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瑣羅亞斯德教的概要及其與基督教關係的初步探討








一、瑣羅亞斯德教的創立與發展:


《諸王之書》(波斯語:Shahlameh),是由公元10世紀末及11世紀初期的著名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用波斯文所著,長約6萬多聯押韻對句(共12萬多行),記錄了從遠古神話時期到7世紀的波斯薩珊王朝滅亡這四千多年間的波斯帝國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以及50多位帝王的統治。[i]






1. 神話時代






公元前1750年以前即「神話時代」,公元前60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生活在包括今日俄羅斯、中部歐洲、伊朗、中亞等地區在內的遼闊草原上。公元前5000-前3000年,早期印歐人(Indo-European)居住在黑海以北、喀爾巴阡山脈與高加索之間的烏克蘭大草原上,留下了古墳(Kurgan)文化的遺蹟。約在公元前4000年和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歐人有兩次大規模的遷徙。這奠定了印歐民族東至中國新疆的焉耆與龜茲、西至不列顛群島、橫跨幾乎整個亞歐大陸的分布基礎。[ii]






公元前40-30世紀,印歐語系共同體開始解體,從這時候起他們開始移居西方、西南方、南方和東方,分別成為義大利、克爾特、日耳曼、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白俄羅斯、希臘、色雷斯、赫梯、伊朗和印度人的祖先。印歐語的東支印度-伊朗部落,因自稱「雅利安人」(Aryens,含「高貴者」之意),被稱為「雅利安部落」。公元前3000年開始,由於氣候變化,人口增加等原因,這些馳騰草原的部族開始由北向南的大遷徙。公元前3000年中葉時,印度伊朗語部落仍是一個共同體,或部落聯盟。[iii]






屬於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雅利安人,曾共同生活在中亞地區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一帶。他們使用吠陀梵語和阿維斯塔語,發音非常相近,用詞幾乎相同;他們大多信仰人格化的自然界諸神。長久以來雅利安人皆是亞述人的附庸。


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雅利安人從東歐平原翻越烏拉爾山,來到了阿富汗高原。公元前2000年中期,這一族群開始發生了分裂:公元前2000年末,一部分雅利安人繼續南下,穿過南亞次大陸的西北大門,到了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平原,進而向東南方向擴展;另一支,則朝著相反方向,西向進入伊朗。[iv]


造成此一分裂的原因可能源自於兩者宗教信仰的分歧,古代伊朗的宗教體系中至高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Mazdah相當於梵文的medha,是「智慧」的意思,「阿胡拉」(Ahura)是君主的意思,Ahura Mazdah的意思就是「有智慧的君主」;「阿胡拉」(Ahura)相當於古印度人的「阿修羅」(asura),是「非神」的意思。伊朗語ahura(阿胡拉)即相當於印度的asura(阿修羅),意思是「君主」伊朗「魔眾」(daeva)用於表示魔神,古印度語(梵文)也有「提婆」deva一詞,意指天神。[v]伊朗和印度這兩個字取源相同卻被賦予相反的意義。


2.英雄時代


約當公元前1750年左右,即「英雄時代」,印度-伊朗人游牧部落開始從南俄羅斯草原或中亞溯阿姆河和錫爾河向中亞南部遷徙。在南遷過程中印度-伊朗人部落聯盟逐漸解體。一部分經索格德(粟特)向馬魯和巴爾赫方向移動,來到尼薩耶、赫拉特和喀布爾後,轉向加茲尼、羅哈杰和赫爾曼德河谷地,到達錫斯坦湖畔,再折向西行,陸續在霍拉桑南部、厄爾布爾士山麓和雷伊一帶定居下來,史稱「伊朗雅利安人」。另一部分越過都庫什山脈,於公元前15世紀佔領了印度河中上游的旁遮普谷地,後經恆河流域抵達孟加拉地區,史稱「印度雅利安人」; 公元前1500-前1000年(公元前2000-前500年)雅利安人在印度寫成了四部《吠陀》(Veda)本集,成為婆羅門教的典籍;公元前1100年雅利安人在伊朗則寫成了《迦薩》頌詩[vi]。西伊朗語居民是米底人和波斯人的祖先,直到公元前12世紀還沒有到達伊朗高原。東伊朗語部落除了巴克特里以外,直到公元前1000年初期仍然沒有進入伊朗高原。[vii] 有一說,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或公元前1500年?),印歐人佔據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河之間的高原,把那個地方稱為伊朗地區。一支部落在北方建立了米底王國(Medes),另一支部族佔據南方建立了波斯王國。[viii]

: 說印歐語的草原遊牧民族擴張到了伊朗和印度,可能也進入了歐洲(虛線)[ix]
2.      宗教時代

公元前11-8世紀,東伊朗部落處於鐵器時代的後期,開始由原始公社制社會過渡為奴隸制社會,形成了若干奴隸制小國,氏族部落彼此相互兼併土地,搶奪資源。
: 語言演化分支圖[x]


公元9世紀時,波斯人已經進入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安尚地區。


印歐人作為遊牧民族,印歐人暴露於暴風雨、閃電、雷聲中,他們的原始宗教著重於天空自然的偉大力量,他們將自然的偉大力量稱之為神。印歐遊牧民族和當地的農業民族兩種不同的宗教觀(分別誕生於天及地的宗教)合併為嶄新而多樣的樣貌。[xi]


在瑣羅亞斯德較出現之前,古伊朗的宗教有三神組: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h)、密特拉(Mithra)和阿娜希塔(Anahita)。阿胡拉.馬茲達是阿塔爾(Atar)的母親,其實火就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斯盆塔.曼紐(Spenta Mainyu)的化身。密特拉即後來被希臘人接受的太陽神,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阿維斯塔》的一部經書《讚頌書》歌頌阿娜希塔,阿娜希塔是水神。


據《迦薩》記載,伊朗雅利安人分為兩大教派:一派是「達弗.亞斯尼」,堅持自古以來長期形成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為守舊派;另一派叫「馬茲達.亞斯尼」,主張改奉智慧之神馬茲達,屬於革新派。後來,「馬茲達.亞斯尼」教派發展為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稱祆教)。






三、瑣羅亞斯德的出生和生平:






瑣羅亞斯德教的創始者是查拉圖斯特拉(Zarathustra),希臘翻譯為瑣羅亞斯德(Zaroaster),意為趕駱駝的人。從文獻推斷,瑣羅亞斯德的生卒年為公元前660-前588年(公元前628-前551年)[xii]。他出身於米堤王國的一個低及騎士埃斯皮特曼(Spitaman,或譯:斯皮達馬)家族,他在《迦薩》中自稱是「佐塔爾」(Zotar),這表明他和米底波斯祭司一樣,屬於宗教人士階層,大概是馬茲達神的祭司。他父親的名字普魯沙斯帕(Porusaspa,或譯:波魯沙斯帕、波魯薩斯帕),意為「擁有灰色的馬匹的人」,他母親的名字杜格杜赫(Dughdova,或譯:杜多娃),意為「擁有白色奶牛的人」,還有4個兄弟,他的家族名為斯皮達馬(Spitama),意為「白色」,都帶有遊牧民族和牲畜業的色彩。他在半牧半農社會中被稱為學者維達姆納(Vaedamna)、領拜人佐塔爾(Zaotar)和神職人員阿薩爾旺(Arthravan)。






傳說瑣羅亞斯德在30歲時(公元前6世紀年中期)受到天啟,在伊朗高原西北偶開始了他的先知傳道生涯。儘管他並不想推翻伊朗原有的多神教,而只是將阿胡拉馬茲達置於眾神之首,但他的傳教活動仍然遇到重重阻力,不得不離開家鄉。他40歲時,來到中亞國王維斯塔斯帕(或譯:維什塔斯帕)的國家。在這裡他醫治好了國王的良馬的麻痺症,因而得到了國王的好感,先後使王后荷陶薩和國王維斯塔斯帕本人放棄原有宗教,皈依阿胡拉馬茲達。他又通過婚姻關係加強了和上層分子的聯盟,他把女兒普魯切斯塔(Pourocista)嫁給國王的大臣賈瑪斯帕(Jamaspa),他自己也娶了赫沃維(Hvovi)—賈瑪斯帕的兄弟法爾舒什特拉(Frashoashtra)的女兒—為妻。因而使新的宗教得以迅速傳播。瑣羅亞斯德晚年,維斯塔斯帕的國家遭到巴克特里亞遊牧民族的進攻,傳說他活到77歲又40天在戰爭中被一位反對者游牧部落土蘭人所殺,維斯塔斯帕的國家也滅亡了。他的信徒有些仍繼續留在中亞,有些來到西伊朗的米底地區,並且使米底穆護部落皈依了瑣羅亞斯德較。後來,「穆護」就成為瑣羅亞斯德教祭司的代名詞,公元前7世紀,瑣羅亞斯德較成為伊朗米底王國的官方宗教,並成為王權的支柱。[xiii]






三、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






公元前4世紀,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阿維斯塔》(Avesta,也叫《波斯古經》,意為「知識、諭令」)被編定而成。現存的《阿維斯塔》是薩珊時期基於祭司門記憶的內容蒐集整理的。其中也可能包括阿什康尼王朝時搜集的部分,但是不包括原書的任何部分。[xiv] 其殘卷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即:


1. 《迦薩》(Gatha,意思是「配樂吟唱的頌歌」) ,有17章;


2. 《亞斯納》(Yasna,或譯:耶斯那,意為「讚頌」和「崇拜」),共55章;


3.《維斯帕拉德》(Visparad,或譯:維斯帕拉特,意為「所有的首領」、「所有的出類拔萃者」),共24章;


4.《雅什特》(Yasht,或譯:亞時特,意為「祈禱」和「崇拜」);


5.《萬迪達德》(Vandidad,或譯:維迪吠達特,意為「驅逐妖魔的法規」),共22章;


和6.《胡爾達.阿維斯塔》(Khordah-Avesta,意為小的《阿維斯塔》)。






其中第一卷《迦薩》是《阿維斯塔》最古老的部分,相傳是索羅亞斯德吟成的訟詩,約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伊朗東部;聖書的其他部分出於後世祭司之手,雖然也產生於伊朗東部,但其用語與《迦薩》語言有顯著的差異。當形成於公元前8世紀,即米底王朝(公元前672-前550年)之前。[xv]






四、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






希臘作家希羅多德(Herodotos)的《歷史》(Historia)曾經描述瑣羅亞斯德教的外在表現形式:「不供奉神像,不修建神殿,不設立祭壇,是在最高的山峰上去向神奉獻犧牲,在奉獻犧牲時也不點火、不祭奠、不吹笛、不用花彩,不借助麥餅」等。






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內容:


1. 善、惡二元對立的宇宙觀


代表善的神靈名叫「阿胡拉‧瑪茲達」 (Ahura Mazdah,意即:「有智慧的君主」) ,伊朗語ahura(阿胡拉)即相當於印度的asura(阿修羅),意思是「君主」,Mazdah相當於範文的medha,意思是「智慧」,Ahura Mazdah的意思就是「有智慧的君主」,又稱為「奧爾穆茲」(Ormuz)。祂創造了世界萬物,也創造了兩個對等相反的神靈,一個是善神 斯盆塔.曼紐(Spenta Mainyu,詞意為「神聖的智慧」)與邪神 安格拉.曼紐(Angra Mainyu,詞意為「邪惡的教唆者」;即希臘人所謂的「阿赫里曼」,Arhiman,詞意為「居心險惡者」)。兩者相互鬥爭,至終阿胡拉‧瑪茲達將會得勝。


2. 七位一體的善神崇拜


馬茲達 有六大從神:(1)巴赫曼(Bahman,動物神)、(2)奧爾迪貝赫什特或阿爾迪貝赫什特(Ordibehesht,Ardibehesht,火神)、(3)沙赫里瓦爾(Shahrivar,金屬神)、(4)斯潘達爾馬茲或埃斯梵達爾馬茲(Spandarmadh, Esfandarmadh,土地女神)、(5)霍爾達德(Khordad,江河女神)、(6) 阿莫爾達德或莫爾達德(Amordad, Mordad,植物女神)。這六個從神都是由馬茲達所「創造」。


3. 抑惡揚善的塵世說:


宇宙間光明和黑暗兩大勢力的矛盾和鬥爭從天上到地下,從國家、村社、部落到個人,是無時不在,無所不在的。在善和惡的鬥爭中,神主馬茲達創造的塵界遭到邪惡勢力的嚴重破壞,已經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所以瑣羅亞斯德才奉命下凡拯救世人。塵世是馬茲達和阿赫里曼兩大勢力鬥爭的戰場,人類勢必不知不覺投入這場鬥爭的戰場,人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任意選擇善與惡兩大本源,才能促使文明進步和個人靈魂的超度。瑣羅亞斯德教徒要重視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反對戰爭、掠奪和破壞。[xvi]


5. 善必勝惡的來世說


人是由靈魂和肉體兩部分組成,人死後靈魂出竅,最初三天盤旋在軀體之上,此時遺族進行各種祈禱,意在求得神的寬恕,讓亡靈順利升入光明天國。三日過後,其亡靈將告別軀體升天,等到末日審判之時,蘇什揚特( Saoshyant,救世主)將宣布復活日的到來,並喚醒亡靈進行最後的審判,亡靈要通過一座末日審判橋(Chinva-Pohl,清華橋,或譯:欽瓦特橋,意為分別之橋),由審判之神密特拉的三位小天使—拉申、佐米亞德和阿斯塔得守在橋頭,手持天平,審判其前世的功過是非,如果人在今世為善大於惡,在來世將獲得善報,可以順利通過審判橋,進入天堂過著幸福與美滿的生活;人如果在今世為惡大於善,在來世將獲得惡報,墜入地獄,從此遭受煎熬;善惡相當者,則被帶入淨界或冥界(Hamestakan,或譯:陰陽界,哈梅斯塔坎、哈密斯塔坎)。一切邪惡的靈魂都被消滅,所有義人的靈魂都將獲得肉體而復活,並且與阿胡拉馬茲達一起生活在幸福的樂園裡。[xvii]






以下我節錄了《迦薩》這一個古老文獻記載有關來世觀念的內容:「呵,阿胡拉!當世界末日[到來],真誠戰勝虛偽之時,眾妖魔、[偽信者和為非作歹]之徒降遭受長期警告他們的那種懲罰;而你的讚美者將享有祢的恩惠。(第一卷第3篇48章58頁)凡拜倒在邪惡暴君腳下之人,無不是品質惡劣、言語骯髒、為非作歹之徒![世界末日之際],[其他罪人的]亡靈將以汙穢不堪的食物接待偽信者。他們必然要跌落地獄—謊言的魔窟。」(《迦薩》第一卷第3篇第49章[xviii]);「假如智慧而行善的農夫禮讚那位天神——該天神委託公正而智慧的仲裁人在[善思者與作惡者]之間行使裁判權,那他無疑將享有[終審日的獎賞和馬茲達的恩惠。] 世界末日到來之際,馬茲達.阿胡拉將恩賜實現他願望之人以最高獎賞;對令他不悅之人,將給予最嚴厲的懲罰。」(《迦薩》第1卷,第4篇,51:5-6[xix])。


4. 創世論:


根據《本達希申》關於創世神話的描述,原始支出善惡兩大本源的對立和鬥爭,總共要持續一萬兩千年,最後必將以善神的完全勝利和惡魔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到那時,黑暗惡勢力將被清除出光明美好的世界。天地間經過熔鐵的洗滌,將煥然一新,恢復光明世界的原來模樣。[xx] 瑣羅亞斯德教的宇宙觀被稱為「三世說」,分為「創造之世、混雜之世、分別之世」三個階段。該教把世界的進程劃分為4個時期,每一個時期為三千年,一共一萬兩千年。我以下表來呈現:


[xxi]
時期
神界的鬥爭
創世
第一個時期
(創造之世):公元前9628-6628年。
*阿胡拉‧馬茲達統治時代
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不朽的精神世界,但不賦予物質形式。
第二個時期
(創造之世):公元前6628-3628年。
*善、惡兩神的鬥爭已經開始。
*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物質世界,首先創造了火;世界充滿黑暗、疾病、死亡和痛苦。
第三個時期(混雜之世):公元前3628-628年。
*經過善、惡兩神激烈的鬥爭,在人類瀕臨絕望時,阿胡拉.馬茲達指定他的第三個兒子阿斯特瓦特埃雷塔(Astvat-ereta,即體現正義的人;即密特拉,Mithra)降臨人間,使處女有孕生下,人們稱祂為索什揚特(Saoshyant,即救世主),祂打敗安格拉‧曼紐,拯救人類於危難中,並恢復了人類社會的理想和秩序。
*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迦玉瑪特,即原人,後來受到安格拉‧曼紐的攻擊,不久即死去,但其種子保留了下來,40年後從種子生出了一男一女:馬虛亞(Mashya)和馬虛亞娜(Mashyana),即人類的始祖。
*在創世9000年時,瑣羅亞斯德誕生(公元前628),他的出生表示世界已進入了光明的時期。
第四個時期(分別之世):公元前628-2372年。
*索希揚特(救世主)徹底肅清了魔眾(daeva),引導人類進入了「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從而人類完成了最高的歷史使命。阿胡拉‧馬茲達一統宇宙。
*當世界末日審判來臨時,一切罪惡終將消失。世界將一片光明,陽光普照、萬物復甦,世界充滿自由和幸福。

                            


五、瑣羅亞斯德教的傳播:






1.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公元前550-前330年)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率領波斯人起來反叛,打敗了米底的國王阿斯提亞格斯(Austuages,波斯文Ioshvugo) 的軍隊,建立了波斯帝國。當時大流士(Darius)的父親維什塔斯帕(Vishtaspa,即Hystaspes,敘斯塔斯佩斯)和胡陶薩(Huyaosa,及阿托薩)都改信瑣羅亞斯德教,他們將其所生的兒子,取名叫達拉亞瓦胡曼(Daraya-Vohumanah),意為「善思的支持者」。公元前545年後,居魯士到了伊朗東北部地區,維什塔斯帕(敘司塔斯佩斯)成為波斯帝國行省帕斯提亞和希爾卡尼亞的總督。[xxii]






公元前529年,居魯士在進攻馬薩革泰人時作戰陣亡,他的兒子岡比西斯(Cambyses)即位為波斯國王(公元前529-前522年)。岡比西斯的皇宮裡有一個瑣羅亞斯德教的僧侶(米底部落的法師?)高墨達(Gaumata),於公元前522年3月,在首都艾克巴坦那發動政變,將岡比西斯的政權推翻,自立為皇帝。公元前522年,大流士(Darius,或譯:大利烏)聯合部分波斯貴族,將高墨達殺死,自己成為波斯帝國的國王(公元前522-前486年)。[xxiii] 這裡值得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大流士的政權是從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取得的!






公元前520-前519年,他上台後不久,波斯帝國就爆發了全國性的起義。這場起義既有波斯貴族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也有波斯人民反抗壓迫、剝削的鬥爭,還有被征服地區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大流士約花了一年的時間就把這些起義全部鎮壓下去。事後,他下令在貝希斯敦(Bercistau,今稱比塞吞,Bisitun)附近的懸崖上顆了一個巨大的功德碑,即《貝希斯敦銘文》(或譯:貝希斯頓銘文)[xxiv]。






《貝希斯敦銘文》的上半部是浮雕,浮雕上的大流士身罩披肩,氣勢軒昂,元徵雙眼,目視前方,左腳踏著倒在地上的高墨達,右手指向瑣羅亞斯德教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猶太人的《希伯來聖經》甚至記載大流士是以色列人建造聖殿的幫助者:「讓現在,河西的達乃(Tattenai)總督和示他‧波斯乃(Shethar-bozenai),以及他們的同僚,就是住河西的官員,你們當遠離那裏。不要攔阻這上帝殿的工作,任由猶太人的省長和長老在原處建造上帝的這殿。我又降旨,吩咐你們為建造上帝的殿當向猶太人的長老這樣行:從王的財產中,由河西所繳納的貢銀,迅速支付這些人,免得工程停頓。他們向天上的上帝獻燔祭所需用的公牛犢、公綿羊、小綿羊,以及麥子、鹽、酒、油,都要照耶路撒冷祭司的話,每日供給他們,不得有誤;好叫他們獻馨香的祭給天上的上帝,又為王和王眾子的壽命祈禱。我再降旨,無論誰更改這命令,必從他房屋中拆出一根梁木,把他舉起,懸在其上,又使他的房屋為此成為糞堆。任何王或百姓若伸手更改這命令,拆毀在耶路撒冷上帝的這殿,願那立他名在那裏的上帝將他們滅絕。我大流士降這諭旨,你們要速速遵行。」(《以斯拉記》6:6-12)。




圖: 《貝希斯敦銘文》的銘文及浮雕像



這個銘文記載了大流士統治的二十三個地區(dahayava)。根據希羅多德《歷史》(III,89)記載,大流士執政後便把他的領土分成了二十個「行省」(satrapies),隨後,他又任命了治理這些行省的總督,並規定每個民族應向他交納的貢稅。





圖: 波斯帝國的版圖[xxv]






公元前518年,大流士橫跨伊朗高原,首先侵入印度東北部,以印度河作為帝國東部的邊界。公元前513年,大流士親率大軍渡博斯普魯斯海峽,第一次踏上歐洲的土地,攻擊斯基太人的戰爭把國境線推到了歐洲色雷斯地區,將希臘納入了波斯帝國的版圖。此時波斯帝國已經控制了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色雷斯地區,北起亞美尼亞,南至埃塞俄比亞的廣大疆域。大流士使得波斯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在其統治範圍內,生活著70餘個民族、5千萬人口、七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xxvi]






此外,他在《貝希斯敦銘文》裡記載「大流士王說:『我父是敘斯塔斯佩斯(Hystaspes,即維什塔斯帕,Vishtaspa),敘斯塔斯佩斯之父是阿爾撒美斯(Arsames),阿爾撒美斯之父是阿里亞拉姆尼斯(Ariaramnes),阿里亞拉姆尼斯之父是鐵伊斯佩斯(Teispes,公元前675-前640年時的波斯國王),鐵伊司佩斯之父是阿黑門尼司(Achaemenes,阿契美尼斯,公元前705-前675年時的波斯國王)。』」[xxvii] 。這裡清楚表明他也是阿契美尼斯的後代。






依據伊朗文史學家 阿卜杜·侯賽因·扎林庫伯(Abdol Hossein Zarrinkoub,公元1922—1999年)所寫的《伊朗民族史》(張鴻年翻譯改書名為:《波斯帝國史》)指出,當時鎖羅亞斯德教尚未在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公元前550-前330年)的疆域裡傳播。[xxviii] 伊朗文史學家 阿卜杜·侯賽因·扎林庫伯(Abdol Hossein Zarrinkoub,公元1922—1999年)認為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瑣羅亞斯德教還沒有在波斯人中產生影響,此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只有在米底和波斯地界以外被傳播,一直到塞琉古王朝時期才由東方被傳到米底和波斯地區。在阿卜杜·侯賽因·扎林庫伯的《伊朗民族史》說道:「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宗教儀式與波斯民眾在宗教觀念上一致,在這一時期是由神職人員「穆護」主持的。按希羅多德所述,他們的任何宗教儀式,沒有穆護參與都不會舉行。這就證明了米底波斯各部族和阿契美尼德皇族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在這種信仰中,阿胡拉.馬茲達是最大的神。密特拉和阿娜希塔與「其他的神」一起在波斯米底兩族由穆護主持的儀式上也受到膜拜。大流士在波斯波利斯銘文有一段言論,即「願阿胡拉.馬茲達保佑這個國家免遭敵人、災荒和謊言的危害」。這段銘文表明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在伊朗的基本領域(米底波斯)內存在者同一種宗教觀念。」[xxix]。






2. 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0-前256年)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攻入波斯本土,佔領首都波斯堡(Persepolis),波斯滅亡,馬其頓帝國正式成立。希波戰爭後波斯逐漸沒落。亞歷山大東征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受到迫害和打壓。據說亞歷山大燒毀了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






亞歷山大死後(公元前323年),馬其頓帝國被他的部將所瓜分,當戰爭塵埃落定時,馬其頓帝國分裂為三個部份:(1) 由安提古.古納塔斯(Antigonus Gonatas)佔領了希臘—馬其頓的家鄉,弗里吉亞、里馬克(Lysimaqque)和色雷斯(Thrace),建立了安提哥納王朝(Antigonides Dynasty, 公元前307-前168年) ,(2) 由托勒密.索特(Ptolemy Soster)佔領了埃及,以亞歷山大城為中心,建立了托勒密王朝(Ptolemees Dynasty,公元前305-前30年);(3) 塞琉古.尼卡特(Seleucus Nicator)佔領巴比倫,帝國中部的大片領土,以安提阿和敘利亞為中心,建立了塞琉古王朝(Seleucides Dynasty,公元前305-前64年)。[xxx]






鎖羅亞斯德教最早在米底和波斯地區傳播,應該是在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所滅(公元前331年)之後,亞歷山大的部將塞琉古所建立的塞琉古王朝(Saleukeia)的時期(公元前312-前256年)。希臘化時期,波斯地區各種宗教盛行、互為影響,瑣羅亞斯德教也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和傳播。[xxxi]






3. 帕提亞(Parthian,又稱:安息)王朝(公元前256-224年)


帕提亞(安息)帝國繼承了波斯的宗教、文化傳統,安息人文化上的綜合主義也體現在宗教方面,他們沒有統一的國教,崇拜太陽神,他們的太陽神有時是指巴比倫的巴力神,有時稱之為希臘的宙斯,有時又崇拜巴比倫女神娜娜(Nana),國王本人並不信仰瑣羅亞斯德教,但對於整理瑣羅亞斯德教的文獻很有興趣。[xxxii]






4. 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公元224-651年)






雖然阿爾達希爾(Ardashir,公元224-241年)重視和依靠瑣羅亞斯德教的傳統,而且還設法重編《阿維斯塔》(在瑣羅亞斯德教文獻中是這樣記述的),但他並未將瑣羅亞斯德教定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和刁難其他宗教的信徒。而阿爾達希爾本人當政時,甚至在他兒子沙普爾當政時(公元241-273年),國家的社會條件和意識型態環境還不足以樹立統一的宗教。[xxxiii]






不過,也有人鍾鵬章認為瑣羅亞斯德教在大流士二世、帕提亞(安息)帝國和撒珊王朝統治時期已被奉為國教(官方宗教)。但在大流士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僅是官方宗教,並未被推廣至一般民眾[xxxiv] 。






公元240年,摩尼(公元216-276年)依據波斯人固有的宗教,吸收了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諾斯替教及佛教的一些思想觀念,創立了摩尼教。摩尼教的教義核心是「二宗三際論」,所謂「二宗」就是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三際」就是「初際」(世界未立之前)、「中際」(世界創立之後)和「後際」(世界毀滅之後)。初際時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彼此分離對峙但互不侵犯,中際時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彼此鬥爭,後際光明和黑暗兩宗恢復到初際時對峙但互不干擾的狀態。摩尼教是一種悲觀的世界觀,他們認為人的靈魂是光明原質,被禁錮在不潔的肉體中。






六、猶太教是否受到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


中國學者馮定雄博士就認為猶太教的末世論內部觀念的很分歧,其末世論的思想是受到波斯的鎖羅雅斯德教的影響。[xxxv] 馮定雄博士對於猶太教的末世論的信仰觀念是來自於波斯,這個說法是否正確?首先我們必須說明的是,猶太人受到波斯統治,其年代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二世(公元前550-前529年)一直到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6-前330年)。猶太人被波斯人統治的時期(公元前586-前331年),這個時期正處於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的統治時期。如前所述,伊朗人阿卜杜.侯賽因.札林庫伯自己寫的《波斯帝國史》明確講到在阿契美尼德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尚未在波斯疆域之中傳播,而《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的最後一卷書《馬拉基書》是在公元前450-前400年完成,因此可以初步判斷瑣羅亞斯德教尚未能對於《希伯來聖經》產生任何影響。

以下我將瑣羅亞斯德教與基督教的教義做一個比較如下表:


基督教
瑣羅亞斯德教
經典
《希伯來聖經》(希伯來語為《塔納赫》,Tanach)和《新約聖經》。
《阿維斯陀》(Avesta)
至上神
耶和華(Yahweh,意義為「自有者」)
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意義為「有智慧的君王」)
至上神的位格
三位一體神:聖父()、聖子()、聖靈。聖父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聖子是由聖父所「生」,因聖靈感孕(《使徒信經》),聖靈是由聖父和聖子(通過聖子)所「發出」 (參見公元第1-2世紀的《使徒信經》、公元447年的《尼西亞信經》、公元4-5世紀的《亞他那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3-20)
七位一體神,馬茲達 有六大從神:(1)巴赫曼(Bahman,動物神)(2)奧爾迪貝赫什特或阿爾迪貝赫什特(OrdibeheshtArdibehesht,火神)(3)沙赫里瓦爾(Shahrivar,金屬神)(4)斯潘達爾馬茲或埃斯梵達爾馬茲(Spandarmadh Esfandarmadh,土地女神)(5)霍爾達德(Khordad,江河女神)(6) 阿莫爾達德或莫爾達德(Amordad Mordad,植物女神)。這六個從神都是由馬茲達所「創造」。
最高神的兒子
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是三位一體神的第二位
阿胡拉馬茲達通過思維創造了世界(《耶斯納》31.7.11)。最初,他生下了一對孿生精靈,一位是斯潘塔·曼紐(Spenta Mainyu 「善靈」),另一位是安格拉·曼紐(Angra Mainyu 「惡靈」)。
天使
天使(希伯來文:malak)是耶和華所造的靈體(《希伯來書》1:14;《詩篇》148:2-5),是上帝的使者,是「服役的靈」(《希伯來書》1:14)。天使不能嫁娶和生育(《馬可福音》12:25),不會死亡(《路加福音》20:36)
阿胡拉馬茲達最先創造了天使,稱為聖靈,「阿密薩.斯彭塔」(Amesha Spentas)。他們不是神,而是神的使者。
魔鬼
上帝所創造的部分天使後來墮落成為魔鬼。(《啟示錄》12:34)
安格拉曼紐創造了魔鬼,和各種邪惡的生物。於是,安格拉曼紐入侵了宇宙,讓人和牛感染上了死亡。但與此同時,惡的勢力也被限制在宇宙中,不得逃出。從將死的人和牛中,產生了一些種子。
創世論
耶和華上帝(三位一體神)創造天地萬物。第一天造「光」,第二天造「芎蒼」(),第三天造「地」、「海」,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第五天造海中生物和天空中的飛鳥,第六天造地上生物,最後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第七天上帝歇息創造的工,為安息日 (《創世紀》1:1-2:1)
阿胡拉馬茲達然後創造了整個宇宙,先是靈,然後是物質。他再創造了完美的人的原型:蓋約馬德(Gayomard),還創造了一頭公牛。從牛的種子中誕生了所有善的生物,從人的原型的種子中誕生了最早的一對人類夫妻。
先知
摩西等人。
瑣羅亞斯德是先知。
彌賽亞思想
耶和華派他的頭生兒子耶穌基督降臨世間。
阿胡拉馬茲達指定祂的第三個兒子降臨凡間的救世主。
肉體復活
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繼續存活,肉體腐化或火化的肉體的身體分解,但靈魂則暫時待在「陰間」(sheol),到了末世復活之日,脫離肉體的靈魂將穿上不朽的軀體(《但以理書》12:2;《約翰福音》5:29)
在《伽泰》對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均予以維繫。經過末日審判,在阿胡拉·瑪茲達的王國到來後,義人不但獲得精神性的救贖,其肉體也將復活(《耶斯特》19.11,8913.129),「物質的世界將不會再毀滅……虛妄將會消失」(《耶斯特》19.90)。
末日的審判
魔鬼(背叛上帝的天使)和復活的人類將接受最後的審判,由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降臨地上執行審判(參見《使徒信經》)
人死後於末日時會接受審判。
天堂和地獄
在基督回來建立千禧國時,魔鬼的使者會先被扔到火湖(希臘文:Gehenna,希伯來文:Gehinnom)裡,再一千年後,魔鬼也要被扔進火湖,白色大寶座前的審判,不義之人會被入火湖中(永刑),義人要進入「新天新的」(永生)(《馬太福音》25:46;《啟示錄》20:14-1521:8)
有一個大火坑,好人在那裡被牛奶和蜂蜜澆灌,而壞人則被融化的金屬溶液澆灌。





[i] [伊朗] 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元文琪翻譯:《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月出版),書後附有元文琪所撰寫的〈《阿維斯塔》導讀〉,第342-538頁。
[ii] 白鋼:〈印度-伊朗文明的軸心突破(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9jmerm5.html)
[iii] 趙伯樂:《永恆涅槃:古印度文明朝聖》(台北縣新店市: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2月出版),第85頁。
[iv] 趙伯樂著:《永恆涅槃:古印度文明朝聖》(台北縣新店市: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12月出版),第89頁。參閱劉增泉著:《西洋上古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4月出版,201011月二刷),第97-98頁。李鐵匠著:《大漠風流:波斯文明探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6月出版),第16-23頁。
[v] Arturo Marcelo PascalTeo Gomez著,李家蘭翻譯:《神話》(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11月出版),第507513頁。
[vi] [伊朗] 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元文琪翻譯:《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月出版),書後〈《阿維斯塔》導讀〉第389-390頁。
[vii] 李鐵匠著:《大漠風流:波斯文明探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6月出版),第16-23頁。
[viii] Arturo Marcelo PascalTeo Gomez著,李家蘭翻譯:《神話》(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1511月出版),第497頁。
[ix] 圖片取自Luca Cavalli-SforzaFrancesco Cavalli-Sforza著,樂俊河翻譯:《人類大遷徙:我們來自非洲嗎?(台北市:遠流,2000年出版),第202頁。
[x] 圖片取自Steven Roger Fischer著,吳昭芬、陳萱芳翻譯:《語言的歷史》(台北市:商周出版),第120-121頁。
[xi] William R. Polk著作,林佑柔翻譯:《伊朗:被消滅的帝國,被出賣的主權,被低估的革命,被詛咒的石油,以及今日的伊朗》(20176月出版),第60-63頁。
[xii] 參閱 [伊朗]阿卜杜.侯賽因.札林庫伯 著作,張鴻年翻譯:《波斯帝國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7月出版),第31頁。現在學術界多以亞歷山大征服波斯為起點上溯258年作為瑣羅亞斯德說服維斯塔斯帕皈依之年,這年他正好40歲,因此瑣羅亞斯德的生卒年代大約是公元前628-551年。參見 李鐵匠:《大漠風流:波斯文明探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6月出版),第24-29頁。
[xiii] 參閱 [伊朗]阿卜杜.侯賽因.札林庫伯 著作,張鴻年翻譯:《波斯帝國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7月出版),第33-34頁。[] 奧姆斯特德著,李鐵匠、顧國梅翻譯:《波斯帝國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9月出版),第117頁。李鐵匠:《大漠風流:波斯文明探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6月出版),第24-29頁。
[xiv] 參閱 [伊朗]阿卜杜.侯賽因.札林庫伯 著作,張鴻年翻譯:《波斯帝國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7月出版),第28頁。
[xv] 參閱滕磊編著:《西域聖火:神秘的古波斯祆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12月出版),第52頁。[伊朗]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元文琪 翻譯:《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月出版),書後〈《阿維斯塔》導讀〉第342-538頁。
[xvi] 元文琪著:《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月出版),第112-114頁。
[xvii] 元文琪著:《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月出版),第116-120頁。
[xviii] 參閱 [伊朗]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元文琪 翻譯:《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月出版),書後〈《阿維斯塔》導讀〉第64頁。
[xix] 參閱 [伊朗]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元文琪 翻譯:《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月出版),書後〈《阿維斯塔》導讀〉第70頁。
[xx] 元文琪著:《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月出版),第101-104頁。
[xxi] 參閱劉增泉:《西洋上古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4月出版,201011月二刷),第218頁。[伊朗]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元文琪 翻譯:《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月出版),書後〈《阿維斯塔》導讀〉第342-538頁。楊海軍:《失落的文明.波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5月出版)139-141頁。令參考「中國百科智慧藏」網站(http://140.128.103.128/web/Content.asp?ID=63019)
[xxii] 參閱 [] 奧姆斯特德著,李鐵匠、顧國梅翻譯:《波斯帝國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9月出版),第127-128頁。原本文章內容引述如下:「從他在伊朗西北部高山上的居所,瑣羅亞斯德和斯皮達馬家族的男性出發去尋找一個準備接受其教義的國度。這時,先知正在設法勸說他的鄰居們皈依,局勢正在發生變化。強大一時的米底帝國正在崩潰,米底的番臣居魯士已經起來反叛阿斯提亞格斯(Austuages,波斯文Ioshvugo)。當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競爭者、阿沙馬(Arshama)之子維什塔斯帕(Vishtaspa)抓住了米底宗主對他的制約鬆弛之機,統治著帕斯提亞和希爾卡尼亞。在這裡疲倦的先知受到了歡迎。不久,維什塔斯帕之妻胡陶薩(Huyaosa,及阿托薩)皈依了這個宗教,她的丈夫隨後也皈依了。這樣,維什塔斯帕成了新宗教的保護者。公元前550年,就在維什塔斯帕皈依不久,他的長子出生了。作為信仰新宗教的證據,其子取名為達拉亞瓦胡曼(Daraya-Vohumanah),意為「善思的支持者」,即西部方言中的達拉亞瓦烏什(Darayavaush)和希臘人說的大流士(Darius)。大約5年之後,居魯士到了伊朗東北部地區,維什塔斯帕的地位改變了,由一位小卡維(Kaviani)變成了已然強大的波斯帝國總督。
[xxiii] 滕磊編著:《西域聖火:神秘的古波斯祆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12月出版),第21-23頁。
[xxiv] 李鐵匠:《長河落日:重返巴比倫文明》(台北縣新店市: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012月出版),第96-97頁。
[xxv] 圖片取自網路(https://kknews.cc/zh-tw/history/8eggygn.html)
[xxvi] 節錄自 楊海軍:《失落的文明.波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5月出版),第51-53頁。
[xxvii] 拱玉書:〈《貝希斯敦銘文》和《歷史》〉,收錄於葉奕良編輯:《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第二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月出版),第29-38頁。
[xxviii] [伊朗]阿卜杜.侯賽因.札林庫伯 著作,張鴻年翻譯:《波斯帝國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7月出版),第35-42頁。有一段話說到:「我們注意到,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的國王們,至少是早期的國王們,並不是瑣羅亞斯德教信徒。他們的觀念或許是瑣羅亞斯德以前在伊朗人中流行的觀念。……他的創新之一就是宣傳崇拜善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他認為阿胡拉.馬茲達居於絕對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他的教義的基礎。……瑣羅亞斯德(Zoroaster)沒有否認在他以前已經存在的二元觀念,……在他的教義裡,惡元,即阿赫里曼(Ahriman)(安哥拉.邁紐Angla Mainyu),像善元(斯潘德.邁紐Spand Mainyu)一樣,也是阿胡拉.馬茲達所創造的。……瑣羅亞斯德善惡鬥爭的二元思想提出了意志選擇的可能性,而且引出了末日審判的觀念,以此促使世人向善。……瑣羅亞斯德把古代雅利安人的諸神從萬能之神的寶座上拖下來,在新的諸神體系中,把他們置阿胡拉.馬茲達助手的地位。……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瑣羅亞斯德和古什塔斯帕(Goshtasp)時代結束到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伊朗東部,期間應該經過了許多世紀……瑣羅亞斯德教逐漸從赫拉特(Herat)和巴赫塔爾(Bahir Dar)傳播到錫斯塔(Siesta)、古爾岡(Gurgaon),甚至雷伊(Rey)……直到阿契尼德王朝末期,瑣羅亞斯德教信徒人數仍然不多,不足以把波斯人統治的地域和社會塗上一層瑣羅亞斯德教的色彩。瑣羅亞斯德教可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在穆護(muhu,瑣羅亞斯德教傳教士)們中間傳播。
[xxix] 參閱 [伊朗]阿卜杜.侯賽因.札林庫伯 著作,張鴻年翻譯:《波斯帝國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7月出版),第153-157頁。有一段如此敘述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宗教情況:「考慮到穆護在波斯人的宗教儀式上的作用,考慮到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宗教信仰不可能與平民百姓的宗教信仰完全不同,顯然,在這一時期,瑣羅亞斯德教還沒有在波斯人中產生影響。瑣羅亞斯德這個名字在希羅多德有關米底和阿契美尼德家族的論述中沒有出現,但這並不能證明他們在此時,甚至以前不知道有瑣羅亞斯德其人。但是我們注意到,這一時期的銘文中沒有提起鎖羅亞斯德這個名字。這讓我們設想,在阿契美尼德時期,瑣羅亞斯德的學說在米底和波斯地界以外傳播,也就是說,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以外,即東部各族中傳播。而在後來,最早應該是在塞琉古王朝時期才由東方傳到米底和波斯地區的。或者說,只是到了這一時期,瑣羅亞斯德教材作為這一地區的一些部族的宗教信仰而具有重要意義的。」
[xxx] 參閱 劉增泉著作:《西洋上古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4月出版,201011月出版二刷),第295-297頁。
[xxxi] 楊海軍:《失落的文明.波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5月出版),第138頁。
[xxxii] 龔方震、晏可佳:《祆教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8月出版),第144頁。
[xxxiii] [伊朗]阿卜杜.侯賽因.札林庫伯 著作,張鴻年翻譯:《波斯帝國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7月出版),第350頁。
[xxxiv] 參見 鍾鵬章編著的「聖經課程」,〈以斯帖記 - 一個看不見神的世代,第五課 - 讀《以斯帖記》、《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須知 - 波斯帝國(五)〉:「原來,阿胡拉﹒馬茲達是波斯原始宗教的主神,最初該教稱之為馬茲達教,該教起源于古代波斯原始部落的祭祀活動,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傳入伊朗高原西部。公元前7世紀后期,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 or Zoroaster 628BC-551BC) 對該教進行改革,他賦予阿胡拉﹒馬茲達包羅萬象的能力,并對其宗教內容進行補充和整理,正式制立了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阿契美尼德王朝成立以后,瑣羅亞斯德教得到進一步發展。大流士在統治時期,對該宗教進行改革,奉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但大流士並不強求統治區內的各民族信奉瑣羅亞斯德教,而是對各民族原有的宗教和文化采取較為寬容的政策,不同地區的各民族仍可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因此,盡管瑣羅亞斯德教被定為國教,但它僅是作為大流士統治服務的官方宗教,普通民眾仍信奉其地方宗教,其抽象、晦澀的教義也很難為普通民眾所理解。由於其實官方宗教,阿契美尼德王朝後期的統治者,曾組織人力編寫了宗教聖經《阿維斯陀》,該書不僅是一部宗教聖典,也是一部文學作品,可惜的是該書毀於亞歷山大的東征。希臘化時期,波斯地區各種宗教盛行、互為影響,瑣羅亞斯德教也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和傳播,並和其它宗教的禮儀、規範互相滲透和相互碰撞。但作為一種影響較大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在這一時期,仍很流行。波斯帝國之後的安息帝國時期(Parthia250BC-224AD),他們繼承了波斯的宗教、文化傳統,瑣羅亞斯德教再次成為官方宗教。安息國王沃洛吉西斯統治時期,曾組織人力對佚失的《阿維斯陀》聖經進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再次成冊。薩珊波斯王朝(Sassanid 226AD-650AD)統治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再次成為國教,在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該教的宗教禮儀逐漸完備,並形成了繁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會組織。在這次整改過程中,《阿維斯陀》(Avesta)第二次編輯成書,後該書毀于阿拉伯征服者。之后,逃到印度的波斯宗教信徒收集、整理和保存了該部宗教經典,現存的《阿維斯陀》實際上就是印度波斯教徒的聖經。薩珊王朝把瑣羅亞斯德教定為國教後,設立最高祭司掌管宗教大權。祭司和貴族一樣享有特權,國王分給他們大量土地,祭司還可以向當地居民征收什一稅,即勒令個人將收入的十分之一貢獻給神廟。這些舉措,使得瑣羅亞斯德教得以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並於4世紀前後傳入中國。當時中國正處於北魏的統治之下,稱這種神秘的宗教為“胡天”,到隋末唐初時期,稱之為“襖教”,這種稱呼流傳至今。」(http://www.pcchong.net/Esther/Esther5.htm);又見 楊海軍:《失落的文明.波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5月出版),第137頁。
[xxxv] 參考 馮定雄:〈波斯帝國時期波斯文化對猶太文化的影響〉,收錄於《西亞非洲》2011年第3期,第47-51頁。這裡說道:「末世論一詞的含義是『關於最後事情的科學和教義』。它源於希臘語『eschatos(最後的)和『eschata(最後的事情),直到19世紀前,這一詞在英語中都沒有出現過,但從它出現後,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特別是在基督教中。末世論認為,在上帝的安排下,一個完美世界終將在末日到來之際得以實現,其核心內容是圍繞以色列人作為上帝子民,公正和正義必將獲勝;末世到來時,整個人類都將獲得和平,各民族之間不再有紛爭,世間萬物都將和睦共處。實際內容要比這些龐雜得多,比如猶太教神祕主義者更認為,猶太教末世論還包括善與惡的決戰,猶太民族從流散的返回家園和末日審判的到來等內容,到「巴比倫之囚」後,猶太教末世思想中甚至又開始出現了啟示成分,這在《但以理書》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末世論中幾乎都沒有統一或固定的思想………這些觀念從《聖經》時代起就一直是它的基本內涵,但它的末世論作為一種宗教現象,它絕非猶太教所獨有,在世界的其他宗教中有很多宗教也具有這種現象。猶太教的末世論也不是最早的,因為「以色列的末世論受到了巴比倫、埃及、迦南和波斯的末世論思想的極大影響」,甚至它指部過世這些影響的被動接受者,或者說是對它們的重新組合與重新解釋而已。在這些外來思想中,影響最大的可能要算鎖羅亞斯德教,因為它在基本的教義方面——善神與惡神的現世鬥爭在世界末日將最終以善神的永久勝利而得到解決——為末世論作出了貢獻。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也認為,猶太教思想是受了鎖羅亞斯德教二元觀念及善神與惡神鬥爭觀念的深刻影響。事實上,猶太教的末世論思想有很多內容直接來自鎖羅亞斯德教。」
[xxxvi] 參閱 肖憲著,彭樹智主編:《中東國家通史,以色列卷》〈附錄:以色列歷史大事年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月出版),第325-334頁。Noah FlugMartin Schauble著作,王瑜君、王榮輝翻譯:《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大事表〉(台北市:商周出版),第217-227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