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的象徵
一、晨星比喻「尼布甲尼撒二世」或「推羅王」
「明亮之星(helel),早晨之子( ben shahar)啊,你竟然從天墜落!你這攻敗列國的,竟然被砍倒在地上!你心裏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的眾星之上,我要坐在會眾聚集的山上,在極北的地方。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高者同等。』然而,你必墜落陰間,到地府極深之處。」(以賽亞書14章12-15節)
「明亮之星」一詞,在希伯來原文中是helel,意思是「閃耀的、發光的」。在公元前3世纪成書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中,這個詞被翻譯為eosphoros,字面的意思是「帶來早晨的」,公元5世紀時耶柔米(Jerome,公元342-420年)將《七十士譯本》以拉丁文翻譯(The Vulgate)首次將helel 翻譯為Lucifer,就是「啟明星」的意思,字面意思和phosphoros一樣。英文聖經翻譯本KJV版本也翻譯為Lucifer,NIV版本翻譯為morning star,NASB版本翻譯為star of the morning,中文聖經翻譯本或翻譯為「晨星」(思高版)、「明亮之星」(《和合本》、《呂振中譯本》、《恢復本》)或「明亮的晨星」(《現代中文譯本》2019、《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CCB、《中文標準譯本》CSBT)。ben shahar在《七十士譯本》中翻譯為ho proi anatellon(早上升起的) , 英文聖經KJV版本翻譯為son of the morning(早晨之子),NIV、NASB1995等版本翻譯為son of the dawn (黎明之子)。這句話其實是暗喻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nezzar II)。(圖一)
圖一: 刻有尼布甲尼撒二世銘文的縞瑪瑙眼石(取自Wikimedia Commons網站) |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人子啊,要為推羅王作哀歌,對他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曾是完美的典範,智慧充足,全然美麗。你在伊甸─上帝的園中,佩戴各樣寶石…。我指定你為受膏的基路伯,看守保護;你在上帝的聖山上;往來在如火的寶石中。你從受造之日起行為正直,直到後來查出你的不義。你因貿易發達,暴力充斥其中,以致犯罪,所以我污辱你,使你離開上帝的山。守護者基路伯啊,我已將你從如火的寶石中殲滅。你因美麗心中高傲,因榮光而敗壞智慧,我已將你拋棄在地,把你擺在君王面前,好叫他們目睹眼見。你因罪孽眾多,貿易不公,褻瀆了你的聖所;因此我使火從你中間發出,燒滅了你,使你在所有觀看的人眼前變為地上的灰燼。」(《以西結書》28章11-18節) 這裡指的是推羅王。
二、晨星代表的星球(和神祇)
在於許多古老的文化當中,起初人們並不知道拂曉之星(晨星)與黃昏之星(晚星)為同一顆星星(也就是金星),因此金星在神話與神祇的對應當中,最早是分裂的,比如…
1. 晨星:古埃及人稱之為「蒂烏穆蒂里」(Tioumoutiri)﹔迦南人稱之為撒哈爾(Shahar)﹔古希臘人稱為「福斯福羅斯 」(Phosphorus)
,意指「帶光者」﹔羅馬人稱之為「奧格林諾斯」(Augerinus),意指「黎明」(Of the dawn),或「厄俄福洛斯」(Eophoros),拉丁化則為「厄俄斯福洛斯」(Eosphoros)。
2. 晚星: 古埃及人稱之為「俄瓦伊提」(Ouaiti);迦南人稱為撒利姆 (Shalim)﹔希臘人稱為「維斯珀耳」(Vesper),拉丁化為「赫斯佩羅斯」(Hesperos) ,意思是黃昏之星﹔羅馬人稱為「阿波斯佩里堤斯」(Aposperitis) ,意思是日落之後(after sunset)。
中國古代對於金星(太白星)亦有不同的稱呼:當金星位於東方時稱作『啟明星』;而金星在西方時稱作『長庚星』。東漢哲學家王充(公元27-97年)的著作《論衡》引述《詩經》的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接著他進一步解釋:「或時昏見於西,或時晨出於東,詩人不知,則名曰啟明、長庚矣。然則長庚與景星同,皆五星也。」 這等於說早晨出現在東方天空的「啟明」、黃昏時出現在西方天空的「長庚」都是同一顆「金星」,又稱「景星」。
後來希臘人從巴比倫人那裡獲得了早期的天文占星知識後,才知道兩者皆為金星,金星──愛與美之女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即羅馬的「維納斯」(Venus)﹔即蘇美人的「伊南娜」(Inanna);阿卡德人的「伊希塔」(Ishtar) ; 埃及人的「伊西絲」(Isis);腓尼基人的「亞斯塔蒂」(Astarte)。「阿芙蘿黛蒂」(Aphrodite)是從天神烏拉諾思(Uranus)──羅馬名字是薩圖爾恩 (Saturn) ──的生殖器被農神――克洛諾斯 (Cronus)閹割掉入海中產生的泡沫生下來的,因此有不少詩人將愛神「維納斯」又名「路西法」。伊南娜的父親是月神——迦南人稱「南納」(Nanna);阿卡德人稱「辛」(Sin);埃及人稱為「托特」(Thoth)。
路西法Lucifer一詞來自於拉丁文,由「光」(lux)與「帶來」(ferre)兩字根結合,意指帶光者,另一個稱為「曉星」,也就是金星之意;金星由於靠近太陽的關係,尤其是在拂曉與黃昏的時候,天空當中所能看到最亮的一顆星就是金星。
表一: 金星(晨星和昏星)在不同古文明中的名稱
|
蘇美爾 |
阿卡德 |
古埃及 |
迦南 |
古希臘 |
古羅馬 |
中國 |
晨星 |
|
|
Tioumoutiri |
Sahel |
Phosphorus ﹔Eophoros |
Augerinus |
啟明星 |
昏星 |
|
|
Ouaiti |
shalim |
Vesper |
Aposperitis |
長庚星 |
金星 |
Inanna |
Ishtar |
Isis |
Astarte |
Aphrodite |
Venus |
太白星 |
在蘇美爾神話中戰神―尼努爾塔 (Ninurta,土星神)曾戰勝安祖 (Anzu)/安祖德 (Anzud)。風神―恩利爾 (Enlil) 洗浴時,放下權標,安祖將權標以及命運簿竊走,企圖成為眾神中最強者,神之法制因而不復存在。寧吉爾瑪赫 (Ningirmah) 遣戰神尼努爾塔―一說寧吉爾蘇 (Ningirsu) ―前去降服安祖,並以七陣風送其上路。尼努爾塔追上安祖德,以箭射之。安祖具有命運簿得以借助咒語使箭傷癒合。幾經周折,戰神尼努爾塔戰勝安祖。另說,馬爾杜克 (Marduk)戰勝安祖奪回命運簿。[1] 位於卡爾胡 (Kalhu)――現代的尼姆魯德 (Nimrud)的尼努爾塔 ( Ninurta) 神廟巨石浮雕上的神話場景,屬於亞述國王 阿蘇納西爾帕爾二世 (Assuranasirpal II)(公元前 883-859 年在位)的統治時期。尼努爾塔 ( Ninurta) 或 阿達德 (Adad) 追逐獅子鳥(leonine bird)怪物,可能是安祖 (Anzu) 或 阿撒庫(Asakku)。 (圖二)
圖二: 戰神尼努爾塔與安祖德(鳥)爭戰 (取自網站) |
在阿蘇爾巴尼帕爾國王(King Assurbanipal)的古城尼尼微的圖書館裡,發現了《當安努和恩立爾…》(Enuma Anu Enlil)約有七十餘塊的泥板,其中有二十三塊泥板對月亮、太陽、氣象、行星、恆星有所描述,對滿月和新月、月亮和太陽的關聯、日蝕和月蝕等,易有詳盡描述,諸如雷、雨、雹、地震等,則被視為和平與戰亂、豐收與洪水之兆。[2] 其中的第63塊泥板稱為金星泥板,它用陰曆紀錄了金星在日出、日落前後的出沒時間,屬於公元前16世紀古巴比倫王朝第十位王阿米薩杜卡(Ammisaduqa)在位時期(公元前1646-前1626年),牛津大學的學者蘭登(Langdon)與福瑟林海姆(Fotheringham)在公元1928年發表的《阿米薩杜卡金星泥板》(圖三)是對這塊泥板的最早的研究,泥板的製造年代大約是公元前17世紀中葉,泥板上記錄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金星在日出和日落時分現在地平線上的具體日期。[3] 其中可以找到不少預言,其中的一個例子:『 如果獅子(獅子座)是黑色的:土地就不會幸福。如果國王是黑色的:宮殿的主事者就會死。如果烏鴉的星(可能是gamma Corvi,也叫Gienah)非常紅:亞麻的收成將豐盛。如果安祖鳥的前星很紅:如果是冬天,就會有霜凍﹔如果是夏天,會有酷熱。金星見於西方,她是男性。金星見於東方,她是女性。如果天牛的星星們(金牛座)非常明亮:牛的後代會茁壯成長。如果田野上的星星(仙女座)閃爍:高水位就會到來。』[4]
圖三: 蘇美爾人的《阿米薩杜卡金星泥板》 |
在蘇美爾神話中保存著《伊南娜降至冥府》的故事: 「英安娜 (伊南娜/Enanna) 是天界的女王,是酷好虛榮的愛情和征戰的女神,後成為牧神杜穆濟 (Dummuzi) 的妻子﹔她決意下至冥世,以成為冥世之主,使死者復生。…英安娜(伊南納)毅然前往冥世,來到埃蕾什基迦爾(Ereshkigal)那天青石的廟堂。在其門前,她同守門者相遇。後者問她是何人?因何而來?英安娜(伊南納)編造了一套理由,守門者信以為真,並遵照女主宰的吩咐,引導英安娜(伊南納)通過冥府七重門。每通過一重門,不管她如何違抗,都要從她身上卸下部分服飾。最後,英安娜 (伊南納) 終於通過最後一重門,已是全身赤裸,屈膝跪在埃雷什基迦爾冥府那稱為阿努納基 (Anunnaki) 的七個威嚴的審判者面前。他們把死亡的目光投向英安娜 (伊南納),英安娜 (伊南納) 頓時成為一具屍體,並懸於牆壁的木樁上。整整過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主人仍未回還﹔寧舒布爾(Ninshubura) 遵其所囑向英安娜 (伊南納)所說諸神求援。果然不出所料,恩立爾 (Enlil,風神) 和南納 (Nanna,月神) 拒不相助,恩基 (Enki,地神) 卻思得一計,可使英安娜 (伊南納) 死而復生。恩基造兩無性別實體: 一為庫爾迦魯(Kurgar,閹者),一為卡拉圖魯(Kalatur,畸形者),分別授以『生命之食』和『生命之水』,並命他們前往冥府...然後以『生命之食』和『生命之水』撒布英安娜 (伊南納) 之體,從而使其復生...英安娜 (伊南納) 因而得以復生。...」[5] 伊南娜/伊什塔下降到冥界的故事(圖四),這也隱喻著『曉星墜落』之意,但事實上在蘇美人的觀念當中,冥土被認為是世界最終的回歸,被認為是隱喻著月亮的盈虧,及四季的交替。
圖四:蘇美爾神話中的金星代表女神伊南納(取自網站) |
中國漢朝時代的劉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所編撰的《淮南子》所記載的五星和五個方位、季節等等相對應⋯
《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木星)⋯。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火星)⋯。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為鎮星(土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金星)⋯。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水星)⋯」
在《淮南子》所描述的五帝系統(表二)其實是一個具有「一神論」精神的統治系統,關鍵在於劉安所講的黃帝職權就是「執繩而制四方」,「四方」指的就是: 東方的太皞―句芒、南方的炎帝―朱明、西方的少昊―蓐收 (圖四)、北方的顓頊―玄冥。這裡說道四方帝管理四季(春、夏、秋、冬),但是講到黃帝的職權時卻只說他「制四方」,換言之,「四方帝」都受到「黃帝」的掌控,有許多人忽略掉了這一個重要的環節,誤認為中國的宗教是多神論,如果用地上人間政府的職官系統加以比擬,四方之帝和四方之佐有點類似在二級統管的地方政府,而位居中央的黃帝有點像是統管四方之帝的中央政府,四方帝都受到黃帝的統管,黃帝本身也有一個佐神。如果用基督教的天神系統加以比擬,黃帝比較像是「上帝」(God),而「四方帝」比較像是天使長(Archangel),而「四方佐」則比較像是次級天使(angels)。
表二: 《淮南子》〈天文訓〉所記載的五方與五帝、五佐、五行、五神(星)的對應
五方 |
五季 |
五帝 |
五佐 |
五行 |
五神(星) |
五執 |
東 |
春 |
太皞 |
句芒 |
木 |
歲星(木星) |
規 |
南 |
夏 |
炎帝 |
朱明 |
火 |
熒惑(火星) |
衡 |
中央 |
四方 |
黃帝 |
后土 |
土 |
鎮星(土星) |
繩 |
西 |
秋 |
少昊 |
蓐收 |
金 |
太白(金星) |
矩 |
北 |
冬 |
顓頊 |
玄冥 |
水 |
辰星(水星) |
權 |
漢文化中有五星一說,即木、火、土、金、水,且五星與五行同名、相應。是故,《史記·天官書》說:「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詩經》〈鄭風〉: 「女曰: 『雞鳴』,士曰: 『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鴈。』『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詩經》〈鄭風〉是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前期的著作。[6] 「明星」就是早晨出現的金星。(金星的神就是西方神,圖五)
圖五: 代表金星的西方帝少昊及西方神蓐收 |
三、晨星象徵撒旦魔鬼
《以賽亞書》的成書年代,一般被勘定為公元前6世纪晚期。那時,波斯征服了巴比倫,波斯王居鲁士允許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歸回。 而《以賽亞書》的作者在14章12節中描述的晨星墜落,指的就是巴比倫王。到了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受到了希臘化的影響,而以希臘文寫的《所羅門智訓》(Wisdom of Solomon )中,描述魔鬼將死亡帶入世間,傷害人類。在這裡,魔鬼和屬魔鬼的人與上帝為敵。在這個時期,猶太教中還出現了天啟色彩濃重的《以諾一書》(1 Enoch)和《五十禧年書》(Jubilees)等偽典,發展出了「墮落天使」或「守望者」(watchers)成為群鬼的看法。在這些文本中,魔鬼的名字眾多,有「撒旦」(Satan)、「撒旦爾」(Satanail)、「薩邁爾」(Sammael)、「塞米哈扎」(Semihazah)、「莫斯提瑪」(Mastema)、「阿撒瀉勒」(Azazel)、「彼列」(Belial)、「別西卜」(Beelzebub)、「亞波倫」(Apolyon)等等。在《以諾一書》中,魔王的名字是「阿撒瀉勒」(Azazel)和「撒但」(Satan)。
在《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也記載了鬼的名字「別西卜」、「彼列」。
「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哥林多後書》6章15節)
「耶穌進了屋子,眾人又聚集,甚至他連飯也顧不得吃。耶穌的家人聽見,就出來要拉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癲狂了。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身的」,又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的。」耶穌叫他們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趕出撒但呢?一國若自相紛爭,那國就立不住;一家若自相紛爭,那家就立不住。撒但若自相攻打紛爭,他就立不住,必定滅亡。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東西;除非先綁住那壯士,否則無法搶奪他的家。」(《馬可福音》3章20-27節﹔類似經文參見《馬太福音》12章22-32節、《路加福音》11章14-23節)[7]
在昆蘭地區出土的死海古卷中,愛色尼教派的猶太群體經常用「彼列」(Belial)和「撒但」來稱呼魔鬼。但「明亮之星」或「早晨之子」(beneha shahar)還不是對魔鬼的稱呼。在昆蘭4Q298「大馬士革文獻」(Damascus Document)文本中,有對「早晨之子」的勸誡, 而這個稱謂很可能是指新入會,尚未成為社團正式成員的人。昆蘭群體晚期和《新約》成書的年代相去不遠。在那個時候猶太教愛色尼教派和早期基督教運動都認為魔鬼違抗上帝,自天庭墜落,率領邪靈,迷惑萬民。在昆蘭出土的11QMelch「麥基洗德文本」等文卷提到魔鬼即「彼列」,是諸邪靈的統帥;這些邪靈悖逆上帝,與光明之子為敵。
死海古卷《麥基洗德的來臨》11Q13: 「因此麥基洗德將徹底憑藉上帝的規章發起復仇。屆時他將拯救他們逃離彼列的勢力,遠離所有注定跟隨他的靈。…但以理所言: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必備剪除』(但以理書9:26) 『使者報好信傳救恩』就是那些經文記載: 『報告主的恩年,和我們上帝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哀傷的人
』(以賽亞書61:2) 本段釋義: 他必指導他們關於歷史各時期之事直到永遠…在真理的法規之中…統治從彼列手中回歸光明之子…」(第二攔13-22節)[8]
位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地區的主教──奧利根 (Origen,公元185-253年)從小鑽研希臘哲學,十七歲時成為亞歷山大聖道學院的院長。[9] 他用靈意釋經的方式,在講到《以西结書》時,認為《以賽亞書》14章12節與《路加福音》10章18節兩處經文都指向同一個事件──魔鬼從天上墜落。在另外一處,他也提到「明亮之星」就是墜落在地上的魔鬼,在天國的戰爭當中,牠被基督所擊碎。他發表了以下的論述: 「就這句話來看,它明確地顯示有個人過去是顆明星,總是在早晨升起,後來從天上墜落」 對此他提出疑問: 「倘若這顆明亮之星屬於真正的邪惡,那麼為何稱他為『帶來光明者』? 又為何可以在早晨升天?」 [10] 後來的以希臘語寫作的神學家──包括亞塔納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納西昂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拉丁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 ,公元345-430年)都繼承了奥利根的釋經路線。在《上帝之城》中,奧古斯丁也將《以賽亞書》14章12節與《以西結書》28章13節並列,認為巴比倫王與推羅王都是比喻,實際描述的是魔鬼。 在論述《約翰福音》的時候,奥古斯丁比較詳細地講到了魔鬼的由来:「某個被叫作Lucifer的墜落了;他曾是天使,卻成了魔鬼,正如經上指著他說的:『Lucifer曾早晨升起,卻墜落了。』」接著,他還解釋了Lucifer這個稱呼的由來:「因為,他蒙光照,便發出光。但是,因為他不守真理(約翰福音8章44節),就淪入黑暗。」[11]
中世紀神學的集大成者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神學大全》(Summa heologica,公元1266-1274年)著作中,他援引了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指巴比倫王與推羅王為隱喻;Lucifer就是魔鬼。接著,他還引用了教宗大格列高利(Gregory I,公元540-604年) 的福音書講章,說魔鬼本為位份最高之大天使,却因傲慢而從天庭墮落。
《新約》中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
「耶穌對他們說:『我看見撒但從天上墜落,像閃電一樣。』」(路加福音10章18節)﹔
「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歌林多後書》6章15節)
「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牠被摔在地上,牠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啟示錄 12:9 )(圖六)
圖六:天使米迦勒與撒但爭戰 |
四、晨星象徵耶穌基督
以賽亞書14章的內容和新約聖經所講的「撒但」從天上摔到地方的情節太過神似,Lucifer、晨星竟和撒旦牽扯不清,自稱「明亮的晨星」的耶穌竟也受到牽連⋯⋯
雖然Lucifer 在基督教傳統中已被視為魔鬼的名字,但實際上,《聖經》和禮儀之中亦將基督稱為「明亮之星」。明星或曰「景星」本是基督的象徵。根據《馬太福音》第二章的記載,基督誕生而天空出現景星,博士跟隨景星前去拜他,祝賀他是猶太人之王(圖七)。
圖七: 東方三博士的崇拜,佛羅倫撒畫家Giotto di Bondone(1267年-1337年)。 |
《彼得後書》1章19節這樣說:「我們有先知更確實的信息,你們要好好地留意這信息,如同留意照耀在暗處的明燈,直等到天亮,晨星(phosphoros)在你們心裏升起的時候。」這裡以「晨星」比喻基督。
在《啟示錄》22章16節中,基督也自稱是「明亮的晨星」(ho aster holampros ho proinos),拉丁通俗譯本作stella
splendida et matutina。「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了眾教會向你們證明這些事。我是大衛的根,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啟示錄》22章16節)
雖然這節經文的希臘文用詞和七十士譯本《以賽亞書》14:12有所不同,但字面含義相同,也都指向基督。新約文本中採用這種象徵,很有可能是在暗指舊約中的《民數記》24:17「我看見他,卻不在現時;我望見他,卻不在近處。有星出於雅各,有杖從以色列興起…」,以明星作為彌賽亞之預表。
傳統認為,教宗大格里高利(6世紀末~7世紀初在位)編纂了一套《格里高利禮典》(Gregorian Sacramentary)。到了八世紀末期,查理大帝在位的時候,教宗亞德里安一世贈予查理大帝一套《亞德里安一世禮典》(Sacramentary of
Arian I)。旅法的英國神學家阿爾昆(Alcuin)將這套禮典進訂稱《查理大帝的格里高利聖事禮典》(Gregorian Sacramentary of Charles the Great)有一段頌詞稱為「復活節宣告」或稱「逾越頌」(Exsultet)。在這段内容的结尾處,基督被稱為「明亮之星」(lucifer):「願明亮的晨星(lucifer matutinus)見此光焰不滅,這明亮之星(lucifer)永不知墜落,你的兒子基督,他從死裡復活,將平安之光照亮世人,活著為王,直到永遠,阿們。」[12]
五、小結語:
「晨星」到底是誰的象徵? 有人說是「尼布甲尼撒二世」或「推羅王」,有人說是金星或神話人物(維納斯/),有人說是魔鬼撒旦,有人說是耶穌基督。眾說紛紜,既然是象徵,它就可以是許多對象的比喻,真實的本體就是「金星」,與其要探究是誰? 不如多了解「金星」為何被拿來做這些對象的比擬。隨著人類科學的進展,人們對金星的了解日益增加,它的質量是地球的82%,它的平均直徑是12,104公里,表面溫度是462℃,表面大氣壓是90個大氣壓(atm),一日的長度(自轉週期)是243個地球日,一年的長度(公轉週期)是224.7個地球日(0.615個地球年)。金星依照逆時針(counter-clockwise)的方向繞行太陽公轉,以順時針(clockwise)的方式自轉,這和其他行星以逆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逆時針方向自轉的方式有別,這令一些科學家懷疑金星在形成之初是否經歷了嚴重的天體撞擊?
[1] 魏慶征編: 《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山西省太原市: 北岳文藝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第490頁。
[2] 魏慶征編: 《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山西省太原市: 北岳文藝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第413-414頁。
[3] [英] 愛德華•布魯克海欽: 《星空5500年》(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1月出版) ,第41-42頁。
[4] 占星術的藝術與科學(上) (https://vocus.cc/article/615450ccfd897800016d26cf)
[5] 魏慶征編: 《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山西省太原市: 北岳文藝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第173-174頁。
[6] 羅聯添等編著: 《國學導讀》(台北市: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出版) ,第215頁。
[7] 「當時,有人把一個被鬼附,又盲又啞的人帶到耶穌那裏,耶穌醫治他,那啞巴就能說話,又能看見。眾人都驚奇,說:『這不是大衛之子嗎?』但法利賽人聽見,就說:『這個人趕鬼,無非是靠著鬼王別西卜罷了。』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思,就對他們說:『一國自相紛爭,必定荒蕪;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立不住。若撒但趕出撒但,就是自相紛爭,他的國怎能立得住呢?…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那麼,神的國就已臨到你們了。…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但是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馬太福音》12章22-32節)
「耶穌趕出一個使人成為啞巴的鬼,鬼出去了,啞巴就說出話來;眾人都很驚訝。其中卻有人說:「『他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他知道他們的意念,就對他們說:『一國自相紛爭,必定荒蕪;一家自相紛爭,就必敗落。撒但若自相紛爭,他的國怎能立得住呢?因為你們說我是靠著別西卜趕鬼。我若靠著別西卜趕鬼,你們的子弟趕鬼又靠著誰呢?…』」(《路加福音》11章14-23節)
[8] [美]Michael Wise, Martin Abegg Jr., Edward Cook 著作,一中心翻譯團隊翻譯: 《死海古卷》(台中市: 一中心有限公司,2021年4月出版) ,第690-691頁。(原著名稱: The Dead Sea Scrolls: A new translation. 1996)
[9] 馬有藻著作: 《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導論》(香港: 天道書樓有限公司,1982年7月再版) ,第47頁。
[10] [日本]森賴繚著作,鄒玟羚翻譯: 《天使事典》(新北市: 楓樹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第214頁。
[11] Augustine, Evangelium Joannis Tractatus 3.7.2, in 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1-10 , trans. John W. Rettig (Washington, D.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88), 81-82.
[12] 柳博贇: 〈路西弗源流考〉《基督教文化學刊》(2015年出版) 34輯: 第119-138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