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周王朝時期楚國人李耽(公元前571-前470年,又稱老子),他是道家思想家的創始者,在他的著作《老子》(或稱《道德經》)裡,建構了一個宏觀的哲學體系,將存有分類為「自然」、「道」、「天」、「地」、「人」五個大分類,「自然」在最高層,「人」在最底層,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初具「一神論」色彩的神學體系。
《老子》25章:「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
因為「自然」和「道」這兩個名詞都具有形而上的神格特質。以下將逐一表明、論證。 |
一、「自然」和「耶和華」的融通
(ㄧ)在《老子》25章這段內容「自然」被放在最高的位置
以下列出提到「自然」的段落,並分析其所指涉:
1. 從《道德經》:「百姓皆謂我自然」得知「自然」也是ㄧ種「名字」
《道德經》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2](圖ㄧ);
圖一、《道德經》十七章所記載的「百姓皆謂我自然」 |
《郭店楚簡老子丙》:「大(太)上,下智(知)有之。亓(其)卽(次),親譽之。亓(其)卽(次),畏之;亓(其)卽(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猷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3] (於1993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發掘者推斷該墓年代為戰國中期偏晚。);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道篇》(甲本在漢高祖劉邦在位[公元前202-前195年]以前抄寫;乙本為劉邦在位時抄寫):「大(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案(安)有不信。猷(猶) 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姓)胃(謂) 我自然。」[4];
在他說這個百姓所稱呼(謂)為「自然」的對象,在人們的認知上和反應上有著不同的程度,由高到低包括「知有之」(知道祂存在)、「親譽之」(親近而讚美祂)、「畏」(敬畏祂)、「侮」(欺哄祂),祂是靠話語成就萬事(其貴言,功成事遂)的執行者)。
《黃帝四經》〈稱〉有一段相似句型:「 大(太)上無刑,其[次] [正法],[其] 下鬥果、訟果,大(太)下不鬥、不訟、有(又)不果。」 這段話的語譯是: 善於治理國家的,最理想的是不設刑罰,其次纔是正定法律,再其次便是在參與天下的競爭和處理國內的獄訟時,態度和行動堅決果斷,最次的便是競爭、斷案都不能堅決果斷。[5] 但是,差別是《黃帝四經》〈稱〉說的是統治者的作為,《道德經》17章上說的是人民(被統治者)的反應。兩者都在宣揚統治者應當順服至上神(自然)。
2. 《道德經》說「希言自然」
《道德經》23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6](圖二)「希」的意思是「稀」,稀少的意思,「希言自然」是說避免常常說到至上神的名字「自然」(自有永有者),這是為何「自然」在《道德經》只出現五次;
圖二、《道德經》二十三章記載的「希言自然」 |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道經》:「希言自然,剽(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況)於人乎?」[7]
《申命記》5章11節:「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8],老子在《道德經》23章中說:「希言自然」。
(二)基督教的「耶和華」(雅威)
1. 《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名字「耶和華」的意思是「自有永有者」
(1)《出埃及記》3章14-15節記載了上帝向先知摩西啟示自己的名字
「⋯我是自有永有的(希伯來文:Ehyeh)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永有的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耶和華(YHWH)一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差派我到你們這裏來。』這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代。」[9],耶和華 這名是上帝與以色列民立約所立的名!
上帝向摩西啟示自己的名字是「Ehyeh」,《七十士譯本》翻譯成希臘文「EGO EIMI」,意思是「那存有」(IAM THE BEING),英文翻譯「THAT I AM」(那我是,KJV)、「WHO I AM」(那我是,NASB、NIV版)。上帝又自稱YHWH,CJB音譯為「Yud-Heh-Vav-Heh」,OJB 不敢直接寫出上帝的名字,寫成Ha Shem(那個名字),後來有人將YHWH(子音)和 Adonai(主)的母音結合在一起,成為 YaHoWaH,KJV翻譯為「Jehovah」(耶和華),正確拼法應該是 Yahweh(雅威),字根是「hayah」,是「存有」的意思。
(2)《七十士譯本》不敢妄稱上帝的名字,於是將YHWH用Kurios(主)代替。《七十士譯本》古卷殘本保留YHWH神名。
「耶和華啊,你的名字存到永遠!耶和華啊,你的稱號存到萬代!」(詩篇135:13)[10];
「耶和華是萬軍之上帝,耶和華是他可記念的名。」(何西阿書 12:5)[11]
(3)以巴路山上的護身符
2.上帝的兒子名字「耶穌」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
(1)「耶穌」(Jesus)的名字源自自希臘文lesous,是上帝透過天使命名的,這個字相當於希伯來文的「約書亞」(希伯來文 Yehoh• shu'a),「約書亞」是嫩的兒子,他原本的名字是「何西亞」(Hosea)(意思是拯救),是摩西(上帝的預表)的繼承者,先知摩西所命名的名字(民數記13章16節),原來「耶穌」和「約書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
(2)有人對新約「主」(kurios)這詞作了統計,一共用了716次,其中347次明確指「耶穌」(48.4%),27次(3.7%) 明確指「父神」。[14]
3.新約聖經的作者們將舊約神專屬的名 YHWH 歸給耶穌
例如:
(1)「主/耶穌」=「耶和華/上帝」
「有聲音呼喊著:「要在曠野為耶和華 預備道路,在沙漠為我們的上帝 修直大道。一切山窪都要填滿, 大小山岡都要削平; 陡峭的要變為平坦,
崎嶇的必成為平原。 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 凡有血肉之軀的都一同看見, 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以賽亞書 40章3-5節)[15];
《新約聖經》的符類福音書(synoptic Gospels,指馬太、馬可、路加三卷福音書) 書卷引用《以賽亞書》40章3節的內容說施洗約翰的任務是要為耶穌預備道路,說明《以賽亞書》所記的「耶和華」就是主「耶穌」:
「⋯⋯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預備主(耶和華) 的道,修直他(我們的上帝)的路。」(馬太福音3章3節)[16];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 他要為你預備道路。 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 預備主(耶和華)的道, 修直他(我們的上帝)的路。」(馬可福音 1章2-3節)[17];
「⋯在曠野有聲音呼喊著: 預備主(耶和華)的道, 修直他(我們的上帝)的路!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 大小山岡都要削平! 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為筆直;
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為平坦! 凡血肉之軀的,都要看見上帝的救恩!」(路加福音 3章4-6節)[18]
(2)保羅的書信引用《詩篇》(大衛 [公元前1040-前970年] 所作) 時將「耶和華」等同為耶穌的名字……
「你(耶和華神)已經升上高天(marom),擄掠了俘虜;你在人 (adam) 間,就是在悖逆的人 (sorerim)中,受了供獻(mattanot),使耶和華上帝(HaShem Elohim) 可以與他們同住。」(詩篇68章18節)[19]。
這一節詩篇的經文它頌揚從前上帝降臨在西乃山與摩西會面,並且與他面對面說話。摩西待在西乃山上四十天,這當中以色列百姓的信心發生動搖,在亞倫的協助下,眾人收集金子鑄成一隻金牛犢,然後拜牠,摩西看到這景象怒不可抑,上帝打算將以色列從祂的冊子上抹去,摩西甚至以自己性命為代價,懇求上帝赦免他們的罪(出埃及記32章),摩西要求拜偶像的以色列人凡屬耶和華的人都到他那裏來,只有利未人聚集,摩西命令利未人將百姓殺死了犯罪的以色列人一共有三千人(出埃及記32章25-29節)。正如彌賽亞以一種道成肉身之前的形式從天上降臨而與摩西有面對面的相遇,祂也將回到天父那邊,因為祂同時也帶著俘虜——就是利未人,現在祂將利未人作為禮物獻給天父,以便在他不在的時候事奉上帝。[20]
保羅引用詩篇68章18節為「他 (耶和華神)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俘虜,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以弗所書 4章8節)[21] (圖四)只是今天,上帝使用先知、使徒、傳福音的、牧師、教師作為禮物獻給天父,正是過去利未人所承擔的職分,使聖徒能夠得到造就(以弗所書4章9-11節);
圖四、主耶穌升天圖 |
(3) 保羅的書信引用《約珥書》,將求告的對象「耶和華」等同「主(耶穌)」
「那時,凡求告 耶和華 名的就必得救⋯」(約珥書2章32節)[22];
「你若口裏宣認
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人中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人都有同一位主,他也厚待求告他的每一個人。因為「凡求告主(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13)[23];
(4)耶穌自稱為「拉比」、「老師」、「師傅」
耶穌說:「但你們不要接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老師;你們都是弟兄。也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不要接受師傅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傅,就是基督。」(馬太福音 23:8-10)[24]
耶穌說上帝是眾人的「父」,自己是眾人的「老師」,「師傅」是基督,「道」也是基督,耶穌重新對「尊師重道」的倫理觀念做了詮釋。
二、道和Logos(降世前的耶穌)的融通
(一)老子最常談的是「道」
1. 道是天、地之母
中國道家的創始者李耽(人稱老子)在講到「道」時並不像後世道家信徒所說的將「道」解釋為原理之類沒有實體的東西,而是說「道」是「先天地生」者,甚至是「天下母」,馬王堆帛書將「天下母」寫作「天地母」,趙鋒先生解釋《馬王堆帛書老子》的「天地母」無法閃避,直翻為「天地萬物的母體」[25],但他後面的解釋卻又忽略了「道」所具有的形而上學性質。「道」是有位格(person) 的,祂的名又稱為「大」,有「逝」、「遠」、「反」(時空不斷擴大且往復循環)的意思。
《道德經》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圖五)
圖五、《道德經》25章記載的「道法自然」 |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道經》:「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繡)呵漻(繆)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7]
最重要的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讓那後世將道虛化者哑口無言,「人」、「地」、「天」都是具有實體的,「道」、「自然」也具有實體,「自然」相當於《聖經》說的「自由永有者」,就是上帝本身,聖父。《老子》的「道」的真義就是基督教所稱的上帝的兒子。
2. 道以閱(順)眾甫(父)
老子所稱的「自然」的實體還有一個稱呼,叫做「眾父(甫)」,「甫」是「父」的借用字,他在描述「道」的本質時,講到「道」的裡面有「象」(現象)、「物」(物質)、「精/請」(誠實)、「信」(驗證),而且從「道」可以閱(順)「眾父(甫)」。「眾父(甫)」是啥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眾人的父親。
《道德經》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28](圖六);
圖六、《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記載:「以道閱(順)眾甫(父)」 |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編》:「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朢(望)唯忽。忽呵朢呵,中又(有)象呵;朢呵忽呵,中有物呵。幼(幽)呵冥(鳴)呵,其中有請呵(也)。其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29]
老子還說:「自古至(及)今,其名不去,以閱(順)眾甫(父)」(括號內為馬王堆帛書之文),「眾甫(父)」的意思,趙鋒先生(公元1962年~) 解釋為「萬物存在整體的運動變化」[30],但這個解釋有點不知所云,大概是自己想的,而中文系余培林教授(公元1931-2018年) 則解釋為「萬物的起源」[31],余先生的解釋比較接近於原文的意思。事實上「眾甫(父)」用更接近字面的意思就是指「眾人的父親」,這不是指地上的父親,是指連「道」都順服的上帝!
3.
《楚辭》所敘述的道
(二)耶穌的使徒約翰所說的「道」
1. 「道」是降世以前的基督
巧合的是,耶穌的表弟約翰在描述耶穌時,說到耶穌在降世(道成肉身)以前已經存在,稱為「道」(希臘文 ho logos,英文翻譯為 the Word),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初」,上帝藉著這「道」創造萬物,這個「道」就是主耶穌基督自己。
「道(ho logos)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約翰福音 1:14)[35]
三、「道法(常、恆)自然」和「耶穌憑上帝做事」的融通
(一)《老子》說:「道法自然」
1.《道德經》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郭店楚簡老子甲》和《馬王堆帛書老子乙道經》都有類似的論述,「法」是效法的意思,「自然」在存有的最高層,「道」是在「自然」之下、「天、地」之上的存有者,我們由這個結構知道「道」是形而上學的神格(圖七);
圖七、《道德經》第25章所敘述的自然、道、天、地、人體系 |
2.《老子》說「道常(恆)自然」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圖八)[36];
圖八、《道德經》記載「道常自然」 |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德經》:「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也],而恆自然也。」[37]
《老子》說「道」、「德」是永遠持守「常」(恆)「自然」。
《道德經》64章:「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38](圖九);
圖九、《道德經》六十四章記載「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郭店楚簡老子甲、丙》:「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教)不學(教),復眾之所過。是以(故)[聖人]能輔(尃)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39];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德經》:「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40]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句話被普遍翻譯錯誤,在《太ㄧ生水》記載:「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是以成神明。⋯⋯⋯」[41],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輔」的用法,「輔」可以分成「反輔」和「相輔」,「反輔」是下層結構組成對上層結構的組成的輔助;「相輔」是同層結構組成之間彼此的輔助,在道家思想裡,「天」、「地」、「人」在宇宙生成的結構序是屬於同一個位階的,「萬物」位於宇宙生成的下階。古籍多處提到「人」是可以「參天地」的,《道德經》64章,說聖人「輔萬物之自然」一句的解讀對於老子思想的理解至關重要,事實上聖人輔(輔助)的對象不是「萬物」,(因爲在宇宙論沒有上層結構組成「輔」(輔助)下層結構組成的道理)而應該是輔助「自然」(自有永有者),老子說的是屬於「反輔」的類型。所以我們知道「萬物之自然」的意思是「創造萬物的自有永有者」的意思!「自然」就如上帝對摩西自我揭示說祂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記3:14)
(二) 耶穌說他憑著聖父做事、說話
1.耶穌憑著聖父所做的去做事: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他才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翰福音 5章19節)[42]
2.耶穌照著聖父(上帝)的命令說話
「因為我沒有憑著自己講,而是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甚麼,講甚麼。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所以,我講的正是照著父所告訴我的,我就這麼講了。」(約翰福音 12章49-50節)[43]
四、「天法道」和「基督是萬有之首」的融通
(一) 「天法道」
《周易》〈繫辭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44](圖十),中國的古代哲學早已將「道」界定在「形而上」的範疇,後來這個詞被日本人井上哲次郎用來翻譯拉丁語metaphysica(超越物理學)。「道」是形而上者。
圖十、《周易》〈繫辭下〉記載「形而上者謂之道」 |
《道德經》的「天法道」記敘著形而下的「天」透過「法」(效法)的作用,和形而上的「道」發生了第一次的接觸。這是老子對於超自然作用的敘述方式。此段句型中的「法」一字做為動詞,是指下層結構的組成對於上層結構組成的「效法」、「取法」。反過來說,上層結構的組成因著下層結構組成的行善和/或行惡,而發輝了「自然之賞」、「自然之罰」(《春秋繁錄》〈立元神〉)、「天報福」、「天與殃」(《荀子》〈宥坐〉、《韓詩外傳》卷七、《孔子家語》〈在厄〉、《史記》〈吳王濞列傳〉、〈樂書〉)、「天賜符瑞」、「天降災變」(《漢書》〈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45] 等報應,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一體兩面。
(二) 「耶穌是萬有之首」
1. 耶穌(道)是高過諸天的大祭司
「這樣一位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的大祭司,對我們是最合適的」(希伯來書 7章26節)[46];
2. 基督作萬有之首
「這大能曾運行在基督身上,使他(基督)從死人中復活,又使他(基督)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
遠超越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權能的、統治的和一切有名號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越了。 上帝使萬有服在他(基督)的腳下,又使他(基督)為了教會作萬有之首; 教會是他(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聖靈)所充滿的。」(以弗所書 1:20-23節)[47];
3. 上帝的愛子在萬有居首位
「愛子是那看不見的上帝之像,
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因為萬有都是在他裏面(in Him) 造的,
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 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 或是有權位的、統治的, 或是執政的、掌權的, 一概都是藉著他(through Him)、為著他(for Him)造的。 他在萬有之先;
萬有也靠他而存在。 他是身體(教會)的頭; 他是元始, 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 好讓他在萬有中居首位。」(歌羅西書 1章15-18節)[48]
五、「地法天」和「地歸天的權下」的融通
(一)《道德經》說「地法天」
在《道德經》25章記載的存有哲學體系,其中「地法天」這一環節在簡短文字中示演著天地關係重要的角色,
(二)天高於地
1.地歸於天的權下
上帝問約伯這個問題:「你知道天的定律嗎? 你能使地歸其權下嗎?」(約伯記
38章33節)[49],這個問題揭露了上帝將「地」歸在「天」的權下。
2.大衛的詩將「天」和「地」概括為上帝和人的環境
「誠實從地而生,
公義從天而現。」(詩篇 85章11節)[50];
「天,是耶和華的天;
地,他卻給了世人。」(詩篇 115章16節)[51];
「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這是耶和華說的。天怎樣高過地, 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
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 55章8-9節)[52];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 6:10)[53];
3. 天是上帝的座位,地是上帝的腳凳
「耶和華如此說: 「天是我的座位; 地是我的腳凳。 你們能為我造怎樣的殿宇呢? 哪裏是我安歇的地方呢?」(以賽亞書 66章1節)[54] (圖十一)
圖十一、浮雕石上刻著波斯王薛西斯(Xerxes)大帝(公元前485-前465年)坐在寶座上腳踩著腳凳 |
「⋯⋯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上帝的寶座。 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他的腳凳⋯⋯」(馬太福音 5章34-35節)[55];
「主說:天是我的寶座, 地是我的腳凳。
你們要為我造怎樣的殿宇? 哪裏是我安歇的地方呢?」(使徒行傳 7章49節)[56]
「經上也是這樣記著說:「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生命的人」;末後的亞當成了賜生命的靈。
但是,不是屬靈的在先,而是屬血肉的在先,然後才是屬靈的。 第一個人是出於地,是屬於塵土;第二個人是出於天。 ⋯⋯就如我們既有屬塵土的形像,將來也必有屬天的形像。」)哥林多前書 15章45-49節)[57]
六、「人法地」
(一) 中國的泥土造人之說
1.道家思想藴含著以泥造人的思想
《道德經》的「人法地」,沒有更多解釋,只是指出「人」和「地」之間存在著非常深厚的主要關連性。
東周戰國時代後期宋國人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周(公元前369-前286年),他將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稱為「造化者」,他形容這位「造化者」和「人」之間好比「大治」和「金」的關係,譬喻「人」的被造主權在於「造化者」:
《莊子》(成書於公元前349-前229年)〈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踊躍日『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日『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鑪,以造化(者)為大治,惡乎(嗚呼)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覺。」[58]。
本段內容的白話語譯:「今有一個鐵匠化鐵造物,鐵跳起來說:「我一定要做鏌鋣寶劍啊!」鐵匠必定認為是不吉祥的鐵。現今偶然有了人的形體,而說:「我一定要做人啊!一定要做人啊!」造化者必定認為是不吉祥的人。現今把天、地看作大熔鑪,把造化者看作鐵匠,往哪裡去不可呢?」生死原像做夢一般,忽然睡著了,忽然覺醒了。」[59] 。
2.東漢文獻記載的女媧以泥造人
《風俗通義》(東漢人應紹[公元?~207年]撰):「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太平御覽》卷78引)[60];
《風俗通義》:「女媧禱祀,神祇而為女媒,因置婚姻。」(《繹史》卷3引)[61];
中國神話學家 袁珂(本名袁聖時,公元1916-2001年)如此敘述女媧創造人類和創造婚姻的故事:「當天地開闢了以後,雖然大地上已經有了山川草木,甚或也有了鳥獸蟲魚,可是沒有人類,世間仍舊荒涼而且寂寞。行走在這一片荒寂的土地上的大神女媧,她的心裡感覺著非常的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當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想了一想,就在一處水池旁邊蹲下身子來,掘了池邊地上的黃泥,滲合了水,仿照水裡自己的形貌,揉團成第一個娃娃樣的小東西。剛一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小東西就活了起來,呱呱地叫著,歡喜地跳著了。她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人』。...女媧對於這優美的創造品是相當的滿意的,便又繼續用手揉團攙和了水的黃泥,造成許多男男女女的人。....最後他只得拿了一條繩子――想來就是順手從山崖上拉下的一條藤罷,伸入泥潭裏,攪混了渾黃的泥漿,向地面上一揮,泥點濺落的地方,居然也還是成了呱呱地叫著、歡喜地跳著的一些小小的人。...但是他又考慮著,怎樣才能使他們繼續生存下去呢?人類是要死亡的,死亡一批又再造一批麼,太麻煩了。於是她就把男人們和女人們配合起來,叫他們自己去創造後代,擔負嬰兒的養育責任,人類的種子就這樣綿延下來,並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62]
在這個記載以前的傳世文獻,女媧神話故事的記載寥寥可數,只有下列隻字片語: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63];
《楚辭》〈天問〉:「厥萌在初,何所憶焉?璜台十成,誰所極焉?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語譯:人的身體是由女媧作成,那麼是誰作成女媧呢?」[64];
《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65];
陳建憲指出:世界各國不同神話都有用泥土造人的說法,如古埃及有大神魯木用尼羅河的黏土在陶輪上塑造人類的祖先;希臘神話的宙斯用黏土造人、雅典娜給泥人活力和生命等;中國的彝族也有以白泥做女人、黃泥做男人的神話故事,可見得以泥土造人是神話的共同母題。[67]
(二)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和樣式,以泥土為原料造人
《創世紀》1章26-27節記載,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樣式造人。到了《創世紀》第2章,這裡提到上帝造人的原料是「地上的塵土」。
「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活的魂)。」(創世記 2章7節)[68];
除了《創世紀》第二章,《希伯來聖經》其他書卷的作者也將「上帝」和「人」的關係比喻為「陶匠」和「泥土」的關係,如:
「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像這陶匠弄泥嗎?以色列家,看哪,泥在陶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18章6節)[69];
「但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 我們是泥,你是陶匠; 我們都是你親手所造的。」《以賽亞書》 64章8節)[70](圖十三)
[1] —[4]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6]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11] YHWH四子音「音譯」之不可能性:淺介黎為昇傳道談「耶和華」神名一文http://rawlstjc.blogspot.com/2013/06/yhwh.html?m=1
[12] —[19] 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
[20] Walter C. Kaiser 著,祈遇、鄧元尉翻譯:《舊約中的彌賽亞》(原書名: The Messiah in the Old Testment) (新北市: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第 122-125頁。
[25] 趙鋒: 《新譯帛書老子》(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月出版),第394-395頁。
[26]—[29]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30] 趙鋒: 《新譯帛書老子》(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月出版),第372-373頁。
[31]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出版), 47-48頁。
[32]
傅錫壬注譯: 《新譯楚辭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出版),第146頁。
[33] 傅錫壬注譯: 《新譯楚辭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出版),第152頁。
[34] 陳章錫: 〈王船山楚辭通釋遠遊 〉,《文學新鑰》,第18期,第47-86頁。https://libap.nhu.edu.tw:8081/Ejournal/4023001803.pdf
[35]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
[36]—[40]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41] 陳麗桂: 《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出版),第28-31頁。
[42]、[43] 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
[44]、[45]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46]-[57] 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
[58]、[59]黃錦鈜注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出版),第92-93頁。
[60]—[61]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67]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出版),第49-50頁。
[68]-[70] 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https://rcuv.hkb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