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在「蘇美爾」的上古旱災
烏爾(吾珥)第三王朝(third dynasty of Ur,公元前2112~前2004年) 的最後一位國王伊比•辛(Ibbi-sin,公元前2028~2004年在位)從公元前2028年開始發生飢荒,穀物價格飆漲到60倍之多,起初依靠北方的將軍伊什比•厄拉(Ishbi Erra) 的保護,抵抗從西方而來的亞摩利人(Amorotes)和東方的蘇巴里安人(Subarian)及伊蘭人(Elam)的入侵,就在伊比•辛統治第二十四年(公元前2004年)在鄰近國家埃拉姆(Elam)兵敗被俘,伊什比•厄拉篡位,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他將伊蘭人驅逐出首都,並取得了烏爾(吾珥)的繼承權[i]。
亞伯拉罕(亞伯蘭)的父親他拉(Terah)在70歲時(公元前2166年),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吾珥(Ur,即今日的伊拉克) 生下亞伯拉罕(《創世紀》11章27-32節) 。[ii]
「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以及他的媳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一同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來到哈蘭,就住在那裏。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年,就死在哈蘭。」(《創世紀》11章31-32節)
「…古時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我將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從大河那邊帶出來,領他走遍迦南全地,又使他的子孫眾多。我把以撒賜給他,我又把雅各和以掃賜給以撒,將西珥山賜給以掃為業。…」(《約書亞記》24章2-4節)
亞伯拉罕的年代相當於中國的夏朝是青銅器時代的中期。他原本住在迦勒底的吾珥,也就是現今的伊拉克靠近波斯灣的地區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下游,是兩河流域沖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東南邊,在古時的地名翻譯為米所波大米,吾珥是一個在公元前5000年已經存在的文明古城,城市的人口大約有一萬兩千人,比一般城鎮只有兩千人大上許多。
他拉(Terah)帶著他兒子亞伯蘭(亞伯拉罕)、媳婦撒萊(Sarai)和他孫子,以及孫子—哈蘭(Haran)的兒子-羅得(Lot),一同離開吾珥(Ur),來到哈蘭。假設亞伯拉罕離開故鄉是在公元前2141~前2126年左右(假設亞伯拉罕出生於公元前2166年,並假設25~40歲娶妻後離開吾珥),當時吾珥所在的蘇美爾文化鼎盛,各種物質條件都優於其他各地,可說是富饒的魚米之鄉。由於氣候最適期結束,人類不得不放棄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農耕居住地長達三百年。早期青銅器時代文明於公元前2200年左右開始消失,農耕民族一直到公元前1900年才回到此地。[iii]
公元1982年,美國著名亞述學家雅各布森(Jacobsen)在《古代的鹽化地和灌溉農業》(Salinity and Irrigation Agriculture in Antiquity)一書中指出,土地鹽鹼化是蘇美爾人過早退出歷史舞臺的重要原因。第二個原因來自外部的入侵。[iv] 原來亞伯拉罕的時代剛好遇到了非常嚴重的乾旱事件「四千年事件」,影響了許多文明的突變,該事件開始於公元前2200年,發生了大約100年左右的乾旱,這一事件很可能導致了古埃及的古王國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阿卡德帝國的結束。[v]
亞伯拉罕75歲時(公元前2091年)帶著妻子離開哈蘭前往迦南地(《創世紀》12章4-5節)。[vi]
《創世紀》12章4-5節:「亞伯蘭(亞伯拉罕)就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離開哈蘭的時候,已經七十五歲。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一切財物,和所獲得的人口,一同出來,要到迦南地去。後來他們到了迦南地。」
古代文獻顯示在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所處的時代米所波大米(美索不達米亞)的難部城市征戰連連政局混亂不堪、農產歉收[vii]。
英國耶魯大學的魏斯(Harvey Weiss)曾經進行跨國的研究,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青銅器時代早期文明的衰敗,他們發現了明確證據,顯示公元前2200年左右氣候突然出現變化。區域性乾旱迫使種植作物的農民放棄位於非洲西部、巴勒斯坦、阿納托利亞(Anatolia)、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北部和南部以及阿曼灣(Gulf of Omon)等地的居住地。衰敗己忽視在各地同時發生。[viii] 科學家從克里米亞半島沙奇(Saki)湖的湖底沉積物發現公元前2180~前2080年的100年內,歐洲東部發生前所未有的異常乾燥化,當時地中海東部連年乾旱,土耳其東部的湖水水位降低30到60公尺,當時的死海水位也比現在低了100公尺以上。另外,公元前2180~前2160年的20年內,尼羅河上游的莫里斯湖和魯道夫(Rudolf)湖的湖水水位急遽降低,可能是上游地區降雨量減少所致。從義大利與西藏的湖泊沉積物中確認從公元前2180年開始全球各地突然發生寒冷化,並造成部分地區的乾燥化,範圍廣達歐亞大陸的西半部。[ix]
Weiss和Bradley的研究由湖泊、海洋和洞穴岩心以及地層年代地層記錄了在敘利亞泰爾萊蘭(Tell Lellan) 在公元前2000年突然發生了乾旱化,作者認為災難性的乾旱和寒冷導致美索不達米亞的阿卡德帝國、埃及古王國、印度河流域的Harrapan C3文明以及巴勒斯坦、希臘和克里特(Crete)在公元前2300年達到經濟的高峰,在公元前2200年卻因災難性的乾旱、寒冷而突然崩潰(圖1)[x]。
二、發生在「埃及」的上古旱災
聖經記載雅各最小的兒子約瑟(Joseph,公元前1915~前1805年)在17歲時(公元前1898年)被他同父異母的哥哥賣到了埃及,到了約瑟30歲時(公元前1885年)他幫埃及法老(王)解夢…
約瑟對法老說:「法老的夢是同一個。上帝已把要做的事指示法老了。七頭好母牛是七年,七個佳美的穗子也是七年,這是同一個夢。那隨後上來的七頭乾瘦又醜陋的母牛是七年;那七個空心,被東風吹焦的穗子也一樣,都是七個荒年。這就是我對法老所說,上帝已把要做的事顯明給法老了。看哪,必有七個大豐年來到埃及全地,隨後又有七個荒年,甚至埃及地的人都忘了先前的豐收,這地必被饑荒所滅。因為那後來的饑荒非常嚴重,就不覺得這地先前有豐收。至於法老兩次做夢,是因為上帝已經確定這事,上帝必速速成就。現在,請法老選一個聰明又有智慧的人,委派他治理埃及地。請法老這樣做,委派官員治理這地,在七個豐年的期間,徵收埃及地出產的五分之一,叫他們聚集未來豐年一切的糧食,積存五穀歸在法老的手下作糧食,儲藏在各城裏。這糧食可以為這地作儲備,為了埃及地要來的七個荒年,免得這地被饑荒所滅。」(《創世紀》41章25~36節)
公元前1885年這一年,是落在埃及中王國第十二王朝(劉文鵬記為公元前1991~前1786年﹔蒲慕州的〈年代表〉記為公元前2055~前1773年[xi]),只是執政的王若按照Walton(1998年)的說法這時是由亞曼尼紇二世(Amenemhet II,公元前1901~前1866年)執政[xii]﹔若按照劉文鵬(2000)的是由塞所特里斯二世(Sesostris II,公元前1897~前1878年)執政。[xiii] 這個夢其實預言了未來即將發生的「七個豐年」和「七個荒年」,並且提出了解決荒年的辦法,這也讓約瑟竟然成為埃及的宰相,這七個荒年發生年代在公元前1879~前1872年,這個年代按照按照劉文鵬(2000)的〈第十二王朝名表〉是由瑟所提斯二世(Sesostris II,公元前1897~前1878年)和塞所斯特里斯三世(Sesotris III,公元前1878~前1843年)執政的期間﹔若按照Walton(1998年)是落在亞曼尼紇二世(Amenemhet II,公元前1901~前1866年)執政的期間。
科學家從克里米亞(Crimea)半島沙奇(Saki)湖的湖底沉積物發現公元前2180~前2080年的100年內,歐洲東部發生前所未有的異常乾燥化,當時地中海東部連年乾旱,土耳其東部的湖水水位降低30到60公尺,當時的死海水位也比現在低了100公尺以上。另外,公元前2180~前2160年的20年內,尼羅河上游的莫里斯(Morris)湖和魯道夫(Rudolf)湖的湖水水位急遽降低,可能是上游地區降雨量減少所致。從義大利與西藏的湖泊沉積物中確認從公元前2180年開始全球各地突然發生寒冷化,並造成部分地區的乾燥化,範圍廣達歐亞大陸的西半部。[xiv] 根據Stanley 等人在公元2003年的研究,埃及在古王國時期距今4170年(即公元前2170年)發生乾旱。依照Walton (1998)和劉文鵬(2000)的敘述,這個乾旱發生的時間正落在埃及古王國第一中間期的第七王朝(公元前2181~前2173年)至第八王朝(公元前2173-前2160年)。[xv] 但是這個年代並非約瑟擔任埃及宰相的年代時間。
「四千年前事件」對撒哈拉沙漠地區的民族也是一場大災難。遊牧民族必須向南遷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帶,或是向東遷徙島尼羅河河谷,最後撒哈拉湖泊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乾涸。在埃及,新居民和當地民眾結合,成為含米特農耕民族。舊王國興起,後來因寒冷時期到來而式微。[xvi]
劉文鵬先生在他所撰寫的書《古代埃及史》中如此敘述了埃及的旱災「在第一中間期,中央極權政府的瓦解,地方貴族分裂割據的同時,在非洲,特別是在東北非的埃及發生了持續幾十年的嚴重的乾旱。隨著「新石器時代濕潤時期」的結束,在古王國末以來,東北非的氣候嚴重乾旱,其雨量或許比今日還稍微少些。非洲氣候上的突然變化,尼羅河水位低下,水利灌溉廢弛,農業歉收,最後引起大饑饉的流行。從本世紀30年代開始,法國范迪爾研究了埃及的饑饉問題。到了70年代,B.貝爾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埃及氣候的變化,進一步研究了饑饉的流行,並把它作為埃及史上黑暗時代的重要內容。第一個黑暗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第二個黑暗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200~前900年。而在第一個黑暗時代中,真正的黑暗時代僅僅持續了大約20~25年:從第六王朝末至第九王朝開端,或者從大約公元前2180年~前2160年。但是大饑饉的年代發生在約公元前2180~前2130年。大饑饉的流行實際上延續到公元前2150~前2000年,即第九王朝末~第十一王朝初。公元前2180~前2160年,即第七-八王朝時期,是「大饑饉」最嚴重時期,稱為第一個騷亂時期,以別於約公元前2002~前1950年的,即第十一王朝末至第十二王朝初的第二個騷亂時期。」[xvii]
《創世紀》所記載的約瑟當埃及宰相時「七個荒年」的發生年代(公元前1879~前1872年)較為接近於發生在埃及第十一王朝末至第十二王朝初的「第二個騷亂時期」(公元前2002~前1950年)。
Stanley等人的研究從高解析度的尼羅河三角洲的核S-21同位素鍶-原子量87 和鍶-原子量86的比值深度類型以及流域的古氣候及尼羅河洪水的狀態指出距今4000年前(公元前2000年)在埃及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圖2)[xviii]。
圖2: 從尼羅河三角洲的核S-21同位素鍶-原子量87 和鍶-原子量86的比值深度類型以及流域的古氣候及尼羅河洪水的狀態
在塞索斯特里斯三世統治的後半葉,國王忍無可忍果斷地再次進行了加強中央極權統治削弱地方權貴勢力的改革。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各州分別由中央政府畫分的三大區(瓦列特waejet)管理,代替了先前的欽差大臣駐在城市的管理體制。已知的各大區為北方瓦列特、南方瓦列特和南方之首瓦列特。每個大區由報告者和官員所領導他的助手有「第二報告者」、「委員」(djadjat)、「瓦爾圖」(Wartu)和書吏等幕僚。這種地理上劃分三大區的行政管理體系,是在維西爾(Vizier)的全面監督之下。[xix]
《創世紀》47章20-21節:「於是,約瑟為法老買了埃及所有的土地,埃及人因饑荒所迫,都賣了自己的田地;那些地都歸給法老了。至於百姓,從埃及邊界的一端到另一端,約瑟使他們作奴隸。」(《和合本修訂版》依據《撒瑪利亞五經》和《七十士譯本》的翻譯)
饑荒期間,約瑟用了儲好的糧食去將埃及百姓所有的田地買下,使埃及百姓成為了法老的租戶。每次收割時,百姓都要把五分之一納給法老。(《創世紀》47章13-26節)。七個荒年時約瑟將存糧賣給埃及人,對貴族及富裕的地主他以基本價格的四倍價錢出售,六個月後他將價格再加一倍﹔對於中產階級,他將價格維持在合理的區段﹔對於窮人他免費送給他們。[xx]七年的乾旱讓約瑟將所有的地主都變成了法老的奴隸。
三、發生在「中國」的上古旱災
中國文獻紀錄旱災發生的年代在商湯滅夏時公元前1600~前1046年成湯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1766~前1760年間),曾有連續七年的大旱。
《竹書紀年》:「十八年癸亥,(商湯)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十九年,大旱。氏、羗來賓(貢)。二十年,大旱。夏桀卒于亭山。禁弦歌舞。二十一年,大旱,鑄金幣。二十二年,大旱。二十三年,大旱。二十四年,大旱,王禱于桑林,雨。」
《管子》〈輕重篇〉:「湯七年旱,民有無子者。」
《荀子》〈富國篇〉:「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後,年穀復孰,而陳積有餘。」
《呂氏春秋》〈順民〉:「昔者湯克夏而正(政)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髮,𨟖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悅),雨乃大至。則湯達乎鬼神之化,人事之傳也。」
《淮南子》〈主術訓〉:「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于桑林之際,而四海之雲湊,千里之雨至。」
《傳書》:「湯遭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自責以六過,天乃雨。」或言:「五年。禱辭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天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剪其髮,麗其手,自以為牲,用祈福於上帝。上帝甚說(悅),時雨乃至。」(《論衡》〈感虛〉引)
《漢書》〈食貨志〉:「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
《越絕書》〈計倪內經〉:「故湯之時,比七年旱而民不饑,禹之時,比九年水而民不流。其主能通習源流,以任賢使能,則轉轂乎千里外,貨可來也。」
《帝王世紀》:「湯自伐桀後,大旱七年。殷史卜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為請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禱,吾請自當,遂齋戒,剪髮斷爪,以己為牲,禱於桑林之社』,言未已而大雨,方數千里,湯踐天子位十三年,年百歲而崩。」(《藝文類聚》引)﹔「湯自伐桀後,大旱七年。洛川竭,使人持三足鼎祝於山川,曰:『欲不節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宮室營耶?女謁行耶?何不雨之極也?』殷史卜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為請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禱,吾請自當。』遂齋戒、剪發(髮)、斷爪、以己為牲,禱於桑林之社。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土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及萬方。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言未已,而大雨至,方數千里。」(《太平御覽》引)
《史記》〈殷本紀〉:「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告》、《釐沃》。」
《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人從契到成湯歷經了八次的遷徙,是什麼原因造成商族的遷徙呢?
《竹書紀年》:「(太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絕。」《竹書紀年》所記載的「太丁」在卜辭稱為「文武丁」,乃武乙之子、帝乙之父,已當殷商晚期﹔洹水三面環繞殷墟,為殷人生活之主要水源,《竹書紀年》記載其乾涸正好說明了此時(公元前1112~前1102年)氣候又趨向於乾旱。和《淮南子》:「逮至夏桀、殷紂,……當此之時,嶢山崩,三川涸」(《淮南子》〈淑真訓〉)﹔「故嶢山崩而薄落之水涸,區冶生而淳鉤之劍成;紂為無道,左強在側」(《淮南子》〈覽冥訓〉)和《國語》〈周語上〉:伯陽父「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之說相互應證,足見商末時期氣候的條件曾經發生嚴重的惡化。[xxi]
發表在2016年《科學》期刊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國夏朝的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1920年,這說明了夏朝是中國上古真實存在的歷史。[xxii] 氣侯重建表明距今4200~4000 年(相當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氣候事件的結束時間,亦即氣候好轉的開始階段,在測年誤差範圍內恰好對應於夏朝的始建時期,即傳說中大禹成功治理洪水的開始。Hong等人(2003年)的研究也明顯揭示出距今4000年(公元前2000年)事件之後氣候好轉可能發生在大禹在位的時期(圖3)[xxiii]。
圖3印度洋夏季風的泥炭代理記錄(monsoon
indices)和北大西洋流冰記錄(drift ice indices)的比較
在西方「四千年前事件」時在中國也是一段寒冷乾旱時期的開始。中國湖泊沉積物的花粉研究顯示,禹的時代氣候越來越乾旱。禹非常幸運,因為全球冷化使他的治水工作更加容易,降雨減少,危害的洪水也隨之消失。全球冷化造成商朝覆亡,也終結了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寒冷乾旱的氣候持續下去,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達最高峰。[xxiv]
[i] 田家康(Yasushi Tang)著作,歐凱寧翻譯:《氣候文明史》(台北市:臉譜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12年8月出版),第110~112頁。劉增泉:《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起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8月出版),第176~178頁。
[ii] 當亞伯拉罕100歲時,以撒出生(《創世紀》21章5節)。當雅各出生時以撒60歲(《創世紀》25章26節〉)。雅各是130歲時下到埃及(《創世紀》47章9節),所以雅各下到埃及至亞伯拉罕誕生的期間總共是290年(100+60+130=290)。因此,亞伯拉罕的年代可以用下列方法步驟估計:公元前966年是所羅門開始建聖殿的年代;加上從出埃及到興建聖殿的期間480年(《列王記上》6:1〉;加上以色列人定居埃及的期間430年;再加上雅各下到埃及至亞伯拉罕誕生的期間290年(966+480+430+290=2166),結果得到亞伯拉罕出生年代在公元前2166年。
[iii] 許靖華: 《氣候創造歷史》(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出版) ,第255頁。
[iv] Jacobsen, T. 1982. Salinity and Irrigation Agriculture in Antiquity. Diyala Basin Archaeological Projects: Report on Essential Results, 1957–1958. Bibliotheca Mesopotamica, 14. Malibu: Undena Publications.
[v] Parker, A. G., Goudie, A. S., Stokes, S., White, K., Hodson, M. J., Manning, M. and Kennet, D. 2006. A record of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geochemical analyses in southeastern Arabia. Quaternary Research. 66: 465-476.
[vi] 假如亞伯拉罕出生於公元前2166年,因為他是75歲離開哈蘭前往迦南地(巴勒斯坦)(《創世紀》12章4-5節),推算出亞伯拉罕抵達巴勒斯坦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91年(2166-75=2091) 。參考 戴宜真譯《如何讀創世紀》,(台北市:友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7月出版;原作者:Tremper Longmam III:How to Read Genesis,USA:InterVarsity Press,2005年出版)一書第123~126頁。另亦參考發布於《翼報月刊》網站的文章:《以色列古代史》第二章〈族長的背景〉。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discovery/history/ isreal/israel02.htm)。
[vii] 許靖華: 《氣候創造歷史》(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出版) ,第384頁。
[viii] 許靖華: 《氣候創造歷史》(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出版),第183頁。作者引用Weiss, H., Coury, M. A., Wetterstrom, W., Guichard, F., Senior, F., Meadow, R., and Cournow, A. 1993. The genesis and collapse of third millennium north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Science. Volume 261: pages 965-1004.
[ix] 田家康( Yasushi Tang)著作,歐凱寧翻譯:《氣候文明史》(台北市:臉譜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12年8月出版),第110~112頁。
[x] Weiss, H. and
Bradley, R. S. 2001. What drives societal collapse? Science. volume 291: pages 609-610.
[xi] 蒲慕州:《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台北市: 麥田出版,2007年3月出版),第297~300頁。
[xii] Walton, J. H. 著作,梁潔瓊翻譯:《舊約背景與年代表》(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第62頁。(原著名稱:Chronological and Background Charts of the Old Testament)
[xiii] 正值中王國第12王朝法老瑟所提斯二世(Sesostris II, 公元前1897~前1878年)至三世(Sesostris III, 公元前1878~前1842年)時期。劉文鵬: 《古代埃及史》(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第十二王朝王名表〉參考第292頁;參閱 陳慶真:〈約瑟與以色列人在埃及〉,《舉目雜誌》第17期(2005年3月出版),第48-52頁。
[xiv] 田家康( Yasushi Tang)著作,歐凱寧翻譯:《氣候文明史》(台北市:臉譜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12年8月出版),第110~112頁。
[xv] Walton, J. H. 著作,梁潔瓊翻譯:《舊約背景與年代表》(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第62頁。(原著名稱:Chronological and Background Charts of the Old Testament)﹔劉文鵬: 《古代埃及史》(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第269頁。
[xvi] 許靖華: 《氣候創造歷史》(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出版),第255頁。
[xvii] 劉文鵬: 《古代埃及史》(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第273頁。
[xviii] Stanley, J.-D., Krom, M. D., Cliff, R. A., Woodward, J. C. 2003. Short Contribution: Nile flow failure at the end of the old kingdom, Egypt: Strontium isotopic and petrologic evidence. Geoarchaelogy. Volume 18: pages 395-402.
[xix] 劉文鵬: 《古代埃及史》(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第292頁。
[xx] Mitchell, Stephan 著作,沈曉鈺翻譯:《約瑟與他的弟兄們: 一個關於愛、妒忌與寬恕的故事》(台北市: 啟示出版,2020年4月出版) ,第213-214頁。
[xxi] 沈立岩:〈天災、荒政與天人觀念之發生〉,《Waseda Rilas Journal》(2013年10月出版) ,第81-98頁。年代參考岳南:《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10月出版),第297-298頁。
[xxii] Wu, Q., Zhao, Z., Liu. L., Grander, D. E., Wang, H., Cohen, D. J., Wu, X., Ye, M., Bar-Yosef, O., Liu, B., et al. 2016.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Science. volume 353: pages 579-582.
[xxiii] Hong, Y. T., Hong, B., Lin, Q. H., Zhu, Y. X., Shibata, Y., Hirota, M., Uchida, M., Leng, X. T., Jiang, H. B., Xu, H. et al. 2003.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an Ocean summer monsoon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during the Holocen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Volume 211: pages 371-380.
[xxiv] 許靖華: 《氣候創造歷史》(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出版),第220~221、255頁。吳文祥、葛全勝:〈夏朝前夕洪水發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第四紀研究》(2005年11月出版)25卷6期,第741~749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