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失落的譜系(2): 共工「形象」的探討 [水星神系列文章2]

 關於共工的形象,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目前可以歸納為二:

一、  野獸的形象

(一)淮南子的記載

1. 共工與顓頊(高陽)或帝嚳(高辛)的戰爭

《淮南子》的〈原道訓〉、〈天文訓〉、〈兵略訓〉篇等文獻記載的共工,比較像是神話故事裏的一個巨獸,一怒之下的他居然可以把一座山撞毀導致「天柱」、「地維」都折斷

中國神話大師袁柯 (公元1916~2001年對於此段記載的詮釋為:「共工和顓頊(或嚳)的戰爭……共工一時不能取勝,陡然怒氣發作,火冒三丈,猛地一頭向不周山碰去。這位天將在神國素來以身長力大聞名,不周山經他這麼一碰,只聽得轟隆嘩啦一聲巨響,剎那間變把這根撐天柱子攔腰碰斷,橫坍下來。天柱既經碰斷,整個宇宙又發生一場大變動。西北的天空失去撐持,傾斜下來,使本來被栓繫在而固定在北方天空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再也不能在它們原來的位置上站住腳,都不由自主地紛紛挫斷繫縛,朝著傾斜的西方跑,這樣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天永遠是白天,黑夜永遠是黑夜的災難。另一方面,東南的大地受了山崩的巨烈震動,也陷下一個其大無比的深坑,從此大川小河的水,也向不由自主地要急急忙忙朝那兒奔流去,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海洋。[1] 

 古代人以為天地是靠天柱、地維在支撐,天柱、地維斷裂了,天地的重心自然發生改變,是造成天空的星體往西北方向移動,水往東南方向流動的原因,這是出自於古人腦袋裡的豐富想像。

2. 與共工之戰中「顓頊」與「帝嚳」的重疊

《淮南子》〈原道訓〉 記載共工「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帝嚳)爭為帝」[2]共工爭帝的對象為帝嚳;同書裡〈天文訓〉篇記載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3],共工爭帝的對象變為顓頊;同一本書〈本經訓〉篇又記載了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迫)空桑(窮桑)」[4] 共工儼然是以一個主動攻擊的姿態進逼「舜」帝。看來,古籍記載共工爭帝的對象,幾乎遍及「帝嚳」、「顓頊」和「舜」,若以譜系區分,大略可以分為「顓頊」和他的後裔(舜),以及「帝嚳」。前面提過,共工爭帝的對象,因為當時的理論背景而出現了變異,在劉向的帝德譜中,「帝嚳」為水帝,因此「帝嚳」成了共工爭帝的對象;在劉歆的帝德譜裡,顓頊是水帝,因此「顓頊」成了共工爭帝的對象。這是以同德取代法的理論所建立的神話故事!(圖一)共工所進逼的「空桑」之地正好是「顓頊」的出生地(《呂氏春秋》〈古樂》、《楚辭》〈遠遊》),又稱為「窮桑」,也是少皞氏(少昊氏)四叔(子)(重/句芒、該/蓐收、修、熙/玄冥)的發跡地(《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5]

圖一、原始的五帝系統(劉向的帝德譜,左圖)和月令的五帝系統(劉歆的帝德譜,右圖)


(二)《山海經》記載的「窮奇」或「軨軨」

 1. 窮奇的神話形象

我曾以為共工就是「窮奇」,這種獸的形象如《山海經》的記載,牠的形狀如虎有翼一般

 《山海經》〈西山經〉:「...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6];

(圖二)

 

圖二、窮奇(明代蔣應鎬繪圖本)

《山海經》〈海內北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犬北。一曰從足。」[7] (圖三)

窮奇的神話形狀據《山海經》的描述為「虎」或「牛」的身體,有翅膀(翼)。上述《山海經》〈西山經〉、〈海內北經〉記載的「窮奇」其實都和「洪水」沒有直接關聯,這令人懷疑「共工」是否就是「窮奇」?


圖三、有翼虎窮奇(河南南陽漢畫像石)


2. 引起洪水的野獸

(1)豺山之獸、空桑之獸(軨軨)、剡山之獸(合窳)

《山海經》〈東山經〉:「豺山⋯⋯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空桑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軨,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 剡山⋯⋯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8](圖四)

圖四、《山海經》記載空桑之山的異獸「軨軨」出現「則天下大水」(明代蔣應皜繪圖本)




《山海經》〈東山經〉記載了幾種野獸,分布在豺山、空桑之山、剡山等處,有ㄌㄧㄥˊㄌㄧㄥˊㄩˇ等獸名,這些獸「見則天下大水」,表示這些獸是大洪水的預兆。特別是「空桑之山」的「獸」,名為「軨軨」,《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到「共工」和舜爭帝時,談到共工發動攻擊的地方就是在「空桑」(以迫(薄)空桑),《山海經》記載「軨軨」的形象為「虎文」、「牛狀」的獸。(圖四),「軨軨」可能是「共工」的神話形象。


(2) 崇吾山之鳥「蠻蠻」

《山海經》〈西山經〉:「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9]這裡記載在崇吾山的鳥,名為「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三)《春秋左傳》、《呂氏春秋》記載的「饕餮」

1. 根據《呂氏春秋》所記載的「饕餮」和「窮奇」都是位於北方的人物(或獸)

《呂氏春秋》〈恃君覽〉:「非濱之東,夷、穢之鄉,大解、陵魚、其、鹿野、搖山、揚島、大人之居,多無君;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風、餘靡之地,縛婁、陽禺、驩兜之國,多無君;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多無君;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無君;此四方之無君者也。」[10]

2. 《春秋左傳》記載「饕餮」是「縉雲氏」之子,炎帝的後代

「饕餮」被形容為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謂之饕餮」(《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11])

在《春秋左傳》僅說「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説文解字》解釋「縉」的意思為「帛赤色也」,《春秋左傳》記載黃帝為「雲師」,以「雲」名官。東漢人應邵注解《史記》説:「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也。」,「縉雲」即「赤雲」,是黃帝時的夏(南)官。既指「縉雲氏」為黃帝時的官,則「縉雲氏」非黃帝,明矣!賈逵註《史記》說「縉雲氏」是炎帝的苗裔。

3. 「饕餮」是共工的可能性

「饕餮」在《山海經》沒有記載,只有在《春秋左傳》、《呂氏春秋》、《淮南子》看得見「牠」留下來的痕跡。
《淮南子》〈兵略訓〉:「貪昧饕餮之人,殘賊天下,萬人搔動,莫寧其所。有聖人勃然而起,乃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除穢,以濁為清,以危為寧,故不得不中絕。」[12],這裡形容「饕餮」是個貪婪吞食者,後文接著提到「炎帝」、「共工」,前述「饕餮」為「縉雲氏」之子,「縉雲氏」又是「炎帝」的苗裔,《山海經》記載「共工」是「炎帝」的後代,「饕餮」或許指「共工」也說不定? 若饕餮指共工,則窮奇只能指苗民。(圖五)

圖五、商朝青銅器劉鼎(左下)上的饕餮紋(右下)以及「饕餮」的假想圖(上)



《神異經》〈西荒經〉(東漢末年以前作):「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爲人,淫逸無理,名曰苗民。」(《康熙字典》引)[13],這裡直接以「饕餮」來形容苗民。《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14]「苗民」的形象是「人有翼」,即然說「饕餮」、「苗民」同一人,因此也就從「苗民」的形象。

我們從「軨軨」只出現在《山海經》的記載;而「饕餮」,只有在《春秋左傳》、《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戰國以後的儒家及雜家典籍留下痕跡,在《山海經》卻沒有記載,我們看到了「軨軨」和「饕餮」之間的斷裂。這暗示著兩者並未同時共存在一個敘事體系中,這在神話學裡叫做「神名分裂」或「原型多貌」(polytheistic syncretism) ,這就留下了解釋的空間,他(牠)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神話角色,還是同一角色在不同語境下的轉名、重構、或文風上的變體? 在原始信仰或部落文化中,災異獸往往不會有明確分類。而「軨軨」可能是一種地區化、具象化的饕餮版本,例如楚地或溪南地區的版本。按照民間信仰來看,「神名分裂」或「原型多貌」是更常見的現象。「饕餮」這個名字代表一種文化批判象徵(貪婪);「軨軨」這個名字代表的是自然災異象徵(洪水),但牠們背後可能來自於同一隻原始神獸的民間信仰記憶,這是一個「原型神話和文獻化神話」的問題,「軨軨」是「饕餮」的原始面貌之一,或者說是「饕餮」的地方型態。(表ㄧ)

表一、饕餮和軨軨在不同文獻敘事的比較

特徵

軨軨(山海經)

饕餮(春秋左傳等)

外形

像牛,單目、無角、青色

常見作巨口獸面、吞萬物

能力

預示洪水

象徵貪婪、毀滅

特點

嬰兒哭聲、陰柔、怪異

兇惡、暴力、慾望極端

敘事角色

災異的徵兆

貪欲的象徵或懲戒


《禮傳》(禮記):「共工之子曰脩,好遠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風俗通義》引)[15],「軨」指古代車箱前面和左右兩面的木方格圍欄「軨軨」這名字必然是車子發明之後的產物。在《墨子》〈非儒下〉、《荀子》〈解蔽〉、《呂氏春秋》〈君守〉等都記載「奚仲作車」。在《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譜系:「帝俊—禺號(東海神)—淫梁—番禺—奚仲—吉光。」,這個譜系成員的名字是舟、車的發明者:「番禺是始為舟」、「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記載了一個譜系:「黃帝—禺豸虛(虢)(東方海神)—京(禺疆)(北方海神)」。「禺號」、「禺虢」是同一位,發明舟、車者、「海神」都是「禺號(虢)」的後代。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後,天地傾斜,江河東南流,「水」的中心開始偏向東南隅,而禺疆(強)的分佈在東北隅。可見得從共工到禺強,並不是空間上的線性繼承,而是神格功能分化、神話秩序的再建構。共工是水亂的起點,禺強是水亂流放後的邊界。「禺強」並非共工之後裔,而是古代神話中共工神格被秩序化、邊緣化後的象徵承繼者。他所承載的是共工文化的深層記憶—從原始洪水混沌到幽冥界限的文化轉譯過程。古代番禺城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自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設縣,後來成為南越國(公元前203-前111年)的首都。

(四)美索不達米亞的胡姆巴巴


而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會吃人、獸身、有翼特徵的怪物為胡姆巴巴(Humbaba)胡姆巴巴是新亞述語稱謂,蘇美爾、古巴比倫、胡里特和赫梯神話傳說中,稱之為胡瓦瓦(Huwawa)。在《吉爾伽美什》中,牠奉風神 恩利爾(Enlil)的命令守護黎巴嫩山中雪松森林。雪松森林之山均歸太陽神烏圖(Utu) 掌管。恩利爾擁有命運的泥板(tablet of destinies),他發動大洪水要消滅人類。水星神 恩基(Enki) 警告義人烏特納皮什提姆(Utnapishtim) 建造方舟, 在水上漂流七天七夜,泊於一山,終於救人類和生物免於滅亡。根據一塊記載洪水滅世的泥板記載:「...洪水降臨.....整整七天七夜,洪水淹沒大地,巨舟漂浮於暴風雨釀成的一片汪洋,太陽神升起,光輝普照天宇和大地。濟烏蘇德拉(Ziusudra,長壽者)在巨舟側面開一洞,讓太陽神之光輝射入巨舟。濟烏蘇德拉,這位王者,面向太陽神垂首致敬。這位王者宰殺牛羊,在盛大節期獻祭。濟烏蘇德拉,這位王者,面對恩利爾俯首致敬。他被賜予神一般的永生...」 安祖(Anzu) 因為偷走了命運泥板,引起寧努爾塔(Ninurta,和土星神有關)和安祖的戰爭。(吉爾迦美什與永生者之山阿卡德敘事詩中亦有此說)。恩基杜奉命前往打探胡瓦瓦的樣貌,如此形容說「他生有龍牙、獅面,口吐火焰,樹木和蘆葦皆化為灰燼,比洪水還要可怕。」胡姆巴巴後來被吉爾伽美什(Gilgamesh)和他的同伴恩基杜(Enkidu)殺死,他們殺了胡瓦瓦的故事被如此記載: 「吉爾迦美什和恩基杜砍掉他的頭顱。他們甚至將其屍骸運至諸神之城尼普爾,向大神恩利爾及其配偶寧利爾獻祭。[16] 胡姆巴巴和大洪水沒有直接關係,但和發動洪水的恩利爾有間接關係。

(五)波斯的曼帝可拉

 在古代波斯流傳著一種嗜血食人怪獸─「曼帝可拉ManticoraManticore)。牠的名字來自於波斯文「martya」與「xvar」,即「食人的」之意,有人說牠出沒於印度,也有人認為牠來自古代韃靼民族的土地。曾經在公元5世紀前服務於波斯宮廷的希臘博學家克第西亞(Ktesias)記錄,曼帝可拉有三排牙齒,頭部為人,眼睛血紅,身體像獅子,尾巴頂端還有一根像毒刺,像笛子與喇叭混和的聲音,跑起來速度極快,嗜吃人肉與其他肉食。[17] (圖六)

圖六、曼帝可拉


(六)《但以理書》記載的十角獸

《但以理書》7章19- 22:「於是我想要更清楚知道第四獸的實情,牠與一切的獸不同,甚是可怕,有鐵牙、銅爪,吞吃嚼碎,剩下的用腳踐踏;頭上有十隻角和那另長出的一角,三隻角在這角面前掉落;這角有眼,有口說誇大的話,形狀比牠的同類更強。我觀看,這角與眾聖者爭戰,勝了他們,直到亙古常在者來到,為至高者的眾聖者伸冤,眾聖者得到國度的時候就到了。」[18] 這種吃人的怪獸也在其他文獻中出現了痕跡。

 二、   人面蛇身的形象

 (一)共工之子「脩」

1. 水神的兒子仍為水神

《禮傳》:「共工之子曰脩,好遠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風俗通義》〈祀典〉引)[18]

 這邊提到的共工之子亦即《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九年〉所記載的少昊氏的四叔(子)之一的水正」。[19]

2.  鯀之妻,禹之母的名字「士敬」、「女志」、「女嬉」、「修巳」、「修己」、「修紀」

 關於之妻,之母的名字,有人説是「士敬」者(《山海經》〈大荒南經〉)有說是「女志氏」者(《大戴禮記》〈帝繫〉《世本》);或寫作女嬉」(《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女喜」(《史記索隱》);也有人說是「脩巳」(《藝文類聚》引《帝王世紀》),或寫作「修己」(《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修紀」(《太平御覽》引《列星圖》)者。[20]


我懷疑禹之母、鯀之妻的名字「修巳」、「修己」、「修紀」都是來自於《春秋左傳》記載的少昊氏的四叔之二,「脩」、「熙」,這兩「叔」(子)是「玄冥」(水神),「熙」的隸書字形由「臣」+「巳」+「火」組成,春秋時代的金文字形由「臣」+「巳」組成(沒有「火」部)。「熙」、「巳」的共同組件即「巳」,因此可以認為「鯀」之妻「修巳」源自於「脩熙」,「己」、「紀」、「巳」字可能都是「熙」的變異。而「熙」字又與「嬉」字互通,「女志氏」可能也是「女嬉」的衍生變化。「鯀」是土星神,他的妻子的名字「修巳」、「修己」、「修紀」應該是源自於水星神的名字「脩」、「熙」。因此,「夏」族是父系「炎帝」的後代和母系「少昊氏」兩系婚媾的產下的後裔。

3. 「巳」有的意思出自於東漢人之手

(1)東漢時期的文字學家許慎(公元30-124年)在其所撰寫的《說文解字》卷10中解釋「包」這個字說:「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褢妊於巳,巳為子,十月而生。」[21]這應該比較接近字的原義《說文解字》卷15解釋字:故巳為蛇,象形。」[22]﹔東漢時期的哲學家王充(公元27-97年)在他所撰寫的書《論衡》〈物勢〉中說:「巳,火也,其禽虵也」;《論衡》〈言毒〉「辰為龍,,辰、之位在東南。」[23]
(2)台灣的文字學家許進雄(1941年~)解釋甲骨文的「巳」字就是指未出生的胞胎小篆的字形代表頭部的圓圈斷了,所以錯以為是一條蛇的形象。」[24] 可見得,將「巳」字誤會為「蛇」的意思應該是出自於東漢人的手。這意味著東漢人誤以為「修巳」等同於《淮南子》〈本經訓〉中的「修蛇」。況且根據較早的記載禹之母的名字為「女志氏」。

4.少昊之子「昧」是玄冥師

 《春秋左氏傳》〈昭公元年〉、《史記》〈鄭世家〉記載了子產的話說金天氏(少皞)有一位裔子名叫」,他是玄冥師(水官之長)[25]

5. 共工的形象是人面、蛇身

 《歸藏》啓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髮)。」 (西晉人郭璞(公元276-324)《山海經》〈大荒西經〉引、宋代人羅泌(公元1131-1189)注《路史》後紀二引)[26];「共工,人面、蛇身、朱髮。」(〈《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引)[27]

《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發()蛇身人首而食五谷()禽獸貪惡頑愚名曰共工。」[28]

6.「龔工氏」即「共工氏」

《孔子家語》〈五帝德〉中將「共工氏」寫為「龔工氏」。中國歷史學家吳其昌(公元1904-1944年)認為共工「共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寫法為「龔」(上「龍」下「共」)上面都是字 (圖七)所以共工為」。[29]  吳其昌先生亦認為「共工」就是「帝俊」之子不知其所論為何據?

圖七、 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的字體

7.「共工」即「晏龍」、「燭龍」

查考《山海經》中記載帝俊之子之中唯有晏龍」以「龍」字為名,這一個名字另人很容易地聯想到《楚辭》〈天問〉:「西北闢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30] 這段內容。《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了這麼一個譜系帝俊晏龍司幽思士[31]「帝俊」之子「晏龍」是「思幽之國」的祖先那麼這個「晏龍」就是西北方之神「燭九陰」或記為「燭陰」、「燭龍」、「鍾山」(《山海經》〈海外北經〉、〈大荒北經〉、〈西山經〉篇)[32]。(圖八)

圖八、燭龍(取自明代胡文煥《山海經圖》)

中國神話大師袁珂如此描述:「《山海經》裡所記述的那個鍾山的『燭龍神』。這神是人的臉蛇的身子紅色的皮膚身子有一千里長眼睛生得很特別像兩枚橄欖般地直豎著合攏就是兩條筆直的縫。這神的本領很大只要他把眼睛一張開世界就成了白天眼睛一閉攏黑夜就降臨大地。吹口氣就烏雲密布大雪紛飛成為冬天﹔呼口氣馬上又赤日炎炎流金煉石變成夏天。他蜷伏在那裏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不呼吸─―一呼吸就成為長風萬里。他的神力又能燭照九重泉壤的陰黯傳說他常銜了一支蠟燭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門之中所以人們又叫他做『燭陰』」。[33]

 「燭龍」這個類似造物主的神話故事,黑夜和白天的原因都來自於他眼睛的開闔,春冬四季也來自於他的呼吸與否等日常作息


8.「庖羲氏」就是「晏龍」

《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說晏龍」是「琴瑟」的創始者。[34] 關於琴、瑟兩種弦樂器的發明者《世本》《新論》《帝王世紀》、《淮南子》〈泰族訓〉記載或說「神農氏」,或說是庖羲氏[35]晏龍」、「庖羲氏」都是「琴瑟」的創始者,因此我懷疑庖羲氏」就是「晏龍就是西北方之神「燭九陰」或記為「燭陰」、「燭龍」、「鍾山」

 依照陳永超依據《大戴禮記》〈帝繫〉、《左傳》、《國語》、《呂梁碑》的記載內容整理出木正「重」(句芒)的譜系:「黃帝昌意(=常羲,月神)高陽(帝顓頊,水星帝)窮蟬敬康(青陽)句芒(=句望,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帝舜)[36] 由前述的「帝俊」就是「帝舜」,「晏龍」即「燭龍」,即「共工」的推論,我們還可以將陳永超所整理的譜系擴增為「黃帝(土星帝)昌意(=常羲,月神)高陽(帝顓頊,劉歆:水星帝;劉向:金星帝)─虞窮蟬敬康句芒(=句望=噎鳴,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帝舜=帝俊,劉向:第二代火星帝;劉歆:第二代土星帝)晏龍(=燭龍=共工=庖羲氏,水星神) 司幽思士」。

9. 女媧氏是天神,伏羲氏是地神

在東漢武氏祠的人首蛇身畫像石,男、女都擁有蛇身交尾,男的左手持ㄧ矩尺,女右手持ㄧ圓規[37],古代人對於宇宙的形狀認知是,天是球形(圓),地是方形(方),即所謂的「天圓地方」說,ㄧ般認爲男人是伏羲,女人是女媧,女人持圓規的特徵暗示女媧是天神,男人持矩尺的特徵暗示著伏羲是地神的屬性(圖九

圖九、東漢武氏祠的人首蛇身畫像石拓本


三、共工譜系的再整理

 (一) 共工譜系的整理

至此我們已經整理出三個不同的共工譜系

.「炎帝(=烈山氏=厲山氏,第ㄧ代火星帝)─炎居(=柱=農,稷神)─節並戲器祝融(=黎,火星神)共工(=饕,水星神)術器(=后土=相柳=相繇=鯀,土星神) ─噎鳴(=噎=句芒,木星神)。(五行相勝說型譜系)

. 「帝鴻(=黃帝,土星帝)渾敦(頑嚚=元囂=玄囂,土星神;=讙兜=丹朱,火神;=少昊,金神)窮奇(=共工=康回=庸違=顓頊,水神)后土(=相柳=句龍=鯀=檮杌,土星神)禹(木星神)」(金生型五行說基礎譜系)

.「黃帝(土星帝)昌意(=常羲,月神)高陽(帝顓頊,劉向:金星帝;劉歆:水星帝)窮蟬敬康句芒(=句望,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帝舜=帝俊,劉向:第二代火星帝;劉歆:第二代土星帝)晏龍(=燭龍=燭陰=共工=庖羲氏=太皞氏,劉向:水星神;劉歆:木星帝) 司幽思士」。

 我們若將上述第三個譜系與《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所記載的六師內容──黃帝氏(雲師)炎帝氏(火師)共工氏(水師)大皞氏(龍師)少皞(鳥師)顓頊(民師)[38] ──作一番參照,不難看出上述的譜系(將晏龍=燭龍=共工=庖羲氏等同)其實是將共工氏(水師)大皞氏(龍師)加以黏合的結果這是因為在《管子》〈幼官圖〉《洪範五行傳》《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這些文獻當中的五靈系統中「龍」這種生物都是屬於水獸。《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這是共工氏(水師)和大皞氏(龍師)得以合戶的背後理由[39]但是《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所說的共工氏(水師)和大皞氏(龍師)出現在同一段話,所指的是分別的兩位,不大像是同一位

按照《史記》〈殷本紀〉所記載的殷商先王譜系再整理:「黃帝(土星帝)*昌意(=常羲,月神)高陽(帝顓頊,水星帝)*幕*窮蟬敬康句芒(=句望,木星神)蟜牛瞽叟重華(帝舜=帝俊)*—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商均=叔均=義均王恆)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天乙(成湯)*」(*號為《國語》〈魯語下〉五祭的對象。)這個整理的譜系支持商族源自虞舜說。

(二)  由《山海經》形象的地理分布的思索

1. 有學者統計《山海經》中具有「人面蛇身、龍身」形象的方位地理分布,總共出現了12次,其中北部有5次(41.6%),西部有3次(25%),南部有2次(16.6%),中部和東部各1次(8.3%)[40] 而《山海經》中「人面鳥身」形象人物的方位地理分布,總共出現了18次其中北和南部各有5次(55.6%),西部有4次(22.2%),中部和東部各2次(22.2%)(圖十)


圖十、《山海經》中具有「人面蛇身或龍身」和「人面鳥身」形象出現次數

由這個概率統計可以看出《山海經》中記載的「人面蛇身」或「人面龍身」人物出現的概率以北部方位較高。(圖十一)

圖十一、蛇身人面神(北山神) (取自汪紱圖本)

2.木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國語》〈楚語下〉:「及少昊之衰也...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40] 這個內容在《楊子法言》〈重黎卷第十〉、《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論》〈曆數〉、《後漢書》〈天文上〉等文獻中記載為南正重(句芒)司天,北正黎(祝融)司地」。祝融是火正的官發明火的使用從古文獻記載有「炎帝」(《淮南子》汜論訓〉)、「伏羲」(《河圖緯》)、「祝融」(《周禮》)。整體看起來「炎帝」發明火的意見較早,其他的意見較晚[41]

 「共工」的譜系和「共工」的「圖騰」形象有密切的相關,雖然「共工」的譜系記載紛亂複雜,但大抵上應該可以認為共工屬於「祝融」之後,和「炎帝」的關係較大,只是可能因為受到政權轉移的影響,共工的譜系被歸入黃帝的後代少昊,這又涉及到古人對於天地的認識有了改變,原本古人的觀念是天生水地生火,在宗教上的意義,黃帝是天神(水神)譜系,炎帝是地神(火神)譜系,這兩種譜系上是天(水)和地(火)之間的差別,這反應在《山海經》〈海內經〉所記載的譜系《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顓頊的兩個後代也還反應出這樣的邏輯帝令重(句芒)獻上天,令黎(祝融)卭下地」。《大戴禮記》〈帝繫〉篇所記載的譜系——黃帝的兩個兒子由代表天(或日)的「少皞」(青陽)和代表地(或月)的「昌意」所構成。這譜系產生了變化:同樣是「居江水」者,由——代表「地神」的——炎帝變成了——代表「天神」的——少昊(金天氏)譜系,同樣是「居若水」者,從——代表天神的——「黃帝」變成了——代表「地神」的——「昌意」。這樣的調換透過《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南正重(句芒)司天,北正黎(祝融)司地」而變得神不知鬼不覺。

 奇怪的是火正「黎」在五神觀念中不是在南方之神嗎為何在這裡成了「北正」? 木正「重」在五神觀念中不是東方之神嗎? 為何在此成了「南正」? 葉舒憲先生所構擬的神話思維的循環模式示意圖可以解釋若干他對此圖的解釋為圖中的圓周代表太陽運行的週期軌道圓周上的點代表太陽日週期運行所經過的地點及所表示的時間圓周中水平黑線代表浮於大水之上的陸地(九州) ,黑線下的波紋曲線代表地下的黃泉之水黃泉是中國上古宇宙觀念中地獄的象徵,其兩大特徵是:無邊大水與黑暗無光,所以《淮南子》稱之為蒙谷。蒙者,蒙昧不明也。《尚書》稱之幽都,幽者,幽暗不明也。幽都地處朔方即北方,似指地面上的位置,但其本義當指陰間地獄,如《楚辭》招魂:君無下此幽都,才是用其本義。中國上古地獄觀念的形成,實與太陽運行的方位有關。太陽白晝自東向西運行,夜晚潛入地底自西向東回返。古人認為太陽在夜晚所經行的是另一世界,由於該世界處於地底和水下,所以被想像成黑暗的陰間,諸如等詞,皆與陰間世界相關,至於「昔」字,雖然用來指陽界的夜晚,但其原初字形也反映了地底大水下另一世界的觀念。(圖十二)[42]


圖十二、 神話思維的循環模式示意圖


但透過「黃帝/(句芒)/昌意」和「炎帝/(祝融)/少昊」《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南正重(句芒)司天,北正黎(祝融)司地」兩組人名的分辨歸類,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這一個高明的調換過程。但這樣的調換便顯得捍格不入。 原本為地神——火正「黎」(祝融)——南方之神——卻改成了「北正」,這是因為當時的地神已由「火」被轉性成「水」(其方位為北方)了。相反的,木神「重」(句芒)——東方之神——卻改成了南正,這是因為當時的天神已由「水」被轉性成「火」(其方位為南方)。我要說的是,葉舒憲先生所構擬的神話思維的循環模式」也是經過演變的天地觀念。這也是「水生型五行相生」說向「木生型五行相生說」的過渡。(圖十三)

圖十三、水生行、金生型、木生型五行相生說圖示




[1] 袁柯:《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9月出版),第198-200頁。

[2]  -[15]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16]  魏慶徵: 《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山西省: 北岳文藝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第427-429頁(洪水故事);第465-468頁(殺死胡姆巴巴的故事)。

[17] 王慧萍: 《怪物考: 西方中世紀的怪物世界》(台北: 如果出版社、大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出版) ,第37-38頁

[18] 和合本修訂版聖經譯本

[19] -[23]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24]  許進雄: 《甲骨文字典》(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3月出版),第388頁

[25] -[28]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29] 吳其昌:卜辭所見殷先公殷先王三續考《古史辨》(第七冊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48頁

[30] -[32]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33] 袁柯:《中國神話傳說》(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9月出版),第91-92頁。

[34]-[35]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36] 陳永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第15、17-19頁。

[37]- [39]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劃

[40] 陳妤諳:〈山海經中人面蛇身的神聖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12年1月出版第21期,第33-75頁

[41] 火使用的發明者有說伏羲者...《河圖緯》:「伏犧禪於伯牛,鉆木作火。」(《太平御覽》引)﹔《河圖緯》挺佐輔:「伏羲禪於伯牛,錯木作火。」(《太平御覽》引)。有說「炎帝」者...《淮南子》汜論訓:「故炎帝於火,而死為灶;禹勞天下,而死為社;後稷作稼穡,而死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神。」(藝文類聚引)「炎帝紀火,死而為灶。」(《太平御覽》引)「炎帝作火,死而爲竈。」(《廣韻》引)「炎帝作火官,死而爲竈神。」(《康熙字典》引《傳》:「炎帝作火,死而為竈。」(《論衡》〈祭意〉引。有說黃帝或顓頊氏之子者...《淮南子》:「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太平御覽引)《周禮》:「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風俗通義》祀典〉引

[42]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1月出版1997年4月重印,第16-17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