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蚩尤」名字的意義
甲骨文的「蚩」是由「止」(趾)和「它」(蛇)所構成,象徵人的腳趾被蛇所咬傷,就是災害的意思。[1] 甲骨文的「尤」是由「又」(手)和「七」(切)連文,象徵手被切傷之意。[2] (圖1)「蚩」、「尤」二字有災害、過失的意思。
圖1: 蚩尤名字的字形 |
在《聖經》有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犯罪是受到「蛇」的誘惑的原因,上帝對蛇的命令透露了「蛇」意象和人類犯罪的關係所帶來的後果,「蛇要傷女人後裔的腳跟」成了人類犯罪後果的原始意象。
耶和華上帝對蛇說:「你既做了這事,就必受詛咒,比一切的牲畜和野獸更重。你必用肚子行走,終生吃土。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創世紀》3章14~15節)
很巧合,《聖經》「蛇要傷女人後裔的腳跟」這個原始意象和「蚩尤」名字的意義非常的相近。
二、蚩尤和金正蓐收(該)的交集
1. 蚩尤作兵、作五刑
《呂氏春秋》和《大戴禮記》都記載「蚩尤作兵」的傳聞,《清華簡》、《山海經》〈大荒北經〉也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史記》〈封禪書〉記載蚩尤爲「兵主」,為八神之一。
《清華簡》98-99:「黄帝又(有)子曰寺蚘(蚩尤),(蚩尤)既長成人,乃作爲五兵。」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是公元2008年7月15日入藏北京清華大學的楚簡。由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捐贈,自香港搶救回歸。《清華簡》稱「寺 蚘」(蚩尤)為黃帝之子,這是令許多學者驚訝的地方…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記載田千秋對漢武帝上書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黃帝涉江。」
《尚書》〈呂刑〉:「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
《呂氏春秋》〈盪兵〉:「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
《管子》〈地數〉:「…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伏尸滿野,此見戈之本也。」
《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先秦史官所撰,《康熙字典》引)﹔「蚩尤以金作兵器也。」(《廣韻》引)﹔「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夛矛,黃帝誅之涿鹿之野。」(《路史》〈後紀四〉羅蘋注引)
《史記》〈封禪書〉:「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五曰陽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八曰四時主…。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
《大戴禮記》〈用兵〉:「公曰:『蚩尤作兵與?』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惛欲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蠆挾螫而生見害而校以衛厥身者也。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與民皆生,聖人利用而弭之亂,人與之喪厥身。」
《龍魚河圖緯》:「黃帝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䥫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下事,黃帝仁義,不能禁蚩尤,黃帝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歿)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伏。」(唐高祖李淵下令編修《藝文類聚》引)[3]
《尸子》:「造冶者,蚩尤也。」(東周戰國人尸佼[公元前390-前330年]撰寫,《太平御覽》卷833引)﹔「蚩尤造九冶」(《廣韻》、《康熙字典》引)
2. 蓐收為天之刑神
《國語》〈晉語二〉記載著一段東周春秋時代發生的故事:「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于西阿,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命曰:使晉襲于爾門。』公拜稽首,覺,召史囂占之,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國人賀夢。舟之僑告諸其族曰:「眾謂虢亡不久,吾乃今知之。君不度而賀大國之襲,于己也何瘳?吾聞之曰:『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民疾君之侈也,是以遂于逆命。今嘉其夢侈必展,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民疾其態,天又誑之;大國來誅,出令而逆;宗國既卑,諸侯遠己。內外無親,其誰云救之?吾不忍俟也!」將行,以其族適晉。六年,虢乃亡。」
其白話文翻譯為: 有一個虢國的君王丑有天晚上夢到宗廟裡面的西邊階沿上站著一個神人──有著人的臉、老虎的爪子、遍身白毛、手拿著一把大板斧。國王丑一見害怕就逃跑。那神人喝道: 「天帝給我一道命令叫晉國的軍隊開進你的京城。」國王丑嚇得趕緊鞠躬作揖,從床上醒來後便召喚太史囂幫他解夢。太史囂說「依照國王所說的話夢中的那個神人應該就是天上的刑神蓐收了。」國王將祂囚禁又使臣寮百官都來祝賀他的夢。大夫周之橋告訴他的族人說「很多人都說虢國快要滅亡了,我今天才知道是真的。國王不思索為何會做這個怪夢卻讓人來祝賀大國來攻擊,這是多麼愚蠢的舉動啊! 我實在不願意在此坐以待斃,還是遠走高飛的好」便帶著他的族人遷移到晉國。六年之後果然晉獻公出兵攻打虢國,虢國便滅亡了。[4]
這裡說「蓐收」是「天之刑神」﹔前面提到《尚書》〈呂刑〉:「若古有訓,蚩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暗示著「蓐收」和「蚩尤」之間似乎有相同的來源。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禮記》〈月令〉、《淮南子》〈天文訓〉、《孔子家語》〈五帝〉、《蔡中郎集》〈獨斷〉記載的五帝、五神的系統為…
東方:太昊─句芒、
南方: 炎帝─祝融、
中央: 黃帝─后土、
西方: 少昊─蓐收、
北方: 顓頊─玄冥。[5]
「蓐收」是西方神的職稱,「辱」,概像手持農具形。「蓐」、「農」本一字,「農」從「辰」,「辰」即「蜃」之原始象形文。「蓐」字本為會意字,上部是「艸(林)」;中間為「辰」,是一種除草的工具,下部為「又(手)」。這就表示手拿工具在田間除草。[6]。所謂「蓐收」即辰德掌收的意思。[7]
3. 蚩尤佐少昊主金
《越絕書》〈計倪內經〉、《遁甲開山圖》的記載基本上都呼應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的記載…
《越絕書》〈計倪內經〉:「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於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東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僕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並有五方,以為綱紀。」(東漢袁康撰寫)
《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西漢時代的緯書,清代人黄奭《黃氏逸書考》輯)
《管子》〈五行〉的記載又跟《呂氏春秋》、《禮記》和《淮南子》的內容有差異…
《管子》〈五行〉:「昔者黃帝得送尤(蚩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后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送尤(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廩者。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師。祝融辨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大封辨於西方,故使為司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為李,是故春者土師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馬也,冬者李也。」
《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竝(並) 鎋(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
我將以上的記載整理如下表(表1):
表1: 五方神的記載
文獻 |
天神 |
木神 |
火神 |
土神 |
金神 |
水神 |
《管子》〈五行〉 |
送尤 (當時) |
奢龍(土師) |
祝融(司徒) |
大常 (廩者) |
大封 (司馬) |
后土 (李) |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 |
|
句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
《禮記》〈月令〉 |
|
句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
《淮南子》〈天文訓〉 |
|
句芒 |
朱明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
《越絕書》〈計倪內經〉 |
|
袁何 |
僕程 |
后稷 |
蚩尤 |
白辨 |
《蔡中郎集》〈獨斷〉 |
|
句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
《春秋左氏傳》提到了五正:木正(句芒)、火正(祝融;犁)、土正(后土;句龍)、金正(蓐收;該)、水正(玄冥;脩、熙)。秦朝宰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提到了五帝、五神,一個結合四度空間的系統,將方位(和時間)分成:東(春)、南(夏)、中央、西(秋)、北(冬)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西漢劉安改寫《淮南子》〈天文訓〉,其內容與〈呂氏春秋〉大同小異,差別是稱五「神」為五「佐」,意思是五「神」為五「帝」之屬官,「神」為「帝」的輔佐。
東漢人袁康寫的內容和其他文獻有差異﹔《越絕書》〈計倪內經〉說少皞治理西方,蚩尤佐之,「蚩尤」竟和西方神「蓐收」同一位!《越絕書》將西方的金神敘述為「蚩尤」,這讓我們得知最遲至東漢時期,已經出現了蚩尤與蓐收(該)為同一位的意見。
《楚辭》〈大招〉是西漢初期一個無名氏的作品,原文是:「魂乎無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縱目,被發鬤只。長爪、踞牙,誒笑狂只。魂乎無西!多害傷只。」
白話文翻譯為 「魂魄啊! 步要往西方有流動的沙漠,無涯無際的一片。有豬頭的怪獸,縱直的雙目,披散著亂髮。很長的爪鉅般的牙露出一副猙獰的狂笑。[8]
東漢人王逸(公元89~158年)在註解《楚辭》〈大招〉這段話時說:「此蓋蓐收神之狀也。」蓐收(該)的形象是如此的猙獰令人不寒而慄。(圖2)
圖2: 蓐收的形象(取自明代胡文煥圖本) |
三、黃帝與蚩尤之戰
1. 黃帝和蚩尤之間在涿鹿發生戰爭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戰國初年到中年成書)[9]
《逸周書》〈嘗麥解〉:「昔天之初,誕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臨四方,司□□(百官)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于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亂」﹔
《戰國策》卷3〈秦策一: 蘇秦始將連橫〉:「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擒)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鶡冠子》〈世兵〉:「黃帝百戰,蚩尤七十二,堯伐有唐,禹服有苗,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陰陽不亂其氣,生死不俛其位,三光不改其用,神明不徙其法。」﹔
《莊子》〈盜跖〉:「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
《鹽鐵論》〈結和〉:「軒轅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湯、武伐夏、商,誅桀、紂而為王。黃帝以戰成功,湯、武以伐成孝。」(中國西漢人桓寬撰寫)
《志林》:「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覽》卷15引)
《述異記》〈率性〉:「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頭鐵額,食鐵石,軒轅誅之於涿鹿之野。蚩尤能作雲霧。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觝。漢造角牴戲,蓋其遺制也。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
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武翟山北麓的武氏祠,在武氏祠後石室第三室第三層橫著一幅黃帝與蚩尤戰圖,畫像石右邊有一身似熊,方臉,巨口,豎目,短尾,頭戴雙耳帽,一手執短戟,一手持劍戟,而雙手分別夾持鈎鑲與短矛(矛頭)戟,頭頂弩弓的半人半獸像應是蚩尤形像。[10] (圖3)
圖3: 漢畫像石黃帝戰蚩尤 |
2. 黃帝和炎帝之間的戰爭也在逐鹿
《呂氏春秋》〈盪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東周戰國時期呂不韋[公元前290-前235年]編撰)﹔
《新書》〈益壤〉:「故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西漢人賈誼[公元前200-前168年]撰寫)
《新書》〈制不定〉:「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淮南子》〈兵略訓〉:「兵之所由來者遠矣!黃帝嘗與炎帝戰矣,顓頊嘗與共工爭矣。故黃帝戰于涿鹿之野,堯戰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啟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況衰世乎!…炎帝為火災,故黃帝禽(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西漢人劉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撰寫)﹔
《史記》〈律書〉:「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遞興遞廢,勝者用事,所受於天也。」(西漢人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年]撰寫)
《竹書紀年》: 「蚩尤……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並諸侯無度。 炎帝榆罔不能制之,令居少昊,臨西方。蚩尤益肆其惡,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於空桑,炎帝避居涿鹿。軒轅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11]
3. 或說黃帝與赤帝(炎帝)之戰在阪泉
《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列子》〈黃帝〉:「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鵰、鶡、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論衡》〈率性〉:「黃帝與炎帝爭為天子,教熊、羆、貔、虎以戰于阪泉之野,三戰得志,炎帝敗績。」﹔
《孔子家語》〈五帝德〉:「黃帝者,少典之子,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齊叡莊,敦敏誠信。長聰明,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剋之。始垂衣裳,作為黼黻,治民,以順天地之紀,知幽明之故,達死生存亡之說。播時百穀,嘗味草木,仁厚及於鳥獸昆虫。考日月星辰,勞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財物以生民。民賴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誌》:「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晉太康地里志》云:『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阪泉和逐鹿僅隔一里。黃帝和炎帝及蚩尤的兩次戰事記載實際上是同一個戰事在不同典籍的分化,司馬遷在整理古史時把兩者堆疊在一起。[12]
四、《聖經》〈創世紀〉的該隱和中國的「蚩尤」、「該」(蓐收)是否為同一位?
以下簡單比較兩者的差異...
1. 該隱的後代是打造銅器和鐵器的工匠﹔蚩尤作兵﹔該為金正
《聖經》〈創世紀〉第4章記載了該隱的後代有位名叫「土八.該隱」(Tuval-kain)的,意思是「該隱(Kain)的後裔」,《聖經》說他是打造銅器、鐵器的工匠,巧合的是中國也有位「金正」,名叫「該」的,他的職稱叫「蓐收」的,這個職稱大概是和農作收成有關
,「該」的上古音叫keg,如果是「亥」,那也發作geg的音[13],和該隱的Kain發音類似。「蚩尤」、「該」若指同一位,那就很有意思了,在中國,「蚩尤」是背叛、罪惡的代表,甚至被當兵神、戰神看待,「該」(蓐收)被當金神、刑神,兩者的形象幾乎相同。
2.凡殺該隱者必遭報七倍─該隱的記號﹔蚩尤之死─蚩尤之旗...
耶和華對他說:「既然如此
,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耶和華就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於是該隱離開了耶和華的面,去住在伊甸東邊挪得(Nod)之地。」(《創世紀》4章15~16節)
該隱的記號究竟為何?
公元2007年英國學者莫伯利(R. W. L. Moberly)認為〈創世紀〉4章15節依據文意應該解作「耶和華對該隱說『不會這樣的! 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耶和華以此作為該隱的記號,保護他免遇到他的人擊殺。」(Then YHWH said to him, “Not so!”’Anyone who
kills Cain suffers sevenfold vengeance’”, and thus YHWH set a sign for Cain’s
protection so that no one who came upon him would kill him. ) 莫伯利認為該隱的記號指的就是耶和華說的「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這句話。[14]
《新約聖經》多次引用提及該隱(圖5)的故事…
不要像該隱;他是屬那邪惡者,殺了自己的弟弟。為甚麼殺了他呢?因為自己的行為是邪惡的,而弟弟的行為是正直的。(《約翰一書》3章12節)
因著信,亞伯獻祭給上帝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獲得了讚許為義人,上帝親自悅納了他的禮物。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在說話。(《希伯來書》11章4節)
他們有禍了!因為他們走該隱的道路,又為財利往巴蘭的錯謬裏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猶大書》1章11節)
圖4: 該隱殺弟 (雷尼油畫1958年) |
相較於《聖經》中上帝下達對於「該隱」的禁殺令,中國神話中的「蚩尤」最後被黃帝所殺,並且還身體異處慘不忍睹(圖5)。
《山海經》〈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有人方齒虎尾,名曰祖狀之屍。」;
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十大經》〈正亂〉第五:「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禽(擒)之。剝其皮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翦其髮而建之天,名曰之(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㗱之。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流)吾醢,毋亂吾民,毋絕吾道。止(乏)禁,流醢,亂民,絕道,反義逆時,非而行之,過極失當,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興兵,視之(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鉗)其窬,不死不生,愨為地桯。帝曰:『謹守吾正名,毋失吾恆刑,以視(示)後人。』」。
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十大經》〈正亂〉第五記載了黃帝殺死蚩尤後支解屍體的具體過程,將蚩尤的皮剝下製成箭靶,令人射擊之﹔剪掉他的頭髮裝飾旗桿,稱為「蚩尤旗」﹔在他的胃中塞毛製成皮球讓人踢﹔把他的骨肉剁碎摻在苦菜的肉醬中令人來吸吮。[15]
《清華簡》:「黄帝既殺寺蚘(蚩尤),乃向(飨)寺蚘(蚩尤)之躳(身),焉始為五笀(芒)。以其法(髮)为韭,以其眉須(鬚)為蒿,以其目為菊,以其鼻為葱,以其口為藭,以其亦(腋)毛為茨,以其从為芹,以其骸為干候股(殳),以其辟(臂)為桴,以其肛(胸)為鼓,以其耳為卲(照)笯。」(簡109-111)
《清華簡》記載黃帝殺死蚩尤後,隨即將其肢解,以其器官化為五芒。蚩尤的鬚、髮、眉、目、口、鼻所化的韭、蒿、菊、蔥、藭、茨、芹等,基本上都是植物。而諸如骸、臂、胸這些肢體則被製成了實用的器具。[16]
《皇覽》:「山陽鉅野縣有肩髀冢,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蚩尤與黃帝戰,克之于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別葬焉。黃水又東逕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經》書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鄉山,縣之東界也。金鄉數山,皆空中穴口,謂之隧也。」(《水經注》卷8引)
圖5 蚩尤 (出自清代汪紱圖本) |
相較於《聖經》對於「該隱記號」的語焉不詳,中國典籍對於「蚩尤之旗」多所著墨...
《呂氏春秋》〈明理〉:「其雲狀:…有其狀若眾植華以長,黃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
《史記》〈天官書〉:「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漢之興,五星聚于東井。…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見,長則半天。」
《漢書》〈孝武皇帝紀〉:「秋七月。有星出于東方。長終天。本志曰:是為蚩尤之旗。以彗星而終後曲見。則天子征伐四夷之應也。」﹔
《雲笈七籤》卷一百:「帝令畫蚩尤之形於旗上,以厭邪魅,名蚩尤旗。」
對於中國神話中的這些神,袁珂作了如此的評述:「從現存神話的片斷裡看, 除了大部分己經歸入統治階級的『列祖列宗』去了的『正神』; 也還有為數不少的在搢紳先生們看來是『惡神』或『邪神』的神,即高爾基所說的『反抗神的神』,如像羿、鯀、蚩尤、刑天...等,在使那些『高貴的』大人先生們繼續不斷地傷腦筋。假如聽任這些『叛逆』的神話流傳,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不言而喻地會受到影響的。怎麼辦呢?還是把它們加以修改,轉化做歷史。神話上的這些『反抗神的神』在歷史上於是都以壞蛋的形象出現了,羿為民除害在歷史上則是『不修民事,淫於原獸』﹔鯀偷取天帝的息壤來平息洪水,在歷史上則是『方命圮族』,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任性乖張,不服從上面的命令,也和大眾的關係搞不好﹔蚩尤無善行可考,大約確只是一個有野心的天神,於是當他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的時候,更是罪惡多端,乃至據說『後代聖人』其實也就是居於統治地位的貴族老爺們都『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戒』。──所以神話之被修改做歷史,不論從正反兩方面看,實在都是因為它完全符合於統治階層的利益緣故。當然,這麼一來,神話也就散失、消亡了。」[17]
[1] 廖文豪:《漢字樹(3)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0月出版七刷),第171頁。
[2]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出版),第542頁。
[3] 《龍魚河圖緯》:「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䥫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伏。」(張守節《史記正義》引) ﹔清人朱彝尊《經義考》卷164將《龍魚河圖》歸入緯書一類。日本學者安居鄉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在「河圖編」列入。緯舒適對一批流行於西漢末年至東漢末年的帶有神祕色彩的書籍的總稱。緯的命名本以配經而言。
[4] 參考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台北市:里仁書局,1983年2月出版),第159-160頁。
[5]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孟(仲、季)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孟(仲、季)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孟秋(仲、季)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孟(仲、季)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禮記》〈月令〉:「孟(仲、季)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孟夏(仲、季)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孟秋(仲、季)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孟冬(仲、季)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孔子家語》〈五帝〉:「…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太皞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昔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祝融。龔工氏之子曰勾龍,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為官職,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別稱五祀,不得同帝。」﹔《蔡中郎集》〈獨斷〉:「五方正神之別名:東方之神,其帝太昊,其神句芒。南方之神,其帝神農,其神祝融。西方之神,其帝少昊,其神蓐收。北方之神,其帝顓頊,其神玄冥。中央之神,其帝黃帝,其神后土。」(東漢蔡邕(公元132~192撰寫)﹔《漢書》〈魏相丙吉傳〉:「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權司冬;中央之神黃帝,乘坤艮執繩司下土。茲五帝所司,各有時也。」
[6] 左民安:《細說漢字》(聯經出版社,2007年出版) ,第534頁。丁山︰〈后土后稷神農蓐收考〉,《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5年出版),第267-311頁。
[7] 《管子》〈四時〉:「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其德憂哀、靜正、嚴順,居不敢淫佚,其事號令,毋使民淫暴,順旅聚收,量民資以畜聚,賞彼群幹,聚彼群材,百物乃收,使民毋怠…此謂辰德。辰掌收,收為陰。…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三政、曰慎旅農,趣聚收。…」;《白虎通德論》〈五行〉:「少皞者,少斂也。…蓐收者,縮也。」
[8] 其白話文翻譯 見傅錫壬注譯: 《新譯楚辭讀本》(台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第212頁。
[9]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台北市:里仁書局,1983年2月出版),第25-43頁。
[10] 黃慧珊: 《蚩尤形像與遺蛻研究》(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出版)。共103頁。
[11] 石朝江:〈蚩尤與炎黃逐鹿中原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總第162期)第25~31頁。
[12] 王靑:《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出版) ,第350-412頁。
[13] 參考小學堂上古音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
[14] Moberly, R. W. L. 2007. The mark of Cain──Revealed at last?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100(1): 11-28.
[15] 陳鼓應: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2月出版六刷) ,第308~322頁。
[16] 程浩:〈清華簡《五紀》中的黃帝故事〉,《文物》2021年第9期,第91~94頁。
[17]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台北市:里仁書局,1983年2月出版),第20-21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