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簡單回顧《聖經》重要的著作、編輯和翻譯的歷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1. 猶太教 「摩西五經」的成書
公元前13 世紀,希伯來文字似乎就已確立。猶太人相信,舊約( 希伯來聖經) 是由上帝感動寫成,放在會幕或聖殿中。人們普遍認為,最早真正具有「正典」意義的文本還是包含在《申命記》中的申命法典。公元前621 年,人們在耶和華的聖殿裡「發現了律法書(Book of Torah) 」( 《列王記下》22:8)。並且,約西亞王在聽見這「書」上的話後,馬上就召集眾百姓的會議。( 《列王記下》23:1-3)
希勒家大祭司對沙番書記說:「我在耶和華殿裏發現了律法書。」希勒家把書遞給沙番,沙番就讀了。( 《列王記下》22:8 —《和合本修訂本》)
王派人召集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王和猶大眾人、耶路撒冷的居民、祭司、先知,以及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去;王把耶和華殿裏所發現的約書上一切的話讀給他們聽。王站在柱子旁邊,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跟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實行這書上所寫這約的話。全體百姓都願遵守所立的約。( 《列王記下》23:1-3 —《和合本修訂本》)
|
這一卷「律法書」就是原始的《申命記》( 即現在《申命記》的12-26 章) ,或可稱之為「申命法典」(Deuteronomic Code) 。它作為聖經中最早具有政典地位的經卷,決定了以色列人對於正典內的理解。[i]對於猶太教來說,整部《妥拉》是由上帝口授給摩西,而由摩西編輯而成( 公元前1400 年) 。[ii]《妥拉》(Torah) ;摩西五經(Pentateuch) ,《希伯來聖經》的前五卷,描述大約公元前2 千年末期的事件,寫作時間是在公元前1 千年上半葉;它於公元前1 千年下半葉集結成書[iii]。一部分的《妥拉》(Torah ,摩西五經) 很可能是在君王時期寫成的,而且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9 世紀。[iv]公元19 世紀(1878 年) 德國聖經批判家衛豪生(Julia Wellhausen) 提出「底本假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 ,主張「摩西五經」( 《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出於四個源本,分別以四個字母代表:(1) J —「耶和華派文本」(Jahwist document) :J 代表「耶和華」( Yahweh ;德文為J 開頭) ,公元前950-850 年(10-9 世紀) 的作品。(2) E —「神/ 上帝派文本」(Elohist document) :E 代表「神/ 上帝」(Elohim) ,公元前850-750 年(9 世紀) 寫成。(3) D —「申命派文本」(Deuteronomist document) :D 代表「申命」(Deuteronomy) ,為公元前第7 世紀約希亞王時代的律法書。(4) P —「祭司派文本」(Priestly document) :P 代表「祭司」(Priest) ,為公元前536 年猶太人被擄歸回之後( 公元前6-5 世紀) 的著作。「底本假說」認為J 本與E 本被整合是在公元前721 年完成,稱為JE 本。P 本被整合到JE 本是在公元前500 年左右,稱為JEP 本。公元前400 年左右D 本被編入JEP 本,成為「摩西五經」(JEDP 本) 才成書定稿。[v]如果依照「底本假說」,「摩西五經」應該編成於公元前400 年。但是持「底本假說」的遊斌先生卻在書中說得更加保守,說「五經成為正典的時間不會晚於公元前250 年。」[vi]
2. 公元前5 世紀—以斯拉編寫《希伯來聖經》:
公元前586 年,猶太人被巴比倫人擄至巴比倫時,這些書卷散佚各處,多被毀壞,公元前538 年巴比倫被波斯所滅,波斯帝國相對寬容的統治,當初被流放到巴比倫的猶太菁英再度回到耶路撒冷,允許他們得以集結摩西律法,以斯拉( 公元前467 年) 把這些舊約( 《希伯來聖經》) 書卷( 除了《馬拉基書》以外) 集結成書,放在聖殿中。[vii]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一個文士,精通耶和華-以色列上帝所賜摩西的律法。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因為耶和華-他上帝的手幫助他。( 《以斯拉記》7:6 —《和合本修訂版》)
|
馬有藻牧師以Pirke Aboth ( 《祖先語錄》) 、Baba Bathra ( 《巴巴拉聖卷集》) 及舊約次經《馬加比後書》(2:13) 論證以斯拉時期是舊約正典確立的時間:
猶太人遺傳 Pirke Aboth ,Baba Bathra 及舊約次經《馬加比後書》(2:13) 說在以斯拉時代,猶太人組織大公會(Great Sanhedrin) ,文士以斯拉將舊約的書卷收集及組織起來。當時以斯拉所收集的經典包括被擄前的作品及被擄後的書卷,以及歸回時期所寫成的,尚欠的只有《瑪拉基書》,該書後來在大公會( 或稱大會堂Great Synagogue) 會議中被納入正典內。( 馬有藻:《舊約概論》) [viii]
|
《巴巴拉聖卷集》(Baba Bathra ,公元450 年) 是「巴比倫他勒目的短文」(Babylonian Talmudic tractate) ,「巴比倫他勒目」是在公元500-650 年之間在巴比倫地區編排的,可以溯源自「塔拿時期」(Tannaic period ,公元200 年之前):
我們的拉比們(rabbis) 教導「先知書」(Prophets ) 的順序為《約書亞》和《士師紀》、《撒母耳記》和《列王記》、《耶利米》和《以西結》、《以賽亞》和十二…. 「文學書」(Writings) 的順序為《路得記》、《詩篇》和《約伯記》《箴言》和《傳道書》、《雅歌》和《耶利米哀歌》、《但以理》、以及《以斯帖記》、《以斯拉記》( 含《尼希米記》) 和《歷代誌》。[ 《芭芭拉聖卷集》(Baba Bathra) (14b)] [ix]
|
《馬加比後書》記載公元前176-141 年間的事蹟。
猶太歷史家約瑟夫( 公元37 年出生) 認為舊約正典在亞達薛西王時已經集成(與以斯拉同時)。
我們(猶太人)只有廿二卷書,含有各時代的歷史,我們相信是由神而來。其中有五卷係由摩西所寫;內含摩西律法,人類起源,及後代歷史,直至摩西死時為止。摩西以後的先知們,相繼寫下了摩西至亞達薛西王之間的歷史,各記自己時代的事蹟,共成十三卷。其餘的四卷含有對神的讚美及道德規律。自亞達薛西王至今的歷史(指次經的一部分)也被記下,但是這些後期的記載,我們認為不能與上述各書卷相比,因為上述的那種先知已停止出現。我們對經書的態度,可用下述的事實證明:自亞達薛西王至今,在這很長時間中,從未有一人敢任意加添或減少這些經書中的一個音節。每一個猶太人自誕生時即有一種天性,認為這些經書是神的教訓,必須遵守,並且如屬必要,樂於為之捨命。( 約瑟夫:《對阿庇因的答辯》) [xi]
|
上述這一段證詞說明了《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400 年已經完成。為何約瑟夫說當時猶太人的經書是二十二卷呢? 因為《路得記》有時單成一卷,有時與《士師記》寫成一卷。《耶利米哀歌》有時也與《耶利米書》合為一卷,所以《希伯來聖經》中的二十四卷會合併成二十二卷。[xii]
3. 猶太教希臘文聖經的翻譯
《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簡稱LXX) 是在公元前第3 世紀時,由一群住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將希伯來文的摩西五經翻譯成希臘文的版本,根據古代文獻《亞里斯提亞書信》(Letter of Aristeas) ,由亞里斯提亞寫給他的兄弟費羅克拉次(Philocrates) 的書信中,記載了因為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底馬特亞斯(Demetrius) 的上書建議,托勒密二世(Ptolemaeos Fjladelfos ,公元前258 -247 年) 命令猶太大祭司以利亞撒(Eleazar) 從十二支派個挑選6 名學者一共召集了72 名學者至亞歷山大港( Alexandria) ,擔任妥拉( 律法書) 的翻譯。[xiii]當摩西五經完成後,其他《希伯來書》的書卷和次經也陸續於公元前第2 世紀和第1 世紀間完成。[xiv]
Miller 和Huber 所撰的《The Bible: a History 》一書引用了「次經」《便西拉智訓》和《以斯拉續篇下卷》證明《希伯來聖經》的權威性大約是在最後一卷書《瑪拉基書》寫成之後就已確立,但他將馬拉基書的成書年代訂在公元前100 年。
學者認為,識別和認可猶太聖經中的先知書的權威性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可能開始於公元前5 世紀,以色列人被擄之後。大約是同一時期,先知書的最後一卷書瑪拉基書寫就,認可證典中的先知書這一部分大約在但以理書完成之前就已結束,其時大概是在公元前100 年。創作於公元前130 年,收入次經中的《西拉書》( 也稱為《便西拉智訓》) 的引言(prologue) ,也說明了確立正典中先知書的另一條線索。引言寫道:「借律法書和先知書,已將諸多教導指示我們,其餘的教導則在律法書和先知書之後。」[xv]
|
4. 猶太教《希伯來聖經》正典的確立
公元90 或100 年,在猶太教拉比(Rabbi, 律法教師) 艾其巴(Akiba) 的領導下的雅尼亞(Jamnia) 拉比會議決定了《塔納赫》(Tanakh ,「希伯來聖經」,基督徒稱之為「舊約」) 正典。《雅歌》和《傳道書》被正式納入正典(canon) ,將書卷分為「妥拉」(Torah ,律法書,又稱為Pentateuch= 摩西五經) 、「先知書」(Nevi'im) 和「聖著」(Kethuvim ,又稱為Hagiographa= 聖書卷) 三部分。[xvii]
猶太教的分類
|
基督教的分類
|
卷名
|
作者
|
寫作地點
|
成書年代
( 公元前)
|
涵蓋時期
( 公元前)
|
律法書
|
摩西五經
|
創世記
|
摩西 ( 先知)
|
西乃山曠野
|
1420
|
從「最初」到1657年
|
律法書
|
摩西五經
|
出埃及記
|
摩西( 先知)
|
西乃山曠野
|
1420
|
1657-1512 年
|
律法書
|
摩西五經
|
利未記
|
摩西( 先知)
|
西乃山曠野
|
1420
|
1512 年的一個月
|
律法書
|
摩西五經
|
民數記
|
摩西( 先知)
|
摩押平原
|
1400
|
1512-1473 年
|
律法書
|
摩西五經
|
申命記
|
摩西( 先知)
|
摩押平原
|
1400
|
1473 年的兩個月
|
先知書
|
歷史書
|
約書亞記
|
約書亞 (先知)
|
迦南的示劍
|
1375
|
1473-1450 年左右
|
先知書
|
歷史書
|
士師記
|
撒母耳( 先知、祭司、士師)
|
示羅
|
1020
|
約1450-1120年左右
|
聖著
|
歷史書
|
路得記
|
撒母耳( 先知、祭司、士師)
|
示羅
|
1010
|
士師統治期間的11年
|
先知書
|
歷史書
|
撒母耳記上
|
撒母耳、迦得、拿單( 先知)
|
拉瑪
|
1000
|
約1180-1078年
|
先知書
|
歷史書
|
撒母耳記下
|
迦得、拿單( 先知)
|
以色列
|
970
|
1077-1040 年左右
|
先知書
|
歷史書
|
列王紀上
|
耶利米 ( 先知)
|
埃及和巴比倫
|
550
|
約1040-580年
|
先知書
|
歷史書
|
列王紀下
|
耶利米 ( 先知)
|
埃及和巴比倫
|
550
|
約1040-580年
|
聖著
|
歷史書
|
歷代誌上
|
以斯拉 ( 祭司)
|
耶路撒冷
|
450
|
歷代誌上9:44後:1077-537年
|
聖著
|
歷史書
|
歷代誌下
|
以斯拉 ( 祭司)
|
耶路撒冷
|
450
|
歷代誌上9:44後:1077-537年
|
聖著
|
歷史書
|
以斯拉記
|
以斯拉( 祭司)
|
耶路撒冷
|
430
|
537-467 年左右
|
聖著
|
歷史書
|
尼希米記
|
尼希米 ( 省長)
|
耶路撒冷
|
420
|
456-443 年後
|
聖著
|
歷史書
|
以斯帖記
|
末底改 ( 宰相)
|
埃蘭的書珊
|
470
|
493-475 年左右
|
聖著
|
詩歌集
|
約伯記
|
摩西( 先知)
|
曠野
|
約1473
|
1657-1473 年
|
聖著
|
詩歌集
|
詩篇
|
大衛 ( 君王)等
|
約460
|
||
聖著
|
詩歌集
|
箴言
|
所羅門( 君王)、亞古珥、利慕伊勒
|
耶路撒冷
|
約717
|
|
聖著
|
詩歌集
|
傳道書
|
所羅門(君王)
|
耶路撒冷
|
1000 前
|
|
聖著
|
詩歌集
|
雅歌
|
所羅門(君王)
|
耶路撒冷
|
約1020
|
|
先知書
|
大先知書
|
以賽亞書
|
以賽亞 ( 先知)
|
耶路撒冷
|
680
|
約778-732年後
|
先知書
|
大先知書
|
耶利米書
|
耶利米 ( 先知)
|
猶大、埃及
|
620-560
|
647-580 年
|
聖著
|
大先知書
|
耶利米哀歌
|
耶利米( 先知)
|
耶路撒冷附近
|
586-585
|
|
先知書
|
大先知書
|
以西結書
|
以西結 ( 先知)
|
巴比倫
|
593-570
|
613-591 年左右
|
聖著
|
大先知書
|
但以理書
|
但以理 ( 先知)
|
巴比倫
|
606-536
|
618-536 年左右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何西阿書
|
何西阿 ( 先知)
|
撒馬利亞與耶路撒冷
|
710
|
804 年前-745年後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約珥書
|
約珥 ( 先知)
|
耶路撒冷
|
830
|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阿摩司書
|
阿摩司 ( 先知)
|
提哥亞
|
755
|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俄巴底亞書
|
俄巴底亞 ( 先知)
|
耶路撒冷
|
845
|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約拿書
|
約拿 ( 先知)
|
尼尼微
|
750
|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彌迦書
|
彌迦 ( 先知)
|
耶路撒冷
|
700
|
約777-717年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那鴻書
|
那鴻 ( 先知)
|
耶路撒冷
|
610
|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哈巴谷書
|
哈巴谷 ( 先知)
|
耶路撒冷
|
605
|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西番雅書
|
西番雅 ( 先知)
|
耶路撒冷
|
625
|
公元前成書的《希伯來語經卷》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哈該書
|
哈該 ( 先知)
|
耶路撒冷
|
520
|
520 年的112天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撒迦利亞書
|
撒迦利亞 ( 先知)
|
耶路撒冷
|
475
|
520-518 年
|
先知書
|
小先知書
|
瑪拉基書
|
瑪拉基 ( 先知)
|
耶路撒冷
|
425
|
|
次經
|
德訓篇
|
耶穌·便·西拉
|
190
|
175-134
|
||
次經
|
馬加比一書
|
一位受希臘化影響的猶太人
|
63
|
175-134
|
||
次經
|
馬加比二書
|
一位受希臘化影響的猶太人
|
124
|
|||
次經
|
智慧篇
|
散居在希臘化環境的猶太人
|
50
|
7 世紀
|
||
次經
|
猶滴傳
|
不詳/馬加比
|
2 世紀末-1世紀初/2世紀
|
|||
次經
|
多比傳
|
一位居住在埃及的猶太人
|
埃及
|
5 世紀-4世紀/4世紀-2世紀
|
||
次經
|
巴路克
|
一個猶太人團體
|
1 世紀
|
7 世紀
|
||
次經
|
三童歌
|
不詳
|
2 世紀-1世紀
|
|||
次經
|
彼勒與大龍
|
不詳
|
139-128
|
|||
次經
|
蘇撒拿傳
|
不詳
|
135-105
|
493-475 年左右
|
||
次經
|
以斯帖補篇
|
不詳
|
150-50
|
175-134
|
我們從表可以看出來,按照猶太教的分類,「律法書」和「先知書」的作者的職分包括了「先知」,「聖著」的作者的職分較多種類,包括了「先知」、「祭司」、「君王」、「宰相」、「省長」等。
5. 天主教拉丁文聖經的翻譯
(5-1) 公元306 年,「君士坦丁一世」(Conatatine I Magnus ,公元280-337 年) 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接著是長達六年的內戰,他本來信仰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 ,在公元312 年的「穆維爾大橋」戰役(Battle of Milvian) 中,戰情告急而感到憂心,天空突然出現了火焰般的十字架,旁邊還出現了「用此標記你將會獲得勝利」的字樣,於是他下令軍隊都佩掛十字架的記號,這個記號可能是基督的希臘文「Christos 」的前兩個字母「X 」( 英文Chi) 和「P 」( 英文rho) 。第二天的戰爭中果然獲得勝利擊敗了「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 ,這個奇蹟也讓他因此改信了基督教,公元313 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 Magnus ) 公佈了對基督教寬容的《米蘭詔令》(Edict of Milan) ,使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合法化。但是他一直到過世之前才接受洗禮。[xix]
(5-2) 公元325 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Nicea) 「大公會議」,決議出一份《尼西亞信經》(Nicea Creed) ,確認了聖子「是受生,而非被造」,更是「出自真上帝的真上帝」,聖子「與聖父同質」。君士坦丁一世聽信了內廷妃妾的進言,對教會的觀點轉向阿利烏一方,公元326 年,他甚至下令君士坦丁堡主教與阿利烏「握手言和」。[xx]
(5-3) 公元341 年,主教「尼科米底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Nicomedia) 將聖職授予一位歌德人「烏爾菲拉」(Ulfilas ,公元前311-382 年) ,任命他為歌德人的主教,並向對歌德人傳福音。他的基督教是以「阿利烏」(Arius) 神學為中心,「阿利烏」神學認為耶穌基督是「受造」而非「受生」。
(5-4) 公元380 年,羅馬皇帝「迪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時正式將基督教( 羅馬公教;Roman Catholic church) 立為國教。公元381 年,他召開了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大公會議,此次會議產生了尼西亞信經的最終版本。「迪奧多西一世」是一位尼西亞正統派的基督徒。[xxi]
(5-5) 公元395 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及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公元397 年天主教會在迦太基第三次會議(Councils of Carthage) 正式確認「新約」27 書卷為正典,「舊約」除了《希伯來聖經》的書卷之外,還包括了《多比書》,《猶滴書》、《馬加比書》( 被基督新教認為是次經的書卷) 亦被承認為正典。[xxii]此次會議有「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公元354-430 年)的參與,他認為次經「被確認為正典這決定,並非出自猶太教,而是出自教會」(《論上帝之城》18.36 )。
(5-6) 公元382 或.383 年,耶柔米(Jerome) 受到教宗「達瑪穌一世」的委任,將希臘文本《聖經》翻譯為拉丁文,公元405 年完成了《通俗拉丁文本聖經》( Latin Vulgate; 或譯「武加大譯本」) 。[xxiii]他稱《希伯來聖經》是「正典的書」(libri canonici) ,《次經》是「教會的書」(libri ecclesiastici) ,而否定次經的地位。
(5-7) 公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塞」(Odoacer) 叛變,驅逐了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istulus) ,自命為義大利國王,東哥德人的領袖「狄奧多里克」率領軍隊侵略義大利半島,並消滅西羅馬的「奧多亞塞」的勢力,建立東哥德王國,西羅馬帝國終於滅亡。
6. 天主教英文聖經的翻譯
(6-1) 法蘭克人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公元481 年,「克洛維一世」(Clovis ,公元466-511) 成為法蘭克王國(Salic Francs) 的國王,他統一了法蘭克人,征服了勃艮第人、阿拉曼人和西哥德人所佔領的領土,最後佔領今法國北部的高盧一帶。根據公元6 世紀圖爾的格列高利所寫的史書記載,公元491 年,「克洛維一世」與勃艮第公主「克洛蒂爾達」(Clothilda) 結婚,他妻子一直勸他改信基督教,但他一直不以為意,直到公元496 年,克洛維與萊茵河中部的阿勒曼尼人作戰,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他向上帝禱告,結果敵方內鬨,阿勒曼尼國王被殺。這使他相信了上帝,於是帶領戰爭中生還的三千名士兵接受基督教洗禮。隨著法蘭克王國統治者的推動,整個西歐在公元6 世紀以後幾乎都成為基督教國家。
(6-2) 《希伯來聖經》又稱為《馬索拉抄本》(Masoretic text ;簡稱MT) ,是由公元第6-10 世紀時由一群文士們( 稱為「馬所拉學者」,Masssoretes) 在加利利湖畔的提比哩亞城集會,他們將古老的希伯來文抄本編上母音、重音節和段落( 每個小節) ,而完成了這本聖經。[xxiv]
(6-3) 公元1054 年,來自羅馬教宗「良九世」(Leo IX ,公元1002-1054 年) 差特使胡伯開除了君士坦丁堡牧首「色路拉里烏斯」(Michael Cerularius ,公元1000 -1059 年) 的教籍。東正教(Greek Orthodox Church) 與天主教正式分裂。[xxv]東正教承認的書卷較天主教及新教更多,一共有50 個書卷。
(6-4) 約翰.威克立夫(John Wycliffe) 是英國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和學者。公元1380 年,他和幾位朋友將《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翻譯為英文,於公元1382 年終於完成了第一部英語聖經譯本《威克立夫聖經》(Wycliffe's Bible) 。[xxvi]這個譯本雖然收錄了次經,但前言説這些次經「是沒有權威性的或信心的」。[xxvii]
(6-5) 公元1453 年東羅馬帝國亡於鄂圖曼帝國。多明我會樞機主教卡耶坦(公元1469-1534 )也把真正屬於希伯來語正典的書捲和次經的著作加以區別。
7. 基督教(新教) 英文聖經(KJV版本)的翻譯
(7-1) 公元1521 年,馬丁路德脫離天主教,成立新教。馬丁路德整理翻譯聖經時,追隨耶柔米的意見,只把次經放在後頁作為附件。
(7-3) 公元1534 年英皇亨利八世宣布與教宗決裂,創立英國國教派,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領導者。
(7-4) 公元1546 年天主教在「天特大會」(Council of Trent ,公元1545-1563 年) 確立了《通俗拉丁文聖經》為官方認可的權威版本,將次經列入教會的聖經書目,宣布「次經」具有「正典」權威性,稱之為「第二正典」(Deuterocanonical Books) 。[xxix]
(7-6) 公元1604 年英王雅各( 詹姆斯) 一世(James I) 下詔國內54 學者( 後來只剩47 人) 負責翻譯,主要依照東方的拜占庭抄本進行翻譯,終於在公元1611 年完成翻譯,即《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 簡稱KJV) 。[xxxi]原來是為了要提供蘇格蘭的長老會和英格蘭的監督會於公共禮拜時使用。[xxxii]這一本公元1611 年出版的《英王欽定本》包含了「正典」和「次經」。
8. 天主教和基督教中文聖經(和合本及思高本聖經)的翻譯
(8-1) 公元635 年,景教( 基督教的一個教派) 傳入中國( 唐朝) ,公元1294 年,天主教傳入中國( 元朝) ,公元1600 年時,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公元1552-1610 年)來中國( 明朝) 傳教,致力翻譯聖經,天主之名稱始由此而定。(8-2)《和合本》是根據公元1885 年英國劍橋大學魏斯科(BF Westcott ,公元1825-1901) 及霍特(FJA Hort ,公元1828-1892 年) 依照「西方版」的抄本為藍本翻譯:《英文修訂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 簡稱ERV) ,後來稱為「魏霍版」(WH 本) 。1906 年完成新約;於1919 年完成舊約。[xxxiv]
(8-3) 天主教神父雷永明( Gabriele M. Allegra ) ,舊約以BHK 古抄本,新約以梵諦岡抄本為主,公元1946 年完成了《聖經思高譯本》(Studium Biblicum Version, Si Gao Sheng Jing) ,是現今天主教普遍使用的中文譯本,也是梵蒂岡教廷認可的中文譯本。[xxxv]天主教中文譯本《思高聖經》缺了幾本次經書卷:以斯拉三[ 厄斯德拉三] 、以斯拉四[ 厄斯德拉四] 、瑪拿西禱詞〔默納舍禱詞〕、耶利米書信〔耶肋米亞書信〕、瑪喀比傳三和四[ 瑪加伯三和四] [xxxvi]。
以下回顧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英國國教及新教的權威版本書卷:
猶太教
|
天主教
( 公元392年)
|
東正教
( 公元1054年~)
|
聖公會
( 公元1534年)
|
新教
| ||
希伯來聖經
( 公元100年編成)
|
希臘七十士譯本
( 公元前300-200年編成[xxxvii] )
|
武加大譯本
( 公元405年成書)
|
思高聖經
( 公元1924年成書)
|
中國正教會譯名[xxxviii]
|
英王欽定本英文翻譯(公元1611年成書)
|
和合本聖經
( 公元1919年成書)
|
Bereshit
|
Genesis
|
Genesis
|
創世紀
|
起源之書
|
Genesis
|
Geneis/ 創世紀
|
Shemot
|
Exodos
|
Exodus
|
出谷紀
|
出離之書
|
Exodus
|
Exodus/ 出埃及記
|
VaYikra
|
Leuitikon
|
Leviticus
|
肋未紀
|
勒維人之書
|
Leviticus
|
Leviticus/ 利未記
|
BaMidbar
|
Arithmoi
|
Numeri
|
戶籍紀
|
民數之書
|
Numbers
|
Numbers/ 民數記
|
Devarim
|
Deuteronomion
|
Deuteronomium
|
申命紀
|
第二法典之書
|
Deuteronomie
|
Deuteronomy/ 申命記
|
Yehoshua
|
Iesous Naue
|
Josue
|
若穌厄書
|
納維之子伊穌斯傳
|
Ioshua
|
Joshua/ 約書亞記
|
Shoftim
|
Kpitai
|
Judices
|
民長紀
|
眾審判者傳
|
Iudges
|
Judges/ 士師記
|
Ruth
|
Routh
|
Ruth
|
盧德傳
|
如特傳
|
Ruth
|
Ruth/ 路得記
|
Shmuel
|
Vasileion A( 列王紀一)
|
1 Samuelis (1 Regum)
|
撒幕爾紀上
|
眾王傳( 列王記) 一
|
1. Samuel
|
1Samuel/ 撒母耳記上
|
Vasileion V( 列王紀二)
|
2 Samuelis( 2 Regum)
|
撒幕爾紀下
|
眾王傳( 列王記) 二
|
2. Samuel
|
2Samuel/ 撒母耳記下
| |
Melachim
|
Vasileion G( 列王紀三)
|
3 Regum
|
列王紀上
|
眾王傳( 列王記) 三
|
1. Kings
|
1Kings/ 列王紀上
|
Vasileion D( 列王紀四)
|
4 Regum
|
列王紀下
|
眾王傳( 列王記) 四
|
2. Kings
|
2Kings/ 列王紀下
| |
Divrie Yamim
|
Paraleipomenon A ( 語錄拾遺一)
|
1 Paralipomenon
|
編年紀上
|
史書補遺一( 紀年書一)
|
1.Chronicles
|
1Chronicles/ 歷代誌上
|
Paraleipomenon B( 語錄拾遺二)
|
2 Paralipomenon
|
編年紀下
|
史書補遺二( 紀年書二)
|
2.Chronicles
|
2Chronicles/ 歷代誌下
| |
-
|
Esdras A( 以斯拉上)
|
3 Esdrae( 以斯拉三書)
|
-
|
艾斯德拉紀一
|
1 Esdras[ 次經]
|
-
|
Ezra(23)
|
Esdras B( 以斯拉下)
|
1 Esdrae( 以斯拉一書)
|
厄斯德拉上
|
艾斯德拉紀二
|
Ezrah
|
Ezrah/ 以斯拉記
|
Nechemiyah(23)
|
Nehemiae( 2 Esdrae)
|
厄斯德拉下( 乃赫米雅)
|
奈俄彌亞紀
|
Nehemiah
|
Nehemiah/ 尼希米記
| |
-
|
-
|
4 Esdrae( 以斯拉四書)[ 附錄]( 以斯拉下)
|
-
|
-
|
2 Esdras[ 次經]
|
-
|
-
|
Tovit( 多比傳)
|
Tobiae
|
多俾亞傳
|
托維特傳
|
Tobit[ 次經]
|
-
|
-
|
Ioudith( 猶滴傳)
|
Judith
|
友弟德傳
|
虞狄特傳
|
Judith[ 次經]
|
-
|
Esther 以斯帖記(21)
|
Esther[1-10:3]
|
Esther
|
艾斯德爾傳[1-10:3]
|
艾斯提爾傳[1-10:3]
|
Ester[1-10:3]
|
Esther/ 以斯帖記[1-10:3]
|
-
|
[10:4-16:24]( 以斯帖補篇)
|
[ 10:4-16:24]
|
[10:4-16:24]
|
-
|
The Rest of Esther[ 次經]
|
-
|
-
|
Makkavaion A( 馬加比一書)
|
1 Machabaeorum
|
馬加伯上
|
馬喀維傳一
|
1. Maccabees [ 次經]
|
-
|
-
|
Makkavaion V( 馬加比二書)
|
2 Machabaeorum
|
馬加伯下
|
馬喀維傳二
|
2. Maccabees [ 次經]
|
-
|
-
|
Makkavaion G( 馬加比三書)
|
-
|
-
|
馬喀維傳三
|
-[ 偽經]
|
-
|
-
|
-
|
Canticum Canticorum
|
-
|
瑪喀維傳四( 附錄)
|
-
|
-
|
Tehilim(14)
|
Palmoi[1-150 篇]
|
Psalmi
|
聖詠集
|
聖詠集
|
Psalmes [1-150 篇]
|
Psalmes/ 詩篇
|
-
|
[151-155 篇]
|
-
|
-
|
-
|
-
|
-
|
-
|
Odes ( 頌歌) ( 含prodeukhe Manasse)
|
Oratio Manassage regis
|
瑪拿希禱詞[33 章後]
|
[33 章後]
|
Prayer of Manasseh[ 次經]
|
-
|
Eyov(16)
|
Iov
|
Job
|
約伯傳
|
約弗傳
|
Iob
|
Job/ 約伯記
|
Mishlei(15)
|
Paroimiai
|
Proverbia
|
箴言
|
索洛蒙箴言
|
Prouerbs
|
Proverbs/ 箴言
|
Keholet (20)
|
Ekklesiastes
|
Ecclesiastes
|
訓道篇
|
訓道篇
|
Ecclesiastes
|
Ecclesiastes/ 傳道書
|
Shir HaShirim(17)
|
Asma
|
Canticum Canticorum
|
雅歌
|
歌中之歌
|
Song of Solomon
|
Song of Sons/ 雅歌
|
-
|
Sophia Salomon( 所羅門智訊)
|
Ezechielis (Spientiae)
|
智慧篇
|
索洛蒙的智慧書
|
Wisdom of Solomon[ 次經]
|
-
|
-
|
Psalmoí Salomῶntos( 所羅門詩篇)
|
-
|
-
|
-
|
-[ 偽經]
|
-
|
-
|
Sophia Seirakh( 便西拉智訓)
|
Ecclesiasticus
|
德訓篇
|
希拉赫的智慧書
|
Wisdom of Jesus the Son of Sirach (Ecclesiasticus)[ 次經]
|
-
|
Treisar( 十二先知書)(13)
|
Osee
|
Osee
|
歐瑟亞(31)
|
奧西埃書
|
Hosea
|
何西阿書
|
Amos
|
Amos
|
阿摩斯書(32)
|
阿摩斯書
|
Amos
|
阿摩司書
| |
Mikhaias
|
Michae
|
米該亞(33)
|
彌亥亞書
|
Micah
|
彌迦書
| |
Ioel
|
Joel
|
岳厄爾(34)
|
約伊爾書
|
Ioel
|
Joel/ 約珥書
| |
Ovdiou
|
Abdiae
|
亞比底亞(35)
|
奧弗狄亞書
|
Obadiah
|
厄巴底亞書
| |
Ionas
|
Jonae
|
約納(.36)
|
約納書
|
Ionah
|
Jonah/ 約拿書
| |
Naoum
|
Nahum
|
納鴻
|
納翁書
|
Nahvm
|
Nahum/ 拿鴻書
| |
Amvakoum
|
Habacuc
|
哈巴谷
|
盎瓦庫穆書
|
Habakkvk
|
Habakkuk/ 哈巴谷書
| |
Sophonias
|
Sophoniae
|
索福尼亞
|
索佛尼亞書
|
Zephaniah
|
西番雅書
| |
Angaios
|
Aggaei
|
哈蓋
|
盎蓋書
|
Haggai
|
哈該書
| |
Zakharias
|
Zachariae
|
匝加利亞
|
匝哈里亞書
|
Zechariah
|
撒迦利亞書
| |
Malachias
|
Malachiae
|
瑪拉基亞
|
馬拉希亞書
|
Malachi
|
馬拉基書
| |
Yisheyah
|
Esaias
|
Isaiae
|
伊撒意亞
|
伊撒伊亞書
|
Isaiah
|
以賽亞書
|
Yermiyah
|
Ieremias
|
Jeremiae
|
耶勒米亞
|
耶熱彌亞書
|
Ieremiah
|
Jeremiah/ 耶利米書
|
-
|
Epipistole Iereniou( 耶利米書信)
|
Baruch
|
巴路克書[ 含耶利米書信]
|
耶熱彌亞之書信( 收在耶熱彌亞書)
|
Baruch with the Epistle of Ieremiah[ 次經]
|
-
|
-
|
Varoukh( 巴錄書)
|
巴路克書
|
瓦如赫書
|
-
| ||
Eichah
|
Threnoi
|
Lamentationes
|
哀歌
|
耶熱彌亞之哀歌
|
Lamentations
|
耶利米哀歌
|
Yechezchial
|
Iezekiel
|
Ezechielies
|
厄則克耳(46)
|
耶則基伊爾書
|
Ezekiel
|
以西結書
|
Daniyel
|
Daniel[1-12 章]
|
Denielis[1-12 章]
|
達尼爾[1-12 章]
|
達尼伊爾書[1-12 章]
|
Daniel [1-12 章]
|
但以理書[1-12 章]
|
-
|
[13 章]( 蘇珊娜傳)
|
[13 章]
|
[ 13 章]
|
[13 章]
|
The Story of Susanna [ 次經]
|
-
|
-
|
[ 補在 3:23-24 之間]( 但以理補篇)
|
[ 補在 3:23-24 之間]
|
三青年讚美上主歌
|
[3:24-90]
|
The Song of the Three Children [ 次經]
|
-
|
-
|
[14 章]( 彼勒與大龍)
|
[14 章]
|
[14 章]
|
[14 章]
|
The Idol Bel and the Dragon[ 次經]
|
-
|
《新約聖經》各書卷成書年代及寫作背景(新約聖經部分待續)
分類
|
書卷
|
作者
|
寫作地點
|
成書年代推測
( 公元)
|
涵蓋年代
|
福音書
|
馬太福音
|
馬太 ( 利未)
|
巴勒斯坦
|
75 - 90
|
前2年-33年
|
福音書
|
馬可福音
|
馬可 ( 彼得的傳譯員)
|
羅馬
|
6 6 - 70
|
29-33 年
|
福音書
|
路加福音
|
路加 ( 彼得的隨從)
|
凱撒里亞
|
75 - 90
|
前3-33
|
福音書
|
約翰福音
|
約翰 ( 使徒)
|
以弗所或附近地區
|
85-100
|
29-33 年
|
早期教會歷史
|
使徒行傳
|
路加 ( 彼得的隨從)
|
羅馬
|
75-90
|
33-61 年左右
|
保羅書信
|
羅馬書
|
保羅
|
哥林多
|
56 -57
| |
保羅書信
|
哥林多前書
|
保羅
|
以弗所
|
5 4-55
| |
保羅書信
|
哥林多後書
|
保羅
|
馬其頓
|
55 -56
| |
保羅書信
|
加拉太書
|
保羅
|
哥林多或敘利亞的安提阿
|
50-5 6
| |
保羅書信
|
以弗所書
|
保羅
|
羅馬
|
80 - 95
| |
保羅書信
|
腓立比書
|
保羅
|
羅馬
|
54 - 55
| |
保羅書信
|
歌羅西書
|
保羅
|
羅馬
|
57 -61
| |
保羅書信
|
帖撒羅尼迦前書
|
保羅
|
哥林多
|
50 -51
| |
保羅書信
|
帖撒羅尼迦後書
|
保羅
|
哥林多
|
50- 51
| |
保羅書信
|
提摩太前書
|
保羅
|
馬其頓
|
90 - 110
| |
保羅書信
|
提摩太後書
|
保羅
|
羅馬
|
90-110
| |
保羅書信
|
提多書
|
保羅
|
馬其頓
|
90 - 110
| |
保羅書信
|
腓利門書
|
保羅
|
羅馬
|
54 - 55
| |
其他書信
|
希伯來書
|
不明
|
羅馬
|
60-95
| |
其他書信
|
雅各書
|
雅各( 耶穌的弟弟)
|
耶路撒冷
|
50-70
| |
其他書信
|
彼得前書
|
彼得
|
巴比倫
|
70 - 90
| |
其他書信
|
彼得後書
|
彼得
|
巴比倫
|
80-90
| |
其他書信
|
約翰一書
|
約翰 ( 使徒)
|
以弗所或附近地區
|
約100
| |
其他書信
|
約翰二書
|
約翰 ( 使徒)
|
以弗所或附近地區
|
約100
| |
其他書信
|
約翰三書
|
約翰 ( 使徒)
|
以弗所或附近地區
|
約100
| |
其他書信
|
猶大書
|
猶大( 耶穌的弟弟)
|
巴勒斯坦
|
45-65
| |
預言書
|
啟示錄
|
約翰 ( 使徒)
|
拔摩島
|
70-100
|
[iii]參見黃煜文翻譯[原著John Burrow]:《歷史的歷史》[原書名:A History of Histories](台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出版):第181頁。
[ix]引述自Greg Goswell: The order of the Books in the Hebrew Bible. JETS 51/4 (December 2008) : 673–688 (http://www.etsjets.org/files/JETS-PDFs/51/51 -4/JETS%2051-4%20673-688%20Goswell.pdf)
[x]引文參見張久宣譯:《聖經後典》(原書名: Good News Bible: with Deuterocanonicals/Apocrypha)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8月出版),第341頁(《馬加比傳下》2:13)。
[xiii]參見吳曼玲、郭秀娟譯,:《讀經的大歷史:數千年來聖經閱讀的軌跡》(台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2010年5月出版),第69-70頁(原作者: Jaroslav Pelikan著,原書名:Whose Bible Is It?:a History of the Scriptures Through the Ages)。
[xv]黃劍波、艾菊紅譯[原作者:SM Miller和R. V Huber]《聖經的歷史:《聖經》成書過程及歷史影響》[原書名:The Bible: A Histor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第86頁。
[xvi]黃劍波、艾菊紅譯[原作者:SM Miller和R. V Huber]《聖經的歷史:《聖經》成書過程及歷史影響》[原書名:The Bible: A Histor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第86-87頁。
[xvii]參閱吳曼玲、郭秀娟譯,:《讀經的大歷史:數千年來聖經閱讀的軌跡》(台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2010年5月出版),第39-60頁(原作者: Jaroslav Pelikan著,原書名:Whose Bible Is It?:a History of the Scriptures Through the Ages)。
[xix]參見翁淑玲等人:《用年表讀通世界歷史》(台北市:商周,城邦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2月出版),第63-65頁。另外參閱王聖棻譯:《基督教的故事》[原書:David Bentley Hart: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2000 Years of the Christian Faith](台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4月出版),第68-70頁。網路文章「天主教簡史:天主教歷史改革」(http://www2.mcsh.kh.edu.tw/resource/oc/happy_kids/b/b1.htm)。
[xx]王聖棻譯:《基督教的故事》[原書:David Bentley Hart: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2000 Years of the Christian Faith](台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4月出版),第95-96頁。
[xxi]王聖棻譯:《基督教的故事》[原書:David Bentley Hart: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2000 Years of the Christian Faith](台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4月出版),第98頁。
[xxii]參見黃鐘:〈解毒密碼(八)七次大公會議討論的焦點〉收錄於《翼報》(2011年8月)(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 a=20110801)。
[xxiii]參見蕭江祥編著:《聖經之起源與形成》(鄧郭貴美,1992年7月出版),第56頁。參見孫千淨翻譯:《聖經與古蘭經:認識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第一本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17年3月出版),第110-111頁。
[xxiv]參閱莊新泉:《沙塵中的榮耀:死海古卷與聖經》(台北市: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3年一版四刷),第120頁。吳曼玲、郭秀娟譯,:《讀經的大歷史:數千年來聖經閱讀的軌跡》(台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2010年5月出版),第91頁(原作者: Jaroslav Pelikan著,原書名:Whose Bible Is It?:a History of the Scriptures Through the Ages)。
[xxv]參閱王聖棻譯:《基督教的故事》[原書:David Bentley Hart: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2000 Years of the Christian Faith](台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4月出版),第185-188頁。
[xxvii]原文是”whatever book is in the Old Testament besides these twenty-five (Hebrew) shall be set among the apocrypha, that is, without authority or belief”參見Online Encyclopedia網頁(http://encyclopedia.jrank.org /ANC_APO/APOCRYPHAL_LITERATURE.html#ixzz4gFIhSuSb)
[xxix]參閱吳曼玲、郭秀娟譯,:《讀經的大歷史:數千年來聖經閱讀的軌跡》(台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2010年5月出版),第205頁(原作者: Jaroslav Pelikan著,原書名:Whose Bible Is It?:a History of the Scriptures Through the Ages)。
[xxx]黃錫木博士的文章〈舊約次經在基督教會歷史的地位〉(取自《聖經正典與經外文獻導論》)(基道出版社與國際聖經協會聯合出版,2001年)(http: //www.pcchong.net/Apocrypha.htm)
[xxxvii]《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簡稱LXX)是在公元前第3世紀時,由一群住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將希伯來文的摩西五經翻譯成希臘文的版本,根據古代文獻《亞里斯提亞書信》(Letter of Aristeas),由亞里斯提亞寫給他的兄弟費羅克拉次(Philocrates)的書信中,記載了因為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底馬特亞斯(Demetrius )的上書建議,托勒密二世命令猶太大祭司以利亞撒(Eleazar)從十二支派個挑選6名學者一共召集了72名學者,擔任妥拉(律法書)的翻譯。[參見吳曼玲、郭秀娟譯,:《讀經的大歷史:數千年來聖經閱讀的軌跡》(台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2010年5月出版),第69-70頁(原作者: Jaroslav Pelikan著,原書名:Whose Bible Is It?:a History of the Scriptures Through the Ages)。]當摩西五經完成後,其他《希伯來書》的書捲和次經也陸續於公元前第2世紀和第1世紀間完成。[參閱莊新泉:《沙塵中的榮耀:死海古卷與聖經》(台北市: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3年一版四刷),第121-122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