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宙生成觀中的水本源論(Cosmogonic Aquacentricism)
(一)郭靜云的研究中以水對應天,以火對應地的思想脈絡
歷史學家郭靜云(Olga Gorodetskaya,公元1965年~) 博士在《天神雨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一書中說:透過郭靜云博士對於古代人關於天、地和神、明認知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思想中天、地和水、火的關聯性建立起來了。
(二)黃老學派的天陰地陽說
「太一生水。水反輔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太)一,是以成地。天地複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複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複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複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複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複相輔也,成歲而止。 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古(故)大(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 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道也。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強,責於堅,以輔柔弱。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 而謂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4]
(三)《尚書》〈洪範〉的「五行」論
1. 成書於戰國前中期的《尚書》〈洪範〉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5]
![]() |
圖一、《尚書大傳》〈洪範五行傳〉記載的「天一生水」(圖取自Wikipedia) |
《尚書》〈洪範〉篇的五行都是由天、地所生成,其中「水」、「木」、「土」是由「天」生而「地」成,「火」、「金」是由「地」生而「天」成。將《尚書》〈洪範〉天、地生成的陰陽和五行的概念加以融通,可以得到一個與傳世的相生說不同的五行次序「水→木→土→火→金」,我稱之為以「水生型的宇宙生成論」為基礎的五行相生說,而傳世的五行相生說是以「木生型的宇宙生成論」為基礎所建立。
4.《逸周書》〈小開武解〉:「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8]。
這裡敘述了一段與「五行相勝」說和「五行相生」說均不大相同的五行排序:水(一、六)→火(二、七)→木(三、八)→金(四、九)→土(五、十)。鄭玄注《尚書‧洪範》時又說:「此數本諸陰、陽所生之次也。」[9] 五行中的水的排序在第一,「天一生水」與「太一生水」就宇宙生成論言兩者的思維很相近。
5. 戰國中期以後成書的《周易繫辭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1+3+5+7+9=25),地數三十(2+4+6+8+10=30),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25+30=55),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10],
6.《漢書》〈五行志上〉:「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陰、陽易位,然則水之大數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陰、陽易位,故曰『妃以五成』。然則水之大數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故水以天一為火二牡,木以天三為土十牡,土以天五為水六牡,火以天七為金四牡,金以天九為木八牡。陽奇為牡,陰耦為妃。故曰『水,火之牡也;火,水妃也』。」[11]
7. 唐朝孔穎達《禮記正義》引用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公元127-200年)說:「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耦,陰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也。」[12]。
我認為「水生型的」宇宙生成論應早於「木生型」的宇宙生成論被發展出來,這兩種宇宙生成論有著截然不同的重要特徵,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差別是「水生型的」宇宙生成論以天為陰,以地為陽;「木生型」的宇宙生成論以天為陽,以地為陰。我曾經指出「以天為陰」、「以地為陽」是中國古代較早的思想的若干證據,古代人對於天、地生成的思維辯證過程裡,「天」、「地」是宇宙第一個受造物,萬物都是透過「天」、「地」的作用而產生,於是古人對於五行(水、火、木、金、土)和天(陰)、地(陽)之間生成關係最原初的認知是「天生水」、「地生火」(最起初的古人的觀念是以陰為天,陽為地) 。
戰國中期以後的人們開始將五行以一到十的數字予以配對,分別為水(1、6)、火(2、7)、木(3、8)、金(4、9)、土(5、10),其中單數(1、3、5、7、9)被認為是「天」的作用,偶數(2、4、6、8、10)是「地」的作用;而且以「小數」(1、2、3、4、5)和「大數」(6、7、8、9、10)分別賦與各個五行元素「生」和「成」的作用,分別稱為「生數」和「成數」。換言之,「小數」的五行控制「生」的作用,「大數」的五行控制「成」的作用。更進一步地說,五行相勝說的規律( 火→水*→土→木→金*)主導「生」的作用;五行相生說的規律(水→木→火→土→金)主導「成」的作用。依照《周易繫辭傳》所記的「生」的作用言,「天」生「水」、「土」和「木」,地生「火」和「金」。(表一)
表一、五行和天、地、數字、方位、顏色的配對方式
天地/五行 |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方位 | 北 | 南 | 東 | 西 | 中央 |
顏色 | 黑 | 赤 | 青 | 白 | 黃 |
天 | 一(生) | 七(成) | 三(生) | 九(成) | 五(生) |
地 | 六(成) | 二(生) | 八(成) | 四(生) | 十(成) |
(四)「絕地天通」故事的記載洩漏「水生型五行相生說」是較早期的宇宙論
1. 《山海經》的「重獻上天」、「黎卭下地」
2. 《尚書》〈呂刑篇〉記載的重、黎絕地、天通
3. 《國語》記載「重司天」、「黎司地」
![]() |
圖三:《國語》〈楚語下〉所記載的「絕地天通」事件 |
4. 《史記》將「火正」改為「北正」
表二、「絕地天通」洩露從「天陰地陽」演變為「天陽地陰」的宇宙觀
時期 |
重(句芒) |
黎(祝融) |
宇宙觀 |
說明 |
夏、商、西周 |
東正、木正、司天 |
南正、火正、司地 |
天陰地陽 |
方位、五行與陰陽ㄧ致 |
戰國(國語) |
木正,木錯配南、屬神 |
不明確,暗指北正趨勢、火正、屬民 |
天陽地陰 |
天地陰陽性質變動,方位錯亂 |
漢朝(史記) |
南正,木錯配南、屬神(司天) |
北正,火錯配北、屬民(司地) |
天陽地陰定型 |
五行、方位徹底錯亂定型 |
5.句芒(重)是幫助夏朝的天使
(五)《莊子》的外篇、雜篇和先秦的陰陽觀念符合
(六)《黃帝四經》中記載的陰陽
這裡的宇宙生成序列為:「混沌→陰陽(晦明)→四時→萬物」,陰陽是四時生成的源頭。《黃帝四經》的成書是在陰陽和五行尚未結合的階段。
(七)《鬼谷子》記載的陰陽
《鬼谷子》〈摩篇〉將「神」和「陰」連結,「明」和「陽」連結,天是陰,地是陽。說明成書於戰國末期到西漢初的文獻已有「天陰地陽」宇宙觀的證據。
(八)甲骨文記載的「神」和「明」
![]() |
圖四、《甲骨文合集》14127正(左)、14128正(右)拓印 |
3. 文字學家徐仲舒在《甲骨文字典》裡解釋「申」字時也說「電之閃光表示雷之特徵」[24],甲骨文的「申」字是古人表達一種天氣的自然現象 。
4. 歷史學家郭靜云博士認為「神」字的古字是「申」和兩個「口」,是雙嘴夔龍的意思,是商周人心目中的天神,「神」的職能是執掌雷電的神,相當於後世所說的「雷神」,受到至高上帝的命令。[25] 郭靜云博士說:「在自然哲學中,所謂的『神』具體關聯著養育萬物的『神靈雨』……在自然思想中,『天降神』即是降雲霓、暴雨、甘露。由此而產生法天的『天德』、『玄德』或『神德』概念。」;「在甲骨文中,『雨』和『靈』、『電』和『神』的意義相差不遠」[26]。
(十一)《黃帝內經》記載的五行
(十三) 《管子》〈水地〉
表四、 水生型宇宙生成論的五行與五臟的配對方式
文獻
|
成書年代
|
水(冬)
|
木(春)
|
土
|
火(夏)
|
金(秋)
|
《靈樞經》〈陰陽繫日月、九鍼十二原〉篇
|
戰國時期?
|
1腎(太陰)
|
2肺(少陰)
|
3脾(至陰)
|
4心(太陽)
|
5肝(少陽)
|
《素問》〈金匱真言論〉
|
戰國時期?
|
1腎(太陰)
|
2肺(少陰)
|
3脾(至陰)
|
4心(太陽)
|
5肝(少陽)
|
《管子》〈水地〉
|
戰國中期(公元前376-前355年)
|
1肺(太陰?)
|
2脾(少陰?)
|
3心(至陰?)
|
4肝(太陽?)
|
5腎(少陽?)
|
表五、水生型五行循環系統的「五行」角色與功能
相生關係 | 角色、技術、文明 | 功能、象徵 |
水 → 木 | 水為萬物之本,潤養萬物。 | 此為滋育關係,對應春生與生機開始。 |
木 → 土 | 木之落葉、腐爛歸於土,樹根固土。 | 木的生長與終結反哺土地,具有循環意義。同時也象徵文化中耕作、建築、定居的階段。 |
土 → 火 | 土中藏火,或火由土而生。土為火的場域、孕火的媒介。 | 此階段代表技術文明的發展階段,如冶煉、陶器、祭祀火等。 |
火 → 金 | 火熔礦生金,冶煉技術之展現。 | 火作為轉化之媒,將自然元素昇華為文化器物(金屬、工具、制度、武器)。 |
金 → 水 | 金屬器具開鑿水道(水利工程、舟楫文明),引水、制水、舟車文明。 | 此處不是自然「生」,而是「反饋生成」:文明成果重新導向自然資源的管理與生成,是一種技術性迴圈的完成點。 |
二、金生型宇宙生成論(Metal-origin cosmology)是水生型宇宙生成論的變形
(一)《墨子》〈經說下〉
《墨子》〈經說下〉:「五○金(原誤作合)、水、土、木(原誤作火)、火,離。然火鑠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40],(二)《淮南子》〈墜形訓〉
(三)《黃帝內經》
表六、金生型宇宙生成論中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文獻
|
成書年代
|
金(秋)
|
水(冬)
|
土
|
木(春)
|
火(夏)
|
《淮南子》〈墜形訓〉
|
西漢(公元前139年)
|
1肺(太陰?)
|
2腎(少陰?)
|
3胃(至陰?)
|
4肝(少陽?)
|
5心(太陽?)
|
《春秋緯》〈元命苞〉
|
漢代
|
1肺(太陰?)
|
2腎(少陰?)
|
3脾(至陰?)
|
4肝(少陽?)
|
5心(太陽?)
|
《素問》〈五常政大論、五運行大論〉
|
漢代?
|
1肺(太陰?)
|
2腎(少陰?)
|
3脾(至陰?)
|
4肝(少陽?)
|
5心(太陽?)
|
《素問》〈六節藏象論、四氣調神大論、欬論〉
|
漢代?
|
1肺(太陰)
|
2腎(少陰)
|
3脾(至陰)
|
4肝(少陽)
|
5心(太陽)
|
三、木生型五行相生論(wood -initiative five -phase generative theory) 源自「天陽地陰」(heaven is Yang and earth is Yin) 宇宙思想的變造
(一) 董仲舒的五行論述
(二)《呂氏春秋》十二月紀引領的五行相生說
2. 《淮南子》〈時則訓〉
3. 《禮記》〈月令〉
(四) 東漢時期文獻(表七)
表七、木生型宇宙生成論中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文獻
|
成書年代
|
木(春)
|
火(夏)
|
土
|
金(秋)
|
水(冬)
|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
|
戰國後期(公元前241年)
|
1脾(少陽?)
|
2肺(太陽?)
|
3心(至陰?)
|
4肝(少陰?)
|
5腎(太陰?)
|
《禮記》〈月令〉
|
戰國時期
|
1脾(少陽?)
|
2肺(太陽?)
|
3心(至陰?)
|
4肝(少陰?)
|
5腎(太陰?)
|
《淮南子》〈時則訓〉
|
西漢(公元前139年)
|
1脾(少陽?)
|
2肺(太陽?)
|
(3)
|
4肝(少陰?)
|
5腎(太陰?)
|
四、三種宇宙生成論對於陰陽與五行結合的影響
(一) 三種宇宙生成論源自於「天陰地陽」說向「天陽地陰」說的觀念的轉變
1. 一個很大膽的嘗試
2. 儒家的天陽地陰宇宙理論所建構的木生型五行理論
3. 道家的「天陰地陽」的宇宙論可能建構金生型或水生型的五行理論
表八、 各種類型宇宙生成論中五行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宇宙生成論類型
|
文獻
|
成書年代
|
太陰
|
少陰
|
至陰
|
太陽
|
少陽
|
水生型
|
《尚書》〈洪範〉、《靈樞經》、《素問》
|
戰國時期?
|
1水(腎)
|
2木(肺)
|
3土(脾)
|
4火(心)
|
5金(肝)
|
(變形的)水生型
|
《管子》〈水地〉
|
戰國中期(公元前376-前355年)
|
1水(肺)
|
2木(脾)
|
3土(心)
|
4火(肝)
|
5金(腎)
|
金生型
|
《墨子》、《淮南子》、《春秋緯》、《素問》
|
戰國前期?~西漢
|
1金(肺)
|
2水(腎)
|
3土(脾)
|
5火(心)
|
4木(肝)
|
木生型
|
《呂氏春秋》、《禮記》、《淮南子》
|
戰國後期(公元前241年)~西漢
|
5水(腎)
|
4金(肝)
|
3土(心)
|
2火(肺)
|
1木(脾)
|
五、小結語:
(ㄧ)「水生型五行說」是五行相生說最早的型態
(二)五行生成說的演化可能過程
表九、三種五行相生的類型比較分析表
項目 |
傳統五行(木火土金水) |
金生型(如《淮南子·墬形訓》) |
水生型(Boweph提出的假說) |
起點 |
木(春生) |
金(剛健、實體) |
水(萬物之始) |
結構 |
線性開放(春→冬) |
礦物—煉製—再生 |
封閉循環 |
哲學依據 |
四時、陰陽變化 |
土煉金、物質提煉 |
技術循環、資源調控 |
核心意象 |
生長(陽) |
凝結與孕育 |
滋養與轉化 |
重點應用 |
醫學、占候 |
煉金術、術數 |
技術哲學、文明論 |