚至「上帝」做了等同,他()是參與創造的直接執行者!

《約翰福音》35-8節:「耶穌回答:『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聖靈)的就是靈。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驚訝。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聲音,卻不知道是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解經家對於這一段經文的解釋存在有一些差異,有一些人認為在這裡「水」和「聖靈」是指同一件事,都是只「聖靈」,另外有一些人則認為「水」是指「浸禮」。

但是從《約翰一書》56-8節所描述的:「這藉著水和血而來的,就是耶穌基督,不是單用水,而是用水又用血並且有聖靈作見證,因為聖靈就是真理。作見證的有三:就是聖靈,這三樣也都是一致的(《和合本修訂版》的「是一致的」,《新譯本》和《思高本聖經》也翻譯如此;《現中修訂版》翻譯為「一致」;《和合本》翻譯為「歸於一」;《呂振中譯本》翻譯為「是要成立成那唯一之目的」)特別的是,《約翰一書》56-8節將「聖靈」、「水」和「血」分別提出來,就已經說明了「水」和「聖靈」這兩樣不是同一件事情! 如果我們再重讀《創世紀》 12「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這句話,就可以令我們豁然開朗了,這裡同時說到了「上帝的靈」(聖靈)和「水」兩樣,我們可以說,「從水和聖靈生」其實就是重現了上帝創造宇宙天地萬物的奧妙作為,可以說《約翰福音》35-8節和《約翰一書》56-8節其實是運用了《創世紀》12節的經文對於人的「重生」做了更生動的解釋!

《新約聖經》的作者們多數對於「水」如何被造沒有太多的著墨,只有在《彼得後書》35節講到「由水而出」、「藉水而成」,說明了「水」是在「地」被造以前已經存在,《約翰福音》35-8節將「從水和聖靈而生」用於形容人的重生,《約翰一書》56-8節更講到「耶穌基督」()的降世(道成肉身)是「藉著水和血而來的」,呼應了《希伯來聖經》中《創世紀》12節的經文「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6. 基督教神學家對《希伯來聖經》的詮釋

亞歷山大港著名的猶太哲學家斐羅(Philo,公元前30-公元40),他是一位虔敬的猶太教徒,同時也是柏拉圖學派的哲學家,斐羅將「神的本質」(ousia)和神在世間的活動做區分,認為「神的本質」是完全超越人的能力所能理解的,他將神在世間的活動稱為神的「力量」(dynameis)或「實現」(energeiai),神用祂的「力量」與人溝通。[17]


東土耳其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的神學家該撒利亞(Caesarea)的主教巴西流(Basil,公元329-379)回歸到斐羅將神的本質(ousia)與祂在世上活動(energeiai)所做的區分,他說:「我們只能從『神的活動』了解神,不過我們不能因此了解祂的『本質』。」這個觀點成為東方教會後來神學發展的基調。

巴西流的弟弟尼撒(Nyssa)主教貴格利(Gregory,公元335-395)說:「神聖的本質是無以名狀和不可言傳的」;「父」、「子」及「聖靈」只是「我們所用的名詞」以形容神為人所認知的世上活動(energeiai),人類把神體驗成超越的神()、創造的神(道,子)以及內在的神(聖靈)[18] 基督教神學家似乎對於宇宙被造的過程無太多的討論,但對於創造萬物的神有許多的探討。

三、中國古神話故事中水在創世中的地位

1.          《老子》

在中國,春秋時代的道家思想家老子(生卒年:公元前600~470年),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第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在河上本(陸德明《釋文》說)、東漢邊韶《建老子碑銘》所引、孟喜本 (洪頤煊謂)均作「浴」。在戰國末至西漢初期的《老子》抄本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可能抄寫於公元前: 206-195)《老子乙本》(可能抄寫於公元前: 179-169[19])作「浴」(6d74)字。「谷神」其實應該寫作「浴神」,其實就是指「水」和靈」。

葉舒憲先生於《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書中亦曰:「在創世神話中,混沌作為天地萬物產生以前的初始狀態而出現,這是一個具有相當普遍性的原型母題。混沌母題有時以人格化的形式出現,如巴比倫創世史詩中的海怪提阿馬特;更多情況下是以非人格化的形式出現,通常表現為混沌大水(海洋)或是混沌之氣…混沌母題的主要相關特徵:無形、無名、空虛、靜止、黑暗、無邊無際、先於宇宙而存在、具有潛在的強大生命力。」    [20]

在甲骨文(殷商時期)中「盈」本來是一個會意字,下部是一個大器皿,中間盛有水;水中站著一個人,人的四周有四個水點,象徵「洗澡」的意思,有學者認為這個字反映的,便是先秦時期中國古人的洗澡習慣。到了小篆(春秋戰國晚期)始發生偽變,成了左形()右聲()的形聲字[21]。而甲骨文(殷商時期)和金文(西周時期)的「谷」字其上部(「水」的變形)象徵溪流自山澗流出之形,下部的「口」代表谷口,所以「谷」的本義指「山谷」[22]「浴()」字與「谷」字原本沒有相關(見圖一)。
圖一: 中國浴字起源於甲骨文的盈字

2.      《管子》
中國春秋時代初期齊國的宰相著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他在齊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實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史記·管晏列傳》),成就了一代霸業。後人追述其言論著成的《管子》一書,是一部叢集諸說、涉及百家、包羅萬象、宏博精深的奇書(據考證,該書是戰國初期至西漢初期數代「管仲學派」的集體著述,最後由劉向「定著」的,計86篇,亡佚10篇)。儘管該書「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但其中的多數篇章記錄或反映了管仲的治國思想。《老子》在說明「道」是萬物根源時,反覆以「水」做比喻,《管子》〈水地篇〉進一步認為「水」就是萬物的本原。黃釗曾由〈水地〉 中關於各地水性的敘述,推測其撰成年代可能在公元前 376 355 年之間[23],約當魯共公在位時代。《管子》〈水地篇〉說「地」是「萬物之本原」,而「水」是「地之血氣」,所以稱為「水神」,他們認為由於水的關係,胎兒三個月就能含味,含五味就能生成五臟。」[24]


3.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篇

公元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四方鄉郭店村的一座戰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了804枚竹簡,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太一生水篇》。《太一生水》估計寫成於公元前4世紀 (公元前: 305-300年之前),這裡說: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25] 。很巧妙的是,這個「太一藏於水」與《希伯來聖經》中的〈創世紀〉記載的「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類似,「天地者,太一之所生」與《希伯來聖經》中的〈創世紀〉記載的「起初, 神(上帝)創造天地」有雷同之處!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所記載的是宇宙生成程序的神話意象「太一××(日月之神)→×陽﹙日×月﹚四時→……→歲」。


4.      《山海經》
《山海經》〈大荒西經〉(戰國初期以後成書)的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上,名曰噓〔疑為「天吳」的訛變? 〕。顓頊〔水神〕生老童,老童生重〔「重」即「句芒」〕及黎〔「黎」即「祝融」〕,帝令重獻上天〔疑「重」原本即為天神,後來變成了木神〕,令黎卭下地〔疑「黎」原本是地神,後來變成了火神〕,下地是生噎〔疑即「噓」、「天吳」?〕,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有人反臂,名曰天虞〔疑即「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象徵至高神〕妻常羲〔月神〕,生月十有()二〔即「歲」〕,此始浴之。」

《山海經》〈海內經〉(戰國初期以後成書)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火神〕,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水神〕,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土神,即「黎」,象徵「地」〕,后土生噎鳴〔「噎鳴」與「常羲」、「噎」為一名的訛變,即月神〕,噎鳴生歲十有()二〔即十二個月,即「歲」〕。」「浴月」神話,是古中國神話中月神的代表,「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的「噎」和「生月十有二」的「常羲」以及「生歲十有二」的「噎鳴」應是同一個名字的訛變(編者按: 常羲為月神噎鳴為歲星(木星)神,兩者實非同一人筆者曾經混淆了!)。為何中國古人是以一年為十二個月? 世界各國的曆法都是先有陰曆,後有陽曆,中國亦無例外。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月亮和地球一樣,都不會發光,月亮靠反射太陽光發光,而且太陽、地球及月亮三者相對運動的關係,產生了「月相」周期性的變化。農曆初一和三十日時看不到月亮,稱為「朔」,農曆14-16日,完全可見月亮,稱為「望」。一個月,就是月亮繞行地球一周的時間,也就是一個「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時間是29.27-29.83天,平均約在29.5306天,一個朔望月的時間平均為29天或30天。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時間約為365.2422天,這叫「回歸年」,回歸年除以朔望月的時間大約是12個月(365.2422÷29.5306=12.3682)。但是陰曆一年為354.3672(29.5306×12=354.3672),與回歸年相差超過10(365.2422-354.3672=10.875),因此春秋時代便有197個閏月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從邏輯上看來,中國一開始應該是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紀「月」,用「木星」(歲星)為基礎用於紀年應該是後來的事情。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這些詞語是用於表示月相變化的,王國維首先提出「月相四分」說,周初人們根據月相盈虧規律將一月分為四部分,「一曰初吉,謂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謂至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謂十五、六日以後至第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謂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也」。周代借用「望」字表示月圓的意思,每個月出現一次月圓,於是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


在《山海經》的〈大荒南經〉及〈海外東經〉篇均有「浴十日」神話的記載,地位於「甘淵」或「湯谷」。《山海經》〈大荒南經〉(戰國初期著作)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戰國中期以後著作)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日是輪流升上天空的,《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漢朝的劉安著的《淮南子》本經訓〉記載了羿射十日的神話「堯之時, 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 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唐代成玄英的《莊子疏》引用《山海經》:「羿射九日,落為沃焦。」,宋代大型類書《錦繡萬花谷》也引用《山海經》:「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看來,《山海經》的記載隱約勾勒出一個更古老的神話故事(見圖二)。
圖二: 由山海經中勾勒出的創世神話


公元19868月從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出土的6件青銅神樹,植株最高(384公分)的青銅神樹,該樹分為3簇樹枝,每簇分為三枝,形成「三級九枝」的格局,其上有二十七枚果子和九隻小鳥,在樹的邊側,有一蛇形物緣樹幹蜿蜒而下,朱大可認為這條蛇「正是印伊神話中守護樹根的那迦蛇」。[26] 也有人認為這件青銅樹「受到西亞、中亞文化的強烈影響」。[27] 至於,「十日」的起源,郭沫若認為「十日神話」是「十干紀日」的起源,是殷人的創制[28]。商()代有一個甲骨文「旬」,王國維認為「 」是「旬」的初字,商()人以十日為一「旬」,以十天干甲至癸為一旬[29]。「 」的意義,佐民安認為是「周遍循環」的意思[30],但是我沒看到其他類似字形有這個含意的。我認為「 」應是象徵一個彎腰低伏的人(請對照「勻」字甲骨文的字形),前端「又」()象徵伏在地面上,後端象徵彎曲的身體。西周金文在「 」的下方放一個「日」,成為一個形聲字,表示與日數有關。一個在地上面彎腰低伏的人,可來這個人正在從事的是與農業相關的活動(圖三)。
圖三: 旬字與勻字的演變過程


5.      《尚書》〈洪範〉篇的五行說
春秋時期流行的「五行」說就是以「水」為首,《尚書》〈洪範〉即為確證。,《尚書》〈洪範〉篇據推測成書於戰國前、中期。[31]《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32],此五行的順序為:水→火→木→金→土。這裡的順序既不是東周戰國中期的陰陽家學派鄒衍(公元前324-250)所提出的「五德終始」說,亦即「五行相勝說」的順序(土→木→金→火→水)[33],也與西漢劉歆提出的「五行相生說」[34](木→火→土→金→水)順序不同,推測《尚書》〈洪範〉是比戰國時代更較早的五行說法。鄭玄(公元127-200)《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 曰金、五曰土」時又說:「此數本諸陰陽所生之次也。」鄭玄注解《易經》時亦重述《尚書》〈洪範〉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順序: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注釋《周易繫辭上》);「數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禮記正義》〈月令〉引)漢代緯書《春秋元命苞》:「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緯書集成》引),這裡也強調了「水」是「五行之始,天地之包幕」。《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火雜,以成百物。。綜上所述,中國的宇宙生成論經歷了「水生說」、「土生說」和「木生說」的歷程,而水生說是較為早期的說法。

6.      《刑德》
最遲於東周春秋時代,十二地支後來才被用於紀年。古代中國人認為木星(歲星)十二年由西向東繞天一周,又把木星運行軌跡按十二地支依次分成十二次,但是木星運行一周天並非恰巧是十二年,而是11.8622年,每過八十年就發生一次歲星超次()的現象,如果《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歲在星紀而淫於元()枵」是古人發現的首次超次的紀錄,則歲星紀年法最遲產生於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元545)前的八十年(公元前625)「太歲紀年法」就是「十二地支紀年法」,產生於歲星紀年法之後,乃古代天文學家假定一個與歲星運行相反的天體,與十二辰劃分方向順序相同,稱為「太歲」,使其正好繞一周天是十二年。[35]《呂氏春秋》(公元前239)、《楚辭》〈離騷〉(公元前340)、〈鵬鳥賦〉(公元前176年左右)、《五星占》(早於公元前140)、《世經》(公元前40)都是用歲星紀年,而《淮南子》(公元前139)、《史記》〈曆書〉、〈天官書〉(公元前100)和《漢書》用「太歲紀年」,漢武帝以前多用歲星系統,漢武帝以後多用太歲系統。[36]「太歲」在新莽以前稱為「太陰」,《淮南子》〈天文〉裡的「太陰」是太歲的異名,東漢以後「太陰」已改稱為「太歲」,用於紀年。[37] 公元1973年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刑德》,《刑德》的形成不會晚於西漢初期,甲篇是漢高祖在位時抄寫的,乙篇是在孝惠元年(公元前194)抄寫的,丙篇與甲、乙兩篇的內容大致相同,馬王堆帛書《刑德》甲、乙、丙篇是現存秦漢時期兵陰陽家的著作。[38] 《刑德》中太陰(太歲)、「德」和「刑」分別以十二年(十二地支)、五年(木、金、火、水、土)和四年(水、木、金、火)為一個周期,六十為十二、五和四的最小公倍數,也是十二地支和十個天干的最小公倍數,為一個大周期[39]。《刑德》的記載了「太歲」紀年法的術數化發展。馬王堆《刑德》乙篇說:「德始生甲,大(太)陰始生子。水,子。故曰:行德始於甲子。」。陰陽家的數術中卻鎔鑄了以「水」為尊的思想,「大(太)陰始生子。」而且「水,子」,這句話可以重新表述為「太陰始生水」,「太陰」與「太一」成了相對應的參照。[40]

7.《淮南子》
《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招集賓客編輯而成,這本書的成書年代在公元前164-122年,原本有《內篇》21篇、《中篇》8篇、《外篇》33篇,現今只剩下《內篇》,中國史學家顧頡剛說:「《淮南子》的《內篇》是以道家之說為主而略佐以儒家之說;又雜載許多西漢初葉的物事的。」[41] 《淮南子》所記載的天地被創生前的景象是「汪洋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儼然是「水」的形容與描述,在天地形成以後,又說「道」或「太一」是「包裹天地」、「覆天載地」,彷彿是說這個宇宙的開頭有一個起源存在。[42]
周末出現了「三正」之說,「三正」是夏、商、周三朝實施的三種不同的曆法,《夏曆》以寅月(農曆一月)為正月,《商曆》以丑月(農曆十二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為正月。春秋戰國時代使用的曆法不太一致,依照《春秋》所記載,春秋時代,夏民族的後裔—晉國採用《夏曆》,周民族的後裔—魯國,文公(公元前626-609)、宣公(公元前608-591)以前採用《商曆》,宣公以後採用《周曆》,其他各國都採用《周曆》。到了戰國時代,衛、趙、韓三國沿用晉的《夏曆》。戰國中期,秦國出現了《顓頊曆》,以亥月(農曆10)為正月。白光琦說:「顓頊曆的測制年代為公元前378±32年,相當於秦獻公之世(公元前424-362)」。[43] 秦始皇(公元前259-210)二十六年(公元前221)遍行《顓頊曆》,《淮南子》所使用的曆法就是《顓頊曆》,是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歲()。我們知道,秦始皇為了自己的「政權正當性」,他採用了東周戰國中期的陰陽家學派鄒衍所提出的解釋帝王政權轉移的系統「五德終始」(五行相勝)說的理論,也就是「黃帝(土)→夏禹(木)→商湯(金)→周(火)→秦(水)」的系統。[44] 秦帝國的統治者以「水」德當作他們國家的符瑞。《顓頊曆》又稱為《上元太初曆》,到了漢武帝(公元前141-87)元封七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改實施《夏曆》,根據《漢書》〈律曆志〉的說法,《顓頊曆》實施了「四千六百一十七歲」。[45] 西漢史家司馬遷著《史記》〈歷書〉將: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乃正也透露著古老神話中「水生型宇宙論」的殘留遺緒。
《山海經》的神話很大地反映出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所記載的「太一××(日月之神)→×陽﹙日×月﹚四時→……→(十二月)宇宙生成程序的神話意象,譬如所謂「月十有二」就是《太一生水》中包括十二個月的「歲」。由《老子》第六章記載「浴神」是「天地之根」,可得知:《老子》所指的「浴神」只可能是在天地生成之前的神靈,所謂「日」或「月」在《太一生水》裡,甚至在戰國時期的其他文獻裡均位在天地生成之後[46],因此「日神」與「月神」皆不可能是《老子》第六章所記載的「浴神」,較有可能者為第二項推論「水神」為《老子‧第六章》的「谷()神」,此再度說明古代中國很早即有「水是萬物第一個受造物」的觀念。

四、其他幾個古文明神話中的地位和功能
以下我來回顧一下幾個世界主要的古文明蘇美爾、巴比倫、埃及、印度創世神話的內容。

1.         蘇美爾創世神話
在西亞蘇美爾的創世神話的表述如下:「首先是原初瀛海女神──納姆 (Nammu──,女神 納姆產生了男性的天空之神 (An)還有大地女神  (Ki)安 基 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大氣之神 恩利爾 (Enlil)恩利爾 將天父 ── ──與地母──基 ──分開天空之神統治天空,大氣之神── 恩利爾── 則與大地女神──  結合一起,為宇宙的組織、人類的創造還有文明的建立打下了基礎。[47]


2.         巴比倫創世神話
巴比倫史詩恩努馬艾利希(Enuma Elish)「當初天地還未命名,當初上面沒有天的名,下面沒有地的名,只有天地的生父── 淡水之神──阿普蘇 (Apsu)──天地的生母──海水之神── 提阿瑪特 (Tiamat) ,那時他們的水還混合在一起,乾旱的陸地還未形成,甚至看不到沼澤,那時所有的神皆沒有出世,既無名號稱呼他們,他們的命運亦未固定」[48]阿普蘇 與 提阿瑪特 結合後生下了 天界之神──安薩爾 (Anshar)地界之神──琪薩爾 (Kishar) 和一些怪獸,安薩爾 和 琪薩爾 結合生下了安努 (Anu,蒼天之神)伊亞 (Ea,水神)馬爾杜克 (Marduk,風神)等第二天朝的眾神。馬爾杜克 以風將 提阿瑪特 吹成氣球,然後將她劈成兩半,用提阿瑪特 的一半來創造大地,另一半來建造蒼穹,用 提阿瑪特 的唾液創造了雲和雨。後來,馬爾杜克也殺死了 提阿瑪特 的第二任丈夫 金固 (Kingu),從他手裡奪下了命運泥板,用他的血創造了人類。[49]


3.         埃及創世神話
埃及的創造傳統至少有四個不同的版本:
首先是孟菲斯Memphis)系統造物主普塔 (Ptah以心思、說話的方式創造九神
另一種赫里奧坡里斯Heliopolis,或作「太陽城」)系統的神話為造物主 阿圖姆- (Atum-Re) 從原初之水「努恩(Num自生,祂用精液和唾液分別創造了一對兄妹—空氣之神 舒(Shu水氣女神 泰芙努特 (Tefnut),這一對兄妹結合成為夫妻之後,然後生下了一對兄妹—大地之神「蓋布(Geb)和天空女神 努特 (Nut),這對兄妹結合成為夫妻生下了四個子女,分別是歐西里斯  (Osiris,冥神) 艾西斯 (Isis,眾神之母) 賽特 (Seth,沙漠之神) 和 奈芙提斯 (Nephthys,喪禮女神) ,這九位神明被稱為九柱神(Ennead[50] 

第三種神話系統來自赫莫坡里(Hermopolis在最早的時候,世界是一片混沌不明,然後有四對神祗出現,這八個神創造了世界,分別是「黑暗」(Khuk, Kakhuet)、「深邃」(Nun, Nannet)、「不可見」(Amum, Amenet)、「無邊」(Huk, Hauhet)底比斯(Thebes)的主神安夢在新王國時代成為全埃及最重要的大神,又與太陽神「」結合,成為安夢-雷 (Amun-Re )[51]


4.         印度婆羅門教的創世神話

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梨俱吠陀》第10卷有6篇宇宙創造的讚歌:〈祈禱主歌(Brahmanaspati Sukta) (72) 、〈造一切者歌〉(Visrakarman Sukta) (8182) 〈水胎歌〉(82)、〈原人歌〉(Purusa Sukta)(第90篇)、〈生主歌〉或譯〈金卵歌〉(Prajapatya Sukta)(121)、〈創世之歌〉或譯〈無有歌〉(Nasadasiya Sukta) (129)

造一切者歌(Visvakarman Sukta,或譯〈宇宙創造主贊;或稱為〈水胎歌) 821-7「眼睛之父,心意決定,生產原水,創設此二;古老邊界,劃定之時,上天下地,從此廣延。造一切者,心廣遍現,總持一切,規律制定;至極真理,正確洞見。彼等願望,因得食物,甚感滿足。彼等同呼:是此唯一,超越七仙。彼乃我等,生身父母,是此世界,創造之主;我等所在,及諸有情,彼全知曉。彼乃唯一,諸天神祗,由他賜名;其餘眾生,超前詢問。在天之外,在地之外,諸天之外,非天之外。是何胎(garbha)藏,(apah)先承受,復有萬神,於中顯現?及此胎藏,水先承受。諸天神眾,於此聚會。無﹙太一,指宇宙最高存在﹚生臍上,安坐唯一,一切有情,亦住其內。爾等不知,彼造群生,另有一物,有異於汝。口唱聖歌,蔽於迷霧,言無真實,玩樂遊蕩。」[52]

金卵歌〉或譯〈生主歌(Prajapatya Sukta) 121篇:金卵 (Hiranyagarbha 金色的胚胎) 出現於太古之初,生來是一切創造的生物之唯一之主他安置和支持這地和天。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生命的呼吸和精力的給予者,他的命令為諸神全體所遵奉:是死之主,但他的陰影是不死的生命。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憑他的威力成為這全部動物的世界的唯一之王,統治那些呼吸的和睡眠的:他是人的主,他是獸的主。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憑他的威力,出現那些雪山,人們喚做海和天河都是他所有:他的手臂是那些天極。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由他而天固地穩,由他而光界和穹窿得支持:由他而空界的大氣得測量出來。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由他的恩惠所支持的兩軍對峙著,中心戰慄地仰望著他。那時上昇的太陽在他們上面照耀著。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何時來了大水,含蘊這宇宙之卵,產生火光,於是躍出諸神的一個精魄出現了。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他用他的威力俯視大水含蘊生產力(指金卵),而產生祭祀(指火光)。他是諸神之神,無與倫比。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願他永不損害我們,那地的孕育者;他的規律是可信賴的,那天的創造者他出產那洪大而明亮的水。甚麼神是我們應該供養的啊?生主(Prajapati)啊!唯獨你包容一切這些創造之物,無與倫比。允諾我們心中的願望,我們向你祈禱:願我們成為財富之主![53] 

造一切者歌〉稱這位造物主為「造一切者」「創造之主」金卵歌〉稱之為「生主」「金卵」,是天地的創造主

5.         古希臘的創世神話

古希臘文明所屬的地域,除了今天的希臘半島之外,還包括整個愛琴海區域和北邊的馬其頓和色雷斯、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早在希臘文明誕生之前800年就孕育了克里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公元前5-6世紀以金希臘半島為中心產生了古希臘文明。古希臘城邦多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所以古希臘也產生了水生型的創世神話。

宇宙誕生以前,處於混沌的狀態,它是一團渾濁不清的物體,名叫卡俄斯 (Chaos),是一個不成形的東西,卡俄斯生下了 蓋亞 (Gaia,大地之神)蓋亞 生下了天空之神烏拉諾斯 (Uranus)烏蘭諾斯 與自己的母親地神蓋亞 結合生下了十二個 泰坦 (Titan構成了神界的第一個王朝,其中泰坦中最年幼的農業之神克洛諾斯 ( Cronus)將父親 烏拉諾斯 的生殖器砍下,克洛諾斯 又和他的妹妹眾神之母瑞亞 (Rhea)生下了神界的第二個王朝,他最小的兒子 宙斯 (Zeus)後來又篡奪父親 克洛諾斯 的王位,自己封為奧林匹斯的新王,「宙斯」與他的姊姊婚姻女神「希拉」(Hera,她是奧林匹斯最高的女主人),也和他的姊姊大地女神德密特 (Demeter),兩位女泰坦法律女神泰美斯 (Themis)記憶女神 謨涅摩敘涅(Mnemosyne)等神界女神,生下了神界的第三王朝家族。[54]

6.          佛教的創世觀點
佛教將印度的婆羅門教的三界說改造為欲界(地界) 、色界(天界)和無色界(空界),也稱為「三有」[55]。佛教認為欲界(地界)有物質有情慾的作用色界(天界)有物質的存在,有意識但沒有情慾的作用,「無色界」沒有物質的存在。原始佛學提出業感緣起論,主張宇宙萬物都是由有情識的眾生的業因感招而生成的。這似乎即認為世界是無始無終的,實際上認為宇宙的生成與毀滅沒有起頭也沒有終點,令人摸不著頭緒。宇宙的起源及結構,小世界的結構依照《俱舍論》為:「下方虛空中,有大風輪……。上有水輪…………水輪上有金輪……金輪上即地輪……。」,要言之即是由下而上依次為「虛空」、「風輪」、「水輪」、「金輪」、「地輪」。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依照《華嚴經》為:「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大地依於水輪,水依於,風依於,空無所依,眾生業感,世界安住。」,與《俱舍論》所言類似。[56] 由此可見,佛教的創世論點暗示「虛空」(空界/無色界)、「風輪」(天界/色界)和「水輪」在形成「地輪」(地界/欲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五。古文明創世神話與《希伯來聖經》創世論的比較以及中國神話的可能源流
哈佛大學一位文化學者楊鵬的感想:1993年在湖北郭店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楚國的竹簡,其中有《老子》和一篇被稱為『創世紀』的道家文獻,叫《太一生水》,上面說宇宙萬物的來源是最高的神,他叫『太一』,生出了水,然後再創造出天地萬物。『太一』是楚人祭祀的最高的神,漢朝的漢武帝祭祀的最高神也是太一。所以道家認為,世界的創造是先出現了水,這是萬物和生命的基質,我們要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上善若水』,『上善若水』的水並不是我們平常簡單的喝的水,它指的是創造宇宙萬物像水一樣的那個能量流。其實有一個很有趣的細節,當我看見《太一生水》篇的時候,我當時心裏面跳出來的就是《聖經》的〈創世紀〉。當我們讀《聖經》〈創世紀〉的時候會發現,《聖經》創世,水其實出現在萬物之前。我們回到我們的〈創世紀〉,我們仔細看一下,『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之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大家仔細看,上帝說要有光之前,已經有了淵面黑暗,已經有大水了,上帝的靈是運行在水面之上的,所以《聖經》裡面,跟道家思想是一樣的,創世之前先出來的是水。《道德經》第25章裡面有一個說法叫『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字不是現代漢語意義上的『混合』的意思,混成不能譯為混合而成,中國關於詞解釋的一個最權威的字典,叫《說文解字》,上面是這麼解釋的,混是『豐流也』,就是豐盛盛大的水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應該這樣翻譯:『有一個東西,如同盛大的水流,在天地被分之前就出現了』,這就是『太一生水』的意思,這個跟《聖經》〈創世紀〉關於世界來源的描寫是一樣的。我講《道德經》的內容,其實還是回到《聖經》的〈創世紀〉,因為我認為它們都屬於『創世論』,《聖經》的〈創世紀〉,中國的《詩經》,中國的《論語》,中國的《道德經》,還有考古發現的中國古代的《太一生水篇》,它所表達出來的宇宙觀都是『創世論』的宇宙觀。[57]

其實一個宗教體系是否為「創世論」應該與這個體系是否主張宇宙萬物由一位「至高神靈」所創造為最基本的依據,關於此點本文暫且不多探討,不過,楊鵬指出了一個重點:《希伯來聖經》與楚簡《太一生水》、《道德經》(即《老子》)都認為「水」是宇宙萬物中最早出現的物質。我們可以看到,古文明如蘇美爾、巴比倫、古埃及、希臘和古中國等創世神話都有一些共同點,特別是與「水」有關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幾個重點:

1.      「水」是宇宙創生的第一物

「水」是宇宙創生中天地存在之前就存在的物質。《創世紀》1:1-2「起初,神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神的靈 運行在水面上。」,《希伯來聖經》描述天地的創造時說「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這時還沒有光,整個地球似乎就沉浸在無比的深淵裡面。

蘇美爾神話的Nammu(瀛海之神)、巴比倫神話的Tiamat(海水之神)、埃及神話的Num(原初之水),印度婆羅門教的Apah(),希臘的Chaos (混沌),都是在形容天地出現以前只有「水」的狀態,中國《老子》的書也以「淵兮」、「湛兮」來形容天地出現之前的樣貌:「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      「天」和「地」原本是結合在一起的。

「天」和「地」原本是結合在一起,古人將這一個結合的作用聯想成夫妻之間的婚姻關係,例如(五之2-1) 蘇美爾的天地之神An(天父)Ki(地母)(五之2-2) 埃及的Geb(地父)Nut(天母)(五之2-3) 中國自無例外,例如...

(五之2-3-1)《尚書》〈泰誓篇〉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但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這一篇文當作於東周春秋時代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秦與晉戰於殽戰敗歸之時[58] 

(五之2-3-2) 戰國時代趙國荀卿(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3世紀末)所撰的《荀子》,在〈王制〉篇如此記載: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摠也,民之父母也。……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

(五之2-3-3)彖傳解釋《易經》〈家人〉卦說:正位乎內,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屈翼鵬認為《彖傳》作於東周戰國時期。[59]

(五之2-3-4)《莊子》〈達生〉篇: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中國史學家顧頡剛認為《莊子》是戰國、秦、漢間論道之人所作單篇的總集[60]

(五之2-3-5)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104)所撰的書《春秋繁露》〈立元神〉篇「何謂本?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禮,不可一無也。」

(五之2-3-6) 東漢王充(公元27-100)所撰的書籍《論衡》〈自然〉篇說道:「儒家說夫婦之道,取法於天地。知夫婦法天地,不知推夫婦之道,以論天地之性,可謂惑矣。」

以上舉這些例子論證了中國的倫理道德的建立其實也是源自於一個很古老的創世神話,這個創世神話將天地聯想為夫妻關係,成為「萬物的父母」。

3.      藉由「空氣/空間」的作用,將天和地分開。
「水」藉由「空氣/空間」的作用,將原本結合在一起的天、地分開,創世紀》16-8: 「上帝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上帝就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稱穹蒼為天(heaven)《詩篇》1484: (穹蒼)上的天(穹蒼)上的水啊,你們都要讚美他!」《希伯來聖經》透過「穹蒼」將「水」分成天上的水和天下的水,使天和地分開。

我們看到(五之3-1)古代蘇美爾、(五之3-2) 巴比倫和(五之3-3)埃及的神話故事都是藉由的風神(EnlilMardukShu)將天和地分開,其實「天和地分開」這件事情不僅僅是神話,絕非無稽之談,如今已被科學所證實,公元1929年天文學家Hubble就以星系光譜的紅移(Doppler)效應證實這個宇宙正在快速擴張[61]

《希伯來聖經》「一神論」與這些古文明神話的「泛神論」是最大的差別,但是可以看出創世紀》仍然具有非常古老的來源痕跡(五之3-4) 中國的創世神話裡有沒有「天地分開」的特徵呢? (五之3-4) 中國在《尚書》〈呂刑〉、《山海經》〈大荒西經〉、《國語》〈楚語下〉都有記載「絕地天通」的故事...

(五之3-4-1) 《尚書》〈呂刑(本書可能完成於東周初?[62])是最早的記載:「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上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木神/天神)、黎(火神/地神),絕地天通,罔有降格。」,這是深具神話色彩的一段內容。

(五之3-4-2)《山海經》〈大荒西經〉也有類似的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上,名曰噓。顓頊(水神)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天神)獻上天,令黎(地神)卭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楊寬即認為「〈呂刑〉所說重、黎從上天降下「絕地天通」,就是開天闢地的神話,這個神話從西周一直流行到戰國時代。」[63]

(五之3-4-3)《國語》〈楚語下〉是觀射父回答楚昭王對於《尚書》〈呂刑〉問題的詮釋:「古者民神不雜。……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這個詮釋已經明顯將神話歷史化,是神話故事的變形。

(五之3-3之1)有一張古埃及的圖飾(見圖四),這張圖中天空女神「努特」(Nut)以彎腰低伏的方式趴著,大地之神「蓋布」(Geb),躺在下面,空氣之神「舒」(Shu)在中間將「努特」和「蓋布」撐開,這位趴在地上的「努特」夜晚時吞下太陽,白天又吐出太陽[64],這是泛神論的古埃及人將天地現象加以「擬人」化的結果。
將殷商的「旬」甲骨文字形轉向後與古埃及的天神「努特」的形象姿勢對照之後,也可以發現兩者非常的類似。無獨有偶的,古埃及的欽定曆法中,他們根據月亮的圓缺盈虧分一年為12個月,一個月有30天,歲末又有5天的節日,一年有365天,第三王朝時期,古埃及人就將一年劃分為三十六個「星期」(Dekan),每個「星期」十天,分別對應三十六個星群或星。[65]
圖四: 古埃及描述天地宇宙神話的圖飾

 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類(智人Homo sapiens)這一個物種在10萬年前從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基於「生物學物種觀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對於「物種」的定義,所謂同一個「物種」是可以藉由「有性生殖」(交配)的方式並且能產生具繁殖能力後代的一群個體如此一來教科書上稱呼「直立人」(Homo erectus)、「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都不應該與屬於Homo sapiens的我們同樣稱呼為「人類」,因為這是一種先有「演化論」是正確的假設下所做成預設立場的成見! 物種可以藉由「演化」的手段造成物種的基因變異,讓其「交配生殖」能力喪失而造成不同的「物種」,而讓「新物種」間的交配繁殖無礙? 這豈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所以本文以非預設「演化論」是正確的前提下,重新認定「上帝創世」說是科學上可能的事情為另一種思考,以奪回「無神論」者的科學詮釋權。

公元1758年,法國漢學家德經(Joseph de Guignes)發表《中國人為埃及殖民說》的演講,從漢字與古埃及象形文字之相似性考證埃及人遷居中土之具體年代為公元前1122年,這就是中國文化和人種起源於古埃及說,或簡稱為中國文化西來說。公元前1122年相當於殷商甲骨第四期武乙、文丁統治時期(公元前1170-1085)。早在有一位業餘的考古學家孫衛東研究發現殷商早期高放射性鉛同位素只存在於古老的「克拉通地體」,最可能是的來源是在非洲。[66] 從種種跡象與證據,包括:(1) 殷商以十日為「旬」,埃及以十日為一「星期」、(2) 「旬字」與埃及天神努特形象的巧合、(3) 中國與埃及的文字相似性等等,埃及神話中天神努特吞吐太陽和殷商的「十日神話」是否有淵源關係? 似乎無法排除這個可能。

六、結語:
結合現代科學的研究,例如科學家所建構的「人類非洲起源」說、「人類遷徙」等科學理論,對於《希伯來聖經》創世論點的解讀,以及與許多古代文明的「創世神話」內容的比較與分析,觀察《希伯來聖經》的相似性和歧異性,將有助於理解《創世紀》神啟與預言性質,在人類理解的有限之下仍然可以增加我們對於《希伯來聖經》更多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Tremper Long,am III著作,戴宜真翻譯:《如何讀創世紀》(台北市:友友文化,20107月出版),第145-146頁。
[2] 參見張清山:《萬有的源頭》〈聖經的科學預知〉(http://ce.fhl.net/zhang/org9.html)
[3]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上帝的靈  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於是上帝就把光和暗分開。上帝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上帝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上帝就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稱穹蒼為「天」。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上帝說:「天下面的水要聚集在一處,使乾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稱乾地為「地」,稱聚集在一起的水為「海」。上帝看為好的。上帝說:「地要長出植物,就是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和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在地上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於是地長出了植物: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各從其類;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各從其類。上帝看為好的。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三日。上帝說:「天上要有光體來分晝夜,讓它們作記號,定季節、日子、年份,它們要在天空發光,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上帝造了兩個大光體,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了星辰。上帝把這些光體擺列在天空,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光暗。上帝看為好的。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四日。上帝說:「水要滋生眾多有生命之物;要有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上帝就創造了大魚和在水裏滋生的各樣活動的生物,各從其類,以及各樣有翅膀的鳥,各從其類。上帝看為好的。上帝就賜福給這一切,說:「要繁殖增多,充滿在海的水裏;飛鳥也要在地上增多。」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五日。上帝說:「地要生出有生命之物,各從其類,就是牲畜、爬行動物、地上的走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於是上帝造了地上的走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和地上一切的爬行動物,各從其類。上帝看為好的。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天空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以及地上爬的一切爬行動物。」上帝就照著他的形像創造人,照著上帝的形像創造他們;他創造了他們,有男有女。上帝賜福給他們,上帝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裏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各樣活動的生物。」上帝說:「看哪,我把全地一切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和一切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都賜給你們;這些都可作食物。至於地上一切的走獸、天空一切的飛鳥,並一切在地上爬行的,有生命的動物,我把綠色植物賜給牠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六日。天和地,以及萬象都完成了。到第七日,上帝已經完成了造物之工,就在第七日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的工。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將它分別為聖,因為在這日,上帝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創造的工。這就是天地創造的來歷。」(《創世紀》1:1-2:4;《和合本修訂版》的翻譯)
[4] Henry Gauguin(高更)著:《塔木德經》(台北:經史子集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98-200頁、第329頁。
[5] Karen Armstrong著作,蔡昌雄翻譯:《神的歷史》(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6月二版七刷),第125-129頁。
[6] 王曉朝:〈兩希文化匯聚的產物———猶太哲學家斐洛的邏各斯〉《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0(5): 17-22
[7] 《所羅門的智訓》7:23-8:1: 7:23因爲教我的智慧、是萬物的工匠。在他裏面有一個聰明的。這靈是聖潔的、獨一的、複雜的、敏銳的、活潑的、清明的、無瑕疵的、直率的、不致受害的。他喜愛善良的、伶俐的、不受阻礙、而準備著行善的。仁愛的、安穩的、眞誠的、無慮的、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能透入明達清潔善良人的心。7:24 智慧的動力、比各樣的動力更爲活動、因爲他的純潔、所以他能夠透入萬物。7:25 他是上帝的大能的正氣、是榮耀的全能者所流行的純潔的感化力、所以沒有甚麼污穢能夠摻在他裏面。7:26 他是永久的光明所發的光輝、是回照上帝行爲的無疵之鏡、是上帝之善良的行影。7:27 智慧雖是獨一的、卻能成功萬事。他雖永存不變、卻能使萬物更新。他世世代代進入聖潔的靈魂中、使人成爲上帝的朋友和先知。7:28 上帝所愛的、只有與智慧同住的人。7:29 智慧比日頭尤美、較眾星都高。他與光比較、他在光之前。7:30 雖然黑夜繼白日而到、但邪惡終不能戰勝智慧。8:1智慧有大力、能從地極的這邊達到那邊、很從容的治理萬物。」 (1933年聖公會翻譯版本,https://bible.fhl.net/gbdoc/new/readsub.html)
[8] 參考1933年聖公會翻譯版本(https://bible.fhl.net/gbdoc/new/readsub.html)
[9] 陳文紀:《拉比釋經的一堂課—五經在線》(香港九龍: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210月出版),第7-12頁。
[10] Karen Armstrong著作,蔡昌雄翻譯:《神的歷史》(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6月二版七刷),第131頁。
[11] 1世紀的兩個主要學派希勒爾派( School of Hillel)和沙邁派(School of Shammai)之間在許多問題上持有不同的觀點也包括宇宙起源的問題。下面要引述的是這兩派在究竟天先被創造還是地先被創造這一問題上各持不同的觀點。從他們相左的觀點中產生了水是不是最初元素的問題。克發西宏( Kefar Sihon)的拉比尼希米曾對經文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出埃及記》2011)作了闡釋。這三種東西(即天、地和水)是創世的三元素。它們等待了三天,並各自生出了三個物種。希勒爾學派認為地創生於第一天。它等待了三天—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然後生出了三個物種,即樹木、牧草和伊甸園。天創生於第二天,並且等待了三天—第二天、第三天和第四天—然後生出了三個物種,即太陽、月亮和星辰。水創生於第三天,並且等待了三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然後生出了三個物種,即魚、鳥和海獸。拉比阿扎利亞( Azariah)對此持有異議,並依據下面這句經文進行了爭辯:『在耶和華神造天地的日子』(《創世記》2:4),有兩件東西是基本元素(即天和地)。它們分別等待了三天,第四天它們的工作便完成了。天是先創造出來的這與沙邁學派的觀點一致。它等待了三天—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然後其工作於第四天完成。它完成的作品是什麼呢?太空的天體。地創造於第三天,並產生了其最初的產品。它等待了三天—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然後其工作與第六天完成。它完成的作品是什麼呢?人。」(《大創世記》12:5)……哪一個先產生,天還是地?沙邁學派說先創造了天,然後是地,希勒爾學派說先創造了地,然後是天,雙方都各自有理由。沙邁學派將這一問題比作一位國王先為自己建造了寶座然後又做了一只腳凳,故而上帝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以賽亞書》66:1)。希勒爾學派則將期比作一位國王營造了一處寶殿,他先修建了底層,然後才修建了上層。拉比西蒙b. 約該( Simeon b. Jochai)說:「沙邁派和希勒爾派這些先驅們在這一問題上居然有不同的觀點,這使人驚訝。我告訴你們,天和地只部過就像鍋和其蓋子的製造一樣;如經文所說:『我一招呼(地和天)便都立住』(同上,48:13)。別人問他說:『既如此,為什麼《聖經》有時提到地先於天,有時又提到天先於地呢?』他回答說:『這是為了告訴人們這兩者是同等的重要。』(《大創世紀》1:15)」。」參見亞伯拉罕·柯恩(Abraham Cohen),蓋遜譯:《大眾塔木德》(Everyone's Talmud(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1-44頁。
[12]「起初,宇宙是由水中之水構成的,如經文上所寫的『神的靈運行在水( waters)面上』(《創世記》1:2)。上帝然後將其變為冰,如經文上所寫的:『他擲下冰雹如碎渣』(《詩篇》147: 17)。然後他將冰變成地,如經文上所寫的:『他對雪說,你成為地(原文如此) (《約伯記》,37:6)(p. Chag77a)「 整個世界為海洋所環繞」(Erub. 22b)這一點有下面的傳說作證: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升到地的上方,直到「世界看上去像一個球海洋像一隻盤子」(地盛於其中)(p. AZ42c)。最初的水被上帝一分為二一半歸於天空另一半形成了海洋(《大創世記》4:4)……參見亞伯拉罕·柯恩(Abraham Cohen),蓋遜譯:《大眾塔木德》(Everyone's Talmud(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2頁。
[13]亞伯拉罕·柯恩(Abraham Cohen),蓋遜譯:《大眾塔木德》(Everyone's Talmud(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3頁。
[14] 中文翻譯:「從太古憑 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和合本》翻譯);「從太古憑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地」 (《和合本修訂版》翻譯);「太古時候,憑著上帝的話,就有了天,以及本著水藉著水而結合成的地」(《呂振中譯本聖經》翻譯);「在太古的時候,因著 神的話,就有了天,和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新譯本聖經》翻譯);「因為 神的話語,在遠古的時候就有了天,而地是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環球聖經譯本》翻譯)。英文翻譯: “......there were heavens from of old, and an earth compacted out of water and amidst water, by the word of God” (ERV翻譯,《和合本》的翻譯底本)by the word of God the heavens were of old, and the earth standing out of the water and in the water”(KJV翻譯)long ago by Gods word the heavens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earth was formed out of water and by water.”(NIV 翻譯). by the word of God the heavens existed long ago and the earth was formed out of water and by water”(NASB翻譯)”......by God’s Word that long ago there were heavens, and there was land which arose out of water and existed between the waters...”(Complete Jewish Bible)
[15] 〈約翰福音〉一章1-3節,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譯本《我等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1813)翻譯為:「當始已有,而其偕神,又其為神,此者當始偕神也。萬物以之而得作,又凡受作者,無不以之而作焉。」;《恢復本聖經》的翻譯:「太初有與神同在,就是神。這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祂成的;凡已成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成的。」﹔《思高本聖經》的翻譯:「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萬有是藉著衪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衪而造成的。」;《呂振中譯本聖經》翻譯為:「起初有與上帝同在,是上帝之真體。這道起初與上帝同在萬物藉著他而被造;凡被造的,沒有一物在他以外而被造。」;《和合本聖經》翻譯:「太初有與神同在,就是神。這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16] 〈約翰福音〉一章1-3節的英文翻譯,KJV版本為「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The sam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 3 All things were made by him; and without him was not any thing made that was made. NASB 版本為「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H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 All things came into being through Him, and apart from Him nothing came into being that has come into being. 」;NIV版本譯為:「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He was with God in the beginning. Through him all things were made; without him nothing was made that has been made. 」。
[17] Karen Armstrong著作,蔡昌雄翻譯:《神的歷史》(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6月二版七刷),第125-129頁。
[18] Karen Armstrong著作,蔡昌雄翻譯:《神的歷史》(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6月二版七刷),第198-203頁。
[19] 參考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 文物出版社的出版說明。
[20]  葉舒憲、蕭兵等著《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之研究》,頁132-135
[21] 甲骨文「浴」()字的解釋可參考 羅振玉(1927):《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東方學會印本:「注水於般(盤)而人在其中,浴之象也。許書作浴从水谷聲,變象形為形聲矣。」(參考羅振玉(2006): 《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750),頁518;徐仲舒(1989)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市: 四川辭書出版社(1613),頁1208:「從() (),人之旁有水點,像人浴於盤中之形。羅振玉釋浴(《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中)可從。或作() ()  並象人形,故可通。」﹔甲骨文「浴」字與「盈」字類似,《文字源流淺析》:「象人浴於皿盤中水滿盈用表示,行將外溢之狀….用見足以示裸浴,並以區別一般的浴字。(參見中華博物網站http://www.gg-art.com/)
[22] 甲骨文「谷」字的解說參見徐仲舒(1989):《甲骨文字典》,成都市: 四川辭書出版社(1613),頁1238:「從()()溪流出自山山澗流入平原之狀,表谷口,或省作()(),故谷、初為一字而《說文》分為三字。。此外,西周早期的金文〈啟卣〉:「王出獸()南山,山谷」(《集成》0541)以及〈啟作祖丁尊〉:「啟從王南征,徬山谷」(《集成》10.5983)兩銘文中,均出現「山谷」一詞,可見「谷」的本義即為「山谷」,東漢許慎所撰的《說文解字》亦云:谷:泉出通川為谷。从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从谷。」,《爾雅》〈釋水〉:注谿曰谷。
[23] 黃釗,〈《管子水地》考論〉,收錄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1992 ) 336-341
[24] 《管子》〈水地篇〉:「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 故曰水神。集於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幾……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鹹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後生肉。……五肉已具,而後發為九竅……五月而成,十月而生
[25] 《太一生水篇》:「()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墜()天墜()[復相輔]( 1)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侌()()。侌() ()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2)復相輔也,是以成倉()()。倉()()復相輔也,是以成濕澡()。濕澡()復相輔也,成歲(3)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澡()者,倉()()之所生也。倉()()[,四時之所生也]。四時 (4)者,侌()()之所生[]。侌()()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墜()之所生也。天地(5)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以己為](6)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7)不能埋,侌()()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8)天道責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 (9)下,土也,而謂之墜()。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青()()其名。以(10)道從事者,必耗[]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耗[](11)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墜()名【字】並立,古()過其方。不思相[尚,天不足](12)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於東南,其上□□□[天道貴弱](13)者,又()()於下;不足於下者,又()()於上。(14)《太一生水篇》的原文與釋文參考【譚寶剛(2008):《老子及其遺著研究——關於戰國楚簡《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河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頁132。】及【方連全﹙2006﹚: 《郭店簡《太一生水》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4】。
[26] 朱大可:《華夏上古神系》(北京市: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東方出版社,20146月出版),第392頁。
[27] 通鑑文化編輯部編輯:《中國考古大發現》(新店市:人類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66月出版),第154頁。
[28] 參考郭若沫:〈釋支干〉,郭若沫全集考古編一(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191:「十日傳說須於十之數目觀念發生以後始能有於十之數目觀念發生以前甲乙丙丁四次次數之觀念自當先行存在基數進化至十故次數之甲乙亦補充至癸……由文字之性質而言十干文字至少有半數以上當創制於殷人由傳說之性而言十日乃帝俊之子亦當出於殷人所構想故以十日為旬之制當始於殷人十日旬制既始於殷人則以日為名號之事亦當始於殷人。」
[29] 王國維:〈釋旬〉,《觀堂集林》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9412月出版),第12頁。他解釋字說殷人蓋以自甲至癸為一旬……日自甲至癸而為一徧()故旬之義引申為徧()釋詁云:軒旬徧也。』《說文訓裹之實即此字後世不識乃獨若包殊不知勹乃旬之初字
[30] 左民安:《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12月出版),第353頁。
[31] 羅聯添:《國學導讀》(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出版),第187頁。
[32] 亦見《史記》〈宋微子世家〉、《白虎通德論》〈五行〉篇引、《前漢紀》〈孝惠皇帝紀〉引。
[33]  鄒衍以五行相勝說用於解釋帝王的繼承系統,為秦始皇所採用。《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母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秦始皇利用這一個學說來確立自己所建立的秦朝正統地位。他首先確定秦朝是屬於水德,因此秦朝得以取代屬於火德的周朝。關於五行相勝說的起源,《國語》〈周語〉記載西周末年的「伯陽父」以「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這是以陰陽學說解釋地震的原因。《國語》〈周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國語》〈鄭語〉將他簡稱為「史伯」, 《史記》〈鄭世家〉稱為「太史伯」,其實就是《國語》〈周語〉所記載的「伯陽父」,「伯陽父」是他的名,「太史」是他的官職頭銜,也就是「太史寮」的長官,由於「太史寮」是周王的秘書處和文化部,「太史」可以說是周王的秘書長和文職官員和神職官員的領袖。任「太史」官職的伯陽父回答鄭桓公的問題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這是把五行看成是構成物質的元素。他所提的五行順序來看比較像是「五行相勝」說。《國語》〈鄭語〉:「[]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鄭桓]公曰:「周其弊乎?」[史伯]對曰:「殆於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慝暗昧;惡角犀豐盈,而近頑童窮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更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指七竅)以役心,平八索(指八卦)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王將棄是類也而與剸同。天奪之明,欲無弊,得乎?」。成書於戰國初期的《左傳》(左丘明撰,依據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成書於公元前403-386),其〈文公七年〉篇[文公在位時間為公元前636-628]中提到東周春秋時期的時候,晉國將領卻缺向晉國大夫趙宣子(趙盾)說的話中提到東周「六府」、「三事」,合稱「九功」,當中的「六府」即「五行」和「穀」,此外成書於戰國中期(公元前342-262)的《尚書》〈大禹謨〉也提到「九功」之事,「六府」包含「五行」順序為:水→火→金→木→土,這一個順序是「五行相勝說」的逆向,也可以說是「五行相勝說」的藍本。《左傳》〈文公七年〉:「晉郤缺言於趙宣子曰:…….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義而行之,謂之德禮,無禮不樂,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盍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說之。」;《尚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東周春秋時期,周王政治權力旁落,地方諸侯割據,春秋末期有一位晉國大夫叫蔡墨,任職晉國「太史」,所以被稱為「史墨」。他的事蹟被記載在《左傳》。《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是夜也,趙簡子夢童子臝而轉以歌,旦占諸史墨曰:『吾夢如是,今而日食,何也?』對曰:『六年,及此月也,吳其入郢乎,終亦弗克,入郢必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謫,火勝金,故弗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趙簡子問於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也?」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脩其勤,民忘君矣,雖死於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后之姓,於今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愛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謁之曰:『生有嘉聞,其名曰友,為公室輔』,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於魯,受費以為上卿,至於文子、武子。世增其業,不廢舊績,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於是乎失國,政在季氏,於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哀公九年〉: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干也,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水勝火,伐姜則可」,史趙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游也,鄭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鄭則不吉,不知其他」,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 」乃止。在魯國諸侯昭公(姬稠)執政第31(公元前511)的時候,晉國太史蔡墨為晉國大夫趙簡子(趙鞅)(?~公元前476)占夢,他預言吳國將要攻進楚國的郢城,但最後卻無法成功。原因是進攻時間不對,這是從「火勝金」原理分析的結果。魯昭公執政第32(公元前510),趙簡子問為何魯國君王被季氏驅逐,死在外面。史墨回答說「天有三辰(日、月、星),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魯哀公(姬將)執政第9(公元前486),趙鞅問三位史官否應該攻伐宋國拯救鄭國,蔡墨認為因為從「子,水位」和「水勝火」的規律來看,答案是否定的。他提出的「火勝金」、「水勝火」的說法用來預言人事的變化,可以說是「五行相勝」說的先聲。
[34]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在位公元前542-510]其所述的五行順序為「木-火-金-水-土」,符合五行相生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在位公元前542-510]:「故有五行之官,....木曰正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管子》中的〈四時〉、〈五行〉、〈幼官〉開始出現「五行」的觀念,而且〈五行〉嘗試以五行理論來整理有關四季的材料。《管子》〈四時〉和〈五行〉所說的五行順序:木—火—土—金—水。是屬於「五行相生」說的關係。《管子》〈四時〉:「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其德喜嬴。 ……此謂星德。 ……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與氣。 其德施捨修樂,……此謂日德。 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入出以風雨,節土益力。 ……其德和平用均。 ……此謂歲德。 ……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 陰生金與甲。 其德憂哀,……此謂辰德。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 寒生水與血。 其德淳越,溫怒周密,……此謂月德。 」《管子》〈五行篇〉:「…經緯星曆,以視其離。通若道然後有行,…昔者黃帝得送()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后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五聲既調,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日至,睹甲子,木行御…春辟勿時…七十二日而畢。睹丙子,火行御…天無疾風,草木發奮…七十二日而畢。睹戊子,土行御……五穀蕃實秀大…七十二日而畢。睹庚子,金行御…涼風至,白露下…七十二日而畢。睹壬子,水行御…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七十二日而畢。…」《管子》一書以春秋時代齊國的宰相管仲(公元前725-645)為名,《史記》肯定《管子》為管仲之作:「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其書世多有之」。但是《管子》的作者不是管仲,而是由受管仲影響很深的稷下學派,後來漢朝學者劉向於公元前26年為《管子》進行重新編輯為86 。從《管子》作者的考察紛云,實在很難判斷〈五行〉篇的最早著作年代,是否有可能是劉象編纂時竄入?也很難說。 「五行相生說」最早是由誰所提出的? 一般學者都認為「五行相生說」是由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公元前179-104)所提出的。《春秋繁露》〈五行之義〉:「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 。《封氏聞見記》:「自古帝王五運之次,凡二說:鄒衍則以五行相勝為義,劉向則以五行相生為義。漢魏共遵劉說」。其實劉向只是把「五行相生說」運用在帝王的承繼上面。《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被劉向的兒子劉歆在《世經》中引用作為「五行相生說」的立論根據。《漢書》[東漢人班固撰,成書於章帝建初8(公元82)]〈郊祀志贊〉:劉向父子以為帝出於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徳,其後以母傳子,終而復始,自神農、黃帝下歷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漢紀》[東漢人荀悅撰,於漢獻帝建安5(公元200)成書]〈高祖皇帝紀〉:及至劉向父子,乃推五行之運,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于漢,宜為火德。其序之也,以為《易》稱「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到西漢末年五德終始說又有新的發展:一方面,出於助王莽篡漢的目的,劉向、劉歆父子對五德終始說加以改造,從五行相剋(相勝)變為五行相生,帝王的五德譜系也從不足一個循環擴大到從伏羲到漢代的十二個朝代帝王兩個半循環:伏羲(木)→共工(潤)→神農(火)→黃帝(土)→少昊(金)→顓頊(水)→帝嚳(木)→帝摯(潤)→堯(火)→舜(土)→禹夏(金)→商(水)→周(木)→秦(潤)→漢(火)(詳見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與歷史》,《古史辨》第五冊)。劉向利用董仲舒所提出的「五行相生說」描述帝王次序,這個方法也被劉歆所運用。他的目的是要為王莽政權建立合法的依據。據《漢書》〈律曆志〉載:「至孝成世,劉向總六歷,列是非,作《五紀論》。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統歷》及《譜》以說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考證,《三統歷譜》大約作於西漢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現存《世經》即為劉歆《三統歷譜》中的一篇,說明《世經》寫作的時間下限為元始5年(5年)。《世經》記載劉歆所擬定的帝王順序系統,以太皞伏羲氏為起始帝王。 《世經》:《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傳》曰:「……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縶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言郯子據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太昊帝:……炮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故天下號曰炮犧氏。……(共工)任知刑以彊,故伯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漢木火之間。……黃帝:《易》曰:『神農氏沒,黃帝氏作。』火生土,故為土德。與炎帝之後戰於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少昊帝:……清者,黃帝之子清陽也,是其子孫名摯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金天氏。……顓頊帝:……蒼林昌意之子也。金生水,故為水德。天下號曰高陽氏。……帝嚳:……清陽玄囂之孫也。水生木,故為木德。天下號曰高辛氏。帝摯繼之……唐帝:……蓋高辛氏衰,天下歸之。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陶唐氏。……。虞帝:……處虞之媯汭,堯嬗以天下。火生土,故為土德。天下號曰有虞氏。……伯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夏后氏。……成湯:……湯伐夏桀。金生水,故為水德。天下號曰商,后曰殷。……武王:……武王伐商紂。水生木,故為木德。天下號曰周室。……漢高祖皇帝:……伐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漢書》〈律歷志〉引)。王莽改制主要是依據劉歆等人所建立的政治理論,他所建立的新朝是以三統說中的白統和五德說的土德。《漢書》〈王莽傳〉:「梓潼人哀章學問長安,……見莽居攝,即作銅匱,為兩檢,署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署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某者,高皇帝名也。……衣黃衣,持匱至高廟,以付僕射。僕射以聞。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嬗。………下書曰:「予以不德,託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祗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為時。服色配德上黃,犧牲應正用白,使節之旄旛皆純黃,其署曰『新使五威節』,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初,甄豐、劉歆、王舜為莽腹心,倡導在位,褒揚功德;「安漢」、「宰衡」之號及封莽母、兩子、兄子,皆豐等所共謀,而豐、舜、歆亦受其賜,並富貴矣,非復欲令莽居攝也。居攝之萌,出於泉陵侯劉慶、前煇光謝囂、長安令田終術。莽羽翼已成,意欲稱攝。豐等承順其意,莽輒復封舜、歆兩子及豐孫。……而疏遠欲進者,並作符命,莽遂據以即真,舜、歆內懼而已。豐素剛強,莽覺其不說………。」。根據漢緯書的記載,人間的天子、帝王的祖先都是感天上五帝之精而生的。《孝經緯》〈援神契〉:「帝者諦也,像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實在太微。」;《春秋緯》〈演孔圖〉:「天子皆五帝精寶,各有題序,次運相據起。」東漢的學者鄭玄也篤信這一理論:「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禮記•大傳•鄭玄注》)。
[35] 高振鐸主編:《古籍知識手冊》(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8月出版,20069月四刷),第54-55頁。
[36] 陳峻誌:〈歲星與太歲之對應關係:以先秦至西漢為討論範圍〉,《華梵人文學報》第21期,第141-163頁。
[37] 陳峻誌:〈水創生觀下的太歲數術:數術規律之提出及「咸池為太歲」之辨析〉,《興大人文學報》第52期(20143月出版),第111-146頁。
[38] 劉國忠:《古代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月出版),第100-103頁。
[39] 程少軒:〈馬王堆帛書《刑德》、《陰陽五行》諸篇曆法研究::以《陰陽五行》乙篇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七本第二分(20166月出版),第313-344頁。
[40]  陳峻誌:〈水創生觀下的太歲數術:數術規律之提出及「咸池為太歲」之辨析〉,《興大人文學報》第52期(20143月出版),第111-146頁。
[41] 《淮南子》的成書參見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8月第四次印刷),第70-80頁。
[42] 淮南子》:「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洋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俶真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原道訓〉)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方以類別,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於有。隔而不通,分而為萬物,莫能及宗…… (〈詮言訓〉)
[43] 白光琦:〈顓頊曆三事考〉,《自然科學史研究》(2002 年出版第 2 ),第 179-188頁。
[44] 參見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第四次印刷),第181-182頁。
[45] 漢書》〈律歷志〉:「乃以前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至於元封七年,復得閼逢攝提格之歲,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歲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姓等奏不能為算,願募治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減,以造漢太初曆
[46] 《荀子.禮論》:「凡禮,...其下復情以歸大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喜怒以當,...」;《禮記.禮運篇》:「是故夫禮,必本於大(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周易.繫辭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鄭玄:「天地之數五十又五。天一生水於此,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並,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孔穎達《禮記正義》引),提出 16(水/北)--27(火/南)--38(木/東)--49(金/西)--510(土/中)的生成關係,天一即太一,認為「水」作為五行(水、火、木、金、土)之一的物質要素,也是萬物之源,物質之本。
[47] [] S. Kramer著作,葉舒憲、金立江翻譯:《蘇美爾神話》(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8月出版),〈第二章:起源神話〉,第33-95頁。
[48]  [] 戴維.利明、埃德溫.貝爾德著;李培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月一版二刷,第165頁。
[49] Arturo Marcelo PascualTeo Gomez著作,李家蘭翻譯:《神話》,(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11月出版),第427-430頁。
[50] Arturo Marcelo PascualTeo Gomez著作,李家蘭翻譯:《神話》,〈神話辭典〉(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11月出版),第710頁。
[51] 蒲慕州:《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台北市:麥田出版,20173月出版),第96-101Arturo Marcelo PascualTeo Gomez著作,李家蘭翻譯:《神話》,〈神話辭典〉(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11月出版),第691710頁。
[52] 〈創造一切者歌〉譯文見巫白慧:《印度哲學吠陀經探義及奧義書解析》,東方出版社,2000年,第45-46頁。或譯:「在天、地、神和阿修羅之前,水最初懷著什麼樣的胚胎,在那胎中可以看到宇宙中的一切諸神。水確實懷著胚胎,其中集聚著宇宙的一切天神。這胎安放在無生(宇宙最高存在)的肚臍上,其中存在著一切,期間存在著一切東西。參見黃心川:《印度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出版),第44頁。
[53] 參見糜文開編譯《印度三大聖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0年出板。另外有人引述為:「創世之初,什麼也沒有;沒有太陽,沒有月亮,也沒有星辰,只有那煙波浩森、無邊無際的水。混沌初開,水是最先創造出來的。而後,水生火,由於火的熱力,水中冒出了一個金黃色的蛋。這個蛋,在水裡漂流了很久很久。最後,從蛋中萬物的始祖大梵天。這位創造之神將蛋殼一分為二,上半部成了蒼天,下半部變為大地。為使天地分開,梵天又在它們之間安排了空間,這位始祖在水中開闢了大陸,確定了東南西北的方向,奠定了年月日的概念。宇宙就這麼形成了。」參見黃志坤:《古印度神話》(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65月出版)
[54] Arturo Marcelo PascualTeo Gomez著作,李家蘭翻譯:《神話》,(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11月出版),第11-34頁。
[55] 《雜阿含經》說: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於一面坐,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云何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大四六一)
[56] 參考 陳家成、林杜鵑:〈科學與佛教的宇宙論及其與十二因緣的關係〉,《佛學與科學》(2001年出版),第29-33頁。
[57]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7KJ3.html
[58] 羅聯添、戴景賢、張蓓蓓、方介編著:《國學導讀》(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出版),第188頁。
[59] 羅聯添、戴景賢、張蓓蓓、方介編著:《國學導讀》(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出版),第139頁。
[60] 羅聯添、戴景賢、張蓓蓓、方介編著:《國學導讀》(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出版),第599頁。
[61] Edwin Hubble著作:〈A relation between distance and radial velocity among extra-galactic nebulae〉,發表於《PNAS》期刊 (1929)15卷,第168-173頁。
[62] 羅聯添、戴景賢、張蓓蓓、方介編著:《國學導讀》(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出版),第187頁。
[63] 楊寬著:《西周史》(台北市:台灣商務,1999年出版),第795-797頁。
[64] Arturo Marcelo PascualTeo Gomez著作,李家蘭翻譯:《神話》(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11月出版),第367-371頁。
[65] 顏海英:《守望和諧:探尋古埃及文明》(台北縣: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012月出版),第193頁。
[66] Sun, W., Zhang, L., Guo, J., Li, C., Jiang, Y., Zartman, R.E. and Zhang, Z.. 2016. Origin of the mysterious Yin-Shang bronzes in China indicated by lead isotopes.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 6: article no. 23304. https://doi.org/10.1038/srep23304 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